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析物理实验教学中的趣味实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趣味论文,物理实验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求知的动力,是学生自主学习,发挥主动性和积极性的源泉。中学生喜欢充满趣味的课堂,而在物理课堂上讲授的概念和规律却通常比较抽象,有些问题因受教材的篇幅限制也未能得到透彻翔实的分析。在物理课堂上若能恰当地运用一些趣味实验,不仅能使知识点化难为易、形象直观,而且能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引发学生思考,最终提升学生能力。笔者将从表演、体验、探索3方面入手阐述趣味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一、以表演型趣味实验促求知 笔者所讲的表演是指师生间用趣味性的实验进行演示。在中学物理课堂中,利用充满趣味、悬念和魔力的趣味性实验可以创设情境,导入主题,更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整个学习活动搭好“脚手架”。根据笔者平时教学经验的积累,以下几种表演形式较受学生认同。 1.悬念性表演 利用“新奇”的趣味实验制造悬念,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好奇心,引发他们探究物理的欲望。 案例1:“打火机点灯泡”。在教学影响导体电阻大小的因素一课时,上课前,设计一个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打火机能点亮灯泡吗?”然后演示实验,如图1所示,用一只热敏电阻、一只发光二极管或小灯泡、电源、开关以及导线若干连接好电路。闭合开关灯泡不发光。随后用打火机烧热敏电阻,灯神奇地亮了。一阵惊叹后,学生满心狐疑,同时产生一系列疑问:灯泡为什么会亮?打火机为什么如此神奇?有学生质疑所烧的电阻。拆下热敏电阻,重新连好电路,灯泡正常发光。经过此番演示,学生通常会饶有兴趣地想一探究竟。该实验通过创设悬念、破解悬念,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使学生感悟到知识的魅力。 2.趣味性表演 趣味实验可以创建和谐、融洽的学习氛围,以情激趣,以趣导学,寓教于乐。


案例2:“番茄歌手”。在教学电流的测量一课时,事先调查班级学生的生日,然后请一位“番茄歌手”给某某唱《生日快乐》歌,同时演示实验,如图2所示,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番茄,铜棒、锌棒和导线,以及生日蛋糕里的音乐卡片,如图2所示串联,并将铜棒和锌棒插入番茄之中,课堂里随即响起动听的音乐。通过这样的趣味小实验,既增强了知识的趣味性,又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增添了物理课堂温馨和谐的气氛。 3.魔力性表演 魔术是一门集知识性、科学性、趣味性于一体的艺术门类。它与物理紧密相联,看似玄妙神秘,其实蕴藏着物理原理。在物理课堂上巧妙运用魔术性的趣味实验,学生在眼前一亮的同时,能够深切地感觉到物理知识的无穷魅力。 案例3:“神奇的塑料袋”。在教学气化与液化一课时,首先,出示一只普通的塑料袋,事先在里面滴加少量酒精,教师同时加以渲染:“这是一只普通的塑料袋,接下来老师将用普通的热水加上老师的内力将它鼓起来。擦亮眼睛,接下来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稍过片刻,学生就会发现塑料袋真的鼓起来了。接下来,打开塑料袋让学生闻一下气味,他们会发现原来是里面的酒精实现了这一“奇迹”。神奇的现象令学生显得异常兴奋,想破解魔术的强烈渴望激发了他们思维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他们获取了液体气化的相关知识,记忆深刻。 通过这些形式的表演,创设了丰富的问题情境,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产生疑问并不断探求新知识。在这种自发、自愿的前提下,学生会自觉地投入到学习中。正如布鲁纳所说:“满怀兴趣的学习可以减轻负担,提高学习效率,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并且可以持续保持,甚至进一步激发学习新知识,钻研新知识的热情。” 二、以体验型趣味实验促思考 体验到的东西最具真实感,能使人留下深刻印象。我们亲身经历过的事情不容易遗忘,也更易于被我们接受。在物理教学中,不仅所涉知识面广,而且有些概念尤其抽象晦涩。仅通过教师讲授,知识往往无法得到理解。而且中学生存在学习兴趣持续时间短,对概念规律似懂非懂等诸多学习问题。