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海城工程监理有限公司阜阳分公司236000
摘要:在我国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工程施工技术也趋向成熟,特别是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及其施工工艺更是明显提高,并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然而在实践中,由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不合理引起的安全事故却比比皆是,给国家以及人民群众带来巨大损失。基于此,相关企业在建筑工程建设期间,应该严格遵循国家的相关规定以及设计图纸,做好质量管理以及控制工作,从而在保证建筑结构抗震性能的前提下,为建筑业的良性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关键词: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作用
1抗震设计在建筑结构中的作用
1.1充分保护生命财产安全。建筑的使用对象一般来说都是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一个固定的场所,它最实用的功能就是解决人们衣食住行中住的问题,如何评判一个好的建筑首先就是其实用性,其次就是美观程度。在如今的时代大背景下,人们对自然灾害的防护意识并不高,在建筑行业中,有些建造商利欲熏心,为了获得更高的利益在建筑过程中偷工减料,导致的抗震性能不高。另一方面就是长期以来,人们对抗震意识的匮乏导致抗震设计技术不能得到进步和发展,因为人们没有这方面的需求,在技术方面也很难取得长远的突破。
1.2促进建筑结构设计理念的创新和进步。众所周知,2008年的四川汶川地震给当地人们带来的巨大的损失,不管从物质上还是从精神上,这种国家的创伤使我们永久的铭记,在汶川大地震发生的时候除了震级较大的原因导致损失十分严重之外,还有另一方面的原因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那就是在地震之前,在建筑设计中对抗震设计的考虑较少,大多数的都是这样,没有先进的设计理念,房屋的抗震性能较差。
1.3是取得正向社会效应的重要因素。在当今的时代背景下,社会的正向效应是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从某个方面来讲,发挥抗震设计在建筑中的作用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在灾害发生时,良好的抗震性能能够减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损失,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对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社具有正面的社会效应。所以说,抗震设计的作用不仅仅是作用在静态的建筑,对整个社会的发展和稳定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工作中的设计要点问题
2.1关注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
不同的地质环境及施工环境,会使建筑物中的建筑结构在同级地震中因影响因素的不同而遭到不同水平的破坏。所以,对于完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工作来说,好的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是十分重要的。在对建筑场地进行筛选时,必须要考虑到那些会对建筑结构抗震性能产生不利影响的场地,并尽量地避开那些场地,例如:河岸、液化土区域等。与这些不安全的场地相比较,那些平坦的基岩层、比较密集的沙土层是建筑抗震场地的最佳选择。但在很多情况下,建筑抗震场地的选择很有可能不能避开那些不利场地。在这种情况下,建筑工程的建筑设计师应该对建筑工程施工场地进行考察,结合建筑抗震场地的整体条件采取加强地基抗震性的措施,以此来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2.2关注建筑结构抗震机制的选取
首先,一个成熟完善的建筑结构抗震机制必须是其建筑结构抗震性有准确的强度、刚度规定。在自然灾害突然发生时,建筑结构本身的抗震性能够保护建筑结构中的某一个脆弱环节。一旦建筑结构中的某一方面的抗震性降低,就会对建筑结构中的很多部分产生很大应力,若这些应力集中起来就会对整个建筑结构的抗震性产生不利影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所以,要加强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必须要对建筑结构中的薄弱方面采取加强措施。其次,在建筑结构抗震机制中,设计有地震功能传送通道以及建筑结构抗震性能核算图。设计师在设计建筑物中的建筑结构抗震性时,要考虑到重力作用,并且要确保建筑物中的建筑结构的各个部分受力均匀。最后,在建筑结构抗震机制中,必须明确规定要设计制止建筑结构整体受力降低的体制。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师必须关注到在建筑结构中部分会对整体产生影响的情况,防止在建筑结构中因为一个部分而影响整个建筑结构的情况,避免因建筑结构中的某一部分因受力过重而导致整个建筑结构失去抗震性的情况发生。科学的建筑结构抗震性能必须要有建筑结构内部的受力平均或受力均分的功能,以此来保证即使在地震灾害发生时,建筑结构中的内部部件不会因受力过重而导致影响整个建筑工程的抗震性。
2.3关注建筑架构平面设置的对称性与规则性
在对建筑物的建筑结构进行设计时,可以参考建筑工程行业中的抗震原理设计科学的建筑结构。依据建筑结构抗震机制的有关规定来设计平面、竖向不规则以及二者都的建筑结构,设计师还可以根据建筑架构图对建筑结构进行计算。在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时,建筑物中的楼板经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楼板之间连接处理不好等。在这种情况下,设计师就需要设计一个与建筑物的实际条件相同的建筑模型,用它来进行抗震性设计。在对建筑结构中的薄弱方面展开抗震设计时,施工者必须要对建筑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进行测试,看其是否满足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机制的要求。
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优化的具体方法
3.1合理布局地震外力能量吸收与传递的渠道
在对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性能进行设计时,要科学设计建筑结构的布局,重视设计建筑结构中地震外力能量吸收与传递的渠道。在建筑布局时,使建筑工程的柱、墙和梁的轴线在同一个平面中,这样能够使建筑结构的抗震力形成双向抗侧力。地震中会对建筑物中的某些部分形成弯剪式的破坏,这就在一定情况下减少了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进而提升了建筑结构的抗震性。
3.2根据抗震等级采取地震构造优化措施
必须根据震级对建筑物自身的情况进行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进一步使建筑物满足地震预防的3个要求。依据抗震等级对建筑物的建筑结构选择相应的地震构造优化方法,贯彻其设计的根本原则。在抗震性能设计过程中测试出建设最优抗震性能的所需的具体要求,这样,才能够计算出建筑结构在地震中的最大受力值。
3.3设计多元化的抗震防线
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设计中要设计多元化的抗震防线,以进一步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在地震发生时,建筑结构中抗震性好的部分冲在抗震前线,然后依据抗震性能的高低来担任抗震第二、三线,以此来减少地震对建筑结构的破坏,提高建筑结构的抗震性。同时,因不同地区的地质环境不同,地震发生频率也不相同,设计者在设计建筑结构抗震性时应考虑其综合因素,自主决定抗震防线的数目。
3.4严格规定建筑结构抗震标准
因地震受灾区的不同,各个城市对抗震性等级的需求也不同。在地震频发的城市,人们对建筑结构中的抗震性有极高的要求。因此,在建筑结构抗震性能设计工作中,要综合考虑到建筑物的场地选择、抗震性的设计问题等,使受灾区的抗震性到达标准要求,进而提高建筑结构抗震性。
结束语
综述,本文就建筑结构的抗震性能设计中的常见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式,目前,就抗震的设计规范化过程中,很多的设计方式并不完美,需要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人们逐渐的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找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建筑设计方法,并且逐渐的应用在我国的建筑设计中,实现了对其的建筑施工建设的主体结构抗争性能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李亚桂,李国栋.建筑结构施工质量水平与结构安全性能分析[J].住宅与房地产.2017(09)
[2]薛文利,刘晓.中职建筑结构有效教学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08)
[3]第三届建筑结构基础理论与创新实践论坛[J].建筑结构学报.2015(02)
论文作者:杨志召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8/9
标签:建筑结构论文; 抗震性论文; 性能论文; 建筑论文; 建筑物论文; 场地论文; 受力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