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_中学生论文

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_中学生论文

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其教育对策,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学生论文,对策论文,当代论文,状况论文,思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概况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问卷16500份,回收有效问卷14609份,有效率为88.54%。调查范围遍及浙江省的11个地、市的87所中学。此外,为了更准确的印证调查的结果,完善调查的某些不足,我们还在杭州市举行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者以及学生的两类座谈会,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本次调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省中学生目前的思想状况、特点以及当前教育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调查结果分析

(一)从调查的结果来看,我省中学生的整体情况是好的,其主流是健康的,中学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情况也是正常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有着较强烈的国家观念和民族意识,关心国家的主权和领土的完整。90%以上的学生认为“每周一学校升国旗仪式”有必要,愿意参加。“假如现在有外敌入侵或有人分裂国家,使国家的领土和主权完整受到威胁,需要大批青年应征入伍”,有80.14%的学生表示愿意“积极主动应征”。

2、关注社会、社会意识较为突出。对于“我国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最主要的问题”作出选择的最多的前三项依次是下岗职工再就业(47%)、腐败现象严重(37.12%)、贫富差距扩大(31.18%)。这与近些年其他类型的调查研究的结果是基本吻合的。说明中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和意识有一定的层次和相当的水平。

3、大多数中学生基本人生价值观是健康的。首先,大多数的学生都重视个人社会价值的体现,都希望成为有益于社会的、事业有成的人。在回答“你最希望成为那种类型的人”时,26.45%的人选择“有益于社会”,26.60%的人选择“事业上成功”。在回答“你学习的主要目的”时,35.29%的人选择“为国家作贡献”,48.37%的人选择“使自己将来有所作为”。

其次,基本上能摆正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在回答“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49.49%的学生选择“为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不惜牺牲个人利益”,43.26%的学生选择“权衡利弊,协调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只有3.42%的学生选择“理直气壮地维护个人利益”。当然,这里不可回避的是应该注意学生的利益判断有着较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

第三,个人幸福观基本正确。64.80%的学生认为人活着就应该“具有高尚的理想、正直的人格,珍惜真挚的友谊和感情”。在认为人生最大的幸福是什么时,选择最多的三项是“人生目标和理想的实现”(45.94%)、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成为有用之才(43.55%)、身体健康,精神愉快(37.42%)。这反映出学生对个人人生的选择与判断更趋于现实化。

4、当代中学生都有一定的道德判断水平,道德判断基本正确,传统道德影响仍然有着较大的优势。在给出的若干个观念判断中,73.16%的学生不同意“为人民服务已经不适应现代社会了”的观点,72.91%的学生反对“助人为乐已经过时了”的说法,68.17%的学生不同意“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了”的观点,84.14%的学生认为“市场经济社会中,人与人完全平等,不必提倡孝敬父母,尊敬师长了”的观点是错误的。这也反映出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是成功的,有效的。

(二)通过调查,也反映出了我们的教育和中学生身上存在的一些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十分严重的,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1、中学生对社会的道德状况存在着诸多困惑与疑虑,进而导致中学生道德判断的偏颇。有43%的中学生认为目前社会的道德生活状况是假恶丑多于真善美,而认为真善美多于假丑恶的仅占7.79%。在回答“现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仅有24.55%的人认为是平等相待,友好相处的。这反映出中学生对社会的基本评价已经降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它将直接影响中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2、是非观念有所淡化,是非标准不够清晰。有46.59%的中学生赞同“现在很多事情使人说不清楚是好是坏,不知道如何办才好”这一说法。

3、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满意程度较低,满意率仅占43.3%。

4、对当前团学活动的满意程度较低,认为活动丰富多彩,上档次、有水准的仅占14.09%。

5、自我中心较为突出,行为选择更趋实际。如在处理人际关系的原则中,61.63%的中学生选择“两方面兼顾,既利己又不损人”。在学习的目的中,以自我的发展为中心作出的目的选择中竟占了50%左右!

6、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三者联系不够紧密,某些方面严重脱节。这主要反映在:理性认识基本明确,行为选择往往以自身的厉害关系为准则。如在道德倾向非常明显的特定问题“(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有偷窃、考试作弊等不良行为,你会怎么办?)”的选择中有近45%的中学生作出了“不告发”的第一选择。又如,“对周围发生的不良现象,你一般采取何种态度”的选择中,“挺身而出,当面制止”的仅占6%强,而选择“无能为力,敢怒不敢言”和“与己无关,一走了之”的却占35%强。

7、某些道德判断的标准,有较为明显的成人化、世俗化、实用化的倾向。其发展的后果,必然导致个体道德水平的降低和“先天”的缺陷。

三、成因分析

面对调查结果中所反映的一些问题和当前中学教育中所存在的一些现象,归纳起来,主要有这样几类原因:

(一)学校德育观的问题。

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德育一直是我们学校教育中的重要任务。党和政府历来也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但学校德育工作的效果却始终不尽如人意。究其原因,主要有这样一些方面:

1、学校德育有泛政治化的倾向。德育中的政治教育,是德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无可厚非。但是,完全以此进行完全的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却窄化了德育的功能,影响了培养全面的、完善的道德品质和人格。这样的做法,常常导致学生对学校德育的抵触和不满,进而带来德育效果的降低。

2、学校德育脱离社会现实。我们未来的接班人必须具有远大的理想,这是我们必须高扬的主旋律。但是,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也不应当排斥或弱化德育的现实取向,更不能使中学的德育远离社会现实。理想反映在现实当中。学校应当及时有效地吸收社会现实中积极的目标和价值取向,贴近现实生活,使德育具有时代精神,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有效性。一旦理想和现实的距离拉得过大,势必导致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无所适从和对社会判断的偏颇,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道德问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较充分的看到这一点。

3、学校重智育轻德育。这主要是由于现实的社会生活状况所带来的就业观、职业观,以及由此引发的有“应试教育”。不可否认,通过考试选拔人才依然是现代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其本身并无大过。问题出在过分地强调考试的功能以及由此所引发的“恶性竞争”它使教育的内容片面化,引导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脱离社会实际。同时,由于高考是一种淘汰教育,是一种面向少数学生的教育,使得学校忽视了对大多数学生的培养,无形中也严重的影响着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从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学生的苦恼,主要来自于学业(66.47%)以及与此相关的成绩不理想(63.84%)和担心考不上大学(49.43%)。中学生愿意参加的活动中,也大多选择与学业有关的活动。

4、学校德育重一般要求,轻个别要求,重共性,轻个性。面对日益复杂的、多元化的社会形势,要求学校德育在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能力的过程中既注意一般的要求,更要注意个别的指导,注意个性的培养。这是适应未来社会,改造未来社会的重要前提条件。

(二)学校德育中操作层次的问题。

学生在调查中承认,对学生影响最大的因素中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是首要的因素。面对现实,我们可以看到,学校期望与实际效果有着较大的差距,即动机与效果之间的差距。究其原因,我们可以发现问题还出在德育的过程中,即内容、手段、形式、评价体系等方面。内容上单调、空洞、抽象,手段简单、陈旧、缺乏双向交流,形式枯燥、缺乏创造性,评价体系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个性。

(三)学校、社会、家庭的配合问题。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道理。然而,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相互之间却演变成了推卸责任的“替罪羊”和“出气筒”。我们不能要求三者均达到统一的标准,但对未来、以前途、对下一代的责任心却是共同的。因此,三者的配合首要的是一种责任心。我们看到的许多现象,许多教育力量中的“内耗”,盖源于此。教师表达学校的要求,家长传授自己的“经验”,而社会翻开的却是另一种“教科书”,其导致的结果不是学生的迷茫,就是学生的品德的“变态”。这是一个学校德育工作中的真正“瓶颈”。至于协调配合的具体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往往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四、对策与建议

(一)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在学生品德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教育中,关键是真正“入情、入理、入耳、入脑、入心”。如在法纪教育中多采取一些学生容易接受、印象深刻的教学案例形式。也可以组织力量开发一些适合中学生特点的思想品德教育、法纪教育的教学课件等。

(二)加强学校与社会、家庭的联系。

尤其是学校与家长的联系。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对学生影响最深的因素中,除了学校外,其次就是家长。因此加强学校与家长的联系与配合,是工作的一个重点。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传统教育中的这种关系及其功能、形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专门的联系职能机构,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建立必要的联系制度。

(三)有效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

认真、正确贯彻党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适应、学会创造。提高45分钟内的效果。给学生更多的接触社会的机会。

(四)加强德育理论研究。

认真筛选和明确适合中学生特点的、科学有效的德育因子,进行有系统的、有层次的、有针对性的教育。尤其是要重视中学生的健全人格教育。发达国家在这些方面有一些可行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五)加强中学生的道德实践,广开实践的渠道,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道德能力。

避免单一的灌输和说教。要改造、充实和调整现有的德育基地。尽可能避免“成人化”、“模式化”、“抽象化”。

(六)提高教师的师德水平和改进教师的教风,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让中学生从浅近的示范中,找到努力的目标和方向。

(七)创造性地开展具有教育意义的、有特色的团学活动,提高活动的质量。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最欢迎的前三项活动依次是:科技活动、文艺活动、社团或兴趣小组活动。

(八)进一步加强传统民族道德教育。

调查中,我们看到,中学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有着良好的认知,对社会中的各种道德表现,有一定的判断力。这是传统美德的优势,也是现代道德教育的有利条件。我们要警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由于价值观的多元化所带来的个人主义倾向、实用主义倾向、拜金主义倾向。这也是当代中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中的重点和难点所在。

标签:;  ;  ;  ;  

当代中学生思想状况调查及教育对策_中学生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