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图书出版中的“书”与“人”_农民论文

乡村图书出版中的“书”与“人”_农民论文

农村读物出版中的“书”与“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读物论文,版中论文,农村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村人要不要书?要哪些书?怎样为农村人出好农村的书?这是出版界由来已久的话题。

书——突破简单思维定式的编辑观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村读物始终是出版界关注的视点之一,出版界为此作了不少探索和努力,但收效却不能与城市读物相比。当前,要加强和优化农村读物出版,首先要突破简单的思维定式,特别要防止将具有创新意义的农村读物出版泛化为简单的文化或商业活动。出版界应该有这样一种观念,将农村读物出版作为一种智力资源组装于农业现代化工程,渗化于农业生态目标,亦即由简单的“服务”升华为参与组装、推进发展的动态过程。因此,农村读物的选题,必须切合现阶段农民的迫切需要。

一、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书

中国的改革始发于农村。20年来,农村形势日新月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村读物必须紧跟农村发展的步伐,及时总结先进经验,推广普及。江苏出版界在这方面进行了比较成功的探索。

80年代中期,家庭联产承包的生产方式使粮食生产趋于稳定,不少农户不满足于在责任田上“闹腾”,开始出现了“专业户”。江苏科技出版社在出版《星火计划丛书》的同时,组织出版了《专业户万有问答丛书》。由此开始,到90年代前期,该社的农村科技读物形成规模,出版了近二十多个系列农业科技读物。在中央号召“省长抓米袋子,市长抓菜篮子”以后,该社又及时推出了《菜篮子工程技术丛书》(已出四十多种)。该社目前投放市场的《热门高效饲养技术丛书》(已出十五种)是针对农民解决温饱后而经济收入来源不足的问题,专门介绍新兴的短平快饲养技术的,得到了农民的热烈欢迎。

江苏的苏南和苏北差别较大,苏南农村在改革开放兴起不久,就以乡镇企业为龙头,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这一现象引起了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的注意。江苏人民出版社邀请费老主持,组织出版了一批研究苏南农村经济的书,由此,“江苏经济”、“苏南模式”得以在全国闻名。目前,该社的《农村小城镇建设丛书》又即将面世。

进入“九五”以来,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加快,农、工、商三业的比例出现了重大变化。以江苏为例,苏北一般为3∶4∶3, 苏南通常为1∶7∶2。与此同时,农业的科技含量不断增大, 农业集约经营规模和农业机械化程度迅速提高,农业生产和流通方式出现了新的变化。

江苏《跨世纪农村书库》的出版实践给人以有益的启示。3年前,江苏出版总社决定以“团队作战”的方式,率所属编、印、发、供单位共同投入制作这套大型农村普及型综合丛书。所出8类、104种农村读物,是在派出多个调查组分赴农村、深入基层、反复征求农村读者意见的基础上创制成书的,部分经济、科普类选题则是由农业经营管理、农业科技人员直接“操刀”。《书库》出版后受到了广大农村读者的普遍欢迎,2.5万多套、260多万册图书在40天内销售一空。该丛书荣获第三届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二、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书

中国有12亿多人口,9亿多生活在农村。农村社会经济的稳定, 事关国民经济基础和国家整体结构的稳定。乡村干部的政治素质,农民群众的法律意识,农村社区的道德规范,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农村的两个文明建设。从这个意义上讲,出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的相关读物,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重任。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所推“村治书系”丛书(一套10种)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该书部分文稿原系已通过答辩的博士论文,但编创过程中有意化“论”为“叙”,强调实际、实证、实验和实用。率先推出的《中国农村村民自治》一书,以“制度分析”与“实地调查”构成全书上、下篇,亦即在从政治参与的角度分析村民自治的活动内容——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和民主管理的同时,通过大量的实际调查资料和典型案例,于平实中显见政府在推出村民自治中的作用,村民自治与农民切身利益的关系等。

随着农村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们发现以家庭为单位的自产自销方式有很大的束缚。近几年,江苏苏北农村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经纪人,有单干的,也有数人联合的。他们对农副产品的销售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根据这一新情况,江苏人民出版社经过深入调查,周密策划,推出了《农村经纪人必读》,将经纪人的职责、相关知识、登记手续、法律常识等集中于一书,引导帮助这一新群体健康成长。这本书虽不大,却被业内人士称为自发参与农业经济优势组装的“小品种、大工程”。

