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定义之初探,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定义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邓小平同志1992年春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谈话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定义,是邓小平同志用马克思主义总结社会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科学结论,是把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概括,第一次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坚持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一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最根本的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分析研究社会主义。历史上盛行过空想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的特征在于,从主观愿望出发构想社会主义的蓝图,把实现社会主义的希望寄托在“天才”或富人、王公贵族身上,违反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不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是从历史唯心论出发的。马克思恩格斯的伟大功绩,就在于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并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解剖资本主义,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在此基础上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各国的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同样必须从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离开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孤立地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然陷入教条主义、主观主义。从十月革命以来的长期内,国际社会主义运动有许多深刻的教训,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都未真正搞清楚。究其原因,就在于离开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去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第二代领导集体,在粉碎“四人帮”后,领导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全党全国范围的公开讨论,解放思想,否定两个“凡是”,批判个人崇拜与教条主义,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集中概括。运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接待外宾时说:“社会主义怎么搞?你们讲要学习、借鉴中国的经验。中国搞社会主义走了曲折的道路。二十年的历史教训告诉了我们一条重要的原则:搞社会主义一定要遵循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毛泽东同志概括的实事求是,或者说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这是对社会主义运动经验教训的最深刻、最主要的总结,也是把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本质的最基本的原则,是科学认识社会主义的保证。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就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而不是从原则或外国模式出发。旧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非党落后,科学文化水平很低,机械化工业仅占10%,农业手工业经济占90%,农民占总人口的90%,而且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但是,中国的民主革命不是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取得胜利的,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取得胜利的,民主革命胜利后建设了无产阶级(通过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加上有利的国际条件,中国走了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由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是比较顺利的。但是,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任务是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是在推翻资本主义之后进行的,而是在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统治后进行的,越过了资本主义社会这一历史阶级,缺乏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与科学文化这个前提。实现工业化,使农村人口大量转入二、三产业,发展商品经济,发展现代科学技术,清除封建残余与小生产观念等这些本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任务,在中国统统要由社会主义来承担。因而,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相当长时间内,还要完成在世界历史上本应由资本主义完成的实现工业化、改造小生产、发展科学文化的艰苦任务,发展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用了二、三百年时间才达到的物质文明与科学技术,并进而超过资本主义。正因为如此,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是当代中国的国情。我国现阶段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思想、路线、方针、政策,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国情出发,而不能简单地运用社会主义原则与抄袭外国模式。
社会主义中国是整个世界的一部分。中国与世界各国有着经济、文化、外交的广泛联系。时代是发展变化的,当今时代具有新的特征。交通通讯日益发达,地球变小了,各国更靠近了,相互交往愈加频繁;商品经济蓬勃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以至任何国家都离不开世界市场;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下一轮的竞争是科技竞争、综合国力的竞争;两极对立的格局已经消失,世界正向多极化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世界和平力量日益壮大,但世界并不安宁,南北贫富差距愈加扩大,发展中国家正在努力发展经济,以求摆脱落后境况;西方资本主义各国处于相对稳定阶段,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当代世界不但不同于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不同于列宁所处的时代,也不同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两极对立的时代。在当代世界,任何国家都不能孤立发展。我国既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又面临严峻的挑战,机遇大于挑战。机遇难得,可遇而不可求。明清以来,我国已错失过许多发展的机遇。这是由帝国主义与封建主义的压迫剥削造成的。解放以来,也已错失过多次发展的机遇。五十年代末起,西欧、日本等进入经济发展和新技术革命时期,我国却陷于“大跃进”与“文革”十年的大破坏、大动乱之中,痛失了发展的机遇。现在,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加快经济发展,深入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现代化建设,振兴中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以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必须从当代中国的实际与时代特征出发。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总结历史文化遗产,对于社会主义建设,极为重要。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客观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这是历史的规律。但是,如何正确认识资本主义,如何消灭资本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却都是十分复杂的问题。