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鑫[1]2007年在《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与网络的普及,网上教学成为一个教育热点,如何更好地开发基于网络的教学资源成为各类教育应该考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基于远程教育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与试题库管理设计一个网络教学平台,对基于网络的教学、考试活动的组织、管理、网络数据库以及系统管理进行了研究。本系统是一个基于B/S模式的通用型教学平台,其目的是提高教学管理效率和资源共享程度。平台系统分试题库管理子系统、在线考试子系统与在线学习子系统。利用本系统,学习和考试可以在本地进行,也可能在异地进行,大大拓展了学习和考试的灵活性。试卷随机生成,可以避免考试前的押题。试卷采用大量标准化试题,使用计算机判卷,大大提高了阅卷的效率。系统把成绩送到数据库中,进行统计、排序、评估,大大减少了工作量,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本系统中,试题库管理子系统主要包括判断题管理、单选题管理、多选题管理、填空题管理、成绩管理与基本信息管理等功能;在线考试子系统主要包括考生登录、答卷、试卷提交、自动判卷、成绩录入等功能;在线学习子系统主要包括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课件的学习与下载。
朱立伟[2]2003年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远程教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随着Internet/Intranet的快速发展,数据库技术的进一步成熟,通过采用多媒体、Web交互等技术,实现一种可跨时间和地点,以自学习模式为主的远程教学方案是当前高校深化改革与发展的迫切要求。本文参考了目前国内的远程教学发展情况与经验,借鉴了目前国内外先进的大型远程教学系统,对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进行了总体设计。 首先,论文讨论了Web数据库的发展历程:从最早的主机/终端结构到近年来较流行的客户机/服务器机构,再到目前最先进的浏览器/服务器结构。结论是: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中的客户机使用的是统一的浏览器界面格式,便于操作,简单易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易实现不同网络间的连接。因此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采用的就是浏览器/服务器(B/S)模式。再者,论文讨论了访问Web数据库的五种方法:对于在Web服务器端提供中间件的方法有两种:CGI和API。其中,CGI效率低,速度慢;API虽然克服了CGI的缺点,但兼容性差,开发难度大。通过比较五种方法的优缺点,得出的结论是:用ASP技术访问数据库具有易实现、功能强大、效率高等优点。用ASP+ADO访问服务器端的数据库的实质就是利用ADO对象访问数据源。其间作为创新探讨了XML在远程教学中的应用;展望了新技术:ASP.NET,并将其与ASP进行了比较。 基于B/S结构的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是利用ASP技术和Web数据库相结合实现的,它具有:网络课堂学习、上载作业、在线答疑、作业批改、网上答疑等功能,它将系统分成两个子系统:教师管理子系统和学生学习子系统,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它的成功实现对提高高校的教学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应用表明:计算机远程教学系统用户界面友好,操作灵活方便,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基本实现网上教学,为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很好的教学平台。
邵子航[3]2007年在《iTutor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文中提出大学非计算机专业一年级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多采用在多媒体课室(计算机+大屏幕投影)或者传统课室(黑板+粉笔)授课然后在机房上机实践的教学方式,一方面由于学生是来自不同地域的高中毕业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存在差异,而教学又忽视了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学生数量比较大使得教师无法在有限的实践课时里给予及时有效的上机辅导。为此,智能导师系统(ITS)能够提供一对一的个性化教学,跟踪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其反应,并能及时提供智能化的学习评价和指导,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论文通过访谈和文献调查发现智能导师系统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日渐增多,但是目前国内真正投入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使用的智能导师系统还比较少,也缺乏行之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论文首先从教学设计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于问题的学习理论以及混合学习理论的角度分析了智能导师系统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理论基础,接着深入分析了一个智能导师系统——IT技能导师系统iTutor的教学流程和功能特色,并以教与学理论为基础设计了iTutor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教学设计方案。论文以华南师范大学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文化基础》公共课为例,实施了该教学设计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组与控制组的学习效果对比试验研究,运用测验、问卷调查、实地观察以及个体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数据,运用F检验、t检验、单向与双向态度量表、多因素排序等数据统计方法分析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实验组的测验成绩与控制组有显着差异,整体达标度高且成绩呈正态分布,师生对iTutor的应用均持积极态度。此外,论文提出的教学设计方案经研究表明是有效的,具体表现在:课前针对教师布置的思考问题应用iTutor系统的“例中学”模块预习下节课的知识点有助于学生的课堂学习;上机时利用iTutor系统的“做中学”模块比自己上机练习更有助于操作技能的习得。论文的研究设计、实施过程及其个案资料可以对iTutor在其他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起到一定的示范指导作用,也可以为该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微观层面的实践案例。
叶兴财, 刘晓燕, 姚怡[4]2004年在《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指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的教学改革与实践需要计算机网络与多媒体的支持,通过开发计算机文化基础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可实现师生的互动性。本文采用流媒体技术实现多媒体素材库的管理与建设,探讨软件的设计思想,结构特点与实现方法,并提出在线考试系统的实现方法。
郑成增, 陈志锋, 王文琴, 陈舜青, 潘瑜[5]2003年在《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文化特性探析》文中提出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教学质量是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与应用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目前该课程的内容单一 ,基本停留在技术扫盲层次 ,尚未上升到信息素养的要求 ,迫切需要将其提升为一种文化教育的高度。本文阐述了计算机公共基础在现阶段的教学改革方向 ,提出了文化特性是当前教学改革的目标 ,并在加强体现计算机文化和信息素养的内容方面作了思考与探索
