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门战地文化创意产业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金门论文,创意论文,战地论文,产业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前言 20世纪,台湾海峡两岸军事冲突时代,与厦门一水之隔、距离不到十公里的金门被称为“前哨”。征之历史,郑成功与施琅攻取台湾,均以金厦为出发地。换言之,台湾之危,首在金厦之失;金门的战略价值由此可见。1950年代,解放军欲取台湾,必须发兵百万,战备集运;若由金厦,朝发夕至,往返行船,节短势险,事半功倍。金门之纵阻横扼,实为强拳塞喉,正乃台澎海上长城,堪为“反攻跳板”。长期以来,金门被台湾当局定位为“战地”;自1948年12月10日,台湾《戒严令》颁布以来,金门始终处于戒严状态。直至1992年11月7日,随着两岸关系趋向和缓,加上各界力促金马解严,金门县解除戒严,正式结束长达43年之久的戒严与实施36年的战地政务。 处“战地政务”时期,台海之间经历过无数次炮战。其中,“金门登陆战”(又称“古宁头战役”)与“金门炮战”(又称“八二三炮战”)最为惨烈。“金门登陆战”发生于1949年10月25日,造成两岸军队与金门民众严重伤亡。此后,1954至1955年间又爆发数次海战,包括:九三炮战、一江山岛战役和大陈岛撤退。[1] 1958年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间,金门及其周边又发生了战役——“金门炮战”,因国共双方以隔海炮击为主要的战术行动而被称为“炮战”。直到1979年,美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中国大陆发表《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历时21年的“金门炮战”才正式画上句号。 随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小三通开放、大陆游客至金门观光免签,加上文化创意产业方兴未艾,世界非物质遗产的申报等契机,时至今日,当年所遗留下来之战役史迹与炮弹文物,成为以“战地文化”为主题的创意产业内容。 现阶段相关研究主要以金门县政府针对岛内相关战地设施与景点进行梳理者,并朝着向联合国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之角度,借鉴世界各国类似战地文化观光的探讨等研究为主。[2]本文则从软件、硬件方面梳理金门战地文创现况,并尝试从威廉斯“感觉结构”文化研究理论,探讨历史事件在现代生活中的面相,并针对战地文创议题提出未来与厦门合作之可行建议。 二、金门方面文创实例 (一)战争史迹 国民党政府迁台后,金门成为前线,尤其在1956年6月,金门马祖地区被划为“战地政务实验区”,从此,金门进入“军政合一”的军管时代。随之而来的是全民皆兵的民防组训、军事优先及“反共”教育,军党政三位一体的战地政务体制主宰了金门的政经发展,也限制金门人应有的各种权利,对金门后续发展影响甚钜。[3] 在不断的战火历练中,所呈现的战役史迹,重塑金门风貌,也绽放出历史的光芒,形塑金门独特的战地文化。由于长期战备整装的需要,金门岛上有许多为战斗而施作的防御工事,包括:供战斗船只停驻的海上堡垒、为保护家园而由民间自筑的民防坑道、海防与空防的炮弹阵地、大军驻扎的坑道及供作运送补给品的小艇坑道。 