资本主义是代替封建主义出现的,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社会生活各方面,都比封建主义进步得多。资本主义发展了商品经济、市场经济,创造了社会化大生产,使农业社会发展为工业社会,改造了小生产与小生产者,打破了“小国寡民”的封闭局面,发展了市场经济,建立了世界市场,创造了现代科学技术,不仅催毁了封建领主占有制,而且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私有制基础上创造了股份制、公司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与法制,创造了资本主义文化艺术。资本主义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社会形态,比历史上创造的总和还多。当然,资本主义绝不是永恒的,它由于自身的矛盾,迟早要被社会主义代替。社会主义当然要否定资本主义。按照一般规律,社会主义只能出现于资本主义之后,这是因为只有资本主义才能为社会主义创造物质前提与文化前提。现在看来,我们过去把资本主义的范围划得太宽,这正是“左”的思想的突出表现。社会主义革命要消灭的只是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资产阶级专政于腐朽的思想;生活方式。资本主义制度下产生的东西,并非都姓“资”,如工厂、交通通讯设备、科学技术,当然不姓“资”,否则无产阶级与劳动人民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也就谈不上了,也把资本主义的功绩说得太大了,这点是清楚的。资本主义的文化艺术,有精华,有糟粕,必须批判地吸收其精华,剔除其糟粕,马克思、恩格斯早就做出了榜样,这也是明白的。但是,还有两方面的东西,过去是简单否定了,很不正确。一是市场经济。商品这东西已存在了几千年,在资本主义下商品经济得到大发展,以至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商品经济。由此,人们在消灭资本主义的同时要求消灭商品经济。至于市场经济,人们更是把它与资本主义看作同义语,认为市场经济姓“资”,与社会主义根本对立。现在看来,这种看法并不正确。商品经济、市场经济都是社会化现代化大生产所要求的经济运行与经营方式,与社会基本制度是两回事,不能归入资本主义的范围,社会主义应当加以运用。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科学解决了这个问题。二是生产资料所有权的组织形式问题。从奴隶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都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但是,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实行了产权制度的改革。在资本主义前期,工厂、企业是由单个资本家独占的,因此,资本较小,规模不大,是由资本家自己经营的。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的发展,要求建立大工厂、大企业,这就要求巨额资本,特别是建设铁路、航空等更要求庞大的资本,单个资本家无力兴办。于是,出现了股份公司。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股份公司的私有制本质未变,但是产权制度进行了改革,或者说对私有制的形式进行改革。这种改革产生了多方面结果;集中巨额资金建立大企业,办铁路、航空等,发展规模经营;促使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进一步搞活经营机制,推动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一个企业家阶层,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现代化管理等。19世纪未、20世纪初西方国家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是与新的产业革命相适应的,两者是相互依赖的。总之,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科学分析资本主义,就能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充分利用人类社会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
二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从社会生产方式的角度,观察社会主义,包括了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两个方面。在过去一个时期内,讲社会主义。往往是从生产关系与上层建筑的角度论述社会主义,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或者还加上意识形态的内容,而不谈解放生产力、不重视发展生产力。这不符合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根本的最终的动力,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最根本原因,就在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的最主要表现就在于能够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所以,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忘记发展生产力这个根本任务,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就会扭曲社会主义。我国在一个时期内搞“以阶级斗争为纲”,甚至发展到“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搞错了社会主义的任务,严重破坏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给党和人民带来了一场灾难,也扭曲了社会主义。这是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主要表现之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行拨乱反正,废止“以阶级斗争为纲”,确立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目。把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邓小平同志的重大贡献。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是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根本要求。中国在汉唐盛世,曾是世界上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国家之一。在明清朝中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由于封建制度根深蒂固,直到1840年前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时,中国还是反动腐朽的封建制度统治。从鸦片战争起,西方许多国家大举侵略中国,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中国沦为半殖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人民,严重阻碍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历史在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三大任务:国家独立,人民民主,国强民富。中国人民为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开展了波澜壮阔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前仆后继。经过八十年的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终于取得了民族民主革命的伟大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壮严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革命。随后,又完成了三大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中国人民为了巩固取得的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就必须发展生产力,以求得国家的富强;而民主革命胜利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又解放了生产力,为发展经济科学文化和促进社会进步扫清了道路。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过程看,民主革命胜利后,发展生产力已成为中国人民的头等任务,而在三大改造完成后,更应集中力量进行经济建设。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则。搞社会主义是为了解放生产力。社会主义当然实行公有制、按劳分配。不搞公有制、按劳分配,就不是社会主义。所以,邓小平同志在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中,提出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就是消灭剥削制度、消灭私有制,实行公有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当然就要实行按劳分配。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中,没有讲公有制、按劳分配,这是极大的误解,是读书而不求甚解的典型表现。世界上难道有搞资本主义而能消灭剥削、达到共同富裕的吗!决没有。
