戈斌
天津市筑土建筑设计有限公司 天津 300210
摘要:本文从街区尺度对城市生活的影响入手,介绍了三个在步行需求与车行需求间取得平衡的住区规划模型,并展望了新科技参与住区模型设计的可能。
关键词:街区尺度;规划模型;住区规划
一、街区尺度与城市
街区(block)一词源于欧美,是指由城市道路围合而成的城市用地集合,是构成城市的基本单元。这一基本单元的尺度,即街区的大小,决定了城市的肌理和运作方式。因而,街区的尺度在城市规划中意义重大。
二、步行尺度与车行尺度
人的步行能力是有限的,街区尺度过大,会增加出发点与目的地间实际出行路径的曲折度,从而降低步行的可能性。根据对国内外大城市中心区的研究,150至200米的街道间距,是适合高质量步行生活需要的。如,巴塞罗那130X130米,纽约60X150米,旧金山80X130米,日落区80X200米。以200米街道间距计算,街区规模不应超过4公顷。
但是,适合机动车交通的道路网格要大的多。根据《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人口200万以上的大城市,城市支路的路网密度应为3-4㎞/㎞²。如果我们以理想化的正方格网为模型,这一数值对应的道路间隔为500至660米,街区规模可以达到40公顷以上。
可见,适合步行的街区尺度与满足车行需要的街区尺度相差甚大,一个是窄路密网的小街区,一个是大宽马路的超级街区。
三、步行与车行的平衡
超级街区已广受诟病,窄路密网正在推行,各方在以人为本、限制机动车上已经取得共识,形势似乎很明朗。但城市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先进理念需要与具体实际结合,规划模型在不同的项目中要随机应变。
当我们在城市外围规划一片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区域时(这类项目还是很常见的),直接采用窄路密网的小街区模式会遇到几个问题:一、城市外围公交不够发达,居民的通勤一定程度上还要依靠私家车。二、区域的城市公共服务与商业的规模、内容有限,不足以支撑窄路密网所需的居住与公建的规模比例。三、人口密度较低(在工作时段,实际人口密度更低),功能较单一,城市活力区更适合集中塑造。这些因素都导致了适合城市中心区的窄路密网模式,并不完全适合城市外围以居住为主要功能的片区。反之,采用超级街区模式,一个去便利店、送孩子上幼儿园都得开车的城市片区,也肯定不是解决之道。那么,在这样的区域该采用何种尺度的街区,或者说规划何种路网系统呢?
案例一,米尔顿凯恩斯
米尔顿凯恩斯是伦敦的卫星城,位于伦敦西北方向约70公里处,占地89平方公里,规划人口25万人。米尔顿凯恩斯的总体规划是由1kmX1km的单元构成的。
交通组织:单元外围的道路为交叉口间隔1km、线型顺畅的快速机动车道。单元内部窄路密网,或线型曲折,或采用环岛式交叉口,限制车速,利于步行。单元在间距1km的快速路网上的开口,原则上每边一个,且左进左出。这种设计在大尺度上(机动车尺度,公里级)保证了汽车的出行效率,在小尺度上(人行尺度,百米级)保证了步行的安全和舒适。
功能布局:单元内布置住宅,按人口规模、服务半径设置日常服务设施。高等级服务设施在单元内占有较大的独立地块,邻快速路,既有停车设施也有步行道相连。城镇中心则直接占用两个单元,配置大型停车场。
开放空间组织:组团或街区有自己的绿地或庭院,单元内有大型集中绿地或贯通的绿带,相邻两个单元的贯通绿带以下穿的形式跨越快速路相连。
米尔顿凯恩斯是低人口密度的卫星城,规划通过精心设计在步行与车行间取得了平衡,满足了一定时期的生活需求和城市发展需求。
案例二,中新生态城
中新生态城位于天津滨海新区核心区以北约10公里,距天津主城区约50公里,占地3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35万人。中新生态城的总体规划是由400mX400m的单元构成的,这种规划模型源于新加坡新镇。
交通组织:机动车道路采用400米间距的道路网,线型平直,但限速40km/h。所有路段均设有中央分隔绿化带,机动车进入地块只能右进右出。地块内实行立体的人车分流,机动车经简短的组团路后进入地下车库。人行道在400m间隔的网格上进一步加密,每个400mX400m的大地块中规划有十字形慢行道,慢行道只控制与大路网的接口位置,具体线型可由开发商结合小区景观设计。慢行道与大路网的接口位于400米的中点处,同时安排过街斑马线。这样,形成连续且变化丰富的慢行道系统,其网格间距在200米左右。中新生态城的交通系统中引入了轻轨,结合生态城主要公共节点设站,作为新城对外交通的主要工具。位于新城中央,纵贯城区的“S”形轨道线并未在道路内布置,而是位于宽50米的“生态谷”内。生态谷可视为一条放大的慢行道,穿过一系列大地块,轻轨站设置在与道路交叉处,即400米的中点处,和慢行网络、公交站紧密衔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功能布局:城市级商业服务中心、医院等结合轻轨站点儿选址,且与车行、步行网络衔接。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集中形成邻里中心,按服务半径均匀布置。组团级配套随住宅开发同步布局。
开放空间:由组团绿地、慢行道与生态谷、城市公园与滨水生态绿地三级系统组成。开放空间与慢行道的结合为居民提供了良好的休闲出行体验。