其中,翟山坑道为最具代表性的海上堡垒;琼林坑道为民防坑道代表;成功坑道属海防与空防的炮弹地;壮大的擎天厅是大军驻扎的坑道。而太武山区的“毋忘在莒”、军人公墓、各交叉路口中央的碉堡、空旷田地竖起一根根反空降桩、在沙滩沿岸的反登陆装置等,都彰显金门特殊的战地风情。[4] “三角机枪堡”的慈堤三角堡,当年主要监控小大金门间的金烈水道及防卫慈堤。营区外有护城壕沟,布满刺丝网、地雷等防御设施,内部以坑道串连各机枪堡,射击口密布以护卫后方。过去因属军事要地,周边又全是地雷区,带着浓浓的神秘色彩;在军方与金门县政府开放参观后,民众终得入内一探真面目,并欣赏周边未受破坏的植物及野鸟生态。 金门重要的军事据点——南山炮阵地,是“金门登陆战”与“金门炮战”等激烈攻防的炮战现场。炮阵地是由数个碉堡组成,炮台、炮弹就隐在迷彩的掩体下。走进碉堡,大小射击口的墙上,还看得到红色油漆写的“瞄不准不打”、“打不到不打”等标语,也将游客带回当年两岸紧张对峙的情境中。[3] 矗立田野的六千多根田原石林奇景——“反空降柱”,是一根根高达3公尺、长宽各15公分的立方体水泥石柱,每根石柱顶端并镶有三铁条,插成倒锥形状,然后以每10公尺设立一根的间隔,散布在所有地势较平坦的田原上。当初造这些“反空降柱”是为了防止解放军伞兵部队空降。由于反空降柱多占据农地,曾引发舆论微词,因而在作为反空降用途之外,还附带了一项“体恤”农民的功用,将这些田野中的“反空降柱”兼做葡萄架使用,真可说是一举数得。多年来,这些石柱从未得以发挥防止空降的神效,而立桩过后也从未真正用来种葡萄。这些反空降柱齐一地树立在岛上,形成如石林般的奇特景观。曾经有学美术的金门青年,利用这些反空降柱发表了一个景观装置艺术作品:《蝴蝶伞兵——反空降稻草人》。青年艺术家与农民一一沟通取得同意后,把一百根反空降柱装置成一百只鲜黄色的巨大蝴蝶;作品自然寓意深远,甚具颠覆反思意味。[7]这些反空降柱虽然是被农民们机缘式地运用,而青年艺术家一次性去重新组织并赋予其新的美学,若能扩大去利用,未尝不能作为文创的范畴。 两岸对峙时期的最前线大担、二担岛已被规划要“战地转观光”。据台湾媒体报导,位在金门县烈屿乡西南方的大担岛,已于2014年7月由金门县政府正式接管,并规划最快于2017年开放观光。大担岛面积仅0.97平方公里,地处险要,与二担岛牵制往返厦门航运。大担岛驻军在全盛时曾达一个营,二担岛则有一个连,总兵力逾六百人。随着两岸关系缓和及台湾军队的精实案,目前兵力只剩下一连不到二百人,且集中在大担岛。未来开放观光后,驻军兵力会再减少。[7] 金门大、二担岛上的军事据点、标语和雄伟石刻,绝壁怪石、小庙神墓,都是两岸冷战时期产生的战地文化,加上长年属军事禁区,保留完整,在现今时空环境下实属难得。岛上最著名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心战墙,与对岸厦门岛“一国两制统一中国”遥遥相望,许多大陆观光客会从厦门搭船,在海上眺望“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标语。大担岛开放后,旅客有机会近距接触心战墙,远望海上的观光船。此外,大担岛有一口神泉井,相传为郑成功插剑成泉,井后方建有神泉茶坊,作为官兵交谊厅。这些曾经耳闻的军事重地都将随着大、二担岛开放,揭开神秘面纱。同时,有关方面亦将以此一最具“冷战”特色的世界级景观,建立一个“文化先于开发”、发展深度文化观光的军事标的。 威廉斯《漫长的革命》一书提及“感觉结构”,此词汇如同“时代精神”一般难以捉摸,它试图捕捉某个文化的特殊感受与滋味。