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探析论文,中等职业论文,教育课程论文,体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219(2007)04-0051-03

目前,随着国家政策调整以及社会需求增加,中职教育开始进入“战略发展期”。“战略发展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规模扩张,低水平的扩张只是一种纯粹的量的增加而不是质的发展。改革中职教育课程体系是提高其办学质量和规模的可行之路。

一、变“学科本位”为“岗位能力本位”,建立模块课程体系

(一)学科本位的“三段式”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中职学校的专业门类与课程设置基本上采取的是学科本位的“三段式”模式:

首先,课程建构是学科本位的。各学科都按照自身的知识逻辑编撰教材,形成学科间的并行关系。

其次,教学目标是学科本位的。总体的培养目标被分割成各门学科的目标,并以此作为判断学生是否具备岗位必需的综合能力的标准。

第三,教学过程是学科本位的。课堂教学分学科进行,学科之间缺乏联系。每一学科都着眼于自身的知识体系,力图体现各自的独立性与系统性。

第四,评价方式是学科本位的。以评价学生学科知识的积累和掌握的程度作为考试目标。

第五,教师的课程观是学科本位的。教师的视野局限在自己的学科范围内,只关注本学科的教学状况而很少考虑各学科之间的关系与发展。

这种学科本位的课程模式,过分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传授,忽视了岗位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现行规定中,文化课、专业理论课与技能训练的学时比例分别是40%、30%、30%,这个比例对任何专业都一样,显然僵化而不合理。表面上看来,文化基础知识、专业基础理论、技能训练面面俱到,但实际上,它们在时空上不相贯通,融合程度很低,缺乏整体上的统筹,存在着知识点的重复和疏漏,更重要的是缺乏综合能力的训练。这就与当前“重视就业、强化技能”的职教主流理念难以兼容,因此必须以“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替代。

(二)“岗位能力本位”的模块课程体系

“岗位能力本位”的课程理念,起源于“行动导向”思想,即首先把岗位工作过程解析对应到行动领域,再把行动领域转换成为相应的学习领域,最后按照认知规律的要求,形成一个个的课程模块。课程中的每个模块均按照其内在的逻辑组织,都有各自的教学目标与内容标准,既可以是文化课与专业课的综合,也可以是专业理论与专业实践的综合,这就淡化了传统的学科分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比较学科本位课程,模块课程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更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前中职学生的厌学情绪很普遍,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学生的基础较弱,对系统的文化课和专业理论课产生畏难情绪,而文化课与理论课的会考方式更加重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模块课程强调以技能为核心,本着“必需、够用”原则减轻基础课的难度,把理论课融入实践,使课程内容更加适应学生特点,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二,内容针对性强,目标明确。模块课程要求按照职业岗位的典型工作过程设置模块,使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实际工作的片断仿真。它虽然淡化了知识与理论的系统性,但绝非削弱知识与理论教学,而是把知识与理论放在实践任务的平台上,按照岗位的需求进行重组。它强调所传授的知识与理论必须具有针对性,把知识与理论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着眼于培养学生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模块课程提供了个性化学习过程。学生的差异是一种资源,但在传统课程模式中难以得到开发。课程模块包含了学科知识与技能实践,如果学生在知识与理论理解上产生障碍,通过对技能操作的途径同样可以获得成功。在学分制管理条件下,学生对模块的选择有一定自主权,而模块作为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又为选择提供了弹性空间。

第四,模块课程采取综合化的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形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社会岗位需要的是综合职业能力,这种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了专业能力、社会能力与方法能力3个方面,在实际工作中,这3种能力往往同时发挥综合作用,无法简单区分。多种学科能力的叠加,并不能自然地形成综合能力,只有用综合化的材料才能培养综合化的能力。

第五,模块课程使职业教育得以应对现代技术进步,具备了更大的灵活性。模块化对应的是动态化的课程管理,这有助于解决长期困扰中职教育的教材滞后性难题。模块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不断地跟踪新知识,掌握新技术,了解新工艺,利用新材料,开发新模块,淘汰旧模块。修改模块较之修改教材,难度更小,时效更快,成本更低,操作更简捷。模块课程的动态性与现代技术的特征是对应的。

第六,模块课程的培养目标更具可视性,有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社会声誉。模块中不仅包含了学习内容,还包含了学习的技能标准。一个专业的课程有数十个乃至上百个模块,每个模块都有量化的学习标准,一目了然。这样,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中职教育的深度与广度,增加家长对中职教育的了解,有效地扭转社会对中职教育所谓“层次低,无所学”的偏见,提高中职教育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模块课程借助职业能力分析过程,让行业或企业直接参与职教课程建构,实现了中职培养目标与社会职业岗位的对接,最大限度地缩短了中职学校教学过程与职业活动过程的距离,为提高就业竞争力奠定了扎实基础。职业教育理念的选择及课程结构的优化,都要在就业市场与用人单位中接受严格的检验,相对于其他教育类型而言,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能力要求是最根本的。

二、以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解决中职教育三大矛盾

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三大矛盾影响了中职教育质量的提高,这三大矛盾是:旺盛的社会需求与陈旧的办学理念之间的矛盾;先进的课程模式与落后的教师队伍之间的矛盾;培养目标高起点与办学条件低水平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的解决,需要以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为突破口。

