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新定位与重要特征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新定位与重要特征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再定位及其重要特征,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东盟论文,世纪之交论文,中国论文,特征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纪之交,为把一个睦邻、合作、互信的友好关系带入 21 世纪,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国家首脑对双边关系重新进行了定位,一致决定把发展双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与东盟在21世纪关系的重要政策目标。(注:“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东盟国家首脑会晤联合声明”,载《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本文旨在论述中国与东盟对双边关系重新定位的背景,揭示中国与东盟跨世纪伙伴关系的重要特征,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一分析。

一、中国与东盟构建跨世纪伙伴关系的背景

1、多极化强劲发展呼唤伙伴关系

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华约的解散和苏联的解体,以美苏冷战为特征的两极格局消除了,国际形势总的突出特点是多极化更加强劲地发展。鉴于此,东盟抓住有利的历史机遇,大力推进东南亚10国共同体建设步伐,加大地区一体化建设的广度和深度,以提高东盟对美国、中国、日本等区域外大国的发言权。冷战后,作为一支新兴力量,东盟在地区事务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东盟还自信地宣称:“该共同体将会成为全球政治和经济舞台上的一个主要演员”。(注:“东南亚十国关于建立东南亚共同体设想的声明”,新华社马尼拉1994年6 月10 日电。)历史上,东盟首次迎来了“自己的时代”,(注:John B.Haseman"ASEAN:Comming of Age."Military Reuiew,May-June,1997.)它与美国、中国、日本等力量一起被视为是未来亚太格局中的“一极”。(注:(日)《东京新闻》1994年6月17日。)

然而,国际关系体制的巨变也一度增加了各国外交的不适应性,使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出现较大的波折。但基于经济优先的政策及维持和平与稳定的普遍共识,为增强战略主动性和外交可弹性,经过较长时间的外交政策适应性调整,力量大体平衡的大国最终把双边关系定位在“伙伴关系”的框架上。作为冷战后时期多极化强劲发展的产物,“伙伴关系”不仅因双方力量大体平衡而能确保其稳定,而且“伙伴关系”因其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性质而成为普遍认可的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与东盟作为亚太地区具有广泛影响的大国和力量中心,在发展双边关系时更多的是强调双方重要利益的一致性。中国认为,20世纪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发展壮大和友好合作,是当今亚洲乃至世界历史进步的重要特征。(注:《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中国支持多极化发展进程,支持东盟战略构想,支持它在亚太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独立的作用。冷战后东盟一方面积极发展与大国的关系,但同时又不允许任何大国支配东南亚事务,因此东盟希望大国之间建立一种稳定的均势关系。新加坡前驻美国和联合国大使许通美明确地指出:“我们没有人愿意同美国结盟对付中国,或同中国结盟对付美国。”(注:The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re,May 14,1996.)在发展与区外大国的关系时,伙伴关系成为东盟最佳的战略选择。东盟认为,与中国结成全面对话伙伴不仅将促进东盟与中国在各个领域的合作,也将增加东盟在世界事务中的影响,因为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亚洲大国。

中国与东盟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反映出世界多极化趋势发展的新势头,进一步体现了它们共同维护地区和平与发展的共同愿望。

2、 九十年代中国与东盟关系全面突破性进展为构建跨世纪伙伴关系创造了条件

中国政府和人民历来十分重视发展与东南亚国家间以及与东盟组织间的友好合作关系;东南亚国家和东盟组织也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重新认识了中国,并积极调整对华政策,改善对华关系。九十年代以来,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及东盟组织关系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具体表现在:

国家间政治关系全面改善。冷战时期,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甚至一度恶化,从而严重地损害了各自的国家利益,也不利于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九十年代后,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逐步消除了干扰双边关系的不利因素, 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重新确立并发展了友好合作关系。 1990年8月8日,中国与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印度尼西亚恢复了外交关系;同年10月3日,中国与新加坡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1991年9月30日,中国与文莱建交;1991年11月, 以越共中央总书记杜梅和部长会议主席武文杰访华为标志,中国与越南实现了关系正常化;中国与老挝的关系随着中越关系的改善也得到恢复和加强;中国与柬埔寨的关系在柬埔寨民选政府成立后有了新的发展;中缅友谊在九十年代有了进一步发展;1993年4月,菲律宾总统拉莫斯访华, 中菲关系实现了正常化。中国与所有东南亚国家建交和复交以及关系正常化,翻开了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新的篇章,自此,双方高层互访不断。