威廉斯说,它试图描写的是“如同‘结构’这个词所指的,它非常坚固与确定,然而它的运作却是通过我们活动之中最细致而无从捉摸的部分而产生影响。”[8]金门曾历经无数炮火烟硝,留下诸多弹孔,还有矗立至今的战争遗迹,在斯时呈现的是政治与军事对峙所造成的灾难。脱离那个时代的观者回顾那段历史,其实也在建立台海那个时代的“感觉结构”,让人既缅怀战争中丧生的前人,又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体认和平的重要性。 (二)军事工业产物 1.金门高粱酒 “为爱金门酒,来寻宝月泉。故乡胡岁月,此地山川。两担坚前垒,九龙淡远烟。沙场君莫笑,一醉勒燕然。”金门酒厂宝月古泉遗址这首赵家骧将军所提的诗,道尽金门高粱酒的乡情与乡愁。 金门高粱酒是战地政务的产物,早已被视为战地文化的一部分;它伴随金门军民度过不少飘摇的岁月,早已成为金门生活中的一部分。金酒公司所酿造的高粱酒远近驰名,2008年的营业额超过新台币一百二十二亿元,至2012年,营业额高达新台币152亿元,加上福建厦门分公司营业额则超过一百六十一亿元。[9]每年为金门县政府带来的收入超过五十亿元,用以推动县政建设和各项社会福利,被誉为金门的“金鸡母”。 “金门登陆战”后,大批兵力被派驻金门,燃料、粮食需求孔急。时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的胡琏在“穷则变,变则通”的巧思下,仿河北、山东人种高粱、吃高粱、烧高粱秆的方式,试图解决此一难题,鼓励当地老百姓大量种植高粱。虽然高粱非金门人主食,但高粱可当燃料,高粱颗粒可酿酒,不但解决居民燃料问题,也间接孕育了高粱酒。 金门农业增产声中,前线战士也投入克难生产,全岛高粱庆丰收。高粱过剩的情况下,1951年,胡琏将军决定倡导居民改食白米,并以一斤白米换一斤高粱,供民间食用。但是,换来的满仓高粱怎么打发呢?有人说,何不用来制酒?于是,1952年设立了“九龙江酒厂”,后更名为“金门酒厂”,由胡琏手下的补给处少将处长周新春担任第一任厂长,隶属于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战地政务解除后,归金门县政府辖下。[10]公营企业民营化之后,转型为“金门酒厂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挂牌运作。 金门酒厂设立后,不仅增进农民收益及地区财经来源,带动地方经济繁荣,并提供就业机会。占地一万五千坪的厂房,在自动化生产线下,每年平均收购高粱约八百余万公斤、大小麦六十余万公斤、葡萄一千余斤,以酿造高粱酒为主,历年来主要产品有神泉酒(酒精度50%)、特级酒(58%)、大曲酒(68%),另选高级药材浸泡益寿、金刚、龙凤、风湿、长春、甘露等六种名贵药酒,并利用地区陶瓷瓶适时灌装各种纪念酒。[11] 金酒公司除生产高粱酒外,也带动其他周边产品的研发,生产高粱醋、高粱酒贡糖、高粱香肠等等食品,更免费提供酒糟给旧金城乡民饲养口感绝佳的黄牛,并生产出金门独特的高粱牛肉干等,为金门微形创意产业开创另一个天地。 2.金门陶瓷厂 金门岛地质属火山岩,蕴藏着丰富的瓷土矿源。金门县政府为传承发展中华陶瓷艺术,于1963年创立金门陶瓷厂,继以发扬中华文化,成为台湾地区唯一的官窑,又称仙洲窑。占地二万余平方公尺的金门陶瓷厂,紧临一片瓷土矿源,位于金门岛东南岸,依山傍水,前瞻南海碧波,后倚太武雄峰,景色俊秀。 金门陶瓷厂创立后,以供应金门高粱酒瓶为主要业务,初期寻求自给自足,而后争取外销。