王海春[6]2002年在《一种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的构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络教学的优点,是使学习者可以在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主的积极学习。本文着重介绍基于Web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远程教学系统构建方法和设计思路。
何玲[7]2006年在《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协作学习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学习团体成员之间的交互是否充分。计算机网络以其强大的交互功能为学习者之间进行协作提供了有效的交流平台。在基于Web的协作学习环境中,学习者可以利用网络与学习伙伴交流信息、协同工作,与在线的教师、专家进行对话,从而形成了一种新型的人际交互空间,这种人际交互为协作学习的发生和维持提供了前提和基础。 本文从交互的角度,以北京师范大学开发的网络协作学习平台(WebCL学习平台)为基本研究样本,采用个案研究方法,就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重点分析了北京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课程——《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讨论区中人际交互(包括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状况;对使用过该平台的北京师范大学2005级本科生就网络协作学习中人际交互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网上问卷调查。 通过研究,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 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以生生交互为主,且人际交互内容广泛;(2) 大部分学生属于边缘性参与者(以浏览别人的帖子为主,很少主动发帖);(3) 学生参与人际交互的主要目的是获得与学习相关的信息;(4) 学生的协作动机不强,批判性思维有待加强;(5) 课程讨论区监管力度不够,缺乏引导,导致讨论主题偏离;(6)学生对于实时交互的需求迫切;(7) 平台对于实时人际交互和小组内部协作的支持还不足;(8) 教师参与网络协作学习的人际交互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但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9) 社交情感类语言的使用对于创设良好的氛围具有积极作用;(10) 学习者的团体感和归属感能有效促进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参与者之间的反馈和评价会影响他们的参与热情;激励机制对促进人际交互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上述方面在目前的网络协作学习中有待改善。 文章认为,为了促进网络协作学习中人际交互效果,应从如下两个方面改善设计。其一,对平台进行人际交互功能的扩展设计。提供支持小组内部协作的工具,加强实时交互功能,提供将评价可视化的工具。其二,促进入际交互的相关策略设计。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营造良好的团体氛围;加强情感交流,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团体感;利用智能代理技术模拟学习伙伴,提高学生协作能力;让学生担任助学代理减轻教师负担;设置个人和小组的“活跃度”作为评价指标,加强学生的协作动机,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
贾宗福[8]2002年在《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就原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的实践 ,即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建设中如何体现师范特点和专业特点 ,对从教学内容、体系结构、教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等几个方面的教学改革尝试进行论述 ,同时结合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提出了进入2 1世纪哈尔滨学院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改革方向。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对其它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该课程的建设同样具有参考价值
陈国前[9]2003年在《基于流量分析的网络规划与评价》文中认为网络是系统工程的平台,系统工程是网络的应用对象和网络分析是系统工程的重要方法的认识,利用网络配流用户平衡与系统最优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网络规划和评价的一个宏观体系。在网络需求相对固定后,系统最优目标值和用户平衡目标值之间的距离是一个重要参考指标,为宏观调控留下了空间,通过注入管理信息或改变网络使用者的网络费用矩阵,可以达到用户平衡下的行为实现系统最优的目标。考虑到随机用户平衡和确定性平衡之间的信息熵差问题随机,用户平衡和系统最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政策信息、管理信息和信息技术等手段实现调控转换。 作为应用,在交通网络、信息网络、人才网络、经济网络中可以利用上述关系进行规划、评价和调控,如可以利用系统最优和用户平衡之间的关系建立城市交通网络中电子道路收费调节和社会经济网络中税收政策机制。对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调控也可利用该关系作参考。 网络容量是网络规划和评价的重要指标之一。将网络需求分布与网络最大流问题相结合,提出了基于固定需求格局之下的网络最大流问题。该问题是传统两点间网络最大流问题的推广。本文通过建立基于固定需求格局的网络最大流问题的特殊双水平规划模型,给出了其实现算法,可依据不同的容忍标准确定网络的最大容量。 理论上可用网络最大流与网络平衡分析对远程教育网络进行相应规划与评价。
胡新生[10]2004年在《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工作的深度推进,电大系统在远程开放教育上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阶段性成果。面向基层、面向教育欠发达地区和对那些接受教育机会不平等人群的开放,是这项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深圳电大是中央电大残疾人教育学院的主要合作单位之一,承担了残疾人教育学院教学模式探索和办学等许多具体的实践工作。本文就肢体残疾、聋哑学生和健全学生混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资源开发的探索工作做一介绍,供大家商榷。
参考文献:
[1]. 网络教学平台研究与设计[D]. 黄鑫. 吉林大学. 2007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远程教学系统研究[D]. 朱立伟. 武汉理工大学. 2003
[3]. iTutor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D]. 邵子航. 华南师范大学. 2007
[4]. 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C]. 叶兴财, 刘晓燕, 姚怡. 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2004
[5]. 计算机公共基础的文化特性探析[J]. 郑成增, 陈志锋, 王文琴, 陈舜青, 潘瑜.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3
[6]. 一种基于Web的远程教学系统的构建[J]. 王海春.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2
[7]. 网络协作学习中的人际交互研究[D]. 何玲. 江西师范大学. 2006
[8]. 计算机课程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 贾宗福. 哈尔滨学院学报(教育). 2002
[9]. 基于流量分析的网络规划与评价[D]. 陈国前. 山东科技大学. 2003
[10]. 面向残疾人的远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胡新生. 中国远程教育. 2004
标签:计算机硬件技术论文; 课程评价论文; 系统评价论文; 网络协作论文; 教学评价论文; 系统学习论文; 协作学习论文; 电脑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