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央行频繁使用存款准备金工具效果为何不明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准备金论文,央行论文,不明显论文,存款论文,频繁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央行存款准备金政策工具缺乏有效性的原因探析
(一)存款准备金制度的缺陷
1.差别准备金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于2004年4月25日起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说是存款准备金制度改革的一个突破。其具体内容为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低、不良贷款比率越高,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高;反之,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越高、不良贷款比率越低,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就越低。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有利于促进经营管理状况良好的金融机构的发展,抑制管理水平低下的金融机构的发展,也有助于发挥资本金对于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约束作用,有效地配置资本。然而,我国现行的差别准备金制度还有待完善,除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指标外有必要进一步扩大差别准备金的对象。
2.对准备金付息影响了准备金工具的有效运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不对准备金付息,更不可能对超额准备金付息。但是我国目前仍对法定准备金和超额准备金支付利息,其中,法定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1.89%,超额存款准备金的利率为0.99%。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利率仅为0.72%,超额准备金利率为0.99%,商业银行在吸纳存款上的成本低于资金上存的获利,商业银行有增加超额准备金的利益驱动,把大量资金以超额准备金的形式存放在央行以获取无风险收益,影响了央行的货币控制及货币政策的效率。因此,对准备金支付利息导致商业银行对于保持高超额准备金率的偏好,从而降低了存款准备金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有效性。
(二)存款准备金工具的传导机制效率低下
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中央银行的一种可以操作的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过程中,由政策工具到中介目标的传导称为内部传导机制,由中介目标到最终目标的传导称为外部传导机制。
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分析。从传统的货币乘数模型和简单货币供给模型M=mB我们可知,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与货币乘数m和货币供应量M都成反相关关系。那么,当不考虑现金漏损率k、超额准备金率r[,e]和基础货币B的变动时,如果改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以显著的改变货币乘数m的大小,那么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将会显著影响货币供应量M。下面,我们将对货币乘数及其各影响因素做协整分析,以考察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货币乘数的影响程度。[1]
我们采用月度数据,样本区间为2002年1月到2006年12月。所有的原始数据均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以及本人相应的加工计算。由于货币乘数m1较平稳,所以我们主要考察m2的影响因素,因为掌握的数据有限,我们选取流通中的现金比例r[,c]、活期存款率r[,d]、①法定存款准备金率r、非定期存款利率r[,s]进行分析。
我们利用Eviews软件的ADF检验对各变量进行单位根检验(检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各变量序列在5%、1%的显著性水平上都是非平稳的,经过一阶差分后,各变量在5%、1%的显著水平下都是平稳的,因此,各变量都是一阶单整的,即I(1),符合进行协整分析的条件。
从货币乘数m2的VEC模型及其检验结果也可以看出,虽然向量误差修正模型VEC的拟合优度只有0.3635,调整后的拟合优度只有0.2886,但基本上可以接受。从检验结果也发现,对数似然值为59.9016,比较大,且AIC、SC都比较小,说明模型的整体解释力还不错。通过协整检验发现,我们选取的这一组变量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并且货币乘数与流通中的现金比例、活期存款率、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利率成反比,这是与经济理论一致的,说明模型是有效的。由模型可知,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现金比例、活期存款比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定期存款利率每变动一个单位,广义货币乘数m2则反向变动33.6632、17.1171、6.0448、88.1869个单位。从解释变量的系数可以看出,现金比例、活期存款比例和定期存款利率对广义货币乘数的影响程度远远超过了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可见,相对于其他影响因素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对于货币乘数的变动影响是非常弱的,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影响不明显。
综上我们发现,当现金漏损率k、超额准备金率r[,e]和基础货币B保持不变时,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不能显著地改变货币乘数m的大小,也就是说,当我们从货币乘数这一角度出发来考虑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供应量的作用时,发现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变动将不会显著影响货币供应量。[2]
2.货币乘数对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分析。在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对货币乘数影响比较小的情况下,如果货币乘数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非常大的话,那么,当货币乘数发生变化时,也有可能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较大的影响。对公式M=mB进行全微分,可得:dM=Bdm+mdB
将上式除以等式M=mB,有:dM/M=dm/m+dB/B
在上式中,dM/M、dm/m、dB/B分别表示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增长率。因此,货币供应量的增长率是货币乘数增长率与基础货币增长率之和。根据全微分的定义,必须要求自变量的变化具备“微小”特征,即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变化区间充分短。[3]
在考察了2002—2006年间我国每个季度的货币供应量、货币乘数、基础货币的变化情况后②,我们发现dM/M与dm/m+dB/B不完全相等,但是也处于非常接近的水平。为了方便解释,我们用△M/M(=dm/m+dB/B)来近似地代替dM/M。整体上看,从2002年以来,M[,1]的增长率牛有84.2%来自基础货币的贡献,大约有16.8%来自货币乘数的贡献;M[,2]的增长率中有83.7%来自基础货币的贡献,有16.3%来自货币乘数的贡献,所以,货币供应量的增减主要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增长,货币乘数的影响非常小。而存款准备金率则是通过改变货币乘数的大小来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那么,存款准备金制度也就失去了其作为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作用,并且,货币乘数会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越来越不稳定和不可测,从而使存款准备金失去了发挥作用的基础,进一步弱化了存款准备金率调整的效用。