建厂初期,仅设置倒焰窖一座,1963年元月至6月试烧,成果极佳,为金门工业史开创崭新史页。金门陶瓷厂原隶属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后因以瓷土产权归属县府,复于1964年7月改隶金门县政府。[12] 金门陶瓷在既有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素养基础上,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合作生产仿古瓷,数十年的研究,人才的培育,开创本土艺术的特色。在产品的造型、釉色、彩绘、图案,兼蓄古典与现代,并融合哲学、科学、美学的新观念,藏品独具承传与创新,综合艺术的新光辉。主要产品分为:艺术陶瓷类、酒瓶、日用瓷制造类,内容涵盖传统青花彩绘、斗彩、浮彩、结晶釉等。[13]金门陶瓷厂的产品,材质、造型细腻雅致,适宜典藏。近年来,仿古艺瓶逐渐成为生产重点,并配合金门开放观光,成为观光陶瓷厂,是国内外游客到金门观光旅游时的必游之地。 3.金门菜刀 将捡拾的炮片做成金门菜刀,是金门人面对军事冲突时的一项奇迹。日据时代,金门的打铁匠是以打造铁锄、铁耙等农具为主,当时的金门人为了买一把菜刀,往往必须渡海到对岸厦门购买,十分不方便。抗战期间,盟军在金门投下不少炮弹轰炸日军设施。于是,有刀具业者兴起利用废弹壳的念头。后来,发现以废弹壳制造的菜刀,效果非常好,因此,逐渐注意到打造菜刀的前景。不过,当时需求量不大,尚未大量生产。“金门炮战”中,大陆军方向金门发射了四十七万四千多发炮弹;此后近二十年“单打、双不打”,又有大量130、152两种宣传弹的弹壳。金门菜刀材料不绝,也使菜刀成为战地最具风貌的特产。[14] 这种以炮弹壳为材料的点铁成金术,造就了金门知名炮弹钢刀的响亮名号。在金门未开放观光前,主要销售对象以在岛上服役的兵哥哥为主,退伍前购买作为“那些年曾在此当兵”的纪念。1993年开放观光后,著名制刀厂首创开放观光客在现场参观炮弹如何变成钢刀的整个手工锻造流程,其手艺精湛,让慕名前来参观的中外媒体记者和参访贵宾叹为观止,已成为金门游指定景点。 近年来,业者更建立创意品牌专业形象,把制刀工艺变成一种创意产业,除制造家庭用菜刀之外,已开始往创意及收藏方面的工艺发挥,重新开发刀型。如823纪念刀、龙纹刀等都是,把制刀工艺变成一种创意产业,把刀子从买来切菜的功能,变成也可以当作大方送礼的产品,成为大陆游客喜爱的购物点。[15] (三)战争史迹活化 在上述硬件战争史迹基础上,金门相关单位陆续举办一些活动,活化这些曾经见证对峙年代的军事遗迹。例如,2004年起每年举办的“金门文化艺术节”,陆续开放部分军事设施,首次对民众开放南山炮阵地、慈湖三角堡、塔山等军事要。继而,2006年主打“创意坑道·璀灿金门”的“金门坑道艺术节”,2007年“炫焕光影·移动碉堡”的“金门碉堡艺术节”等,邀请艺术家把金门改塑成有创意、有活力的艺术空间,同时在坑道、碉堡举办多项艺文活动。[16] 在金门政经中心的金城区,早期为确保金门在战时仍能维持政经运作,曾于1976年起着手扩充、整建金城市区地下坑道。金门县政府为保留战地政务时期“全民皆兵”的民防体系,将最具代表性的“金城民防坑道”规划为观光体验境道,于2008年1月正式开放,让军民与游客一起体验“地下金门”的风情。[17] 翟山坑道所形成的自然音场,音响效果可媲美专业音乐厅。2009年,适逢“金门登陆战”60周年,大提琴家张正杰在翟山坑道内举办了“古宁头60周年和平音乐会”,引起广大回响。由于各界好评不断,金门国家公园管理处决定持续办理坑道音乐节活动,让“金门坑道音乐节”成为游客与金门的一场美好音乐约会。