经贸科技合作向纵深发展,文化交流日趋活跃。在对外贸易方面,双方进出口额稳定增长。根据中国海关总署统计,1990年中国与东盟六国及缅甸、老挝等八国的贸易额为63.6亿美元。到了1997年中国与上述八国的贸易额增长到249.58亿美元。当1997年东南亚爆发金融危机后,中国政府向泰国和印度尼西亚提供了经济援助,并坚持人民币不贬值,不惜以自身受损为代价,尽力防止东南亚金融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和恶化,以积极负责任的态度作出了自己的贡献。在投资方面,东南亚国家对华投资不断增加。1997年东南亚十国对华投资项目计1261项,合同金额为55.64亿美元,实际利用资金额34.28亿美元。中国在东南亚国家的投资也不断上升。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中国与东南亚国家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与东盟组织之间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目前,中国不仅是东盟的全面对话伙伴国,而且还建立了首脑会晤机制和其他对话机制。随着双方在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领域的合作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东盟组织间的磋商与合作机制也不断扩展并日益健全。

世纪之交,随着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全面突破性进展,双方一致同意把双边关系进一步推向前进,从战略的高度共同致力于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正如江泽民主席所指出:“悠久的传统友谊,相似的历史遭遇,维持和平与发展经济的共同愿望,是加强中国与东盟各国睦邻互信友好合作的历史和现实的重要基础。”(注:江泽民:“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载《人民日报》1997 年12 月17日。)

3、 中国与东盟重要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基石

冷战结束后,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形势,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不断加深的各个层次的交往中增进了彼此间的了解与信任,在一系列的国际问题上双方有了越来越多的共同点:双方都重视维护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并为此进行着切实的努力;都需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共同促进地区和全球平等互利合作;都遵循互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主张加强对话与合作,和平解决国与国之间的争端,反对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都认为民主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不能脱离各国的历史、社会和文化传统;都反对某些国家利用所谓的人权问题干涉别国内政。由于双方对重大国际问题的立场和观点趋同或相近,双方友好关系的基础也随之扩大。

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和东盟在冷战后都面临着繁重而紧迫的经济发展任务。1997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代表大会为中国如何迈入21世纪勾画了宏伟的发展蓝图。东盟也制定了《二○二○展望》,为推进工业化、现代化、一体化进程确定了发展步骤。这样,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发展经济科技,扩大互利合作,促进共同繁荣成为双方的共识。那么,在地区安全这个关键性问题上,中国与东盟又是如何认知的呢?冷战后,亚太地区国家普遍认为有必要开展多渠道、多领域、多层次的安全对话。在这种背景下,1994年7 月东盟召开了首届东盟地区论坛会议,提出了“合作安全”的新构想。(注:(印尼)优素福·瓦南迪(Jusuf Wanandi ):“东盟地区论坛:有吸引力的地区安全问题组织”,Asia Wall Street Journal,May 25,1994.)中国赞赏并支持东盟地区论坛在地区安全中所发挥的作用。中国认为,论坛21方聚合在一起,不是为了对付一个共同的威胁,而是为了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即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注:“钱其琛就亚太形势阐述我观点和立场”,载《人民日报》1997年7月28日。)自此, 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中国与东盟就共同关心的地区安全问题进行了广泛的对话,并逐步建立起适宜的信任措施。在东盟最关心的两个关键问题(南海问题和防务问题)上,中国都采取了积极行动,从而为中国与东盟建立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冷战后,双方都把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重要国家利益。重要国家利益的一致性是双边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得以确立并保持下去的重要基石。

二、对话关系是中国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特征

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非正式会晤在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隆重举行。出席会议的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与东盟9国领导人一致认为, 在即将迈入21世纪之际,中国与东盟都应抓住历史机遇,以长远的战略眼光审视和把握双方关系。双方承诺:“将发展彼此之间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在二十一世纪关系的重要政策目标”。(注:《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中国与东盟共同决定建立面向21世纪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符合时代的潮流,有助于推动和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作为一种新型的国际关系,中国与东盟伙伴关系的主旨在于对话、协调和合作。对话关系成为中国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特征。中国一贯认为,“世界上许多问题都要坐下来谈,不是用实力政策和诉诸武力所能解决的”。(注:江泽民:“增进友谊,加深了解”,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24日。)“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对话、 协商和谈判,是解决争端、维护和平的正确途径。”(注:江泽民:“推动裁军进程,维护国际安全”,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27日。 )东盟也通过建立对话国的独特式,与周边以及区域外国家开展政治经济安全对话。实际上,冷战后大国伙伴关系重要一点就是通过对话寻求彼此间利益的共同点,防止出现可能针对自己的潜在的安全威胁。特别是在世纪之交各国外交政策适应性调整的关键时刻,通过对话消除误解和分歧、增进了解和信任更是显得十分重要。

