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理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姜劲邑 孙小舟

从地理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姜劲邑 孙小舟

湖北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湖北 襄阳 441053

摘 要:地理学学科体系博大精深,既研究自然科学,也与人文社科息息相关。文化是事物发展的根基,源远流长,与世间万物与地理现象也紧密联系,故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华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治国理政、立德修身、务实笃行的深刻哲理,本文从地理学角度出发将中华传统文化运用地理学进行诠释,供国人参考与交流。本文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文化自信的具体内容、从地理学角度论文化自信的实践意义与研究背景等方面具体论述,它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相互联系,也更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

关键词:自然地理学 文化自信 地理学学科体系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增强文化自信感染力,更好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治国理政中引用中华传统文化,包括从传统文化中所汲取的为政以德、以民为本、正己正人、选贤任能、天下和谐。习近平文化自信中包含了许多当代治国理政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论述,它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推进了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等中华传统文化,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都是古人传统智慧的结晶,并不是空穴来风。我们从地理现象中可以逐一解释其原理,其内容包括了治国、仁爱、民本、做人等道理和法则,是一本很优秀的治国理政教科书。从地理学解释加强了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理解,增强了感染力,更好地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提供了新的有益启示。

2.增强文化自信信服力,更好地提升中华人民的国民素质。文化的发展与人民素质的提高应该是同步的、相辅相成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文化的快速发展与国民素质的进步严重脱节,所以我们重温传统文化很有必要,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的的地理学诠释中,以地理现象进行解释传统文化,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另一方面也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自然规律与文化发展是相同的,在对传统文化的地理学解释中,不断提高人的思想境界、拓展人的视野,提高认识世界的能力。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我们也可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穿插地理知识与地理思维,必将在创新中用传统文化滋养国民素质,造就时代新人,我们要让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民素质成长中,扎深安身立命的根本。

3.丰富文化自信的主题内涵,更好地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智慧。通过传统文化的地理学诠释,我们换了一种方式,丰富了解释传统文化涵义的方式与手段,便于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为世界发展献力!世界各国都有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因此,世界各国应以合作的态度相互交流,只有通过合作共赢、各国协调发展、稳定发展,才能建设和谐世界。我们需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通过与自然规律的结合去加深这种认识,深刻理解这种文化,从自然规律中体会世界发展的秩序,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阐述中国主张,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中国智慧与当代外交政策相结合,来解决国际争端,为国际社会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二、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传统文化的具体内容

中华5000多年的文明史,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产生了很多对国家、对社会和对个人十分有益的文化思想,例如孔孟之道、周易思想、百家学说等等。习近平文化自信的思想大部分来自中华传统文化中积累沉淀的文化内涵,总书记将治国理政的思想融入到传统文化之中,传统文化给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提供了动力和深刻启示。而本文便研究总结了从人际交往、治国理政、修身养性等三个方面的一些耳熟能详的文化思想,从自然地理现象中提炼类似的思想,从地理学的角度给予阐释,深入理解学习,希望大有裨益。

1.自然地理现象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传达的社会交往等思想

(1)自然地理现象分析老子思想中的“上善若水”,此句寓意解释为做人应如水一样。从地理学分析,水有几大特性:由于地球的吸引力而形成的自然规律,水往低处流,最终涓涓细流汇聚成江河湖海,所以人要低调谦虚才能有所成就;水润泽万物,生物的成长需要获得水分,是生物生存的必要条件,但水从不居功,所以人要爱人助人,帮助他人才能成就自己,故曰成人之美;水在不同温度和沸点下可以在固汽液三态变化,但本质成分不变,故人要学会适应环境变化,但“人性本善”其内心的本质、高尚的品格不能改变;水性柔顺,遇障碍则绕流,最终汇聚的力量可以摧枯拉朽,所以人也要刚柔并济,与人无争,增强实力,且不断向前,终能成功;水有“滴水石穿”的耐心,渗透、侵蚀、撕裂、掏空各种障碍物,所以做人需要持之以恒,此之为上善若水。在习近平总书记的文化自信思想中经常提到一句话“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伟大事业责任之中重、工作之艰,他希望同伟大的人民一起奋斗,共同奉献,达到“无我”的状态,为伟大的中国发展奉献,就像上善若水一样,默默无闻,坚毅付出,中华民族的共同努力必将催枯拉朽,战胜一切。

(2)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论语中“工欲善其事,先必利其器”。字面意思为工匠需要做事方便快捷成功,必先使他的工具锋利,告诉我们要达到某种结果,其准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我们可以分析寒潮的形成来解释古人所说的此名言的道理,从寒潮的形成过程分析,我国处于欧亚大陆的东南部,北面是蒙古和西伯利亚,西伯利亚往北是高纬度地区,接受太阳辐射的能量较少,气温异常低下,只有常年的寒冷才会使高纬度地区的空气密度大大增加,空气不断地收缩下沉,使北部地区气压增高,日积月累,不断形成一个范围较大、深厚宽广的冷高压气团。当高压增强到一定程度时,便像大浪淘沙似地向气压相对低的我国境内袭来,于是寒潮就形成了。气压越大,所行进的距离就越长,范围越广,所以只有气温越低,气压的不断积累,所作用的时间才会越长,所达到热量交换的效果才会越好。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从社会交往角度来看,形容做任何事情要先打好基础,需要有足够的能力,才可以有收获,在个人成长中立德立行、内涵深厚,必将成就大事业。我若盛开,蝴蝶自来,个人的德行高尚,学识渊博,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更高的平台,才会得到他人更多的尊敬。