因此,设计针对性趣味实验,让学生进行亲身实验,体验实验过程,思考实验原理,可使知识由抽象变为形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1.游戏性体验 根据美国缅因州国家物理实验室的“学习金字塔”模型,在两周后的平均学习保持率(即两周后还能记住多少)中,讲授式教学的学习保持率最低,仅为5%;而实际演练(即在做中学)的效率可以达到75%以上。这表明只要选对了学习的方式,即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一定会取得非常可喜的效果。根据中学生贪玩的心理,与其让那些害人的网游抢走学生的心,教师可结合教学内容,设计一些趣味“游戏”,使教材更丰富,更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从而把学生拉回到课堂上。 案例4:“颠倒世界”。在教学平面镜成像规律时,第一关:“认时间”,在黑板前竖直放一面平面镜,让每组派两名代表参加比赛。其他组成员在比赛选手身后,展示事先画好的无数字刻度的石英钟盘。参赛选手看平面镜内的时间认准并读出。记录所用时间。第二关:“读句子”,原则同上。用事先打印好的一些宋体文字,根据距离的远近设置合适的字号。同样比正确率和所用时间。两关所用时间最短且准确无误的读出者为胜利者。实验结束后,让“失败者”拿着比赛用的卡片讲述读数、认字错误的成因,也可以让胜利者讲述成功的秘诀。从实验中学生获取了时间和字是正立、大小相等、左右相反、物与像到镜面距离相等等关于平面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游戏的形式丰富了教材内容,使知识更具体化。同时,也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思考,意识到正确使用知识的价值。 2.制作性体验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一生的建议》中指出:“学生的聪明才智来自他们的手指头。”趣味实验正是以较强的自主性、灵活性和趣味性,深受学生的喜爱。趣味性实验让学生有了一展身手的舞台,激发出他们创造的潜能和激情,完善了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 案例5:“人造彩虹”。在教学活用光学知识时,可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如肥皂水、面盆、杯子、平面镜、水管、水等物质制造出“人造彩虹”。看似简单的问题,通过学生的实际操作却可以产生很多方法。方法1:背对阳光,嘴里含一口冷水,快速喷雾,可以形成短时间的彩虹。方法2:用水管连接水龙头,打开水管并捏紧水管出水口处喷出水雾。同样,只要背对阳光就能看到彩虹。方法3:如图3所示,把水倒入烧杯,使烧杯底部倾斜对着太阳,在下面放一张白纸就能看到圆弧状的彩虹。方法4:将肥皂放入水中搅拌一小段时间,肥皂泡上也能看到彩虹。方法5:如图4所示,在烧杯中注入水,并在烧杯底部斜放一面平面镜,与杯底成30°~60°角。让阳光射入杯内镜面上时,由于水与镜面构成了一只三棱镜,太阳光在三棱镜处发生色散,并最终在墙面上形成“七色彩虹”。


在设计和操作趣味实验之前,先请学生预测一下实验结果。实验结束后,请设计实验的小组成员运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原理或者现象进行解释,并介绍这项实验在生活中的应用,预估可能在哪些领域将发挥作用。通过该趣味实验的制作,不但消除了部分学生对实验畏惧的心理,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且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对知识有了新的思考。该类实验也给了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促使他们保持了浓厚的学习物理的兴趣。 这些体验的方式是以实验为载体,以游戏和制作为形式。通过物理游戏和物理制作与教学活动、学习活动的结合,学生在游戏和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实验,参与实验,理解实验的原理,得出实验的结论,了解物理的规律。这样,既维持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促进他们思考,使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一些问题后,也能理论联系实际,切实体会到物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本质。 三、以探索型趣味实验促提升 探索是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的过程。