[18]此后,每年都有知名音乐家在演奏,成功结合战地景观与艺术文化,赋予翟山坑道崭新生命力及功能。 “战地政务”时代的金门,海洋与海岸均为禁地;在全面开放观光后,战地文化与未开放的海洋、海岸都成了宝贵的观光资产。2013年,金门县政府整合了相关单位资源,将战地地景结合艺术舞蹈表演,塑造出另一波金门观光热浪,并建立金门特有的战地艺术观光化形象。[19] 2014年,金门县政府以此为主轴,推出长达一个月的系列活动,希望能吸引更多游客上“门”、清凉一“夏”。还端出相对应活动,例如:在狮山火炮阵地推出全台首创的坑道婚纱摄影展,请来沙雕艺术家王松冠团队跨海到金门,以军事为主题创作了9座作品。 (四)影视与电子商务 不仅战地史迹的开放与活化实例的充实,以战地历史为主题的电影、微电影等文创作品也陆续露脸。2014年初上映的剧情式纪录片《战酒》,描述金门在1949年后长达29年的炮火连绵岁月中,在胡琏将军“用高粱换大米”的策略下,从一个资源匮乏的蕞尔小岛,转变成为守护台湾的幸福城市。扭转金门命运的关键,就是那一瓮又一瓮在炮火中淬炼出来的高粱酒。[20] 同时,金门县政府也邀请正港金门老兵廖峻,献上他微电影处女作——“金门百万大军重返英雄岛”,希望更多当年的“百万大军”循着廖峻在微电影中的脚步,一同回到金门英雄岛回忆“那一年,一起当兵的日子!”在台湾,每个服过兵役的男儿在军中一定都洗过战斗澡,军队班长的一声令下,大兵们在短短的几分钟内必须洗好澡集合。配合上述微电影的第一支“百万大军”重返英雄岛APP“大兵战斗澡”也在网络上发表;金门县政府透过APP游戏,让昔日大兵回忆在军中洗战斗澡的氛围,而未服过兵役的民众也可透过此游戏体验战斗澡的紧张感。[21] 战地特色与资源受青睐,在线游戏厂商找上金门县政府,配合开发以“战车世界”为概念的“限量版”软件,以在“金门登陆战”一战成名的“金门之熊”M5轻战车为封面,配合“金门自由行攻略本”产品包在全台湾便利商站上市,而成为最佳的营销媒介与通路,更间接成为县政府观光营销的新利器。[22]同时,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秉持着以传统产业科技的提升为导向,藉由跨业整合模式,用在军事科技技术上,并拟定将ICT生存游戏和金门战地观光结合,把静态展示的局限,提升至动态主题体验模式,以金门柳营步兵军事体验园区为示范点,创造金门新形态观光营运模式。[23]此举不仅建立台湾电子生存游戏产业的产业价值链,提升体感游戏市场,也为金门战地文化带来新视野。 (五)实体卖场 据统计,2012年约有四十五万人次的台湾旅客利用金门作为往返大陆和台湾的中转站,加上两岸当局分别在签证政策上放宽,大陆居民可一年多签,并开放大陆居民赴金两日游。如此,每年到厦门旅游约近4千万人次的内地旅客,若搭船到金门来,无异带来很大的商机。 因此,除早已存在的免税商店外,首家结合文创产业的台湾特产店,结合莺歌陶瓷与白酒、茶艺文化的一家工坊正式落脚金门。业者以此为跳板,透过异业结合做出市场区隔,同时挟着金厦“小三通”的地理优势,让台湾的文创商品推销到全大陆,藉此将台湾的产品营销至大陆![24]“金门风狮爷批发免税商店街”是金门县政府和台开集团签订为期50年BOT案的一部分,正式营运后将成为金门最大的融合娱乐、零售和餐饮的大型商业项目。此计划主要着眼于金门距离厦门市约10公里,从金门乘坐渡轮至厦门五通码头仅需30分钟即可,而“风狮爷批发免税商店街”距金门机场仅200米远,可望藉此受惠。[25] (六)烟火耀映两岸庆过年 1987年1月29日(农历正月初一)晚上,仍处于军事对峙的金门、厦门两地,突然同时放起节庆烟火。