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模式与演进形式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模式与演进形式_企业经济论文

我国大企业集团发展趋势、模式及演化形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展趋势论文,国大论文,企业集团论文,形态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经济增长方式实行根本性转变的大背景下,以资本为纽带组建市场化运作的大企业集团,就成为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举措。这既关系到公有制经济能否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整个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也关系到我们如何迎接来自21世纪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的挑战。

一、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新形势下的大企业集团发展趋势

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通过深化体制改革来发展大企业集团,以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是我们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我们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对外开放与走向国际经济舞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80年代,邓小平同志就提出了发展企业集团的问题,并引起了全党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中曾明确指出,要“发展一批以公有制为主体,以产权联结为主要纽带的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企业,发挥其在促进结构调整,提高规模效益,加快新技术、新产品开发,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中共中央在关于制订“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也提出:“重点抓好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连结和带动一批企业的改组和发展,形成规模经济,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骨干作用。”最近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更是明确地指出,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和跨国经营的大企业集团。

从当今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来看,发展大企业集团是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迫切需要,具有重大的国际战略意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曾有不少国家制定了反垄断法,对国内大集团的兼并与扩张作出了限制,以促进国内的竞争。但随着国际经济、政治环境的变化,国际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跨出国界而进入国际大舞台,进而在90年代又掀起了一股大集团兼并与扩张的新浪潮,包括像美国波音公司与麦道公司的合并,以对抗来自欧洲的航空业的竞争等。

当今世界上发生的大集团兼并与扩张浪潮,除了经济利益争夺之外,还具有重大的国际战略意义。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国际竞争是一种通过企业竞争形式来实现的国与国之间经济实力的较量。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中就涉及到一国产业安全的问题。我国企业若再以原来的各自为战、零敲碎打形式经营,那么一旦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真正实现了贸易自由化,我国的企业就会迅速失去原有的区位优势,大部分将会在激烈的竞争中被淘汰。同时,这种规模较小、竞争力不强的企业组织形态,也难以与国际跨国集团进行较量,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我国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向国际市场的拓展。

因此,我们要顺应国际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站在积极参与国际竞争,维护国家产业安全的高度,来培育和发展我们的大企业集团。只有培养一批有实力、有水平的大企业集团,才有可能迎接国际大公司的大举进入,才能有效地开展与国际跨国公司之间的合作,才能真正引进高新技术、吸引外资,才能真正打出去,走向国际竞争的舞台。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和运行机制过程中,通过市场形成大型企业集团,是发展现代市场经济,充分实现市场合理配置资源的需要。市场经济的历史发展过程,通常是从古典自由竞争的市场形态走向现代垄断竞争的市场形态。这是生产力发展,现代大工业取代手工业生产与简单机器生产方式,规模经济引起企业组织结构变化,进而导致市场结构变化的结果。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些关键产业的集中度都是非常高的,大企业(集团)绝对规模大,占有市场份额大,左右着各行业乃至整个经济的命脉和走向。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利用后发优势实行跨越式经济发展,有可能,也有条件优先发展现代产业部门。市场化的改革使我们有可能选择一条非常规市场经济发展的道路,直接走向以大企业(集团)为主导,中小企业充分发展的现代市场经济。现代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是根据不同部门与行业的生产特点及产品市场特点,在市场有效竞争中自然形成的。这就要求我们根据不同行业的垄断与竞争相结合的程度来调整产业组织结构,发展企业集团,提高市场经济的竞争层次和水平,形成协作竞争关系,达到资源配置优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公有制经济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公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导控上。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是实现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的有效组织形式。通过控股,参股等资本运营方式,大型企业集团可用有限的公有资本调动起巨大的社会资本,在国民经济发展中起支柱作用,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生力军”。大企业集团的成长可以自动提高产业和经济的素质,还可对宏观经济的运行起到抗风险、抗阻力的作用,增强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现代市场经济中,以企业集团为主要形式的企业群体还具有一种宏观传导和协调功能。大企业集团有一种政府起不到、或可以代替政府更好起到的作用,就是通过其在产业界和经济界的影响力带动中小企业,充当产业发展和市场秩序的协调者的角色。它们依靠其生产规模、市场份额、广泛的联系、良好的信誉和产品质量,乃至企业文化去影响和引导中小企业。通过企业集团内部的信息渠道,公众的利益和政府的意志就可以有效地传达到基层。政府也可以通过其采集微观信息,改善决策和增强调控能力。

