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以佛系表情包为例论文

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以佛系表情包为例论文

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
——以佛系表情包为例

钟 婧

(作者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摘 要: 2016年以来,“小确丧”进入大众视野,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占据青年群体的网络空间。从“废柴”到“葛优躺”,再从“油腻中年”到“佛系”,年轻人的微博、微信朋友圈刮起了一阵“丧文化”之风。“丧文化”背后反映的是其主流群体——青年群体的价值观认同。本文以丧文化中的典型传播现象佛系表情包为例,探索丧文化的传播原因以及社会影响,为后续规制分析提供可能的出路参考。

关键词: 丧文化;佛系;表情包

1 佛系表情包内涵及传播特点

1.1 佛系表情包内涵

“佛系”是在2017—2018年于互联网诞生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佛系以佛系表情包为主要表现方式,传递一种顺其自然、自由无争、随性自得的中庸佛家观点。现下广泛流行的佛系表情包主要有两种:一种依托于典型的佛家符号意义组成,包括莲花、光晕、尼姑、和尚、佛像等符号元素,传递出佛家的静谧之感;另一种主要由具有一定佛系精神的话语构成表达元素,如著名的佛系表情包三连“都行”“可以”“没关系”是由三个面露微笑的漫画人物配以文字组成,这种表情包更易于理解,也更直接作用于实践,往往直接表达人们对于生活中事情的佛系态度。

1.2 佛系表情包传播特点

1.2.1 意义模糊,解码随意性大

表情包通过图像动图叙事的方式,相较于文字的传播方式更加抽象,需要一定的解码过程。佛系表情包相对于其他表情包而言,更加倾向于意义上的传播。佛系表情包想要传递的心态或者人生观,很难用符号元素如简单的表情包的形式表现出来,这就造成了表意上的模糊,造成解码难度增大。解码者更多需要结合自身经历和情感进行解释,由于身份、背景、经历不同,解释结果具有较大的随意性。不同的人从同一表情包中得出的解释可能出现较大不同,编码者对于解码的结果也很难进行控制。当佛系表情包进入传播过程,表情包的生产者便失去了对其意义与传播效果的控制权。

1.2.2 代际性强,圈群壁垒明显

为12.7 mm,锤体质量为2.5 kg。机器可以实时记录冲击能量、力、位移、冲击速度和时间等数据。通过改变落锤的下落高度,获得不同的冲击能量,试验分别为5 J、20 J、45 J,对应的冲击速度分别为2 m/s、4 m/s和6 m/s,所有的试验均在室温下进行。

活跃在社交媒体的“90后”群体更倾向于在网络中进行主动、真实的自我表达与群体交流。互联网由于匿名性的特点,个体无须背负来自现实关系的压力,能够以其期待身份进行自我表达与呈现。丧文化为“90后”群体提供了共同的话语表达和情感共鸣。一方面,丧文化直接与现实生活的感悟相关,处在相似环境下的“90后”由于现实社会压力,倾向于在现实中保持沉默态度。而互联网的匿名性为“90后”的自我表达提供了空间,拥有相近情感共识的人更容易结合成圈子,获得群体归属感;另一方面,以情感共识为基础的丧文化圈子对培养群体成员间粘性黏性、扩大丧文化的传播范围提供了有利的支持。无论是在微信朋友圈还是微博,个人都可以借助一定的表现机制,如转发丧文化文章、佛系表情包配图来彰显自己的身份,吸引更多具有共识的成员加入圈子获得归属感。丧文化的传播是青年人群进行自我表达的一种途径,也是他们通过建立情感和经历的相似性和关联性达成群体共识、建立起对自己的身份认同、获得社会归属感的途径。

1.2.3 慢节奏下的自嘲随性

丧文化作为“90后”亚文化的一种,与“90后”群体的生存状况和心理状态息息相关。丧文化的背后反映着当代“90后”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同时也是“90后”圈群记忆的代表。“90后”群体拥有相近的生活经历、生活状态与遭遇,往往会产生相似的理解与心境。由此诞生的丧文化,具有典型的“90后”群体社会记忆的特点,无形间为其他群体的理解与融入设置了壁垒。同时,由于以佛系表情包为代表的丧文化意义模糊,解码难度加大,传播情境赋予了解码非常大的作用,也造成传播隔阂,给不同圈群、不同代际人群间达成意义共识造成困难。

利用电化学工作站CHI660E中循环伏安法对二极管1N4007和2AP10分别测试了它们的伏安特性,将对极和参比电极同时夹在二极管的一端,将工作电极夹在二极管的另一端,此时二极管构成模拟电解池。初始电位和高电位都设为1.0 V,低电位设在1.0 V,灵敏度设在1.0e~003A/V。

传统的网络亚文化和表情包传播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狂欢性。佛系表情包区别于以往亚文化表情包的语言特点,正如佛系背后所反映的内涵,呈现一种慢节奏的传播态势。佛系表情包的传播者并不会采取“斗图”“霸屏”等手段显示自身文化的特点,而是以一种随性悠然的态度,力求利用表情包传播,无须过多语言解释,便能表达价值观和心态。佛系表情包的传播动力是对于其蕴含精神的认同,是青年群体对于此种感情的自我表达的手段。佛系表情包的背后是一种慢文化,虽然其中也存在戏谑的成分,但更多表现为自嘲,攻击性较弱。正是这种随性无为的态度,构成了佛系表情包及其背后丧文化的重要特征。

