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在历史中——高中历史感悟学习法的实践与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习法论文,高中历史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9年的冬天,与世界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性经济萧条不协调的是电影市场的热闹——其中,好莱坞3D(三维立体)大片《阿凡达》创造了新的票房纪录,使投资方赚了个盆满钵满。3D电影,使观众仿佛置身其中,有亲临其境之感,创造了适合以求新、求变为特征的年轻人为主体的消费群体的娱乐方式,其成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同理,创造适合学生的教育是教育工作者永恒的主题。从激活学习主体入手去探讨教育的有效性,是真正将素质教育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新课程背景下,历史学科如何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发展,这不仅是教法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学法的问题。本文结合近年新课程实验活动,围绕感悟学习法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的相关问题略作论述。
一、“感悟学习法”的缘起与含义
历史(History),在英文中可以分解成两个词,即“他的”“故事”。然而,历史到底是谁的故事呢?上帝的故事、强权者的故事,还是历史学家的故事?历史知识的最大特点是具有过去性。长期以来,历史教学中存在着教师“教”靠的是以时间与空间二维构成的平面的历史,学生“学”是靠记忆各种“知识”。故去的史料与现实生活脱节,学生以为千百年前发生的历史与己无关,学习历史就是要听“他的”“故事”。学习缺乏内驱力,历史学科教学的效度在较低点徘徊。
如果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那么教育者应引导学生选择什么样的历史学习方法呢?历史教学应怎样摆脱困境?古人说过:水浮万物,玉石留止。水就是时间。我们算是漂浮其上的万物;那玉石就是积淀的历史文化了,有着人类不具备的沉稳,亦有着人类羡慕的光泽。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此刻,而这个此刻的门槛却在不断移动。说到底,个人的此刻也许微不足道,但在某一点上,若与历史契机接通,就像电路回路接通一样闪耀出光芒——心灵与历史碰撞产生的感应之光,从而产生学习的冲动。历史学习的关键不仅是记忆他人的故事,更关键的是对历史文化的感悟。当今信息传播的途径与速度令历史的长度、维度、厚度都与以往迥然不同,历史学习方法就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时间、空间这二维平面了,更应加入“我”或“我们”这个维度,引导高中学生用感悟学习法亲身感受历史,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效度。
所谓“感悟学习法”指的就是在历史教学中,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构建以“我”或“我们”为原点的历史观察视角,接通与历史的契机,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意识、价值取向和良好的个性品质,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二、“感悟学习法”的理论依据和实施原则
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大教育论》中写下的教育理想:“找出一种教育方法,使教师因此可以少教,但学生可以多学;使学校因此可以少些喧嚣、厌恶和无益的劳苦,独具闲暇、快乐及坚实的进步。”
学习是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经过内化而获得经验的活动。强调学习的内因,强调发展智力,是当代学习理论的共同取向。“感悟学习法”以建构主义“知识是由认知主体积极构建”理论为依据。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并且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如果学生想掌握呈现在他面前的知识,并把这些知识变成他自己的知识,就务必要亲自从事“发现的活动”,亲自参与构建认知结构这一过程。布鲁纳的理论,是要力求达到使学习者把有所发现而不是有所习得作为学习任务的目的,以“自我赞赏”“自我感悟”的自主性学习,主张强化内在动机的发现学习。德国教育家根舍在他的“范例方式”教学论中也强调学习者主动地思考问题,主张精选教学内容,通过范例进行教学。现代教学论之所以重视学习的内因,是因为现代社会迅速发展,知识总量猛增,需要培养能主动探索的人。
“感悟学习法”实施的主要原则有:主体性原则、民主性原则、体验性原则、活动性原则。
三、指导建构“感悟学习法”的主要举措
我们把触角伸向历史的深处,因为今天所有人类精神的共性与财富都是以那里为起点的;我们将思路延展到昨天、今天和明天,因为大历史范畴的观察视角拓展了人们认知的深度。“感悟学习法”的构建,主要是针对现时高中学生思维具有一定的独立性与批判性,且媒体信息来源较广,但知识构成以前人经验总结为主,社会阅历不足、缺少感受与体验的特点,在教学中将丰富的社区教育资源与历史教材有机地结合,引导学生寻找“我与历史的关系”,真切感受“我们生活在历史中”,以增强学习的内驱力。