2.自然地理现象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传达的治国理政等思想

(1)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孔子的中庸思想和老子思想中的物极必反原理。中庸: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解释中庸为为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意。正如一年四季,从炎炎夏日到严寒冬日的循环,人们常说的“物极必反”,其一解释:月盈则亏,月亮本身是不发光的,它受太阳照射后,光线反射到了我们地球上,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月球绕地球运行时被太阳不断地反射作用,由于地球的公转是和月球的公转是永不停歇的,故月盈则亏也是交替产生的。其二解释瑞雪兆丰年,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一场大雪下来,松软的雪层就成了一床隔冷保温的棉被,忠实地保护着越冬的作物。大雪把害虫都冻僵冻死了,天然地起到了杀虫的作用,到明年,雪已经融化,为农作物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水,为收获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如果大雪在不合适的时机落下,便会冻伤植物,收成不好,若下的特大暴雪也定将压坏庄稼,所以古人文化中常提“中庸”之道,无过也无不及。在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中,他常提到要有过犹不及的远见,对大自然要适合而止,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绿水青山便是金山银山等就是从文化中所明白的道理。

(2)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儒家思想中“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强调人的社会和自然是不断变化和创新的,是人类思想进步和物质创新的根本动力。其地理学解释为:沧海桑田,海洋将会变化为陆地,陆地也将变化为海洋,这是由于地球内部物质总是不断地变化运动着,地壳发生变化,时而上升,时而下降,海边的陆地上升便成为陆地,海边的陆地下沉便形成了海洋,几十亿年的不断变化,生生不息。世间万物不断变化发展,正如《周易》记载“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文化是具有相通性,也正是这种文化传承,激励促进中华民族面对一切困难,坚持坚韧、改革创新,努力奋斗。创新发展是第一生产力,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革发展道路中提出了一系列举措,加快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生态文明、社会建设的发展,在改革中成长发展创新,使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不断奋进成功,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的理性务实的发展观。

3.自然地理现象分析中华传统文化中传达的个人修身等思想

(1)自然地理现象分析易经思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此句寓意:天(即自然)的运动刚健强大,那么我们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发奋图强,永不停息;大地的气势粗犷流畅,君子应增加美德,包容一切。古代劳动人民发现昼夜交替变换,万年如一日,一年四季循环往复,经过数千年的经验知识智慧,根据地球自转时间变化规律创造出十二时辰,根据地球太阳的运行规律创造出了指导人民农业活动和生活的天文历法:二十四节气。古人常说天行健,人要顺从自然规律,力求进步,刚勇坚毅,自强不息;古人常说地势坤,做人也应厚实和顺,容载万物。这便是习近平总书记包容开放的文化观,很好地诠释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包容万象的气度,正是如此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大手笔,彰显大国风范,同建地球村,与世界人民同呼吸,与世界发展共命运,展现出中华民族的深厚底蕴与其坚定自信。

(2)从自然地理现象分析孔子思想中的“君子务本,本立道而生”和孟子思想中“无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两句意思有一共同点,首句中“本”可解释为规矩道理,规则准则,守规矩讲秩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用典中提到党章党规可作为治党、管党的总章程,自觉用党章党规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在自然环境中也拥有很多的有序空间之美,正是自然规律有序,万物才得发展。如世界表层洋流分布有序,得出世界洋流分布格局,概括洋流分布规律,可以关乎到农业生产和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若洋流分布规律出现变化,自然对地理环境,人们生存产生巨大影响。更古以来月亮围绕地球旋转,地球围绕太阳旋转,如果破环此种秩序,后果无法想象。每一个星球都有各自的轨道,整个宇宙才有秩序,从而万物才能正常生存,否则,毫无秩序可言,万物并害。推想到人类社会,我们每个人都扮演者不同角色,有着不同的责任和义务,只有每个人安分守己,整个社会才会秩序井然,不然社会将变得一团糟,领会这些道理,所以常说君子务本为强调秩序的重要性。人与自然同为一体,我们既要敬畏生命,也要敬畏自然,就是敬畏自然法则,我们党员要敬畏规则,讲党性,有原则,做人民的公仆,不能逾越雷池,这便是中国共产党发展壮大的准则与道理。

本文节选了在中华5000年发展史上,津津乐道的传统文化分为三个方面,结合地理学角度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创新了研究中国文化的角度,在研究传统文化这条道路上仍然任重道远,希望会有更多的学者进行深入分析,进一步延伸理论深度,创造出理论价值,将文化与地理学交叉融合,分析推广。同时我们在推动文化自信与当代国民教育相结合时也有一些可创新的点,在创新教育方式上在传统地理学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我们要着力素质教育和氛围养成,在学校地理课成中于细微处融入文化内涵,让教育有声有色,极富感染力。

参考文献

[1]徐杨 谈《论语》中“为政以德”思想的古为今用[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S2),248-250。

[2]张镇 论国民素质文化缺失与国民素质建设[D].河南师范大学,2011。

[3]曲慧敏 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

[4]潘龙旺 论地理教育的人文关怀[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0,(04),108-112。

论文作者:姜劲邑 孙小舟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1月总第318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16

标签:;  ;  ;  ;  ;  ;  ;  ;  

从地理学角度看中国传统文化论文_姜劲邑 孙小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