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农业经济研究综述,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经济研究论文,农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2004年是我国“三农”问题在实践中得到重视的一年。因此,“三农”问题的研究也受到广大专家学者的关注。
一、2004年“三农”问题的政策背景
2004年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三农”问题的政策,这些政策不再是泛泛之谈,而是把“三农”问题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重中之重”真正体现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各层面。
先有2004年初的中央1号文件引领农民增收;接着是各地区响应中央号召减免农业税;再有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政策;为了激励农民种粮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在全面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基础上,对种粮农民给予直接补贴。这些都体现了新一代领导人对“三农”问题的关注,对国计民生的关注。
二、2004年农业经济研究的主要内容
根据我们对《农业经济导刊》转载内容的统计,2004年农业经济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村要素市场研究
要素市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因为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手段依赖于价格与竞争机制的互动,而要素价格则是产品价格的基础。在经济转轨初期,我们比较重视产品(商品)市场的建立及其价格机制的形成,但忽略了要素市场的建立和完善,这是由特定的历史阶段所决定的。在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近30年后,构建完善的要素市场越来越体现出其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性地位。因此,我们在选录文献中,特别予以强调。
1、农村土地市场
农村土地市场是我国农业经济研究中的一个热点,也是一个极具挑战性和特殊性的市场。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中的两条都与农村土地市场有关。其一,提出了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其二,国家实行土地征用和征收制度,规定土地征用仅适用于公益性用地。这些条款对于农村土地市场的建立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目前的现状来看,我国农村土地实行集体所有。根据用途的不同来划分,农村土地市场有两种形式,即农用地流转市场与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这两种不同的土地市场,无论从产权形式,还是经济收益,都表现出很大的不同。因此,我们在《导刊》分别选用了这两方面的多篇文献。就农用地流转来看,仍然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研究中的主体,学者们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问题展开了研究,有的强调了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对农地流转的影响,有的则强调农地流转与经济效果之间的联系,有的则强调了政府在农地流转中的职能。
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主要是与土地征用制度的改革相联系。传统的土地征用制度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在实践中遇到了越来越多的问题。就当前来看,最为突出的应当是失地农民的安置补偿问题。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是与相应的就业安置相联系的,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生存的需要,而就业安置在现实中又遇到了很大的挑战。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提高征地补偿标准的建议,也有学者提出了完善集体建设用地流转的建议。这方面的研究尚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固然在维护农民权益(人身权与财产权),保障农民收入方面有所进步,但这与我国土地管理体制的大方向是相矛盾的。2004年我国宏观经济调控中的一大创新就是建立在我国土地公有制基础上的土地宏观调控手段,这需要以土地的统一管理为基础。因此,我国土地管理体制正在实施垂直领导的体制,实现土地管理中的部门垄断,以便建立土地宏观调控体制的基础。而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将对该体制产生强有力的挑战,毕竟,我国的集体所有的土地占全国国土面积的大部分。
除农村土地流转以外,还有许多文献探讨农村土地制度的改革。大多数文献都利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土地产权制度的建设,基本观点都是在维护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不变的前提下,完善农村土地经营体制;但也有少数学者提出将农村土地归还农民所有的观点。
2、农村劳动力市场
因制度安排造成的二元经济体制,使我国的农村劳动力问题也非常突出。从当前的研究来看,目前主要集中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工”的待遇等问题。就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来看,有的学者利用计量经济的方法分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规模,有的学者则强调通过产业发展来带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还有的学者强调通过劳动力输出来推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农村金融市场