社会主义就是消灭剥削制度、建立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但是在我国当前的条件下,还不可能建立单一的、完全的公有制,更不可能建立单一的全民所有制。因为,旧中国是一个半殖地半封建社会,而不是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极为落后,科学文化水平很低,基本上是个农业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生产力有了很大发展,科学文化也显著提高,但从总体上说,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仍然落后,科学文化水平比较低,农民占大多数,正在实现工业化,离现代化还远。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性质,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因而,我国现阶段只能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和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也就是说在公有制为主体的范围内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发展,还要大力引进外资,发展三资企业,而不可能建立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这是发展生产力的要求,是实现现代化的要求,是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要求。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放生产力,是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定义中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必须进行改革。改革也是一场革命。多年来,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形成了一种苏联模式,其特点是实行全民所有制与集体所有制两种公有制形式,排斥私营经济与个体经济,为了使资本主义与私有制绝种,采取了种种穷过渡方式;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搞产品经济,限制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排斥市场经济,把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等同;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实行闭关锁国,拒绝参与世界市场竞争,等等。长时期内,人们把苏联模式看作社会主义的唯一模式,甚至把这种模式与社会主义等同。诚然,当时各个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自己的特点,但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看,基本上是相同的。如果谁违反了苏联模式,那么就被斥为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这种模式在工业化初期虽然能起集中财力的作用,但其弊端也已暴露,而且日益发展。这种模式完全不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种模式的最大弊端在于违反客观的经济规律,阻碍商品经济的发展,排斥市场的作用,使企业与生产单位成为政府部门的附属物,剥夺其生产经营的自主权,失去世界市场的促进作用,阻挠科技与生产的结合,从而阻碍与破坏生产力发展,堵塞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道路。历史已经证明,苏联模式扭曲了社会主义,是不成功的。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发挥社会主义的活力与优越性,为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进行改革,实行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改变单一的公有制;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行对外开放,参与世界市场竞争,与世界市场接轨;改变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健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法制。
改革一开始就遇到了姓“社”、姓“资”的争论。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就有一种议论:“辛辛苦苦三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这是姓“社”、姓“资”的争论的苗头。随着改革的深入,这种争论日益明显,成为体制改革的思想障碍。针对这种争论,邓小平同志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生产力标准,作为改革的依据。只要有利于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就要坚决进行改革。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上,邓小平同志首先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解放生产力,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提出生产力标准作为改革的根据。这是对社会主义的重大贡献。社会主义的本质内容之一是解放生产力,固然是为了解决社会主义发展中迫切的现实需要,同时在整个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史上,也是意义深远的。社会主义社会将不断需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这样才能不断保持与增强社会主义的生机与活力,不断推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以保证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竞赛中获得最终的胜利。
三
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一个重要观点是以发展的观点观察社会主义。人类社会是不断发展的,这才形成历史。马克思指出:人类社会是个自然历史过程。各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的过程,都有其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同样有其产生、发展、成熟的过程。本质上相同的社会形态,各国由于条件不同,其产生、发展各有特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不可能一开始就建立单一的公有制,即不可能一开始就完全消灭剥削,也不可能一开始就完全实行按劳分配,在相当长时期内只能是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分与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必经的阶段。对此,一些人感到不好理解,一些人感到因惑。从社会主义原则看,允许社会主义社会中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的存在与发展,允许在一定范围存在非劳动收入,似乎是不合理的,与社会主义不相容的。但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利用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外资,却是必要的,有利于发展生产力。利用私营经济正是为了创造条件消灭私营经济。利用外资,正是为了壮大我国国力。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相反,在我国现阶段,建立完全的公有制,搞“一大二公”,使资本主义绝种,看上去是极为革命的,但这是超越了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破坏生产力发展的,从而也是阻碍社会主义的巩固与发展的。邓小平同志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他从中国实际出发,以唯物辩证法研究中国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有个结论:“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一定要达到共同富裕是我国人民的共同目标。但不是马上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不可能达到共同富裕。现阶段搞共同富裕只能是平均主义,结果是“共同贫穷”。现阶段只能实行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形式并存,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首先勤劳致富,包括允许私营企业合法经营致富,允许外国资本合法取得利润,以推动生产力发展。到了生产力极大发展了就能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当然,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防止、消除两极分化。“两极分化”与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首先致富不同。