但是,与其他伙伴关系不同的是,中国与东盟伙伴关系是一个大国与一个小国集团间的关系,这就决定了东盟在与中国对话时得用“同一个声音说话”,而中国在与东盟打交道时既要顾及东盟的整体利益,又要根据东盟各国的不同情况来发展双边关系。目前,除民间性质的对话关系外,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所建立的各种对话机制主要有以下几个层面:

首先,中国与东盟的对话关系集中表现在一年一度的“东盟外长会议后续会议”和“东盟地区论坛”会议上。1991年7月, 中国作为东盟主席国的贵宾出席了东盟外长会议后续会议,从而与东盟正式建立联系,之后一直到1994年中国外长每年都应东道国的邀请出席东盟外长会议后续会议。1995年中国成为东盟的磋商伙伴国。随着双边关系的不断加深,1996年7 月东盟外长一致同意将中国与东盟的磋商伙伴关系升格为全面对话伙伴关系。这样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又上了一个台阶。当1994年首届“东盟地区论坛”召开时,中国外交部长参加了会议。此后,中国与东盟都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内就安全问题进行广泛的对话。中国还参加了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举行的第二轨道研讨会以及为东盟外长会议作准备的副部长级东盟地区论坛高级官员会议。自1994年以来,中国外交和国防代表参加了论坛框架内的建立信任措施、维和、海上搜救、抢险救灾、预防性外交、不扩散、指导性原则等各类官方和非官方会议,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建议和主张,中国还每年向论坛提交国防政策声明和其他相关文件,从而增进了信任。

其次,中国与东盟组织间对话关系最高层面是中国东盟首脑会议。1997年12月在吉隆坡举行了中国与东盟首脑首次非正式会晤,1998年在越南召开了中国东盟首脑第二次会议。首脑会议不仅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对双边关系继续总体把握,而且还为跨世纪伙伴关系确立了指导原则,规范了发展方向,构建了基本框架,赋予其实质性内容并就未来合作提出了具体的设想和建议。首脑会议制度化是中国与东盟构建面向21世纪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重要保障和具体步骤,也是对话关系的主要内容。

第三,中国与东盟之间对话关系还表现在5个并行的对话机制上, 它们负责落实中国与东盟领导人的会晤成果、所提总体设想和具体建议。1995年3月,中国与东盟在文莱召开了第一次科技联合委员会会议,并签订了《中国——东盟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条例》和《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工作程序指南》。同年4月, 中国与东盟在泰国召开了第一次经贸联合委员会会议。1997年2月, 中国与东盟在北京成立了中国东盟联合合作委员会,该委员会在工作层面上对双方各个对话机制进行协调,是双方全面对话合作的重要机制。此外还有中国东盟高级官员正式磋商和东盟北京委员会。1997年12月,中国与东盟首脑发表了《联合声明》,双方承诺将通过中国——东盟联合工作委员会、中国——东盟经济贸易联合委员会,中国——东盟科学技术联合委员会等机制,进一步加强合作。“将继续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亚欧会议等区域和次区域的组织和项目中密切相互协商与合作。”(注:《人民日报》1997年12月17日。)

第四,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对话关系。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关系全面突破性进展为双方伙伴关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自此中国与东盟各国各个层面的对话关系不断,特别是经常性的首脑互访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关系的向前发展。对于中国和个别东盟国家间存在的问题,双方本着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和互谅互让的精神,以冷静和建设性的对话方式进行处理。其间,虽然也不时出现波折,特别是1995年初菲律宾挑起“美济礁事件”,使南海问题一度升温。对此,中国保持了最大限度的克制。在中国的努力下,1997年3月, 中国与菲律宾在北京共同主持召开了建立信任措施会议, 这是中国首次承办关于安全问题的官方多边国际会议。1999年3月22—23日, 中国和菲律宾关于在南海建立信任措施工作小组会议在马尼拉举行。会上,双方就包括美济礁在内的两国在南海地区存在的分歧坦诚地交换了意见,同意保持克制,不采取可能导致事态扩大的行动。双方认为,会议本身就是一项信任措施,增进了相互了解,并同意尽早召开第二次会议。(注:“中菲举行在南海建立信任措施会议”,载《人民日报》1999年3月24日。)冷战后, 中国与东盟国家间磋商渠道保持畅通有利于双方启动建立信任措施。

