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业:不断变化的国际影响力,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闻业论文,影响力论文,国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对于当今新闻业的发展现状,全球主要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在墨西哥、俄罗斯、伊朗、津巴布韦、哥伦比亚等国的新闻标题和针对新闻工作者的暴力事件中均有所体现。这一趋势在不赞成舆论监督的国家中较为典型。第二种观点综合了报刊业在部分地区持续发展而在另一些地区有所衰退——不过并不如美国报刊业那样显著——的现象,认为报刊业总体而言仍旧是一项繁荣发展的产业。
毋庸置疑的是,两种观点所提到的国家中,数字时代带来的影响都十分显著。不少国家都拥有了独立网络新闻机构,以报道地方性新闻,国际以及政治新闻,同时代表公众利益发表调查性新闻报道。在主流媒体受到约束的国家,这些公民新闻业的影响力日益增加。现代科技,特别是智能手机,能使小范围内的新闻传播到全世界,如此一来,有关部门的强制约束便不再是问题。但对独立新闻工作者而言,个人风险也有所增加,他们失去了公共机构的支持,这会导致他们在处理恐吓和骚扰方面缺乏经验。
在本文中,我将对新闻业所处的这两种环境进行分析,由此为近期新闻业的发展,尤其是当今全球新闻工作者面临的形势作一个说明。
总部设立在纽约的保护记者委员会(the Committee to Protect Journalists)负责对全球新闻业受到的攻击采取应对措施。其主席保罗·斯泰格(Paul Steiger)指出,去年“在委员会有关全球遭到监禁记者的年度调查中,网络记者的数量第一次占到了最大的比例。被监禁的记者中,45%是博客写手,互联网记者,或网站编辑。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未来新闻业所要面临的挑战”。
保护记者委员会的报告披露了一些所谓自由民主的国家(例如墨西哥)新闻界所面临的威胁。自从墨西哥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Felipe Calderón Hinojosa)2006年上台并发动了明确针对贩毒集团的运动以来,共有22名记者先后遇害。委员会的分析指出:“如果体制上的问题不解决,将来会进一步危及言论自由以及法律规范。”报告还呼吁联邦政府“直接参与到保障公民言论自由的权利,维护墨西哥宪法的尊严的行动中去。新闻工作者自己也必须投身其中。墨西哥贩毒集团无处不在,有些记者和编辑甚至已深陷其中,变得堕落腐败。墨西哥两极化的媒体需要在一套准则下形成统一,以为全国新闻工作者筑起一道保护墙。”
在许多国家,政府的监管仍旧十分普遍,而新闻记者在政府管制的对象中首当其冲。举例而言,原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政府在1993年通过了联邦宪法,其中一条如下:“必须确保每个公民拥有言论自由的权利……审查制度应严令禁止。”然而,尽管俄罗斯总统德米特里·梅德韦杰夫(Dmitry Medvedev)早先强调在新闻工作者遇害事件上的实行法律制裁,但暴行并未停止。2000年以来,共有19名新闻记者遭到谋杀,其中包括2009年遇害的三名记者。另有一些记者因参与调查腐败案件而遭到袭击。这些惨剧中,很少有凶手被捉拿归案。此外,2006年俄罗斯《新报》(Novaya Gazeta)的通讯员安娜·波利特科夫斯卡娅(Anna Politkovskaya)被谋杀一案仍旧悬而未决,使得民众十分失望,这一事件极大地讽刺了俄罗斯司法部门的公正性。
法提玛·特里索娃(Fatima Tlisova)曾在俄罗斯北高加索地区从事独立新闻记者工作长达10年,她结束了在哈佛一年的尼曼学人工作后,于2009年下半年回到俄罗斯,回国的原因是她认为必须让人们开始关注驻扎在高加索地区独立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危险。这或多或少是一项危险的工作,她曾经遭到劫持和折磨,还被政府的有关人员监禁过,而她自己也清楚地意识到这次回国会被密切监视。不过,在普利策危机报道中心(Pulitzer Center for Crisis Reporting)的资助以及《尼曼报告》(Nieman Reports)的委派帮助下,特里索娃的采访提供了许多惊人的信息,为俄罗斯新闻所面临的威胁提供了有力的证词。