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首先致富是个先富后富问题,是个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先富要带后富,最终要达到共同富裕。而“两极分化”,是百万富翁与穷困者两极对立。因而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应采取多种手段防止、消除两极分化。在邓小平同志看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是一个渐进的、漫长的发展过程。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简洁而深刻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一个整体。社会主义当然还有一些重要内容,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社会主义法制等。但是,我们决不能把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附加到社会主义上面去,不能任意扩大社会主义的范围,正如不能任意扩大资本主义的范围一样。例如,粮棉的统购统销、人民公社、公共食堂、计划经济等,至多只能说是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手段、一种尝试,并不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都把它们看作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似乎不搞统购统销、计划经济,就是违反了社会主义。现在看,这显然是误解,把并不属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东西,附加到社会主义上面去了。邓小平同志在论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时,正是针对人们把计划经济说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说成资本主义的非科学观念的,讲明计划经济不是社会主义特有的,市场经济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讲明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并不包含计划经济。计划与市场都是手段,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都可以运用。至于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等,更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决不属于社会主义的本质范围,事实证明这是一种空想的产物,严重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扭曲了社会主义。我们决不能把一种试验或方法宣布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不能把社会主义的某种特定形式与社会主义等同,也不能把建设社会主义的手段说成社会主义的本质。各国国情不同,各国的生产力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因而各国建设社会主义必然有自己的创造和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的本质,只能是最基本、最主要的内容: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是有确定内容的,如果给社会主义随意附加一些内容,就会造成混乱,不利于科学认识社会主义,而给社会主义附加的东西愈多,社会主义建设的障碍也愈大,各国从本国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的创造性余地也更小。
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政策。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路线,是根据社会主义的本质制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体现了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既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又是完善社会主义制度、使社会主义保持生机与活力的要求。
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回答了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这两个问题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社会主义的本质决定着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建设社会主义的路线体现社会主义本质。邓小平同志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定义与党的基本路线,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坚持与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出了巨大贡献。
无产阶级政党如何领导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这个问题已经在理论与实践上解决了,有十月革命的经验,有中国农村包围城市的经验,将来还可能创造新的经验。但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长期内还未搞清楚。这是因为对社会主义的本质尚未搞清楚。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单一的全社会的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没有商品、没有货币的学说,是一种科学假设,是立足于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这个假设出发的,是从解剖、批判资本主义中提出来的:资本主义是剥削制度,因而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公有制;资本主义榨取无产者的剩余价值,因而社会主义必须实行按劳分配;资本主义搞商品经济,因而社会主义要消灭商品、货币;资本主义经济是市场经济,因而社会主义实行计划经济,等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假设,对各国无产阶级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但是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还未真正解决。十月革命创造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列宁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探索,但过早逝世了,未能科学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与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斯大林搞了一个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基本上是按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的科学假设搞出来的,当然也有创造,即把单一的公有制变为两种公有制,但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上却大大后退了。后来,苏联模式成为社会主义各国的共同模式,虽然社会主义各国也有若干特点,但从社会制度、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上看基本上是同一模式,根本原因在于以教条主义对待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从原则出发,违背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脱离本国的实际,脱离时代的发展,错误地对待市场经济这些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邓小平同志所以能够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基本问题,创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最根本的,就在于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与解决社会主义建设问题,从本国实际出发,从时代特征出发建设社会主义,科学地对待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包括资本主义创造的文明成果。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马克思主义生命之根、社会主义活力之源、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科学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钥匙。
标签:历史唯物主义论文; 共同富裕论文; 公有制论文; 两极分化论文;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文; 邓小平南方谈话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本质主义论文; 按劳分配论文; 经济论文; 辩证唯物主义论文; 经济学论文; 科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