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作为我国一项涉及较广的行业,其中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较大,根据相关的数据调查显示,其消耗的能源是整个国家各方面耗能总和的一半左右。因此,整顿建筑行业的能源消耗是相当重要的。同时为顺应环保的发展趋势,建筑行业积极引入绿色环保的理念,尤其在房屋建筑施工过程中充分重视这一理念。
关键词:房屋建筑设计;节能环保;问题
1 环保节能在房屋建筑中的意义所在
通常情况下,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较大,根据数据调查显示,其消耗的能源是整个国家各方面耗能总和的一半左右。这一巨大的能耗应当引起相关的重视。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应用环保技术,符合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理念。数据显示,在房屋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应用能环保技术,平均每年能够减少2到3亿多吨的化石能源的使用,并且根据调查显示,2到3亿多吨的化石能源在正常使用下,可以为全球供暖5年之久。因此,切实做好节能环保这项工作,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
近些年,各种灾害性天气频繁出现,如在我国北方地区肆意蔓延的雾霾,部分地区出现气候变暖以及酸雨天气,严重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从而危害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分析以上灾害性天气出现的出现,主要是由于化石能源的大量燃烧,产生大量的酸性气体不断积聚而等导致的。为了处理以上的问题,从房屋整体的设计、环保材料的选择角度入手,能够有效地减少建筑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对我国近年来在房屋建设上的能耗调查入手,可以很清楚地看到,在施工过程中采用了防水材料和保温外墙技术,并结合相关施工工艺后,施工中所消耗的能源仅仅是过去采用普通材料和工艺的近60%。
2 节能环保与房屋建筑设计两者之间的主要关联
房屋建设设计和人们的生活紧紧相连,建筑节能和房屋建筑设计从来都不是单一存在的,他们之间是以一种相互依赖的关系存在于当今社会,建筑节能的房屋建筑设计是推动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也是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而使得建筑物有了一个跳跃性的进展,实现了建筑材料的多元化利用,同时将环保宗旨落实到各类建筑物,争取将环保节能化与建筑物融合一体化。
在建筑设计中,建筑节能设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首先在做方案的时候,要将建筑物的立面效果图做到美观,并且设计内容含有一定的艺术性,同时要结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的要求,还要避免周边环境的污染,合理利用现有的各种资源。勘察设计人员要对地质基础做地质勘测,根据地质实际情况计算相关数据,更好的了解建筑物的基础地质情况,学会利用与自然的结合,充分体现建筑抗震与实际情况吻合,配合建筑设计才能将房屋建筑设计中的环保节能更加充分的体现出来,将环保节能理念落实到建筑设计中的每个细节,重点对房间的采光,通风、总平绿化等各环节进行优化,合理利用周边条件,体现出建筑节能环保的设计理念。
3 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相关环保问题
3.1 节能环保理念的落后
房屋节能设计最早于上世纪80年代提出,我国由于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依然存在着较大差距,尽管在近几年来在国家政策引导和建设行业的共同努力下,房屋建筑环保水平有了一定提升,但是仍然表现出极大的滞后性特点。房屋设计中绿色环保理念认识不足、理念落后、节能技术和设备落后、节能材料与绿色材料得不到大面积的推广与施工等,再加上部分企业过于追求经济效益,忽略了环境方面的社会责任,缺乏对环境、生态的保护意识,使得建筑的高能耗情况依然严重。
3.2 与周边环境的不协调
部分房屋建筑的设计部门,在对工程做出统筹规划时,过于重视对本项目的外形、绿化等设计,并未综合考虑到区域内生态、人文环境问题,导致房屋建设完成后显得十分突兀,与周边环境十分不协调。
3.3 节能环保设计的不完善
方案设计是房屋建设的基础阶段,因条件有限,设计方只能通过建筑材料选择、日照、通风等问题中缺乏对环保性要素的考虑,因缺乏对工程周边环境、地形、水文的实地考察,未全面估算施工所需耗费的能源值,使得后续施工无法更完善的实现节能。
4 房屋建筑关于建筑节能设计的提议
4.1 房屋整体的设计规划
建筑的规划设计覆盖从选址到建筑完成的每一个步骤,如果认真把握其中的每一个细节,相信总体的工程环保节能指数将会大大增加。比如,我们可以在建筑的角度朝向、绿地率的配比、建筑高度和面积的有效控制,以及小区内水源和植物的有效连接等,这些细节上的问题上蕴含着诸多待挖掘的节能举措。
4.2 建筑空间的设计和利用
房屋建筑中,对于建筑空间的合理设计是相当重要的。因为对于建筑空间的设计一方面要表现出房屋所起的功能;另一方面要通过房屋的空间设计为房屋带来良好的采光和通风效果,从而减少室内设计时要考虑的供暖和供电的能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建筑空间还是指房屋等建筑物所占据的空间,对于其占据的空间的合理设计,把有效的空间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做到“物尽其用”,不浪费空间。
4.3 可再生资源的应用