促进农村社会稳定的选题内容丰富,诸如宣传基本国策、推行计划生育;减轻农民负担、维护农民权益;打击拐卖妇幼、消灭丑恶现象等,都应当在此类读物的选题视野之内。

三、着眼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书

现代农业是科技农业,现代农民理应是具有科技素养的新型农民。然而囿于多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农民的科技素质在总体上仍与时代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封建意识的残存,现代迷信的渗化,简单的耕作方式,粗放的经营思路,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出好着眼农民科技素质提高的相关读物,显得十分紧迫。

江苏科技出版社为配合江苏省“公民科普教育计划”的实施,决定出版《现代公民科普教育读本》,分农村版和城市版。在农村版框架设计时,遇到的一个难题是,怎样把此书与农业科技读物区别开来?编辑们经过反复考虑,最后认定:不能把科技素质与实用科技简单地等同起来,所介绍的知识必须有一定的前导性,应开阔农村人的视界,把他们平时不十分注意的科技新知识、科技新成果、科技进展新趋势介绍给他们,让他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是如何精彩。这次出版活动,不失为一次成功的探索。该书(农村版)融普及与提高于一体,旨在向广大农村读者阐述现代科技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同期推出的“城市版”相比,全书坚持“以农为本”,所介绍的科技知识侧重于农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亦包括一些已经进入农业生产和管理领域的相关高新技术,如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其中,又以大量的篇幅宣传现代科学、反对封建迷信。中央决定取缔“法轮功”非法活动后,该书由畅销进入热销,首印1万套迅即销售一空,要求订货者络绎不绝, 金湖县一次要求供货5000本。

农业科技图书涉及到农民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科技创新等固然重要,科学种田、科学经营、科学生活等,同样也不可偏废。

四、符合农家阅读消费习惯的书

较之于城市读者,农村读者的阅读消费更接近于求实、求简、求廉。他们不喜欢那些动辄冠以“大全”之类的大部头,而希望简明实用的单本、薄册;他们期求“读得懂、学得会、用得上、买得起”并能带来直接收益的实用科技读物,期盼那种“写农家人、说农家话、谈农家事”并能获得精神享受的通俗文化读本。

江苏出版界共同策划制作的《农民“金口袋”丛书》受到广大农村读者的欢迎。该套丛书首批计26种,由江苏科技出版社受命组稿并编辑出版,江苏省新闻出版局负责协调编辑、印刷、发行等相关环节。所谓“金口袋”,乃双关语,一是小开本,便于装入口袋随时阅读;二是新技术可带来高效益,等于送给农民一个“金”口袋。每本书介绍一种实用技术,三四万字,两个印张,每册定价仅为2元,让农民买得起, 看得懂,用得上。该丛书投入市场后,在不到一周的时间内覆盖全省,辐射周边;连续四次印了2万套还是供不应求,目前印数最多的品种已达3.5万册。

农民的阅读消费习惯还内含“求新”方面的要求。他们需要那种贴近农村生产生活实际的新的科学文化知识,而不希望出版社“隆重推出”的系列产品是“旧知识、新包装”。

人——走出传统认识误区的出版观

农村读物的编辑出版是一项系统工程。实施并推进这样一个面广量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尽快地走出传统的认识误区,亦即在“大出版”、“大文化”的视野下寻求两个效益的同步增长。那种将农村读物出版视为单一的文化生产、将农村图书发行视作简单的书刊流通、将农村市场发育滞缓归咎于农民文化消费因素的陈旧观念,理应在摒弃之列。笔者以为,参与农村读物出版工程的“人”,在其逻辑形式上应当由多种社会角色所构成。

一、置身农业科技前沿的著书人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央反复强调“农业要增效、农村要稳定、农民要增收”,实现这一综合目标同样离不开科技的普及与应用。当下,中国出版界将农村读物出版的热点聚焦于科技、科普类图书,这无疑是推进出版工作阶段性转移中的积极成果。问题是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如何从农业科技前沿中开发选题、优选作者。要针对中国农村读者的实际阅读水平,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简明直白的表述,介绍相关的农业科技知识。“经院式说教”+“商业化炒作”,着实让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吃尽了苦头。