指导建构“感悟学习法”的操作程序一般包括:任务(课标学习内容的呈现)→活动(“我与历史的关系”切入点的确立,多渠道收集史料)→体验(置身其中,亲身感受历史)→感悟(对历史认识的升华,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建构“感悟学习法”的一般切入路径如表1所示。
四、“感悟学习法”的作用
1.通过引导学生学会置身历史、感悟历史,从一个侧面了解社会发展、变化的趋势及规律,从而使学生的历史知识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想认识的升华;有利于促进学生在再认与再现历史知识、材料处理、历史阐析、文字表达等方面的归纳、比较、综合、逻辑推理等能力提高,从而有效地促进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三维目标的实现。
2.引导学生建构以“自我”为原点的历史观察视角,开展采集史料、野外考察、探访交流等活动,接通与历史的契机,产生对历史文化的感悟,使他们感到所学的历史知识再不是遥远的、与己无关的“老古董”,而是认识到我们今天所处的故土也是千百年来历史变迁的结果。从而使他们对所学的历史学科产生“亲和感”,进而提高学习兴趣,促进自觉学习的良好动机的形成。同时,通过历史考察活动培养的社会活动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意志的磨炼,这些均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确立良好的学习策略,及时排除学习障碍,知难而进。在智力水平相当的情况下,良好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策略的确立是提高学习能力及学习效益的关键因素。
3.通过以自我的视角观察社会、感悟历史,使学生能更多地了解所生活的区域其过去的变迁与未来的发展趋势。近年,我校学生撰写了一批质量较高的历史调查、考察报告及专题文章。新的历史学习方式的确立,有利于学生历史大视野的拓宽,既培养了他们的社会活动能力、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他们的历史文化意识和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故乡的深厚感情,并促进其为家乡的建设出谋献策。例如,学生撰写的分析当地现存的具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现状与开发利用价值的调查报告,受到旅游文化界的重视;学生写出的以当地历史上的水患及今后水力资源的开发与综合利用为主题的调查报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上事例说明,这样的学生将来不管身在何处,其文化之根也会深深地植入故乡——祖国的沃土中,促其为民族振兴、祖国繁荣、人类进步而奋斗的崇高理想的形成,真正起到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作用。
五、“感悟学习法”的实践反思
1.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教育发展的基础。目前历史教育问题的症结在很大程度上正是教师本身的教学观念、历史功底制约了教学的深度和力度。因此,在思考如何让历史教育适应新世纪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新一代时,首先不是考虑如何去教而是如何去学,把教师的自我学习和自身提高放到比教书更为重要的地位。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有与时代精神相通的教学理念和创新意识,要具有呈多层复合结构的专业素养,要具有学科间综合渗透能力和学术研究能力,要具有高超的教学技能和博大的心胸。
2.校本学研是教育教学有效性的关键环节。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习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是获得知识、发展智力、道德观与价值观的形成、增强体质等作用;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校为本,是新世纪世界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全新的教育理念。在新课程实验中,校本教研成为许多学校的重头戏。其实,提高教育有效性的立足点应该是学生,因为只有学生“学”的这个内因解决了,教师“教”的这个外因才能发挥作用。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发展,教师就要发挥“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真正成为学习的组织者,创造适合学生学习的教育,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习的主体——学生。
3.体现学科特点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人们一般把历史看作是一门很“死”的学科,学历史要记性好,要靠背功。这不能说全无道理,但却未能看到历史是一门充满活力、思辨性很强的学科。历史学科的学习既要有着老老实实的态度,掌握基本史实和史论,这是发展各种思维能力的载体,在此基础上方可熟能生巧、灵活运用。根基扎实了,学习才能进入自由王国的境界。博闻强记,无疑是人们进行创造活动的重要条件。但是,更要看到,历史学是人学,历史长河中积淀的“玉石”是无数曾经鲜活的生命创造的。学习历史不是靠习得,而是要理解、体验,进而感悟。所以,历史学科的教与学,应不拘泥于文字与课堂,鲜活的历史需要鲜活的学习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