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_二元结构论文

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城乡论文,对策论文,差异论文,二元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引言

二元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结构的断层和分化,其实质是现代与传统并存于一个社会之中所产生的现代型结构与传统型结构的分裂[1]。荷兰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伯克(1860)最先提出“二元结构”,用来描述当时印度尼西亚的二元结构社会——殖民主义输入的现代“飞地经济”与资本主义社会以前的传统社会并存的现象。迈因特提出传统部门与现代部门的松散联系大致有四个方面,相应的也就产生了产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政府行政和财政机构四个方面的二元性[2]。

许多专家、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城乡二元结构,并开始重视市场的作用,提出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中,城乡二元结构是中国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遇到的第一个障碍[3-4]。不仅如此,农村发展的各种要素,包括资金、劳动力、土地等以市场为中介不断流向城市,市场力量和行政力量更加深了二元结构[5]。中国的学者也在二元经济基础之上提出三元经济[6]、四元经济[7]。市场的作用在这里得到了一定的认识,然而,这仅仅限于要素市场,依然忽视了企业的行为及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研究。而我国的制度性二元结构日益转化为市场型二元结构[8]。城乡分割日益成为制约着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障碍,尤其是城乡在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差距,使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在城乡之间不能双向流动,而是仅仅单向流动。缩小城乡之间的消费差异,拓展农村消费市场成为受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

综上,许多学者都对中国的城乡分割及城乡二元结构做了大量的论述,但研究领域集中在收入差距、消费差距、要素禀赋差距、社会福利差距等表面现象,很少有人深入研究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形成的原因,并进行数理分析,缺少专门针对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厂商供应歧视行为的系统研究。实际上,厂商为了适应农民的购买能力,往往把产品人为地分为城市产品和农村产品,农村产品虽然价格低廉,但成本更低,性价比不对称,农民反而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这就是供应歧视或者叫价格歧视。本文将城乡消费差异纳入二元经济结构中加以考察,并运用垄断厂商逐利行为导致的供给歧视理论对城乡消费差异进行数理经济分析,发现城乡消费差异不仅是因为二元结构的体制原因,还有垄断厂商供应歧视的经济动因,从而为缩小城乡差距、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政策视野和对策建议。

二、二元结构下城乡居民消费差异

二元结构通过多种对立的方面表现出来,形成强烈反差,其集中体现是城市与乡村的差距。我国在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二元结构。在中国长期的城乡二元体制下,尤其是建国后户籍制度的推行,把以农民为主体的一个庞大的人群用户籍固定下来,并使他们事实上受到歧视。农村户籍人口在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甚至在消费权利等方面,不享有城市居民所拥有的权利。概言之,户籍制度、农村土地制度、农产品流通制度等,使农民身上的锁链日益牢固。这种短视行为的代价是长远发展的停滞以及城乡之间的社会经济冲突。二元结构形成的城乡差异是城乡消费差距的根源,并且导致城乡消费差异不断加大。

(一)城乡消费环境方面的差别

基础设施差异是导致城乡差别也是城乡分割的重要因素,农村与城市的基础设施在投资规模和水平方面存在巨大差别(表1),这种差别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的差异导致农村地区道路路况根本无法与城市相比较,电力基础设施陈旧或不足,农村用电不稳定且费用和价格较高,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没有自来水设备或供水保证度低,卫生状况较差。这些条件直接限制了农民消费,在新型工业产品需求方面尤其如此。

表1 城乡部分基础设施比较(2004年)

比较项目 城镇

乡村 城市/乡村

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59028.211449.3 5.16

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元)

10870.761512.46 7.19

国家财政预算内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额(亿元) 2855.7 399.4 7.15

