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
摘要:区别于传统的交叉口为研究对象,从干道角度提出一种未饱和区域协调控制方法,在“分而治之、化面成线、连线成面”策略下,建立基于MABAND绿波干道模型,通过多因素综合二元相对比较法设定干道优先等级,将区域协调控制分解成干道协调控制,并以不成闭环规则连接,从而达到优化区域交通的目的。以顺德大良中心城区为案例,通过对VISSIM仿真评价数据进行协调前后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方法能够有效减少平均停车次数38%,缩短平均延误时间36%,验证说明了方法和模型的有效性。
关键词:未饱和;区域协调;VISSIM仿真;相对比较法;模型
0引言
未饱和交通状态指到达交叉口的车辆在一个信号周期内基本能够消散完而不会产生排队的情况。当处于这种状况,区域道路网中绝大多数交叉口都能够满足达到车辆通行需求[1]。
1 未饱和协调控制策略
区域路网各交叉口未饱和时,整体供给与需求相匹配,信号调控基本思想是尽可能让交通流连续顺畅通过各个交叉口,减少停车和延误,增加行车舒适性。本研究从路网中观层面出发,将路网的分解成由若干条纵横交错干道组成的一个整体,进行尝试性的协调控制优化(见图1)[2][3]。
基于干道层面路网优化,协调策略简单概括为“分而治之、化面成线、连线成面”。先“分而治之”将路网分成多个容易控制的小路网,降低协调难度,再“化面成线”将小路网分解成多条干道组成的路网,最后“连线成面”将各协调干道连接起来,分别优化各干道控制参数,保证尽可能多的车辆能够连续不停车或者少停车地通过下游交叉口,从而达到优化网络信号的目的。本研究重点从“化面成线、连线成面”进行阐述,“分而治之”可参考子区划分的方法。
4 结论
本文以未饱和区域协调策略为指导思想,建立一种未饱和区域协调控制方法,基于改进的多因素综合二元相对比较法确定的各条干道优先等级,将各协调干道连接起来,进行各条道路优化设计,获得区域协调控制方案。方法与成熟的干道协调理论方法相衔接,有效降低了区域协调的难度。
参考文献
[1] 徐建闽. 交通管理与控制[M].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7.
[2] 刘灿奇. 城市道路网络交通信号协调控制的优化[J], 同济大学学报, 2004, 23(8): 1000-1004.
[3] 陈晓明. 交通控制子区动态划分指标研究[D]. 长春: 吉林大学, 2007.
论文作者:李华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6/27
标签:干道论文; 区域论文; 交叉口论文; 路网论文; 分而治之论文; 方法论文; 交通论文; 《基层建设》2017年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