江苏“科普工作联席会”为物色和优选农业科技作者提供了保证。3年前形成的这个“联席会”由17个部委厅局的负责同志参会, 省政府一名副省长挂帅。率先制定并组织实施的《江苏省科普教育大纲》,涵盖农村科学普及的各个方面。首批择定的部分科普读物的作者,有的来自农业科研开发单位,如省科委、南京农业大学、南京林业大学;有的来自农业科技推广部门,如省科协、省农学会、农林厅、水产厅;有的则来自基层农业科技群体,如市、县农科所,乡镇科技管理干部、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的农村专业大户等。

二、追踪农村经济发展的编书人

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安徽农村考察时指出:“实现跨世纪发展的目标,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就是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以此推证,争取农村读物出版的更新发展和更大繁荣,同样是出版部门“难度最大而又非完成不可的一项任务”。出色地完成好这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历史任务,既需要有严肃的政治责任感,更需要有严谨求实的编辑作风。这里,所谓编辑含量首先不应是研于体例、考于数据、修于文字、制于版式的案头作业,而是立于时代潮头、追踪现代农业经济的编辑策划过程。

中国农业出版社的成功做法可资借鉴。该社现有17个专业编辑室,所属270多名员工分期分批到农业经济管理、农村科研开发、 农民普及教育等部门“见习”;每年有近五分之一的编辑人员分别与相关的农业高等院校共同完成“软科学”课题,有近四分之三的编辑人员安排到市、县、乡镇参加农业经济和农村图书市场调研。所出《中国农村书库》(总124种)、《九亿农民致富丛书》等, 均是紧贴农业经济发展的通俗读物。其中,《九亿农民致富丛书》在1999年春季北京图书订货会上,一次性订出3.2万套。

三、贴近农民阅读需求的售书人

农村图书发行工作有无规律可循?回答无疑是肯定的。经过若干年来的实践探索,社、店双方特别是为数众多的基层发行人员,对农民阅读消费需求特性有一个总体的把握,贴近并服务于这种特性,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之成为可导、可疏的市场要素,农村读物出版的生产目的即会有最大可能的实现。需要强调指出的则是:(一)不可将农村读物的出版与发行截然分开,在出版目标的价值取向上出现不应有的“分流”;(二)不能以纯功利、纯商业的手段进行人为的炒作,在服务“三农”的旗号下渗进“水份”。

江苏姜堰市新华书店探索开辟农村读物发行新路径的做法颇多可取之处。该店紧密围绕地方经济中心确定服务“三农”的工作思路,先后引进适合本地经济发展需要的农业科技图书近千种,向有关出版社推荐适合本地农业生态工程的图书二十多套、近百个品种。他们积极推进以发展农村图书馆(室)为主导、倡导读书用书为目的的“知识工程”,先后在全市建成32个乡镇图书馆(室),其中藏书量在5000册以上的馆(室)15个,万册图书馆6个。农忙季节,该店图书展销到乡镇; 农闲时节,送书到田头。

适合农村的读物能否收到比较大的社会效益,发行是关键。当前的农村发行工作仍有不少难题。农村读物定价低,发行利润也低,农村门市部的收支难以平衡,影响了发行人员的积极性。农村售书网点萎缩,买不到需要的书,仍是农村读者的怨言之一。诸如此类的问题,仍需不断探索解决方案。

四、创造追求全面发展的读书人

“创造读者”,是1998年全国农村发行研讨会上的“新概念”。我们认为,农村读物出版也内含着“创造读者”的必然要求。一方面,是通过知识的灌输和普及,“创造”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农民;另一方面,则是借助各种宣传、导读活动,“创造”出追求自我全面发展的读书人。包括创造读者群体结构,创造读书用书氛围,创造读者科技应用实践,创造读者阅读消费需求等。从社会学角度分析,农村读物出版工程的“角色集”,是一个由著书人、编书人、售书人、读书人有机构成的结合体。

江苏江阴市新华书店“创造读者”的先进经验已在全国推广。该店于1996年发起并自发参与推进全市“一二三家庭读书工程”(即每户家庭拥有1顶书橱、2份报刊、300册图书), 此后每年举办一届以农民读者为主的读书节。读书节期间,除举行大型图书展销和文艺演出外,还展出农民读书成果,组织读书经验交流和读书演讲竞赛。该店“送书下乡”活动不搞形式、不走过场、不搞花架子,常年有8 个流动售书分队深入乡镇、村组举办各种形式的图书销售;中心门市部“礼品书”专柜常年为新婚夫妇供应家庭藏书。

标签:;  ;  ;  ;  ;  ;  

乡村图书出版中的“书”与“人”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