对于农村金融市场的分析,我们选用的文献主要涉及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有关农村信用合作社的改革;其次是农村中小企业融资的困境分析。实际上,我们农村金融市场中存在的问题很多,需要做更深入的分析。
4、农村技术进步
在农村技术进步方面,我们主要选录了有关农业信息化、农业标准化、转基因食品生物安全、以及农村技术推广等方面的分析,特别是在国外农业经济专题中,涉及此方面的内容比较多。
(二)农村部门经济
1、粮食经济
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经济的基础。在粮价大幅上涨的条件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成为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前提。我们选用了有关粮食安全的多篇文献。内容涉及粮食生产直接补贴的办法探讨、粮食产需平衡点的衡量、威胁粮食安全的因素及对策、粮食购销市场化条件下的粮食安全战略、基于城乡居民的粮食安全态度与风险承受能力的分析等;
与粮食安全相关,食品安全也引起了学者的注意。从收录的文献来看,目前的研究大多集中于从城乡居民的认知角度来分析食品安全的。
2、其他部门经济
从其他部门经济来看,畜牧经济的研究逐渐增加,特别是有关奶业的研究;林业和渔业的研究仍然不多,尽管我们试图多选用此领域的文献。
(三)农业产业化
农业产业化作为我国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要措施,不仅可以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在适当的制度安排下,有助于提高农村收入。在农业产业化领域的研究,不少学者充分借鉴管理学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方法,对农业产业化中的微观问题进行了分析。如农业产业化的供应链分析与产业链整合、农业产业内贸易的实证分析、农产品加工组织创新与政策选择、专业化交易组织与区域经济发展等、农业产业化的形成动因与线索等。
(四)农村经济组织
“小生产、大市场”是我国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中的现实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程度,进而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和农业的竞争力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农村经济组织的重建是解决此问题的一个重要条件。目前,学术界基本认同在农村应当尽快建立和完善真正具有合作性质的经济组织。因此,对农村各类合作组织的探讨就成为农村经济组织研究中的重点。从研究对象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的合作组织既有各部门牵头的各类专业合作组织、还有相应的行业协会,如何规范这些组织的发展和完善,使它们的运作能够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
(五)农村财税政策
农村税费改革是体现政府对农业“少取、多予”政策的重要标志。从收录的文献来看,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补贴政策,涉及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与未来走向、补贴政策的转型与具体操作等;二是税费改革与农民负担之间的关系,涉及税费改革的绩效评价、农户税费负担率的差异评价等;三是税费改革与基层组织的运行,主要考虑税费改革后农村基层组织的运转分析;四是税费改革中的制度建设。财政部的一份报告分析了公共财政在农村的覆盖面。
(六)农村公共物品
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稀缺已经成为制约农村小康建设的阻碍。伴随着农村税费改革,对农村公共物品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从收录的文献来看,主要是从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角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农村公共产品的现状与改革方向,特别是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新体制的分析。
(七)反贫困
反贫困是我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进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从收录的文献来看,反贫困的研究主题涉及基于分工视角的贫困形成机制、中国农村贫困状况、新时期扶贫思路创新、中国反贫困战略的转换中的市场与政府作用、城乡贫困救助政策的调整、欠发达地区农民权益的保护与反贫困、农民贫困的制度滞后分析等。也有人提出了“非自愿贫困”的新视角来分析农村贫困问题。
(八)农民收入
农民收入是近年来政府和学术界对“三农”问题中关注的焦点之一。从文献的选录来看,我们更多地选择了基于调查和实证分析的文章。从研究的角度来看,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农村工业化、产业化、现代化的角度来探讨农民增收问题;二是综合分析影响农民增收的因素及相应的政策建议。其中有一篇文献利用行为经济学的模型来分析农民在收入分配中的地位,另一篇文献则分地区对农民收入结构和增长变化进行了考察。这些是在分析农民收入问题中的创新。
由于农民收入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因此与农民收入问题相关的文献有很多。前面提到的农村要素市场、农村产品市场、农村经济组织、农村财税政策、公共物品、产业化等都与农民收入问题相关联。
除了上述内容之外,还收录了有关农业竞争力、农产品市场与流通、农村小康建设、农村城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的一些文献。
三、研究方法
经济学研究的规范化、国际化和本土化需要借助于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分析方法。就研究方法来看,可以区分为规范研究和实证研究。由于过去的农业经济研究更多地是对农业政策的分析和解释,采用实证分析和定量分析的不多。因此,在2004年《导刊》的选稿中,对于相同主题的研究,我们尽量选择实证分析;有关“三农”问题的新观点、新思路,对于主题相同的研究,我们尽量选择基于经验研究的案例分析。
标签:农民论文; 三农论文; 经济研究论文; 农业论文; 农业经济论文; 农业产业化论文; 贫困问题论文; 粮食安全论文; 农村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