在设计建筑方案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可利用的自然资源,尤其是可再生资源的应用。可再生资源是可以重复再生,循环利用的,完全符合节能环保的需求。在方案设计时将这一类资源进行充分的利用,既可以控制不可再生资源的浪费,也可以减少对周围环境的影响。例如,门窗的位置设定,要根据一天内阳光的日照时间进行定位,保证全天日照时间最长,冬季又能起到保暖的作用,以及太阳能热水器的应用等。此外,还有对风能的利用,将窗户设计成南北对应的方位,可以充分利用自然风的流动保证室内的通风顺畅,又可以在炎热的天气里起到降温的作用。
4.4 施工过程的环保措施
在施工过程中,我们应该有严格的制度来规范施工垃圾的处理。例如:对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将施工产生的垃圾按照污染等级进行分类存放,并定期进行清理和检测。对工作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要及时进行处理,避免因垃圾存放时间过长氧化而导致空气污染。此外,还要注意施工过程中的噪声污染,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环节。建议在施工地点使用一些降音、隔音设备,避免因为工程噪声过大给附近的居民造成不必要的困扰。
4.5 选择合适的节能环保建筑材料
大家都知道,在建筑工程设计中,需要用到各种各样的建筑材料。建筑材料的好坏对房屋的质量有直接关系。另外,在进行节能环保方面,建筑材料也起着至关重要的运用。所以,要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充分了解材料的性能,从节能和环保出发,另外也要保证良好的质量。选择精湛的施工技术,也能更好的完善节能设计,让资源充分利用。比如说,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可以选择节能的建筑材料,还有节能的照明系统,这样不仅能够节省资源,还能够很大程度上增强照明的效果,实现环保。现在科学技术很先进,有很多的新型建筑材料利用的是再生资源,在进行建设的时候可以充分考虑这种材料,实现节能环保。
4.6 设计细节中的环保技术应用
我们大部分接触的是福建省内的项目,现在我们针对性的分析下:福建省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气候区可以划分为夏热冬冷地区、夏热冬暖地区北区和夏热冬暖地区南区。同时有硬性规定,居住建筑等建筑热工、暖通空调、给排水和电气设计,应采取节能措施,在保证使用功能和室内环境舒适等前提下,将建筑能耗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
谈谈居住建筑,长乐捷高纺织有限公司 宿舍楼位于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属于夏热冬暖北区,建筑朝向采用了南北向,建筑的平面方案设计考虑自然通风,避免主要房间受东、西向的日晒。宿舍等主要房间等窗地面积比不应大于1/7,玻璃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小于0.45,房间外窗的通风开口面积,不应小于房间地面面积的10%或外窗面积的45%,本工程窗户采用断热铝合金(6高透光双银 Low- E12空气6透明玻璃)。外窗的气密性应符合《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的标准要求。居住建筑东、西想外窗必须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8。南、北向外窗应采取建筑外遮阳措施,建筑遮阳系数SD不应大于0.9。本工程外遮阳为可完全覆盖的织物卷帘。屋面采用了保温隔热材料:60厚岩棉板,燃烧性能A级。外墙采取了反射隔热外饰面(面砖)。外墙、外窗、屋顶都应考虑传热系数K值和D值的参照标准。经过节能设计,使整栋建筑更加环保节能、节约成本。
针对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我们也剖析了几个要点,使得建筑物在实际应用中更加的节能化。第一我们先把公共建筑定义分为甲类建筑和乙类建筑,根据不同类型,进行选定外墙、屋顶、外窗、凸窗等构造材料。第二甲类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的问题,根据窗墙比大小,选择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第三,建筑遮阳装置应兼顾通风及冬季日照,对于不同朝向,设置的遮阳类型有不同的要求,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设置。
5 结束语
房屋建筑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如何实现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造成对环境的影响是节约能源的重要环节。现在,我们的环境并不乐观,污染现象很严重。并且由于我们国家的能源有限,所以一定要注意节能环保。在进行建筑设计的时候,要把环保的观念渗透到设计里面。使得建筑物更加节能化,更适合人类的宜居生活。
参考文献:
[1]王卿.探究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J].江西建材,2013(06):43-44.
[2]刘莉萍.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探讨[J].价值工程,2018,37(03):224-225.
[3]刘芷含,张尧.房屋建筑设计中节能环保问题思考[J].科技经济导刊,2016(09):147.
[4]廖燕华.分析当前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J].低碳世界,2016(18):107-108.
[5]赵荣海.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J].建材与装饰,2017(41):95-96.
[6]赵罡.浅谈房屋建筑设计中的节能环保问题[J].科技创业家,2012(17):56-57.
论文作者:章丹萍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15
标签:节能论文; 建筑论文; 房屋论文; 建筑设计论文; 房屋建筑论文; 遮阳论文; 建筑物论文; 《基层建设》2018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