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课堂教学行为的突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课堂教学论文,物理论文,初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情景的设置和问题链的设计
问题是教学活动的中心。在哈佛大学有这样一句名言: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让人不断地提出问题和思考问题。因此“在什么时机向学生提出问题”“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能否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应是我们课堂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复杂的学习领域应针对学习者先前的经验和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习者的积极性,学习才可能是主动的。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也有过同样的论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为此,笔者认为教师设计课堂教学时,应做到两个“必须”,即:情景的设置必须以学生的生活为背景,问题的设计必须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例如:
课例1 速度(苏科版八年级上第五章第二节)
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与速度相关的生活经验,有关速度的计算在数学课上也接触过,但对速度概念的认识还存在严重的缺陷,例如对“为什么能用速度来反映物体运动的快慢”“生活中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与速度有什么联系”等问题的理解还十分模糊。
如何帮助学生修复这些不足呢?笔者认为,既然问题是在生活中形成的,那么就应该让它再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了这样一个与生活场景相似的教学情景——“比较两张大小不同的纸片从同一高度自由下落时,谁下落得快。”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围绕以下一串问题展开讨论,让他们在交流中暴露缺陷,在讨论中修补不足:
师:哪张纸片下落得快?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
生:小纸片下落得快,因为下落相同的高度,小纸片用的时间短。即“相同路程比时间”。
师:你还有其他方法来认定小纸片下落得快吗?
生:下落相同的时间,小纸片下落的距离长。即“相同时间比路程”
师:百米赛跑时,观众和裁判是如何比较运动员快慢的?
生:观众是用“相同时间比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的,裁判是用“相同路程比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的。
师:如果让两张纸片从不同的高度释放,怎样比较纸片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用“路程/时间”来比较。
师:为什么能用“路程/时间”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生:用“路程/时间”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质是“相同时间比路程”,
师:既然如此,还能用不同的比较方法吗?
生;还可以用“时间/路程”的方法来比较,因为用这种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实质是“相同路程比时间”:
师:既然用“路程/时间”和用“时间/路程”的方法都可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为什么人们选择了用“路程/时间”的方法呢?请结合一实例来说明。
生:通过实例表明,如果用“时间/路程”的方法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物体运动得越快,其比值反而越小,不符合人的一般思维习惯。
实践表明,以学生的生活为教学的起点,通过再现或放大生活中常被忽视甚至被错误认识的物理现象,使课堂环境与学生生活构成相似情境,有利于纠正学生的前概念错误,将问题解决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有利于学生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重新建构新的认知结构;有利于在课堂中营造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使学生的心理更安全、更自由,更具有问题意识。
二、活动的展开与控制
活动是教学发生的基础。有效的教学活动能充分体现学生的活力和丰富的个性,能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促进学生发展的重要方式,但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将这种活动窄化为单一的行为活动,很少关注学生的思维活动,即便存在有限的思维活动也被封闭在对结论的追求上,剥夺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泯灭了学生的个性。
如何加以突破呢?笔者认为教师在展开课堂学习活动时,应引导学生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在行为上分工明确,相互协作;二是在思维上相互批判,相互发展。简单地说:行为有序,思维自由。而教师在其间作用定位在控制规范行为、发现思维火花、帮助排除障碍、引导走向深化。例如:
课例2 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苏科版八年级下第十章第一节)
如何有效地展开这一活动呢?笔者作了这样安排:先进行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然后再展开主体活动“探究物体浮沉的条件”。笔者认为前一个活动是一个“催生活动”,它对学生在“主体活动”中进行合理的猜想有很好的催生作用。事实上,任何科学猜想都离不开产生猜想的背景,学生的猜想更是如此。没有背景的猜想,将是盲目的、散乱的、质量不高的,同时也不利于课堂教学有序地进行。因此,教师在安排活动“怎样使物体上浮或下沉”时,一定要让学生的思维充分打开,不要拘泥于教学时间的限制。具体可以这样做:
将学生分成四人一组,先在组内研究可行性方案,然后推选一名中心发言人在全班交流,接受其他小组的质疑。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思考:从物体受力的角度来看,你们的这些方法分别改变了什么力?是如何改变的?通过交流学生逐渐“悟”到使物体上浮或下沉的方法虽然各不相同,但本质都是通过改变物体所受的重力或浮力来实现的。
在展开“主体活动”时,可以先让学生思考交流:①怎样测量物体所受的重力?②怎样利用所提供的器材测量或计算物体上浮、下沉、漂浮时受到的浮力?③怎样安排可以使实验最优?然后再让学生分小组设计实验、验证猜想。
需要提醒注意的是,教师在安排这样一些开放度很高的活动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的思维置于群体之中,只有这样才有利于产生思维的冲突,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课例3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苏科版八年级上第四章第二节)
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对规律的探究是艰辛的、漫长的,让学生在短短的一两节课时间内自主地探究出这些规律是不现实的,因此,教师在学生探究这些规律的过程中给予适当的点拨和指导是必要的,给出台阶是应该的。基于这样的认识,笔者对这一活动作了如下规划:
第一步,课前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发给一只凸透镜和一份“活动提纲”,要求他们按提纲进行自主活动。提纲中既有固定的问题,也有开放的内容。(活动提纲:①你们组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多少?你们是怎样测出来的?在测量过程中,你们认为需要注意哪些问题?②用凸透镜由近及远观察一张视力表,你们发现什么?这给你们什么启示?③你们还做了哪些活动?有什么意外收获吗?)
