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学地球物理与石油资源学院,湖北 武汉 430100)
摘要:所谓全三维解释就是应用解释系统的多种地震解释功能,从三维可视化的立体显示出发,以地质体为单元,采用点、线、面相结合的三维立体综合解释方法。该技术通过几年来的发展,在精确落实小断层、低幅度构造,准确地确定圈闭的空间位置和形态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三维构造解释;地震剖面;反射层
1全三维构造解释技术
1.1层位标定
层位标定是构造解释及储层预测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如何准确地确定地震和地质的对应关系,关系到钻探工作的成败。在此环节,首先要完成好对标准反射层的标定,然后再进行砂组的标定,反射层为大的时代界面,在地震剖面上反射波能量强,波组特征明显,标定时要以此为基础。同时,在进行连井地层划分对比时,要参考电测曲线,如自然电位、视电阻率、伽玛,特别是声波时差曲线,要分析反射界面是否具有台阶,层位标定一般采取合成地震记录标定的方法。在制作合成地震记录时,首先做如下准备工作①对声波时差曲线进行标准化校正,以保持特征的一致性②抽提目的层段实际地震子波并做频谱分析,确定目的层主频。上述工作十分基础,但又十分重要。在进行合成地震记录制作时,频率和相位是影响标定效果的二大关键因素。实际标定过程中,常采用抽提目的层段子波或零相位标准雷克子波,制作的合成地震记录不仅与反射特征的对应关系好,而且层间的反射特征也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1.2种子点及基干剖面建立
在解释前,首先对研究区三维数据体进行相干体处理,通过动画浏览,从浅到深了解断层在平面和三维立体空间的走向、分布及发育情况。然后从过井线、联井线、任意线中选择基干剖面,基干剖面的选择要能从区域上控制层位和断层在全区的变化。最后在三维数据体内建立种子点,利用工作站的解释对比追踪手段,对层位进行外推内插的全三维解释。
1.3层位追踪解释
以种子点及基干剖面为基础,进行全区层位追踪解释,层位解释主要有两种方式即自动追踪与手动拾取。在实际工作中,依据地震反射层特征的差异,主要遵循以下两个原则在地震尽射波能量较强、稳定连续,即信噪比较高的强反射界面,主要采取自动追踪方式。在断裂发育,构造复杂及低信噪比地区,也就是复杂构造弱反射界面,主要采用手动拾取方式。在层位解释过程中,要合理利用维可视化解释技术,运用过井线、连井线、环线等多种显示手段,与三维可视化的快速浏览和三维立体显示功能配合使用,实现了层位空间的解释闭合。这种解释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层位解释精度,而且可以提高层位解释效率。
1.4断层解释
断层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关键,断层解释的精确性和合理性直接影响油气藏的规模。为此,解释时充分运用了工作站的过井线、连井线、环线、多线、变密度、断块移动相位对比等多种断层解释技术,并将三维可视化、相干时间切片、椅状显示、相干数据体和断层差分图等多种断层检测技术配合使用,精确地落实了微小断层的断距及延伸方向。
(1)地震相干数据体断层解释技术:相干数据体和水平切片在识别和解释断层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相干数据体的利用,能快速、准确地识别断层,了解断层的展布方向。在实际的断层解释的过程中,将相干数据体、时间切片与剖面解释三者有机结合,真正实现了断层的主测线、联络线三维空间解释闭合。实践证明,这是一种效率和精度均较高的解释方法。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图分析断层解释技术:地震反射层完成自动追踪后的结果,沿层计算倾角图、相干体的沿层切片、方位角、断棱检测和差分图等图分析技术明显突出了断层的展布规律,相互间的切割关系,断层的掉向,指导断层平面解释,避免了人为进行断层解释的多解性和错误。尤其是倾角图,其计算的是层位时间在、两方向导数平方和的方根,表示层位时间倾角的变化率,可以十分准确地检测正断层的水平断距。
(3)采用纵向放大、变密度和三瞬剖面解释小断层:采用纵向放大、变密度和三瞬显示剖面解释小断层,使小断层的断点更加清晰、准确。以上断层解释技术的应用,提高了识别小断层、小断块的能力。
(4)逆断层解释:倾角图可以十分准确地确定正断层的水平位置及断距,而逆断层检测的位置有偏差,并且逆断层的位置偏差不是常数,如两井东逆断层,最大位置可以偏差,小的可偏差。这主要是由于逆断层存在覆盖段造成的,对于逆断层位置的确定,实际工作中研究出对逆断层的上、下盘分别命名,然后将两层位数据相加得到新层位,在断裂带部位其新层位数值较其它部位高,从突出了数据异常带,精确地确定了逆断层的位置。
2变速成图技术
2.1速度分析的基本原理
速度分析是以资料处理中获得的叠加速度为基础资料,以地震解释层位作为控制,利用钻井分层数据进行约束厂按照“层位轰制模型迭代法”建立速度场图。
2.2构造成图方法
在完成对目的层的构造解释和速度分析工作后,首先对数据和平均速度数据采用相同的网度进行网格化,然后,将时间网格与速度网格相乘,得到深度网格,再经过滤波等处理,最终得到各反射层构造图。
(1)利用钻探井进行速度分析:首先选择钻井分层及地震反射都比较好的层位,分析钻井速度与地震速度变化是否一致,一致则说明速度横向变化合理。
(2)绘图参数中网度及滤波参数的选择:绘图参数中网度及滤波参数的选择直接影响等值线的形态、构造面积和幅度。地区的道间距是20m,绘图过程中,分别采用20-50m网度进行试验,发现采用网度绘制的构造图上等值线变化平稳,断层畸变点少,与实际数据接近,平均效应少。滤波参数对等值线形态影响较大,landmark工作站上滤波方式主要有三种双调和、双调和拉普拉斯、拉普拉斯,经过多次试验,发现采用双调和拉普拉斯联合滤波,等值线与实际数据接近。平均效应少。而拉普拉斯滤波平均作用最强,等值线也最平滑,双调和平均作用最弱。通过研究试验确定了最佳的绘图参数网度选择为1-2倍道间距长度。滤波方式采用双调和或双调和与拉普拉斯联合滤波方式技术。应用上述组合的绘制的构造图,数据畸变点少,反映构造的细节变化真实。
3结论
(1)全三维解释技术是精确落实低幅度构造圈闭及小断层的重要手段,垂直剖面、椅状显示、相干时间切片及倾角图、差分图等多种断层解释技术能有效提高断层在三维立体空间上的解释精度。(2)速度分析及变速成图参数选择试验非常重要,它直接影响构造形态及圈闭面积的大小。最佳的网度选择应为1-2倍道间距长度,滤波采用双调和或双调和与拉普拉斯联合滤波方式绘制的构造图,数据畸变点少,反映构造的细节变化丰富。(3)加强精细层位标定、层位及断层解释、速度分析与绘图参数的选择,各个环节的质量控制,是提高构造解释精度的基础和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张新红,尚照顺.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在滑动构造解释中的应用[J].工程地球物理学报.2009(01)
[2]欧亚平,郑小玲,李天明,等.全三维地震解释技术应用的新进展[J].天然气工业.2007(S1)
论文作者:朱巧凤 周临风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7
标签:断层论文; 剖面论文; 数据论文; 反射层论文; 速度论文; 拉普拉斯论文; 等值线论文; 《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