如果在物理上有什么偶然发现,那么,这种“偶然”也只留给那些不断探索的人。因此,在中学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利用好趣味实验,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探索空间,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对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从而最终提升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 1.探索知识产生的背景 知识的产生必须在其真实的背景下才会有意义,抛弃了背景的知识将无法成立。在教学中我们应该还原这些背景,通过创设一些趣味实验提升他们对知识的理解。 案例6:“发烫的电动机”,在教学欧姆定律、电功计算的适用范围时,如图5所示,第一步,取一玩具汽车的电动机,读其铭牌上的数据。将其转动轴卡死测量出电流和电压的数值,过一段时间用手摸一摸。用欧姆定律计算电动机电阻,与铭牌上的数值对比。第二步,调整滑动变阻器阻值,使电压值与铭牌上的数值相同,测量此时电流,同样用手再感受一次。第三步,再用欧姆定律计算此时的电阻。第四步,比较两次手的感觉和计算出的电阻数值想到了什么?这个教学上的难点通过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即两次手的不同温度的感受,得出电阻发热量的不同(即电动机通卡死时电路变为纯电阻电路只发热)。两次用欧姆定律计算与对比,使手的感受在定性的基础上上升到定量的计算,从而得出物理规律。这个趣味实验还原了知识产生的背景,使十分抽象的欧姆定律、电功计算的适用范围在知识背景的大环境下迎刃而解。

2.探索物理教学的思想 每一次物理技术的进步都是一个科学思想的体现。若干年后学生可能不记得学过的知识,但是物理的思想却能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在教学中抓住物理思想的精髓,并有趣地进行呈现是提升学生能力的有效手段。 案例7:“找朋友”。在教学电流的测量一课时,第一次,教师安排坐在教室中间一排的学生站起来排成一排,然后快速地走到自己最要好的同学身边坐下。其他同学用简单的小黑点代表学生,每一排画一条线画出这些同学的运动轨迹。第二次,教师再让中间排的学生重新排好队伍。假设大家最要好的朋友都是教师,快速地走到教师的身边。其他同学再画出他们的新的运动轨迹。用这两组轨迹对比让学生找出他们运动规律的差异并总结原因。第一次是无序的,第二次是有序的。那么有序和无序的原因又是什么?第一次大家真正的好朋友位置不同,所以运动的方向就不同。而第二次教师成为了所有人共同的目的地,即大家都在做定向运动。这样一个接一个有序定向运动的人就形成了“人流”。将抽象的微观现象变为形象的现实模型,使无法直接观察的现象有了间接的研究方法,通过“人流”和“电流”作对比。学生在探索体验中,理解了它们的相似性,建立了物理的模型。 3.探索快乐学习的模式 快乐是一种心态,是我们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的心理状态。当我们以这种心理状态学习时,会发现学习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课堂上运用趣味性的实验将有助于学生快乐地学习,提升学习的成就感。 案例8:“公交司机”。在教学惯性定律应用时,假设教室是一辆公交车,教师是公交车司机,每一位学生是一个乘客。教师做出几个动作,看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会做出什么样的真实反应,并且又快又准。动作1:启动车辆前行,路况较好加速。动作2:有老人横穿马路,紧急刹车。动作3:十字路口左转弯。动作4:为避让一只小狗,向右打方向并刹车。前两个动作全班学生都能马上反应过来,而做第三个动作时很多学生出现了与他人反向的错误。通过及时观察纠正,他们也能马上意识到错误原因,并“一笑了之”。通过这3个动作学生能体会到知识的重要,获得成功的信心,体验成功的快乐。第四个动作,是为了让学生之间通过快乐体验引发深层次的思考,提升用惯性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得;让我亲自做,我才懂得。”在物理教学中,表演型趣味实验可以激发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求知;体验型趣味实验有助于维持学习兴趣,引发学生思考;而探索型趣味实验则有助于发展学习兴趣,提升学生能力。新、奇、特的趣味实验的运用,可以使学生感觉到物理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最终实现素质的全面发展。
标签:物理论文; 趣味知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