第二步,组织各小组交流课前活动成果。
第三步,老师利用光具座展示出凸透镜成像的一种情形,然后向学生逐步抛出这样一串问题:①这一现象说明了什么?②你们也能把它调试出来吗?试试看。③在调试的过程中,你们组遇到了什么困难?你们是如何解决的?④有什么意外收获吗?⑤还能调节出与之不同的情形吗?再试试看。⑥根据你的经历,再结合大家的讨论,你认为凸透镜能成哪些性质的像?⑦还能进一步提出什么问题?
第四步,围绕学生提出的问题,让学生思考:①通过活动,我们知道凸透镜既能成放大的像,也能成缩小的像,既能成实像,也能成虚像,你认为寻找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关键点是什么?②找找看,这些关键点的位置在哪儿?它们的位置有什么特点?③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有什么预测?
第五步,让学生通过实验进一步论证自己的猜测,最终形成实验结论。
显然,教师在此过程中向学生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果实”,而是在摘取果实的过程中所必要的“凳子”。
三、活动中的交流与评价
交流与评价是教学行为的升华。课堂中诸要素之间的交流与相互评价,是对学生灵性的展示,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坚定信心。遗憾的是在传统教学中,我们常将课堂中的交流与评价扭曲为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反馈和教师对学生完成预定学习任务的评价。这种形式化的结果是,课堂中缺乏宽容和安全的心理氛围,学生只重视结果而不重视过程,只重视权威而不重视事实,久而久之,奴化了学生的人性。
多元智力理论认为,每个人都同时拥有九种智力,只是这九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组合存在,使每个人的智力都各具特色。世界上并不存在谁聪明谁不聪明的问题,而是存在谁在哪一方面聪明以及怎样聪明的问题。
为此,笔者认为课堂中的交流与评价应是多维的、双向的、对等的。其间教师的作用应定位在:
(1)等待。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创新的想法往往不是在思维的起始阶段,而是在思维的发展乃至最后阶段产生出来的。例如,笔者在让学生设计探究压力作用效果的活动方案时,学生中每形成一种方案,就立即将方案的评价权交给学生,让他们去评价其中的优劣,进而催生出新的方案。实践表明,这样做不仅为学生营造了和谐轻松的心理氛围,同时也为学生展示自己的智慧提供了机会。
(2)倾听。学生之间的认识和想法是最容易落在对方的“最近发展区”的,让学生展现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有利于相互启发思路。例如,笔者在“速度”一节教学结束时,向学生提出这样几个话题:动物与速度、人类与速度、速度与危害。学生择其一进行交流,有的同学从生存与发展的角度谈“动物与速度”;有的同学从科技发展与人类进步的角度谈“人类与速度”;有的同学用辨证的眼光谈“速度与危害”。在交流中,同学们相互提醒、相互补充、相互发展,这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同时也让学生的情感在交流中得以升华。
(3)鉴赏。教育的全部奥秘,就在于使受教育者对自己充满信心,对前途充满希望,课堂中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例如,笔者每上完一节新课,总喜欢让学生做两件事:一是谈谈本节课中的闪光点和自己的收获;二是在本节课的基础上提出新的问题。刚开始学生只能简单地罗列出本节课中所呈现的知识点,只会提出一些浅层次的问题。但由于笔者在此过程中一直采取鉴赏、鼓励和期望的态度,所以一段时间后,有的学生已能把新知识点纳入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有的则能归纳出本节课所采用的物理方法;有的则谈出与他人交流、合作过程中的情感体验;有的则能沿着课堂思路继续发展下去,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更有的用叛逆的思维方法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