法提玛·特里索娃的经历十分坎坷,但是除她之外,还有无数勇敢的新闻工作者,其中包括尼曼学人的工作人员,他们都试图挑战俄罗斯的管理制度,但都遭到警方或安全机构的干扰或是挫败。这些勇气可嘉的独立新闻工作者往往是攻击的对象,所以他们需要有关机构的支持,例如保护记者委员会,总部设于维也纳的国际新闻协会(the International Press Institute),以及代表全球100个国家60万新闻记者的国际新闻工作者协会(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Journalists)。这些机构拥有全球性的网络,致力于帮助身处险境的新闻工作者,时刻维护全球新闻自由。
根据保护记者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09年至少有71名新闻工作者被杀害,这在委员会近30年的记录中是史无前例的。这一数据包括了因菲律宾政治因素遇害的31名记者。
另一方面,各国政府开始使用互联网作为对付某些新闻工作者的武器,使得他们的处境更加令人担忧。中东地区尤为严重,保护记者委员会发现,伊朗政府在这一方面极为活跃,他们侵入一些社交网络,例如脸谱网(Facebook)和推特(Twitter),企图鉴别出批评家、政府追随者和同盟。
贾斯丁·D.马丁(Justin D.Martin)在开罗的一所美国大学教授新闻学,他认为一些阿拉伯国家遏制调查性报道常用的手段就是施加财政压力。在为《尼曼报告》秋季刊撰写的一篇文章中,马丁这样说道:“阿拉伯国家的政府密切干预许多阿拉伯新闻机构的经济状况,他们会通过多种方式向这些机构施压,特别是通过干预所有制和广告业务,以此控制这些机构的新闻言论。最著名的例子便是由卡塔尔王室资助的半岛新闻台(AL Jazeera),新闻台从未播报过任何一条对于卡塔尔政府不利的新闻。”然而,马丁指出在中东的某些王室国家,仍然会看到一定数量的调查性报道。例如约旦独立新闻机构《阿拉伯独立日报》(Al-Ghad)。此外,还有一些公民记者用手机和社会化媒体在YouTube上公布埃及和其他国家政府对记者施暴的视频。
中国经济的飞速增长使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世界报业协会(the World Association of Newspapers)的报告显示,中国的报刊业发展繁荣,2009年日均报刊销售量为1.09亿份,是世界上报刊销售量仅次于印度的国家。此外,日本日均报刊销售量为5000万份排名第三,而美国以4600万份紧随其后。与其他新闻媒体相比,中国互联网享有的言论自由程度较高。
国际尼曼学人将这些事实公布于众,目的在于履行作为一个新闻人的行业职责,同样,他们也以此提醒美国同行,他们在宪法保护下所享有的制度是何等的珍贵。
美国的新闻记者完全不用担心这些,因为美国的报刊业正在经历一段技术变革时期,技术上的革新打破了以往的报刊经济模式,并为吸引众多读者和广告商的网络报纸提供了平台。这一变革的影响遍及全球,但是在亚洲、拉丁美洲以及西欧等地的效果似乎没有美国那么显著。如今美国主流报刊受此影响发展受阻,新闻界迫切地想要找到新的发展经济模式,这些事实凸显出报刊新闻业仍然是提供高质量新闻的主要途径,并且在为公众提供源源不断的新闻信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主流报刊有所衰退,新闻采编和报道以及新闻机构融资的新方式却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一些地方性的新闻网站,例如圣地亚哥之声(The Voice of San Diego)和明尼阿波利斯到圣保罗一带的双城明尼苏达邮报(MinnPost),这些网站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并正在弥补地方性日报规模日益缩小的缺憾。纽约《人民报》(ProPublica)就是一个非盈利性独立新闻机构的典型,它以道德规范为宗旨,致力于调查性报道。它和一些知名报刊,例如《纽约时报》以及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建立合作关系,以此打响知名度。《人民报》的记者雪莉·芬克(Sheri Fink)2010年初被授予了普利策新闻奖,获奖作品是她与《纽约时报杂志》合作的新闻故事,记录了卡特里娜飓风引发的洪水灾害来袭时,当地一家受灾医院中筋疲力尽的医生们所面临的生死攸关的决策。这些新兴新闻网站受到了来自各种渠道的资助:基金会、个人、广告商,以及公司和网站内部员工的捐款。下一阶段,这些初有成效的新兴新闻机构以及其他一些类似的组织将寻求大笔资金以维持机构长期运作。