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过程中,促进企业集团的发展,本身是对我国企业组织结构的一次重大改革。它要求从适应市场经济运作,规模经营和提高规模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要求来改变企业“大而全”、“小而全”、“小而杂”的封闭式组织结构和传统的经营方式,使生产要素随企业组织结构的合理调整而实现合理的流动和优化组合,提高其配置效率和获取规模效益。同时,企业集团具有经济实力和技术力量雄厚、开发应用能力强等特点,也更有利于促进技术和技术创新,并能带来较大的技术创新扩散效应。

因此,以资本为纽带,通过市场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四跨”型的大企业集团,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发挥公有制经济主导作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对外开放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要,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善产业组织,促进资源合理配置的有效途径。

二、企业集团形成的基础及其本质

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国有企业“抓大放小”改革的推动下,近几年来我国企业集团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特别是1996年以来,发展、壮大大型企业集团的步伐明显加快,国家首批57家试点企业集团在建立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规范领导体制和组织制度、发挥在结构调整中的带头作用以及提高规模效益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不少企业集团通过兼并、收购、联合、托管了一大批劣势企业,使资产迅速扩张,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国家重点抓的300户大企业, 虽然只占国有工业企业总数的0.44%,而1996年的销售收入占43.73%, 利润总额占到65.85%,实现利税超过全部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的总和。 国有企业的经济实力和效益正在向优势企业集中。

但我国企业集团发展总体上还处于初期阶段,存在不少问题。主要是:(1)企业集团的规模普遍偏小,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2)企业集团内部缺乏凝聚力。有的产权关系不明晰,集权与分权的程度缺乏客观标准,在集团公司和成员企业之间缺乏形成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有的集团公司行政集权过多;有的在利益分配上没有形成规范化、制度化。(3)企业集团的组织结构不规范, 没有真正建立起以资本为纽带的核心层、紧密层和半紧密层等多层次的集团组织体制。(4 )集团内部管理体制不规范、不科学。因此,企业集团面临着制度创新、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复杂的,但最主要的因素是缺乏市场化的基础,从而导致其缺乏竞争力。企业集团缺乏市场化的基础,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企业集团的形成带有较浓厚的行政组合色彩;二是企业集团运作具有较大的行政性垄断。通过政府行政手段组建企业集团,特别是“拉郎配”的撮合,是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在单一国有资产的情况下,政府只需划转、合并就能组建起企业集团来。但这种行政性组建的企业集团,具有先天性缺陷,即集团内部关系混乱,内耗较大,缺乏竞争力。然而,企业集团的功能,主要是两方面:一是如何改善组织结构和运行体制,使组织代替市场的有效性不断提高;二是克服和降低由于组织层次的增加而形成的低效率。因此,企业集团的生命力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竞争力强。没有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只是一个大而空的架子,根本无须“制造”出来。

企业集团的本质是竞争,而不是垄断。从企业组织理论来讲,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是由竞争所引起的,同时也是为了更好地参与竞争。其内在的逻辑是:市场竞争的推动,导致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企业集团的生命力,就在于其竞争力。这里我们要辩证地看待竞争与垄断的关系。国外一些大的企业集团(如大财团)虽然在一定区域内处于垄断地位,但其竞争对象并不是在本区域内而是在区域外,这种垄断是为了更好地对付外部竞争者。对于西方国家的企业集团,不能只看到它是垄断组织的表面现象,要看它的竞争边界在哪里,是在区域内还在区域外;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从竞争的角度来看企业集团问题,它必定是建立在市场经济发展基础上的,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垄断组织从短期协定的卡特尔,发展到把成员企业转为股东的托拉斯之后,康采恩、财团之类的企业集团才逐步发展起来。因此,赋予企业集团行政性垄断,是不符合企业集团本质要求的。

当然,对于企业集团在市场竞争中形成与发展,不管在哪个国家,政府的扶持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外部条件,起着催化剂的作用。政府对企业集团的鼓励行为,通常有产业政策调整,即通过确立新的产业结构和重点发展产业,促进相关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国家计划干预、优先提供贷款等。在经济不发达国家,政府扶持主要通过资本的集中投入及转让、财政的支持和优惠的政策等措施来实现;在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的扶持手段主要侧重于政策与法律的调整和财政的支持。