中新生态城以高层低密度的形式实现了高强度开发的花园城市。其规划控制指标体系中,居民绿色出行率≥90%,步行网络、公交站点、日常配套服务设施的合理布局与紧密结合,为实现绿色出行提供了保障。生态城的规划模型是新加坡高强度、高品质住区建设经验的集中体现。
总结两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到规划模型在新城规划中的重要作用。一个清晰合理的模型,以区位决定的生活方式和开发强度为基础依据,以出行方式为核心,建立平衡步行与车行的交通网格系统,配合公共服务设施、开发空间布局,形成对城市建设与市民生活的指导。
四、设计实例
在“南淀城市公园及周边地区城市设计”中,我们尝试以完善的规划模型指导城市设计。南淀城市公园是天津正在建设的环中心城区十大公园之一,位于天津市北部新城东南部,属中心城区外围。公园占地5.04平方公里,周边开发地区3.45平方公里,将以高层低密度的形式承载约12万居住人口,远期可提供约5万个工作岗位,以商务、商业为主。地块南侧有3个规划地铁站,建设时间待定,近期公共交通并不发达。
规划模型基本采用中新生态城的思路,大尺度网格适应车行,加密网格适应人行。但结合规划管理的实际需求,减少了交由具体地块开发商控制的内容。在慢行网格的使用方式上,做出商业服务型街道与休闲景观型绿道的界定,以集中形成若干生活性街道。
最终形成模型如下:在上位规划给定的间距约600米的道路网上增加“井”字型支路,提高路网密度。其中,一横一纵及“L”型道路为城市支路,人车共用,其余4条为慢行道。将公共服务设施,包括幼儿园、养老设施、小区级配套公建等布置于九宫格的中央地块,以保证公共服务设施,尤其是为老年人和儿童服务的设施能够便捷的使用。贯通的一横一纵设定为商业服务型街道,沿街布置日常必需的配套服务设施、小型商业,沿路设置公交站,适当安排路侧停车。其余慢行道设定为景观型绿道,适合休闲散步和健身运动。城市级服务设施结合规划地铁站点儿,在地块南侧临城市公园布置。开放空间由组团绿地,慢行道,城市公园三级系统组成。这样,交通系统、服务设施、开放空间相互结合。这种规划布局,保证居民步行五分钟(400m)内可达小区绿地,便利店,幼儿园、养老设施等公在水下的作业危险性更高。在这种施工环境下,企业应当加强对技术人员和施工人员的技能知识培训,必须要确保所有施工人员的技术和能力符合施工标准要求,且具备高度的安全施工意识和防范技能。例如在实施水下爆破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多次计算严密布置,找准爆破点的位置,并严格按照预先制定的计划进行爆破,才能保证施工方案的顺利进行。
共服务;自行车五分钟(1000m)内可达居住区公园、大型超市、电影院等居住区及城市级设施,充分实现了配套完善、生活便捷、出行体验舒适。
五、基于新技术的展望
从柯布西耶1922年发表明日城市至今,不到一百年,为车而设计已经改变了我们的城市。现在,新技术将通过改变人们的用车方式来影响城市。无人驾驶将提高汽车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汽车可以更高的速度安全行驶,停车场可以远离用车地点。共享汽车使人们不必拥有私家车而能享有更大的出行自由,更少的车辆服务更多的出行需求。在这两者之上,是以大数据分析和智能控制系统为核心的城市智能交通,依靠算法指挥不会犯错的机器,让系统以最优的方式运行。
智能交通系统可以避免个体盲动带来的整体运行效率降低。我们将城市所有的出行需求提交给系统,算法调配终端交通工具,给出以整体最优为目的的个体出行计划,这种主动式安排可以将道路资源的效能发挥到极致,唯一的问题可能是个人不再有出行的隐私。
对于城市建成区,智能交通系统可以对以道路为核心的城市交通设施做出“精确改善”。算法可以接受比主、次、支更丰富的道路层级划分,每条道路的每个段落都可以通过一定的参数加以描述,也就可以精确的找出交通瓶颈并提出改进建议。对于新区规划,同样的算法可以告诉规划师设计路网的最大交通承载能力,或者反之,我们提出交通需求,算法给出路网模型。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未来掌握算法的计算机直接参与规划设计也成为可能。
无论技术如何进步,人的步行能力不变,不超过200mX200m的人行路网要求不变,这是活力街区街道布局的依据。
小结
对以居住功能为主导的城市区域,街区尺度对居民生活的重大影响表现在:出行方式选择、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和丰富度。规划模型协调出行、服务设施、开放空间布局。两者都是规划设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朱东风,吴明伟:战后中西方新城研究回顾及对国内新城发展的启示,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5期.
[2]王荃: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规划策略——天津市“中新生态城”解读,《城市规划学刊》 2009年02期.
论文作者:戈斌
论文发表刊物:《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0/11
标签:城市论文; 街区论文; 尺度论文; 设施论文; 模型论文; 行道论文; 地块论文; 《防护工程》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