电视和广播传媒在大萧条时期过后逐渐有了起色,但是报刊新闻业面临的前景却十分严峻。艾伦·穆特(Alan Mutter)经常会在他的博客“纸质报纸引起的反思”(Reflections of a Newsosaur)中发表报刊业的现状的报告,他如是写道:“大多数报刊发行商2010年第二季度广告业绩的萧条程度较第一季度有所好转。但这并不意味着它的广告业绩在向好的方向发展,而且下半年的情况普遍不被看好。”由于过去美国报刊业常用的摇钱树——分类广告——被在线网站,例如克雷格列表(Craigslist)所沿用,如今报刊业只能变得越来越依赖零售广告收入。穆特在他的报道中说道,如今电视、互联网及广播领域的广告收益均不错,唯独新闻报刊的这项数字自从2010年第一季度广告业复苏以来下降了10%。
然而,有别于美国,全球报刊广告业的前景还是十分明朗的。尽管2009年受到全球经济衰退影响业绩下降了17%,但预期2010年将同比增长0.5%,实现大反弹。世界报业协会的跟踪数据显示,2009年西欧广告费下降了13.7%,中欧和东欧下降了18.7%,亚洲下降9.6%,拉丁美洲下降2.9%,中东和非洲的广告费与上年基本持平。而2010年的预测数据显示,亚洲广告费将上涨5.8%,西欧上涨2.2%。
美国报刊业逐渐下降的广告收入和其面临的重重困难息息相关:读者人数逐渐减少——这个趋势从上一代人中就有所体现,但在如今数字化的时代中越来越明显。美国报纸发行量审核署(Audit Bureau of Circulations)是一个跟踪报刊销售量的独立机构,根据它给出的数据,截止到2010年3月31日前的6个月,美国国内报纸发行量平均下滑了8.7%,不过这一数字相比2009年9月30之前6个月下降的10.6%已有所减小。
据世界报业协会的报告显示,全球2009年报刊日发行量下降了0.8%,但近5年的日发行量整体上升了5.7%。世界报业协会称:“考虑到全球经济低迷的程度,这只是轻微的衰退。”据报告称,全球每天有17亿人阅读日报,相当于全球1/4的人口。如果算上非日报性质的报刊,这一比例比会上升到37%。近年来,尽管报纸发行量在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亚洲的报纸销售量却有着显著的增长,2009年增长了1%,近5年增长了13%。5年来报刊业发展稳健的地区有:非洲,5年销售量增长30%;亚洲,增长13%;南美,增长5%。而2005-2009年中,这一数字下降最明显的便是北美,下降达到10.6%,紧接着是欧洲,下降了7.9%。世界报业协会的研究显示,在数字革命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一些成熟市场下的传统报刊业,这些报刊的读者数量正在不断减少。举例而言,英国日报《卫报》(the Guardian)报道称其发行量在不断减少。
美国报刊业另一个衰退的征兆便是失业记者数目的增加。自从2001年以来,美国各新闻编辑室的全职员工已减少了25%,编辑室全职新闻记者的总数下降到了41500人,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出现的最低谷。在美国报纸编辑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News Editors)发布的新闻编辑室年度工作人数的统计报告中提到,2009年美国各日报的新闻工作者人数减少了5200人,使得自2007年以来减少的新闻记者人数达到了13500人。
报刊业面临的经济危机使得许多报社关闭了驻外分社,不得不依赖于自由新闻撰稿人来报道国外的热点新闻。尽管《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和《洛杉矶时报》尚留有驻外分社,但消耗的成本是十分巨大的。他们发回的报道往往会经驻外分社分配刊登在其他许多报刊上。麦克拉奇论坛报信息服务部(McClatchy-Tribune Information Services)是最近麦克拉奇报业集团和论坛报共同创立的一个合资企业,如今有30处驻外通讯社,遍布巴格达、开罗、耶路撒冷、北京等地。除此之外,美国联合通讯社(Associated Press)和路透社(Reuters)已成为大多数美国本土报社获取国外信息的途径。尽管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的读者数量已落后于一些注重评论性文章而不太关注国际性报道的其他有线新闻网络,但它仍在增加驻外分社的工作人员的数量。另一新闻机构彭博社(Bloomberg)也已扩大了旗下遍布世界各地的新闻机构以报道各地金融和政治方面的新闻。而由政府资助的新闻机构,例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电台(the National Public Radio)以及英国广播公司(BBC)也同样扩大了其驻外分社的规模以满足美国读者对国际新闻的大量需求。