2 从佛系表情包传播窥探丧文化传播原因

2.1 社会转型期矛盾突出,价值观面临冲击

在丧文化的传播与兴起中,社交媒体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社交媒体为丧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渠道和途径。社交媒体具有互动性强、注重关系连接、情感交流等特点。社交媒体为亚文化社群的建立与传播提供了天然的渠道与空间。依托于社交媒体所诞生的社群,具有较强的成员粘性,成员间互动性高、双向性强并且能够产出协作内容。社交媒体为丧文化圈群的诞生提供了技术环境,社交媒体的关系传播扩大了丧文化圈群的传播空间,成员间基于关系的传播赋予了丧文化传播情感基础。社群内共创内容丰富了丧文化传播空间,提供了二次传播的内容与途径。

2.2 建构群体记忆,获得社会归属感

佛系表情包的背后传递的是一种亚文化:丧文化。丧文化是近年来流行于我国青年群体当中的一种网络亚文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废柴”“葛优躺”等词语的流行。学界对于丧文化最早加以定义的是萧子扬,他从“丧文化”的流行群体、表现形式、本质特征等角度进行定义,认为“丧文化”是流行于青年群体当中的带有颓废、绝望、悲观等情绪和色彩的语言、文字或图画,它是青年亚文化的一种新形式,以“废柴”“葛优躺”等为主要代表[1]

2.3 社交平台技术赋能,互动重视情感交流

我国正处在高速发展的阶段,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文化心理也在更新。作为丧文化主要传播人群的“90后”是独生子女的一代,又处在刚刚步入社会的阶段,面临着许多困惑与烦恼。工作压力大、自我发展还不成熟、交际圈子小、孤独感强,是大多数“90后”青年面临的困境。在现实领域,面对工作和家庭的双重压力,“90后”群体没有渠道进行宣泄,也自觉力量渺小不能改变现状,只得采取一种怡然自得的“隐士”态度,消遣排解自己的压力以及负面情绪。以佛系标榜自己,崇尚顺其自然、无为而争的观点,不争的背后包含的是对现实的无奈与辛酸。

朱瑶等[8]认为浅滩、深槽在河流生态学中是一种基本的生态单元,浅滩、深槽能塑造相对稳定而又具有多样性的水生栖息地环境,因而能改善和维持良好的水生生态。浅滩光热条件优越,能量损失大,适宜形成湿地,供鸟类、两栖动物和昆虫栖息。深槽流速较小,能量损失小,适宜成为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休息场所,河流中的深槽也往往是鱼类越冬的场所。通过观测发现,江豚偏好选择具有浅滩-深槽复式断面、生境多样的河段。这与浅滩-深槽的地形单元能量损失小,适宜成为水生生物特别是鱼类的休息场所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淡水豚偏好浅滩、深槽等流速缓、鱼类资源丰富的区域[9]。

3 丧文化传播社会影响

3.1 缓解现实压力,软性解决社会冲突

丧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的一种,一定程度上将青年群体线下的压力转移到线上。软性、戏谑、调侃姿态的表达方式,降低了负面情绪的现实冲击度。通过网络丧文化群体的构建,群体成员之间产生情感共鸣,负面情绪得到消解。这种软性的情绪舒缓方式,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减少社会冲突。丧文化的丧并不意味着消沉、负面的消极情绪,青年群体利用丧字更多表达无奈、自嘲的中性态度,丧字的背后是对现实处境的无奈。由丧文化诞生的佛系词汇与表情包表达了青年群体对于现实社会的一种态度:希求平静随意无争地面对生活,以一种豁达的心态面对生活中的不顺。

随着改革开放发展,我国经济水平得到迅速提高。2017年我国GDP总量达到827122亿元,对比前一年增长了6.9%,这之中第三产业增长427032亿,同比增长了8.0%,第三产业增长速度高于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还占了总GDP比重为51.6%。可见我国第三产业正高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

3.2 建立身份认同,获得情感共识

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并不是不被主流文化接受的消极文化。《人民日报》官方微博曾多次发博配图佛系表情包。《人民日报》官微的这一举动代表了对亚文化的接受,同时也是亚文化被收编进主流文化的过程。通过这一有效实践,《人民日报》官微增强了用户粘性,建立了与青年群体的情感认同,这也是主流媒体与网络亚文化之间构建桥梁、促进相互理解的过程。事实上,对于像丧文化般的网络亚文化,我们并不能采取一致批判、掩盖、否定的态度,而是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去迎接、拥抱。丧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中之所以能成为引起青年群体情感共识的文化,正因为其是一定现实社会情绪的写照与反映。通过对丧文化进行分析,有利于发现现代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剖析青年人的困惑与不解,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不同群体代际之间的了解与沟通,更加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

3.3 放大消极观念,滋养懈怠情绪

丧文化的传播虽然是当代青年群体的一种情感表达方式,但是面对这种初生网络亚文化,如果不适时地引导、规制,可能会滋养懈怠情绪。当代青年人需要的是昂扬向上的正能量,对现实的无奈与调侃可以是青年人发泄的窗口,但不能是主旋律。一旦丧文化的丧味更浓,在这种情感认同的助力下,青年群体容易丧失斗志,沉溺于无所事事、无争的生活态度。因此,对待丧文化,不能一味抵抗,还应接受理解,取其中有利于社会和谐的部分,去其中不利于青年群体成长的部分,将丧文化培植成青年群体主动舒缓生活压力的一个渠道,这样才是丧文化作为网络亚文化长久、有意义地发展下去的路径。

参考文献:

[1]萧子扬,常进锋,孙健.从“废柴”到“葛优躺”:社会心理学视野下的网络青年“丧文化”研究[J].青少年学刊,2017(3):3-7.

标签:;  ;  ;  ;  

网络青年群体“丧”文化传播研究与反思-以佛系表情包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