中国与东盟间的对话关系,给双方带来了共同利益,增进了合作,有利于地区和平和发展。

三、中国与东盟睦邻互信伙伴关系的发展前景

毋庸讳言,冷战后中国与东盟国家关系也存在一些阴影,当前较突出的有以下三个问题:

1、南海问题。西沙、南沙群岛历来就是中国领土。 但自七十年代起,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后,围绕南海海洋权益的争端日益尖锐化。目前,南海争议涉及到“六国七方”,即中国及其台湾省、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文莱。南沙群岛已被四国五方分割控制。除中国控制7个岛礁和台湾当局占据太平岛外,共有38个岛礁被外国非法占领。 其中越占27个岛礁,菲占8个岛礁,马占3个岛礁。南海问题争议的态势是有关各方都接受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但都坚持各自的主权要求,而且越南、菲律宾和马来西亚都大力加强各自所占岛礁的实际控制和防御能力,同时加强经济开发,夺取油气和水产资源,并大规模引入日、美等国资本,力图使南海问题国际化。随着柬埔寨问题的解决,东盟国家已开始把地区安全问题关注的重点转向南海海域。1992年第25届东盟外长会议在菲律宾的推动下签署了《东盟关于南中国海问题的宣言》,致使南海争议更显突出。当然,南海争议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解决。从长远来看,南海争议问题仍将是影响双边关系的一个主要因素。

2、台湾问题。东盟国家都宣布奉行“一个中国”的政策, 并认为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原来不存在台湾问题。但是,几年来台湾当局大力推行所谓“南向政策”,将东盟国家作为外交上的突破口,企图以经济利益为诱饵捞取政治资本。台湾当局领导人纷纷以“度假”为名出访东南亚国家。虽然中国向有关国家提出了忠告,但台湾政要仍得到高规格的接待。东亚金融危机后,台湾当局变本加厉地实行“南向政策”,企图以“经援”换取东南亚国家提升与台湾的关系。中国政府坚决反对与我国建交的国家发展与台湾当局的任何形式的官方关系,否则必将影响双边关系的发展。

3、“中国威胁论”。一段时期,东盟国家对中国实力不断增强、 影响不断扩大表示担忧。对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不时表示关注和忧虑,认为中国是亚洲的第一大军事强国,中国的动向值得关注。而西方国家妄图把东盟变成牵制中国崛起的一个重要筹码,挑拨东盟国家与中国的关系,炮制和宣传“中国威胁论”,这无疑又加深了它们的疑虑。对此,中国政府已反复作出明确的解释,一些国家也开始理解中国的立场。但要彻底消除它们的疑虑还需较长的时间。

总的看来,中国与东盟国家间共同利益大于彼此间的分歧。在关键性的南海问题上,为了维护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中国愿本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原则与有关各方和平协商,谈判解决争议。中国的主张得到东盟和有关国家的赞同。经过共同努力,中越之间签署了《关于解决两国边界领土问题的基本原则协议》,争取早日解决陆地边界和北部湾划分问题。与此同时,继续就海上问题进行谈判;中国与菲律宾在南海问题上也进行了和平的外交磋商,并着手建立信任措施。中国与有关国家还一致同意,在问题解决前,双方均不采取使争端复杂化或扩大化的行动,不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双方还同意,不让现有的分歧妨碍睦邻合作关系的发展。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面对多极化的强劲发展,中国与东盟适时作出重大战略决策,把睦邻互信伙伴关系作为21世纪双边关系的重大政策目标,是中国与东盟崛起的结果,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双方各自的战略需要,其内外条件也日臻成熟。可以断言,只要双方站在战略的高度对待和处理双边关系,中国与东盟之间的睦邻互信伙伴关系将顺利地建立起来并能持续发展下去。

标签:;  ;  ;  ;  

世纪之交中国与东盟关系的重新定位与重要特征_东南亚国家联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