综合以上两方面的分析,笔者认为,虽然传统的金融理论告诉我们,存款准备金率是影响货币乘数的主要因素,而它的调整将会引起货币乘数的变化,但是,在目前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外汇储备保持较快增长的情况下,由于我国基础货币的被动投放,导致货币乘数对于货币供应量的贡献度非常低,这种低贡献度也决定了存款准备金率对于控制货币供应量的效果非常有限。
(三)宏观经济因素的影响
央行频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初衷在于回收过剩的流动性,防止银行信贷过分扩张而引起投资过热,进而出现通货膨胀。[4]而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状况也是造成存款准备金工具效果不明显的一个重要原因。
1.银行系统内过剩的流动性。银行存贷差是衡量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的比较通用的指标,截至2007年3月底,我国金融机构存差已突破114662亿元,存贷比降为67.63%,远低于商业银行75%存贷比上限标准。在考察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月度变化情况后,②发现近一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存贷差不断扩大,并且存贷比一直处在比较低的水平,表明我国商业银行流动性过剩问题已经凸显。在我国现阶段资本市场还很不发达的情况下,经济发展中的资金融通80%以上都是通过商业银行来进行的,所以,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力和实施效果与商业银行的经营运作有着更加紧密的关系。[5]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严重的流动性过剩,使得我国央行的存款准备金这一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大打折扣。
2.巨额超额准备金的存在。目前我国金融机构超额准备金十分充足,在存在巨额超额存款准备金的条件下,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是相当有限的。一个简单的情形是:假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8%,超额存款准备金率达到4%,在这种条件下,提高1个百分点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只是使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从8%上升到9%,由于大量超额准备金的存在,金融机构把超额存款准备金5%降低到4%,其结果就是虽然名义上准备金率提高了,但是商业银行的行为使央行货币政策的结果变成了商业银行在央行账户上的资金划转,而没有对银行系统内的过剩流动性产生较大影响。[6]2006年初,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在央行的超额存款准备金率仍然超过4%,一年来,超额准备金率一直在降低,在2006年9月份和2007年3月份超额准备金甚至降到了3%以下。通过考察近一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率的变动我们发现,当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后,超额准备金率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虽然超额准备金率在降低,但是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吸收的存款基数大,造成超额准备金的绝对数额依然保持增长而且非常大,已超过一万亿元。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0.5个百分点的法定准备金,只是使超额准备金对应减少,很难对经济运行中的货币量紧缩产生明显的实质性影响。而且,由于超额准备金实际上是商业银行的一笔过剩资金,当它存放于央行账上时,并没有实际的用途,利率仅为0.99%,但是,存款准备金率的提高可以将其中的一部分转为法定准备金,可得1.89%的利率,因此,出于盈利性的需要,对于流动性较为充足的商业银行来说,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可以带来一定的收益。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的效应状况。
3.人民币结售汇制度。目前我国仍然实行的是强制结售汇制度,而由强制结售汇制所导致的外汇占款已经成为中央银行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渠道。增加外汇占款就意味着要通过外汇公开市场操作向银行体系投放基础货币,这一部分基础货币投放完全是内生的,人民银行只能被动地接受,被迫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而银行系统内的流动性过剩主要原因之一便在于外汇占款快速增长带来的基础货币的投放。所以,当市场上充斥着大量的流动性时,通过提高法定准备金率来回收流动性的作用就非常有限。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综合以上分析,笔者发现导致我国当前存款准备金工具效果不明显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首先是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仍然存在不完善和不合理之处;其次是在当前我国的经济形势下,传统的存款准备金传导机制在我国的效果不明显,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所决定的;最后是由于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影响。
那么,在我国当前国情下,如何才能使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发挥出较显著的作用呢?笔者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完善和改革存款准备金制度。首先,是要根据存款的流动性和期限的不同,制定不同的准备金率,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存款准备金的变动对于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其次,要根据商业银行的规模及其所在的地域发展程度的不同,确定不同的存款准备金率。最后,应逐步取消对存款准备金付息的制度,引导商业银行建立正确高效的资金运营模式,培养其对超额储备的管理意识,倡导商业银行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加快金融创新,改变盈利模式。
2.适度加息。目前,我国的利率仍然很低,在低利率政策下,政府采取的行政性措施来压制过多的流动性,效果也大大受到限制。[7]存款准备金工具作为一种数量型的调控工具,对于回收我国当前的过剩流动性也只能是一个权宜之计,对于流动性过剩要从价格上进行控制才能真正解决问题。利率是货币资金的价格,因此适当提高利率才能从根本上回收市场上的流动性。笔者认为,我国当前应适度加息,不仅加息的频度要适度,加息的力度也要适度。而从近年看,加息的力度并未到位,比如,2007年5月19日央行进行加息后,名义利率扣去通胀率后,实际利率仍为负值,这就不够适度。
3.人民币进一步升值。我国目前高额的贸易顺差导致外汇占款增长过快,为了平衡国际收支,央行向市场上被动投放了大量的基础货币,又缺乏有效的冲销方式,造成了货币供应量的失控。为改变我国央行通过外汇占款向市场投放基础货币的局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分流外汇储备,改革现行结售汇制度,减少我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与此同时,还必须正视当前人民币低估这一事实,使人民币适当升值。笔者认为,人民币宜一次性升值5%以上,才能有利于缓解当前流动性过剩的局面,解决目前我国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这一货币政策工具效率低下的问题。
注释:
①这里的活期存款率=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准货币)
②由于版面原因,这些数据并未用表格的方式表示出来。如需要,请联系作者;zhaozheng313@yahoo.com.cn
标签:存款准备金率论文; 货币供应量论文; 基础货币论文; 商业银行论文; 超额准备金论文; 法定准备金论文; 货币乘数论文; 货币流动性论文; 金融机构论文; 银行论文; 流动性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