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并不仅限于美国新闻业,欧洲的许多报社也开始受到一定的冲击。根据总部设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国际新闻协会(International Press Association)所统计的数据,欧盟联合报道组的正式记者数量从2005年的1300名下降到了2009年的964名。迈克·J.乔丹(Michael J.Jordan)是驻斯洛伐克新闻记者,他在尼曼学人报告中指出刚成为欧盟成员国的立陶宛拥有的驻地记者数量已减至零,而拉脱维亚仅存的一名驻地记者也岌岌可危,人们对欧盟新闻关注度的下降或许会使这位匈牙利记者转向独立撰稿或在公共关系领域另谋第二职业。国际新闻协会呼吁欧盟相关机构与正式记者“更加紧密开放地合作”以“发展一个更加民主的媒体氛围”。乔丹引用国际新闻协会主席罗伦佐·康索利(Lorenzo Consoli)所说的:“那些想要置职业新闻媒体于不顾,完全摆脱信息过滤直接和公民对话的行为是极权主义所梦寐以求的。民众不会主动提问,而提出问题,向权威挑战并得到满意的回答恰是媒体的权利和义务。政府只有做到了这些,才能被称为民主。”
如今,想要了解国际新闻的读者开始渐渐转向互联网。《环球邮报》(Global Post)是2009年1月成立的总部设在波士顿的国际新闻站,它拥有驻扎在全球50个国家的70名记者,网站每月吸引着来自220个国家多达100万的访客。《环球邮报》每天的新闻报道涵盖了时政、经济发展、健康、教育、文化及科技等多方面的内容。此外,另一个能反映美国读者对国际新闻需求的例子便是一些英国新闻网站的美国访客数量大幅度上升。《卫报》驻华盛顿办公室负责人伊文·麦克阿斯基尔(Ewen MacAskill)在《哥伦比亚新闻评论》(Columbia Journalism Review)的采访中说道,《卫报》网站的1/3读者来自美国,其余大部分来自欧洲、亚洲及中东地区。今年7月,美国数字媒体新闻网站PaidContent.org报道称BBC新闻网站(BBC.com)在全球已拥有5780万读者,其中有1740万读者来自美国。
在诸多新兴新闻网站建立的过程中,公民记者或是那些将世界各地的热点新闻以博客日志方式呈现的工作人员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全球之声(Global Voices Online)便是这样一个拥有超过300名博主和翻译员的工作团体,新闻工作者撰写的报道被译成15种语言发表在博客和其他公民媒体上,这些报道中的观点往往是民众无法在国际主流媒体中看到的。全球之声的工作人员包括志愿撰稿人和临时编辑,他们致力于搜集网络上世界各地的新闻信息,例如博客上的文章、播客上的视频新闻,或是人们上传的图片、视频等。索拉纳·拉森(Solana Larsen)是全球之声的执行编辑,她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网站的观点是主流媒体中不常见的。在《尼曼报告》秋季刊中她写道:“去年主流媒体关于马达加斯加政变的新闻均与法国外交部的观点一致,而非马达加斯加人民的态度,这时全球之声网站为国际新闻工作者提供了当地人民的博客地址,使他们能够了解民众对于此次政变的真正态度,从而写出纪实报道。”
综合新闻业的衰退和新生、新闻模式的革新与公民记者在全球新闻报道中逐渐上升的地位而言,我们可以看到新闻业正在迎来一个振奋人心的新时代。一些传统新闻机构可能会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被其他形式的新闻传播方式取代。技术推进革新及实验,促进独立新闻工作者的崛起。未来许多年,大型主流新闻机构的工作模式将会继续存在,但它们中的一些会有效地采用新的模式,使得新闻更具有价值,收益更为丰厚。此外,由于当今社会注重信息民主的观念,新闻业也一定会出现有别于传统模式的新兴传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这种新兴媒体工作者能够冒险尝试新的想法,并加入到这一日益壮大的工作队伍中去,致力于传播全球新闻信息。政府将会在公民记者个人或是团体的努力下不得不接受信息透明的新闻制度。尽管我们不知道新闻业的数字革命将会持续多久,正如其他革命一样,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将会通过不同形式的新闻媒体对世界有越来越多的了解。
(选自美国《哈佛国际评论》杂志2010秋季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