隔着海峡的焰火在大担岛与厦门何厝升起,此起彼落,在夜空耀映。烟火向外界表达出追求祥和、安宁的信号,一时轰动海内外。 大小金门岛放烟火始于1987年,最初纯为春节应景活动。当时金厦之间常有广播电台互相对播,时任厦门人民广播电台对金门广播部主任张飞舟,无意中听到台湾的渔业电台在广播说,台湾是年要在金门放烟火,还希望两岸的同胞共同观看。此举让张飞舟觉得“这事非常有意思”。他想:如果厦门方面也在大年初一晚上同一时间放烟火,那不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吗?于是,他给中共厦门市委办公室打了电话,告知从台湾渔业电台听到的这个消息。 对岸的大金门、小金门、大担岛都放烟火,厦门也立即回应,于当年大年初一在何厝放起了烟火。绚丽的烟火冲向数百米天空,缓缓落下,在黑沉沉的夜空中,看上去,如雪片、流星、吊兰、菊瓣、梨花、悬灯,变化出橙黄、草绿、桃红、姹紫等各种色彩,照亮了厦金海域半壁海空。仿佛呼应似地,10分钟后,对岸小金门也放起烟火。两地礼花此起彼落,交相辉映,两岸的轮廓、海水在焰火中隐约可见。 自此,除中间曾经一度中断之外,每年到了农历春节,金门在烈屿上林双口海边,厦门在何厝,两地五彩缤纷的烟火点亮金厦水域,让两岸人民共同欢庆农历春节。即便在1996年,两岸关系一度趋紧张,解放军在福建沿海集结军队准备演习,但在该年春节农历初一晚上,厦门和金门仍一如往年同时升起绚丽的焰火。《新华社》在当天更以“厦门、金门竞放烟火兆祥和”,报导了自1987年以来,金门、厦门大年初一晚同时竞放焰火的习俗。[26] 2004年1月22日,大年初一晚上,厦门在东部临海地段,面向小金门燃放了上万发烟火,遥祝金门同胞新春愉快。在现场,厦门市市长张昌平与金门县县长李炷烽隔着厦金海域,通过电话互致新春问候。李炷烽在电话中说,他看到了厦门燃放的美丽烟火。 厦金互放烟火一年复一年延续着,如今已成为两地互贺传统佳节的习俗,也成了厦门一个富有特色的品牌。2012年,行之多年的高空烟火施放活动,又有了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的赞助来举办这项活动,让金厦两门乡亲在农历大年初一共同欣赏烟火美景。[27] 三、结论 英国文化研究学派威廉斯认为“感觉结构”试图捕捉某个文化的特殊感受与滋味,以及人们在特殊的历史时期对这种感受与滋味的经验。“感觉结构”并非约属个人之事物,而是为一个社群或世代所共同享。金门与厦门之间经历了军事对峙时期的风风雨雨,以现阶段回首这段试图以武力解决政治问题的时代,后人当然不愿乐意,也无法欢喜地去理解或深入其境地去体会那段过往。然而,站在一个针对“和平”的向往,以及一个摒弃前嫌的高度上,本文提出下列拙见,以文化创意产业作为一个共同的机制或平台,尝试对未来两岸合作有所帮助。 (一)金厦“战争主题旅游”合作 随着两岸关系的发展,位于大陆东南沿海重要位置的金门与厦门,因为小三通的便利,近年来屡被提及要建立金厦旅游协作区,共同开发旅游资源,提高两个“门对门”旅游业的经济效益。 以2011、2012年厦门旅游总收入为例,各有453亿与531亿元人民币,作为大陆知名旅游城市,在沿海五个计划单列市中,厦门的排名都在后三名;而2012年经厦门到金门航线的小三通旅客超过141万人次,但旅游效益亦未显现出。究其原因是在旅游特色上,开发程度不高,人为障碍多,而浪费了这些资源。[28] 以本文主题所涉猎的战地文化而言,似可更具体地结合金门与厦门两地的战地文化特色,以旅游为切入点,两岸共同合作发展战地文化观光。