人均预算内资金固定资产投资额(元)525.91 52.76 9.97

每万人拥有公交车辆(标台) 8.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as.gov.com

(二)城乡总体消费水平的差异

杨小凯(2003)、Yang and Rice (1994)等的研究也表明,城乡差距起因于城市和乡村产业的劳动分工差别,而这种劳动分工的差别则受制于不同的交易效率。农村居民居住分散,与城市距离远,所以农村的交易效率低。而城市居民相互间居住距离近,因而交易效率高,这种不同的交易效率差别将导致城乡差距自然出现,但随着交易效率不断提高,这种差别就会自然消失[9-10]。但目前数据显示,中国的情形有些异常(下页表2)。无论是从人均消费来看,还是从人均收入来看,城乡差距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而逐步缩小,相反却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波动,甚至上涨趋势。从消费水平看,自1978年以来,各年的农民消费增加额均低于城市居民。城市居民消费支出与农民消费支出之比在1985年为2.58:1,到1996年扩大为3.36:1,2004年扩大为 4.30:1。城乡居民消费的绝对额差距由1985年的435.3元扩大到 1996年的3138.9元,再扩大到 2004年的6119.1元。从消费结构看,城乡居民消费的恩格尔系数的差距在1979年时为11.1个百分点,1985年时为12.1个百分点, 1996年时为12.6个百分点,到 2004年扩大到18.2个百分点。

表2 农村和城镇居民收入及恩格尔系数比较

指标单位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元6860 77038472 942210493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元2366 24762622 2936 3255

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8.2 37.737.1 37.7 36.7

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47.7 46.245.6 47.2 45.5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三)城乡消费结构的差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但是农村的市场消费水平仍然很低。城市中彩电、冰箱、洗衣机、电风扇等耐用消费品已经普及,农村很多大件耐用消费品尚未普及,耐用消费品在农村买得起、用不起。一方面,大量的工业品相对城市居民已经过时和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农民却难以购买到合意的商品或根本买不起(表 3、表4、表5)。

表3 农村和城市的生活消费比较(2004年)单位:元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as.gov.com

表4 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as.gov.com

表5 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年底耐用消费品拥有量(2004年)

资料来源: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www.statas.gov.com

(四)城乡消费品的数量和质量差异

前面的数据虽然说明了城乡消费的一些差距,并反映了城乡的消费结构,但实际上不仅应关注量上的差别,也应关注质上的差别,如果考虑商品的性价比,农村消费品的价格甚至远远高于同类的城市消费品,据商务部2005年报道,从2003年4月到2005年2月份,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连续23个月高于城市。

当前我国农村市场远未成熟,城乡市场分割严重。由于大量商业企业尚未延伸向农村,在农村销售的商品种类和数量都非常有限。农村消费市场供给渠道单一,竞争不够充分,因此在没有严格的管制和有效的打假措施下,生产、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比正品更能获得超额利润,农村成了倾销假冒伪劣商品的“温床”。据中消协的调查显示,31.3%的农民认为购买生活资料不方便,37.2%的农民认为购买生产资料不方便。 2002年以来曾被假冒伪劣商品侵权的消费者占54.9%。烟、酒、饮料、儿童小食品这4种食品与生活息息相关的食品遭遇假货的比率都超过了10%。

三、城乡二元结构下厂商价格歧视理论分析模型的构建

由于长期以来二元体制的存在造成了城乡分割,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二元消费结构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城市和落后的传统农村的居民在消费水平、消费品质量、消费观念、消费规模、消费结构、消费环境等方面的差别而言的,二元市场结构也包括城乡在要素市场上的巨大反差,下面将构建城乡二元结构下厂商的价格歧视理论分析框架,用来分析城乡二元结构下的消费差异。

(一)模型假设:

为了简化分析,本文做出以下假设:

(1)城乡居民存在着明显的消费行为差异,城市居民的消费偏好要高于农村居民。

(2)不完全信息。厂商缺乏对于农村所需求商品的信息。

(3)厂商处于垄断或垄断竞争地位。在非完全信息下,垄断厂商通过给城市和农村消费者“量身定做”特定的费用—质量组合(费用—数量组合结果一样),从而获得更高的利润。

(4)存在城市和农村两类消费者,垄断厂商知道有比例为λ的农村消费者属于类,有比例为(1-λ)的城市消费者属于类,但无法具体分辨某个消费者属于哪一类。显然,消费者偏好参数,垄断者为消费者制定费用一质量组合(注:厂商也可提供不同的数量—费用组合,其模型和结果与质量—费用模型一样(详见:泰勒尔.产业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85-186.),这从另一个侧面更加印证了本文的结果:厂商为城市消费者提供更多数量的商品,为农村消费者提供数量少的商品,从而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为了让每类消费者购买厂商为其设计的菜单,必须满足参与约束,即任何一个消费者购买所得的净效用非负。其次,为了让每个消费者购买厂商为他定做的菜单,还必须满足激励相容约束,即城市消费者不会从购买为农村消费者设计的菜单中获得更高的效用,反之亦然。用数理方法表达对农村消费者的 ,即是:

(5)农村与城市消费者有相同的效用函数和边际效用函数,农村消费者和城市消费者都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函数为(注:Armstrong,John vickers.Welfare Effects of Price Discrimination by A Regulated Monopolist Mark.The RAND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Winter,vol.22,No.40.),边际效用函数为V'(q)=1-q。

(二)模型的数理分析:

根据以上假设,我们首先分析约束式(1)-式(4)中哪些是有约束力的(即等式成立),哪些是松弛的。首先,如果要两类消费者都购买,类的城市消费者的参与约束式(3)就必须是松弛的,即他们购买所得的净效用大于零。不妨假设,但为了让农村消费者购买,又必须有,那么,类的城市消费者冒充类的农村消费者却能够得到正的净效用:,这样专门为类的城市消费者设计的菜单就是无效的。当然,垄断者也没有必要让类的农村消费者得到更多,从而通过特许费用(针对某一类型消费者的低质量或者高价格等)剥夺他们的全部消费者剩余,即约束式(1)等式成立,即

(三)福利分析与结果

为了进一步更加简单地分析以上的数理结果,我们通过图1来表示厂商和消费者由于价格歧视所分别获得的利润和福利。

图1 厂商价格歧视下的福利

图1中及(Q,T)为城市消费者的消费保留曲线(消费者在一定的消费约束之下的最大消费量),为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为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与其消费保留曲线及(Q,T)重合],为厂商的等利润曲线(厂商可以获得相同利润的不同的产量集合),点为厂商首先为农村消费者生产的组合,点是厂商为城市消费者和农村消费者生产的总量, C点为厂商为消费者生产的商品总量。

假设厂商分两步生产,首先厂商为低消费偏好的农村消费者生产一组商品,这一组商品满足了农村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点正好位于农村消费者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上,在此点,农村消费者的消费者剩余为零,厂商在此基础之上为城市消费者生产增加到。在的一组产品是专门为城市消费者制造的,这组商品满足了城市消费者的消费偏好,点位于城市消费者的消费无差异曲线上,此时厂商的等利润线点,但是此时点位于城市消费者可承受曲线之下,在城市消费者的接受范围之内。由于城乡分割,城乡之间消费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厂商为了提高利润,可以按照城市消费者的偏好生产商品,此时厂商的产量达到C点,同时厂商的等利润曲线过C点。显然,等利润曲线大于,厂商通过与城乡消费者之间的价格歧视,大大提高了利润。农村消费者的净剩余为零,故其保留曲线(与其消费无差异曲线重合)的切点表示其购买选择,点表示城市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位于农村消费者的保留效用曲线上部,而位于城市消费者的保留效用曲线之上,故自选择约束条件成立。位于城市消费者的保留效用曲线之下,因此,得到正的净剩余。显然,C点位于上方,从而城市消费者无意冒充农村消费者。同时,由于和C都在城市消费者的同一条无差异曲线上,故他们对C点弱偏好于点。而且,在 C点,边际效用(价格)等于边际成本c,从而城市消费者购买的产量也是社会最优的。在点,农村消费者的保留曲线在该处p*>c。这样,农村消费者的价格大于厂商的边际成本,从而其购买数量低于社会最优数量,因此可得下面结论。