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发展,如果按照市场竞争推动的自然演进过程,恐怕要有很长时间才能生成。这既不能满足中国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要求,也不能满足参与国际竞争新的外部环境的要求。从这一意义上讲,我国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更需要有政府的推动。问题是,政府如何推动?政府的推动主要是推动竞争来促进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使企业集团在竞争中加速形成与发展。

政府对企业集团发展的推动,主要有两方面内容,一是政府要以优胜劣汰为原则,鼓励好的企业做大,直接给其注入更多的新的资本,并给他们提供兼并、收购的优惠政策,让其以优质资产来吸纳更多的社会资本与改造劣质资产,得以迅速扩张。在这一过程中,政府不搞包办代替,而要让这些扩张性的优势企业有高度的市场选择权,由他们来决定兼并、收购对象,选择扩张的途径与方式。

二是政府要促进市场条件的完善。良好的市场条件是企业集团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其中至少要有一个比较成熟和完善的市场体系,以满足企业集团多元化经济的需要,特别重要的是发达的金融市场,尤其是包括股票市场在内的资本市场。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是它们融资的主要场所。另外,就是要促进市场法规的健全,使按照“游戏规则”办事成为企业集团行为的共同准则。

从国际经验来看,政府对企业集团的扶持,也要因地、因时制宜。各国企业组织结构状况和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面临的国际竞争态势和各国经济实力对比的不同,决定各国在法律上推动鼓励或加强抑制企业集团的发展。在中小企业偏多、企业集团规模偏小或需要加强国际竞争能力时,法律鼓励企业集中、合并和组成大型企业集团;在企业集团规模过大,造成行业垄断时,各国纷纷制定或加强实施反垄断法等,控制企业集团的行业垄断程度,以保持一定程度的竞争。

因此,在大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主要是市场推动,政府扶持的立足点要从单纯的政策优惠转向促进企业集团的竞争能力和改善企业集团的运作环境上来。

三、以资本为纽带是企业集团有效运作的保证

国际经验表明,企业集团竞争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内部运作过程中的交易成本最小化。如果内部运作中摩擦很大,就会大大削弱对外竞争能力。为了达到企业集团内部交易成本最小化,通常的做法是通过持股、控股的方式把彼此独立的企业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理顺集团内的交易关系,保证集团的正常、有效的运作。

在我国企业集团的运作中,经常出现的是,内部成员间联系不紧密,有的还互为竞争对手,核心企业对成员企业的影响制约能力较弱等问题。无疑,这将大大削弱其竞争力。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与企业集团的形成方式及联结方式有关。有的企业集团是在原来比较松散的生产协作基础上建立的;有的是靠行政干预、行政划转方式形成的;有的则是由行政性公司翻牌而来的。这些企业集团的形成,忽略了最关键的因素,即成员企业间在经营、技术、工艺、产品、利益上的相关性,因而缺乏利益共同体的基础,最终导致许多集团名存实亡。另外,我们以前通常以生产协作关系、产销关系为企业集团的主要联结纽带,而没有形成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组织体制,所以集团内部的联系是很脆弱的,内部成员之间的摩擦较大,企业集团的优势不能很好体现出来。

以资本为纽带组建的企业集团,使企业之间通过股权关系,使其利益互相渗透,容易互相协调。在母公司与子、孙公司之间,通过控股容易由上而下地贯彻上层的决策。国际上的企业集团虽有不同的类型和各自的特性,但有一个最重要的共性,就是以资本(产权关系)为主要的联结纽带,以现代公司制为基础。

从历史上看,企业集团的产生、发展与运作,都是与股份制密切相关的。首先在组织结构上,企业集团表现为股份制的企业网络。企业之间以资本为纽带的联系,通过持股、控股来进行。对于成员企业,企业集团以持股、控股的程度来划分联系紧密度和是否为主要成员。其次,企业集团形成过程表现为经营范围和规模的扩展、壮大,以及把彼此独立的法人企业组织起来,而这是集中表现在通过持股、控股使产权关系发生变化。企业集团形成后,其发展离不开产权交易,与股份制更加密不可分。第三,企业集团的运作离不开股份制。

