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唯物认识论的视角分析新教育模式的实施与实效论文_牟柳晨

从唯物认识论的视角分析新教育模式的实施与实效论文_牟柳晨

四川大学 四川 成都 610065

摘 要:以唯物认识论所揭示的螺旋递进认知规律作为教育理论内核依存又归一的多样性哲学基础,分析了多种教育模式产生并逐渐被采用的内生驱动力。从教育事业责任担当的任务艰巨性和复杂性,指出教育理论研究和新教育模式的兴起符合唯物认识论螺旋上升的认识规律——审慎与不断求真的探索无疑将作为各级教育具体实施形式的唯一指针。

关键词:唯物认识论 新教育模式 “霍桑效应”

一、基于唯物认识论的教育理念产生及其演变分析

反映论作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石,强调主观针对客观是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但是,必须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认识才能无限地接近真理。这就从认识论的哲学高度赋予了教育理论研究成果及其新教育模式推出的必然性和实践性。当前,国内各级教育正在不断推进的教改及其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体现了认识过程中的这种必然性和实践性。尤其是教改本身应当是实践性和现实性的统一,因为任何一种教学模式都是建筑在实践基础上的经验与理论之间的可操作性知识系统。

自从美国的乔伊斯(B.Joyce) 和韦尔(M.Weil) 最先将模式一词引入到教育领域后,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论指导下就建立起了各种类型的教学活动的基本结构或框架,表现为教学过程中的程序性策略体系。亦即:“教学模式是构成课程和作业、选择教材、提示教师活动的一种范式或计划。” 一定的范式运行相当长的历史时段并具有继承性:夸美纽斯提出了班级授课制下的“感知——记忆——理解——判断”教学模式;赫尔巴特从统觉论出发研究人的心理活动,提出了“明了——联合——系统——方法”的四阶段教学模式,后来他的学生莱因又将其改造为“预备——提示——联合——总结——应用”的五阶段教学模式。但两个模式都忽视了学生在学习中主体性的缺陷。随着大工业时代强调个性发展的思想的普遍深入与流行,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的教学模式受到了挑战,应运而生的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理论得到了社会的推崇,同时也促使教学模式向前推进了一步。

杜威提出的“以儿童为中心”“做中学”为基础的实用主义教学模式是不是与当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脉相承呢?尽管实用主义教学模式因贬低教师指导作用而受到过社会的强烈批评,然而,我们却看到了由以“教”为主向重“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发展过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实际上,正是强调学生主体作用、强调活动教学的“生命课堂”的思想出发点催生了当今多种新型教学形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给出了当前世界最先进的教育理念(这是最新的提法),强调新课程教学应体现出以下的教学理念:1.生活性;2.发展性;3.生命性。在这样的教学理念指导下,各级教育都在朝着如何让知识变得鲜活起来的方向前行,以期实现课堂教学焕发出基于学生发展的生命活力。

二、新教育模式的实施与实效探析

当前教改主要的着力点在于寻找中西教育教学的“中间地带”。无论是翻转课堂(Inverted Classroom)、慕课(MOOC)及其缩微版SPOOC还是四川大学率先实践的“探究式-小班化”研讨教学,应该说都是起源于叶澜的教育中重视“人的主体精神”和王鉴的“生命课堂”,因而产生了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教育思潮。翻转课堂重新调整了课堂内外的时间,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学生。学生能够更专注于主动的基于项目的学习,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翻转课堂模式是大教育运动的一部分,它与混合式学习、探究性学习、其他教学方法和工具在含义上有所重叠,都是为了让学习更加灵活、主动,让学生的参与度更强。这一课堂教学模式适用于大学文科法学类和工科创新设计等专题教学活动,与“探究式-小班化”研讨教学的实施策略相同。教师应当考虑如何使用“霍桑效应”(Hawthorne Effect)的集体目标关注法和环境关注法来提升学生参与度,从而取得满意的课堂教学效果。在“互联网+”时代,慕课让学生通过互联网学习丰富的在线课程,慕课主讲者不应简单重复教室内的学时内容,而是要着力扩展和深化课程内容。

“霍桑效应” (Hawthorne Effect) 出自心理学和管理学,其要义是当人们因受关注而在意识上产生自发的积极行为。《高等教育心理学》引用了心理学家特利普里特的实验并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使用集体目标关注法和环境关注法来提升课堂教学效果。这是可以找到的小班研讨教学和翻转课堂教学的理论依据之一。在其它教学形式中,“课堂留白”策略也包含“霍桑效应”的激励因子。SPOOC则立足于自主学习的选择权以及精英教育的个性化需求,打破了无区别大一统的通识教育模式,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时下蓬勃兴起的各种新型教学形式尊重了学习主体的意愿并让“霍桑效应”促使其产生主动建构知识的积极性,也就实现了诸多新理念教学形式的归一目标。

“霍桑效应”理论作为一种基于教育内核的激励因子可以嵌入到多样化的教学形式中,潜心研究并付诸具体的教学实践终将获得实实在在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余胜泉 汪晓凤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供给转型与变革[J].开放教育研究,2017,(01):29-36。

[2]侯长林 论大学之灵性[J].教育研究,2016,11。

[3]叶澜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学理,2004:49-53。

论文作者:牟柳晨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2019年10月总第19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16

标签:;  ;  ;  ;  ;  ;  ;  ;  

从唯物认识论的视角分析新教育模式的实施与实效论文_牟柳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