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开县白鹤街道中心小学 祁小平 405400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思想在教学活动中渐渐普及,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更是面目一新,形势喜人,与传统观念下语文课堂教学相比,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教学特点鲜明。
【关键词】:小学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
实施新课程,不仅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而且必将改变教师生活,实现教学观念、教学行为的根本转变。改革就是变革,在变中求新,在变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为了走进新课程,教师们应有哪些转变呢?
一、改变原有的教育理念。究竟是以传授知识为本,还是以促进学生发展为本;是以被动式接受性学习为主,还是以自主探究性学习为主;是基于“定论”、“事实”的传统的学习方式,还是批判性学习、反思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这是新旧教育理念的分水岭。
教育理念的变化,必将带来教学重心的转移,即由教师为中心转移到以学生为中心。无论是安排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过程,还是选择教学方法,都应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需求为出发点,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为目标。
为此,要关注儿童的经验和体验,并以儿童的经验、体验为中介,解决语文课程的抽象性、概括性、典型性与儿童生活的具体性、多样性、独特性的矛盾。从儿童的经验世界出发,引导儿童进入课文的想象世界、情感世界,以儿童的自我体验为契机,引发儿童与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的共鸣。
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我们不仅关注学生的共性,还要特别关注学生的个性,珍视学生独特的感悟、独特的理解和独特的体验,着力解决学生学习语文的独特性、创造性和教师要求的规范性、划一性之间的矛盾。即使是学生发表了一些“异想天开”的看法,也不要轻易否定。我们常常见到的恰恰是学生天真幼稚、毫无忌讳的“童言稚语”表露了儿童纯真的天性,闪烁着智慧的火花。
二、师生关系要变。师生关系是人际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新型的师生关系必将导致师生平等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产生民主、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
此次《语文课程标准》避开了通常所谓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提法,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这些提法表明,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的过程,是焕发师生生命激情、激发师生生命潜能的过程。鉴于语文教学中学生常常被置于从属的地位,处于被动的状态,当前特别要呼唤学生的主体精神,张扬学生的个性特征,引发学生创新天赋,发挥学生的创造才能。
过去,我们常常把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作用看成是此消彼长或彼消此长的过程。似乎若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必然削弱教师的作用;若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必然削弱学生的作用。这是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其实,正是发挥了教师作为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学生作为语文学习主人的地位才能真正落实,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
三、对教材及其呈现形式的认识要变。教材要变,对教材的认识也要变。教材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凭借,不是不容怀疑的“圣经”,不是冷冰冰的教条,是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载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材不是凝固、僵化的各种符号的堆砌,还应是师生互动、平等对话的媒体。
师生和教材的关系,即读者和文本的关系。文本的意义是由读者创造的。为了填补文本留下的“不确定的空白”,每个读者都以自己独有的经验、独特的理解和体验参与解读文本,从而得出不同的结论。正是文本解读的独特性和结论的多样性,使阅读活动如此丰富多彩,魅力无穷。
教师要驾驭教材,吃透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了解文章的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驾驭教材的目的是把教材变为学材,把教本变为学本。以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学生通向教材的桥梁,使学生感到亲近、亲切。要整体把握教材的编辑思想、编排体例,了解教材的基本特点。使用教材时,应提倡教师对教材作符合学情的处理。要把创造性地解读教材和设计教学过程结合起来。
四、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在真正高效的语文课堂教学上教学气氛是活跃的,学生的参与程度也是很高的。一些有经验的教师做得非常好,他们非常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引导并教会学生独立思考,只有学生独立思考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为学生学习的好坏是关键,教师教得再好学生没有学进去也是枉然,要引导并教会学生质疑问难、引导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同时倾听他们的心声,与他们融为一体。这样,他们就会积极参与教学的每个环节,热烈响应教师的每个要求,到这时候才叫渐入佳境。而且他们对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充满了好奇和兴趣,教师可以引导他们参与到教学设计之中来。建立在师生交流基础上的教学是高效的。
五、教学策略要变。教学策略包括学习策略,其要点是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以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学策略的变,就语文教学而言,应针对教学现状,着重注意以下几点:
1.重感悟,重语感培养。能理解的则理解,暂时不能理解的,可“不求甚解”。
2.重积累,包括词语、篇章积累,也包括语感积累。理解了的可以积累,暂不理解的也可以积累。所谓“厚积而薄发”,一旦知识阅历丰富了,为某种理解和表达的需要,沉睡的“积累”就会苏醒。
3.重读书,鼓励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出对课文的感受。重朗读指导,也要重视默读、略读、浏览的指导。注意培养学生用较短时间、较快速度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
4.重情感培养。课文蕴含丰富的情感,即使是叙述性课文也隐含着作者特有的感情和特定的态度。特别是对一些情感含量丰富的课文,教师要准确把握课文的情感,并逐层引发学生和作者感情的共鸣。
5.重探究,引导学生反复尝试。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敢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
6.重合作,多向互补。合作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课堂上的“合作”,主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精神沟通、情感交融和智力互补。具有合作意识的学生在课堂上会认真倾听、仔细观察,敏锐地发现自身和别人的问题。
总之,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教师要围绕课文内容,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让学生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真实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听说读写能力得到锻炼。通过语文实践活动激活课堂,是培养、发展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论文作者:祁小平
论文发表刊物:《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20
标签: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教材论文; 课文论文; 师生论文; 语文论文; 课堂教学论文; 《未来教育家》2015年第1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