因此,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大企业集团,是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基础,通过资本市场运作实现的。目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方面优势企业集团迫切需要借助于社会上的国有资产存量扩大经济实力,实现规模经济;另一方面,我国分布结构极不合理的国有资产存量又迫切需要进行重组。所以,在发展大企业集团中,要实现外延扩张与内含创新联动,以现代企业制度为方向,在企业集团中率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集团的高效运转。这里很重要的是,那些具备条件的大型集团公司应成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即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这将有利于政企分开,建立新型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又有利于提高集团公司的决策效率和国有资产的运营效率,还能增强企业集团的投资、融资功能。

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企业集团,也能较好地处理集团内部的集权与分权的关系。这是搞好企业集团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企业集团组织体制,使其经营管理体制具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即投资中心、利润中心与成本中心是彼此分开的。投资中心是企业集团的最高决策层(核心企业),以投资组合和投资管理的战略性管理为重点。利润中心是企业集团的中间管理层次,在集团的投资战略实施中进行行业性管理,最根本的是解决产品—市场组合问题。成本中心则是企业集团中的战略单位(基层企业),实行常规性管理,着眼于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不断提高生产与经济的效率。如果没有这样一种合理分配的功能层次,企业集团内部就会相互“打架”,形不成一股合力。为了保证一个企业集团的管理体制的正常运行,集团组织结构必须是合理而有效率的。

过去我们有些企业集团没有以资本为纽带来构建其经营管理体制,所以不管是集团内的核心企业还是基层企业,仍按照原来没组建集团前的方式行事,投资、利润、成本什么都管理,造成功能分配不清楚,关系紊乱,管理混乱。决策层不能很好地进行战略性管理,却直接插手去管理利润和成本;而中间管理层,甚至基层企业反过来去搞什么投资项目,忽视了对利润和成本的有效管理。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上的功能错位与管理混乱,实际上反映了企业集团缺乏强有力的资本纽带关系。

以资本为纽带形成的大企业集团,其经营管理体制的组织结构必须职能化和系统化,实行专业分工。特别是作为核心企业的决策层,一定要按照国际上企业集团的做法,对整个集团进行战略性管理,把精力集中用于投资决策,把产权交易、资产重组作为其主要的企业行为,尽可能利用更多的社会资金,来实现投资策略。另外,借鉴国际上的成功经验,当企业集团发展到一定规模后,便要进行结构重组,把行业相同或相近的基层企业归类或合并,由中间管理层进行专业化即行业性管理。在企业集团中,集权与分权的程度同企业集团的规模大小和经营范围宽窄相关,并有一个发展过程。我们要根据客观条件的变化,调整企业集团内集权与分权的具体范围。

因此,以资本为纽带的组织体制是企业集团有效运作的重要保证。然而,这也就内在规定了企业集团的发展必须以资本运营为核心内容。企业集团中的核心企业只有通过资本运营,才能在其成员企业中建立起资本纽带。当然,这种资本运营是以生产经营为基础的,是与生产经营相互作用的。这种建立在生产经营基础上的资本运营,必须借助于发达的资本市场才能实现。从这一意义上讲,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的形成与发展,要有资本市场等外部条件的配合。

四、大型企业集团“四跨”的发展方向

通过市场形成大企业集团,必定具有依托市场,以市场为轴心运转的基本特征,从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就成为其发展的基本方向及演化形态。从另一个角度讲,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跨国经营的特征,是衡量企业集团是否市场化运作的一个重要标志。

企业集团的跨地区发展,是国内统一市场的客观要求,也是企业集团得以迅速扩张,增强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由于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地区比较优势的存在,使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有较大的活动空间。企业集团通过跨地区的投资,对该地区原有企业进行改造,充分利用其现有资金、装备、劳动力等资源,就能以较少的投入扩充经济规模来获得较大的产出。同时,利用当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就地生产面向当地市场的产品,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另外,企业集团的跨地区发展也有利于扩大市场容量,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充分发挥企业集团的“品牌效应”。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对当地企业进行改造重组,向这些地区输出资金、技术、管理、品牌等,也会带动和促进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

然而,在地方保护主义和地区封锁分割的情况下,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很难冲破地区壁垒。企业集团越向外发展、扩张,受到的矛盾和阻力越大,关系越理不顺。因此,企业集团跨地区发展,必须要打破地区分割的行政体制障碍,建立全国性统一市场,使其按照市场经济运行的要求实现生产要素跨地区的合理流动。