结论1:通过研究发现,城乡二元结构构成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天然条件,把消费者分为城市、乡村两种类型的消费者可以提高其利润(注:垄断厂商进行价格歧视的利润远高于不进行价格歧视的利润,首先假设价格歧视没有利润,厂商就不会采用,从严格的理论来说,也是这样的(平狄克,鲁宾费尔德.微观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321-327.)。),城乡二元结构为厂商的逐利行为提供了条件,而厂商的行为又加剧了城乡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异。

结论2:城市消费者的价格等于边际成本[式(7)],因此消费量是社会最优的,有一定的消费者剩余。农村消费者的价格高于边际成本[式(8)],因此消费量低于社会最优(这里的农村消费价格为相对价格,即绝对价格较低而相对价格较高)(注:相对价格主要是指其质量与价格的性价比,在农村市场上的生活用品,尤其是衣物等,质量低劣,虽然其绝对价格低但相对价格比较高。),农村消费者剩余为0。

结论3:城市消费者的数量选择与农村消费者无关[见式(9)、式 (10)],城乡消费结构存在巨大差异甚至是断层,城乡居民消费差距逐步扩大。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第一,二元结构下的城乡差异是厂商对农村消费者进行商品价格歧视的天然条件,而厂商的逐利行为进一步加剧了二元结构下的城乡消费差距,包括城乡差异。

第二,城乡二元消费差异不仅是由于体制的原因,而是存在其内在的强化机制和经济动因。

第三,城乡二元差距和消费差距是现实的历史存在,而且会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会进一步加剧。政府要缩小城乡二元消费差距,除了要解决城乡二元体制格局外,还要针对农村消费者的市场行为对厂商进行引导和规范,这种引导和规范可能成为最终消解城乡二元结构的重要的政策选项。

(二)政策建议

第一,对厂商针对农村消费的市场行为,特别是商品供给的歧视行为,政府应进行引导和规范,以便农村广大消费者也能有机会分享现代化文明的成果和利益,获得安全、健康和高质量的商品服务。设立专项基金,鼓励厂商开发针对农村消费者需要的产品,对厂商的开发行为予以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加大对适合农民消费习惯的产品的研发支持,以优化农村商品供应结构和质量。采取各种政策和激励措施鼓励厂商和流通企业向农村发展延伸。开发农村消费市场,培育农村消费热点,比如电子农务等,不断推进农民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第二,鼓励理论研究者深入农村,围绕农民消费习惯和心理展开深入研究,针对农村和农民的营销、农村流通管理和品牌传播等专题进行探索,以推进农村发展理论和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并为缩小城乡二元消费差异及体制差异提供建设性政策建议。

第三,企业应积极响应政府提出的“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整体战略,针对农民的消费需求开发适合农村消费的高质量商品。虽然农村消费市场需求旺盛、市场潜力很大,但也并不是什么商品在农村都有市场,这就要求生产企业应该认真分析农村市场的特点、农民的消费水平、消费习惯、消费需求特点等问题,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有针对性地开发、生产能够满足不同地区农村需要的、功能简单、使用方便、容易操作、价格便宜的产品,真正实现产品的物美价廉,提高对农村市场的有效供给。

第四,加大科学消费和文明消费的宣传力度,使农民的消费观念逐步理性化、合理化。不断改善和提高农村的消费意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促进农村合理消费。

标签:;  ;  ;  ;  ;  ;  ;  ;  ;  ;  ;  

二元结构下城乡消费差异分析及对策_二元结构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