有关这类战争主题旅游,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题的旅游做得最成功,从维吉尼亚州开始到密西西比河西岸、北科罗那州等跨越近三十个州,于1861年4月12日至1865年4月9日爆发的美国内战经过之处,在美国“内战旅游”官方网站,早已将整年的活动予以公布。[29]对此主题旅游有兴趣的游客,可根据网站公告的活动内容,循着内战时军人的足迹,通过遍布沿线超过一千个“军事点”,由专人讲述的内容及图片,了解战争发生的背景、过程。同时,在这些不同的旅游“军事点”,会根据当年战役的情况,有模拟的军人穿戴军服与配件穿梭各旅游点,几以乱真,让游客穿越时光,仿佛回到战争时期。此外,以英国玫瑰战争的主题旅游每年也吸引一些观光客参与,例如:玫瑰战争伤亡最惨重的陶顿战役,陶顿市就成为缅怀该战役的游客必去的朝圣之地。[30] 在金门与厦门两地,若能共同发展战地主题旅游,似可规划跨两岸相关路线,让游客不仅仅在军事坑道、碉堡等战争史迹中拍照留念而已,同时也可设计一些与战事有关的情境,让游客了解当年的战争情况,并深植两岸和平愿望的诉求。 (二)两地战争史迹活化利用 在前述金门的活化实例基础上,联合厦门方面,两岸同时再予深化,其中,在举办战争史迹相关文化与艺术活动方面,似可多开发参与的艺术家与文史界人士,例如:邀请金门与厦门当地的艺术家,互相到对岸表演或进行时段性创作,透过战争史实呈现和平理念。 而每年农历春节大年初一晚上,两岸合放烟火共庆春节活动,似可将举办时间调整至元宵节当晚,扩大举办两岸烟火节,除了维持欢庆春节意涵外,更可搭配设计周边活动,以吸引更多两地乡亲以外的游客参与,扩大文化观光效益。 (三)“一源多用”战地文创商品开发 文创产业已被视为两岸当局力挺的新兴产业。在台湾方面,公部门关于文创及数字内容产业的规划重点,已将文创产业的策略定位为“一源多用”,也就是希望同一个文创题材可以发挥到极大化,包括:电影、电视、游戏、电子书等多方利用。 针对数字内容产业,台当局抓的重点,一端为“一源多用”,源头的部分则包括:肖像、故事与技术,例如:肖像融入动漫人物或虚拟偶像等,故事包括原创题材或剧情,技术则如游戏产业内需具有的程序设计技术等,而故事、肖像和技术可以相互促进,用在电视、电影、游戏、电子书等载具或平台上,以最少的资源来发挥最大的效用。而另外一端,则是目前正在推动的“有限合伙法”。台当局正在拟订《有限合伙法》,让同一个题材的整合可以单一案件来送件补助,以帮助业者在题材发展源头时就可整合到后段的营销通路。例如:霹雳布袋戏题材要结合游戏、电视或电影产业,可以以单一整合案件来送审补助,不用游戏公司、电影公司、内容厂商分别来送件,目前在等待相关法源通过即可推动。[31]若能结合厦门方面的文创发展,尝试推动建立两岸文创与设计基地。在两岸文创策略下,若能以战地文化为源头,由两岸携手共同开发相关文创产品,包括电影、电视剧、游戏等内容,以及搭配推出设计性商品,以带动两地文化观光与文创产业的发展。 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烟硝年代已不复见,何厝与大小金门岛的记忆深处仍无法抹灭炮声隆隆的晨昏。不过,昔日两军对垒的炮战前线,如今是彼此交流的开放前沿,沧海桑田里饱含着一个民族的喜怒哀乐与悲欢离合。在现代文化创意的框架下,两岸携手发展产业,共创繁荣与兴盛,也许是另一条值得尝试的和平之路。金门战场文化创意产业初探_金门论文
金门战场文化创意产业初探_金门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