企业集团的跨行业发展,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为了适应市场竞争的全面功能要求。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趋向于全方位的竞争,这就要求企业集团必须具备全面性的功能。尽管企业集团的经营重点,可根据具体情况来确定,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例如欧、美、日的企业集团,以制造业居多,规模往往已相当庞大,地位也已十分稳固,其业务发展战略逐渐趋向于如何扩大市场份额,特别是通过科技进步,降低成本,提高产品质量和不断推出新品种占领更多的市场;而香港企业集团的业务发展战略则重于介入新领域,增加新的资产、或以参预新项目方式,或以收购兼并其他大公司或企业集团的方式进行。但大型企业集团基本上都是向经营多元化,功能综合化方向发展,这样既可以获得综合经济效益,又可以获得规模经济效益。

我们目前由于受传统经济体制的影响,跨行业发展有较大的障碍,造成大型企业集团的功能不全,特别是金融功能和外贸功能往往被金融机构和外贸企业分割。这就导致了大企业集团进入市场时是功能不全的,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特别是国际市场竞争的全面性功能的要求。因此,企业集团跨行业发展,必须改革现有的部门分割的体制,为企业集团发展多元化经营和形成综合化功能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企业集团实现产品经营与资产经营并举,以名牌产品、优势技术来把规模做大,以资产经营来壮大生产经营的基础,处理好扩张与消化的关系,开辟资本经营的多种渠道。

企业集团跨所有制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客观要求,也是明晰产权关系,形成有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的重要途径。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及相互融合是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公有制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也体现在公有资本对社会资本的引导与控制上。企业集团跨所有制发展,是实现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及相互融合和发挥公有资本对社会资本导控作用的有效形式。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将不同所有制经济制融合在企业集团组织中,将充分调动社会资源,并形成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大好局面。

在近阶段,更具有特殊意义的是,企业集团跨所有制发展将改变单一国有资产的产权关系,强化产权关系的约束,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目前我们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虽然也强调了“产权明晰”、“政企分开”,企业集团也开始转向以资本(产权关系)为主要的联结纽带。但由于单一的国有资产产权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政企不分的问题,也不能很好地解决集团内的交易关系,反而因存在众多国有资产代理人导致复杂的人事关系,进而增大了内部交易成本。企业集团跨所有制发展,容纳了多种经济成份,形成了多元产权关系,强化了产权关系的约束,就能有效地抵制行政干预,并使经营者成为多元出资人共同选择的代理人,真正建立起经营者竞争上岗机制,让优秀的经营者去经营更大量的资产,同时也建立起对经营者的约束机制,逐步实现经营者职业化、市场化。

大企业集团跨国经营是国际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国际化的重要方式之一。综观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大都是以大型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打入国际市场的。大型企业集团拥有的技术优势、规模经济优势、资金优势和组织管理能力优势,使其在产业国际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由于大企业集团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一个国家的市场竞争力往往是由大集团来承担的。因此,重视跨国经营,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既是大企业集团自身的战略目标,也是一个国家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目标。企业集团跨国经营的意义,不仅在于开放国内市场,吸引外资、引进技术,而且还在于从跨国经营的过程中吸取国际经济中的比较优势,使国内资金、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在世界市场进行合理流动,在更大范围内优化资源配置。同时,这也有利于我们开发利用国外资源,更大规模地筹措资金,并可以有效地抑制外国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

我国企业集团在跨国经营方面作过一些尝试和探索,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但还只是刚刚起步,面临较大的困难。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必须加强自身的竞争能力,采取“以优取胜”的质量战略和“以新取胜”的品种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质量、档次,不断增加出口品种,并选择正确的技术发展战略,抢占科技制高点,对现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增强企业的技术实力和后劲,以及形成金融、生产、销售三位一体的综合型企业集团。同时,还要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辟新的市场,扩大与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贸易往来,建立和健全在国外的推销系统,以及根据自身的相对优势,选择好境外投资重点,在海外兴办企业,通过设备和技术投资,带动成套设备和机电产品以及劳务出口,全方位拓展海外市场。

标签:;  ;  ;  ;  ;  ;  ;  ;  ;  ;  ;  

我国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趋势、模式与演进形式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