(一)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冲击并改变陈旧的思维定式

我国的职业教育课程制度源于前苏联,该制度在当时的体制下对人才培养起到了很大作用。当今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生产力的发展已产生质的变化,需求结构和重心已与过去不同,要求改变教育思维方式。反映在中职教育上,需打破两个陈旧观念:

一是要摆脱普高办学模式的影响。目前有相当部分的中职学校是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教育结构大调整后从普高转轨过来的。由于职业教育“三段式”课程结构与普高课程结构在“学科本位”上的同质性,也由于管理方式上的驾轻就熟,再加上对职业教育体制创新的认识不足,职业教育始终没有摆脱普高办学模式。

二是要摆脱过分注重中职教育学历的观念。“学历本位”的思想使人们过分看重中职教育的文凭,进而要求抬高文化课、理论课的地位,否则,便认为失去了中职学历教育的“含金量”。这种观念的产生,仍然体现了人们向普高看齐的心态,过分的看重文凭,则会失去中职教育直接针对就业的特色。

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可以发现,自20世纪中叶以来,美国、德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为适应世界经济的发展,以“岗位能力本位”理论为指导,先后对本国职业教育实施了战略性的改革,很快实现了基础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当前,就业导向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的主导方向。以此为指导,掌握职业教育的内在与特有的发展规律,按照职业教育的本来面貌,管理职业教育,办好职业教育,才能使职业教育重新焕发青春。

(二)以先进的课程模式促进教师队伍的优化

教师总体素质不高是制约中职教育质量提高的“瓶颈”。职业教育领域始终没有建立起培养职业教育师资的有效机制,致使这个问题长期无法得到很好的解决。更有甚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陷入一种误区:对中等职业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似乎不必以普通高中教师为标准,可以降格要求。这种观念,所产生的负面影响越来越严重。

创新课程模式,必须依靠高质量的教师。即使是在传统的职教课程模式中,对教师的专业应用能力的要求也是多方面的,如要求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不仅能胜任课程教学,还应当能指导学生的毕业设计、论文撰写、科技制作等。当前中职教育的教师整体素质距此要求差距很大。事实上,许多中职学校现有的教师队伍连“三段式”课程模式尚且都不能完全应付,面对提出了更高要求的新课程模式更是难以应对。笔者曾给农机专业的教师上过《农机教育学》,他们基本上都认为自己有中专学历就已足够,只要实践中农机器具的操作能达到要求即可,可见其对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地位认识不足。

现代职业教育对从业教师的专业要求,除了上述基本条件外,还有更高的要求。例如,对区域经济的产业结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对本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有深度分析;对能力本位的新型课程理念有深刻理解;对理论教学与技能训练融合能一体施教;对国内外专业技术发展动态善于跟踪学习;对陈旧课程的改造、更新、研发具有参与意识,等等。如果能够达到这些较高要求,中等职业教育的师资队伍将能够适应课程改革的长期要求,保持职业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密切关系,成为中职教育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

先进的课程模式与落后的教师队伍之间矛盾的解决,必须立足于现有条件。可考虑采取以下措施:建立灵活的、唯才是举的进入机制,特别是从企业中吸收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俱佳的技术人员,补充专业教师之紧缺;全面制订计划,建立在职教师的强化性、提高性培训制度,让在职教师的职务进修成为一种常态活动;建立职业教育教师进入对口行业(或企业)的实践与进修的刚性制度,使教师知识更新与专业成长不但能够脚踏实地,而且有制度保障。

(三)以课程改革为契机,改变中职教育办学的低水平状况

高质量的职业教育,要求有相对较多的资金投入用以购置专业设备设施,特别是一些制造业方面的专业,没有设备设施,课程体系的建设就只能是纸上谈兵。然而这个问题在教育决策及投资中始终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和解决。把专业建设的全部责任推给学校是不公平的。让学生得到充分的专业技能训练,毕业时人人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是中职教育的办学目标,但是外在的不良环境严重制约了它的发展。许多地方政府对职业教育除教师基本工资之外再无资金投入。普通高中创建“达标校”、“示范校”时,政府可以轻易投入巨资,然而中职学校参评省级、国家级重点,政府却无动于衷。职业教育评估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时,对专业设备的先进性和数量等的要求偏低偏虚,轻易就可以评上重点,这反而降低了“重点”的品牌地位,无形中进一步助长了“重普教、轻职教”的风气。

由于没有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中职教育的课程设置与建设基本上是一种纯粹的学校行为,出于办学成本考虑和所能得到资源条件的限制,一个区域内中职学校的专业结构与当地经济的产业结构关联度往往很低,在就业上产生了极大的错位。

中等职业教育尽管教育市场化程度很高,但国情决定了当前与将来很长一段时期内,它还是一种地方政府必须负责提供的准公共产品。因此,要以课程体系改革为契机,先从中职教育系统内部做一些缓慢改变,为质量的提高奠定基础。同时,呼吁政府重视中职教育与当地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政策上给予倾斜,在资金上给予支持,为其招生、人才培养、就业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

标签:;  ;  ;  

中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探讨_中等职业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