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闲暇的美学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学论文,闲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现代生活的发展趋势之一,是随着生产劳动时间的减少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日益关注自身的闲暇生活和闲暇价值。摆脱终日劳作而拥有闲适自得的生活是人类始于原初时代的祈梦。今天,更多地拥有和享受闲暇,这股已经兴起的世界休闲之潮也涌动了正迈向小康的国人的生活。今年3月起实行的我国职工每周44小时工作制,更使生活质量日益提高的国民开始真正思考已经拥有的闲暇生活。
就一般的意义而言,所谓闲暇是摆脱了外在刚性约束的个人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作为时间范畴它是与人的工作和生活必需时间相对的。“这种时间不被直接生产劳动所吸引,而是用于娱乐和休息,从而为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①而作为人的活动范畴,根据马克思的表述,其类别可分为提高性活动和消遣娱乐性活动两类。闲暇有积极的休闲和消极的无聊之分。积极的休闲同样意味着劳动和创造,它主要是精神文化上的创造,闲暇有助于人们休养身体、智化精神、陶冶性情、塑造个性、创造文明。它作为摆脱了外在束缚和物质功利的活动,具有自由性、补偿性和超脱性的特点。而作为人生的时间消费投入,其活动内容和时间等同样应遵循消费理论的效用极大原则。
两千多年前,把自己称为闲暇者的古希腊学者亚里士多德就在《伦理学》书中指出:“幸福被认为是凭借闲暇的;因为我们忙忙碌碌正是为了需能够闲暇。”②马克思更是深刻洞悉到闲暇对人的个性发展和生产提高的效用价值:“增加自由时间,即增加使个人得到充分发展的时间,而个人的充分发展又作为最大的生产力反作用于劳动生产力。”③恩格斯也认识到闲暇对人的发展的重要意义:“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从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交际方式等--中间承受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④现代西方学者罗伯茨(Roberts)认为,现代社会是一个新的闲暇社会,闲暇已是重要的社会制度,人们是通过闲暇,而不是通过工作来体现和表现自我的。闲暇为个人的“自由活动和发展开辟广阔的天地。”
由于闲暇活动主要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的活动,因此它与人的审美活动密切相联。从审美的视角探寻闲暇的文化内涵和美学意义,可以把闲暇的人学旨意与美学的终极关怀结合起来,从审美活动与人的感性解放,审美活动与人的自由创造,审美与人类超越自身的致思冥想等方面,使生之闲暇与审美活动在生命哲学的更高层面上沟通融合,实现共同的超越理想和终极关怀。因为,闲暇丰富诗意人生;闲暇发展艺术创造;闲暇追求平淡之美,闲暇实现人生超越。
闲暇丰富诗意人生
什么样的人生谓之幸福?在科技突进、文明日昌的今天,物质的富足并没有消除因理性崇拜和人文失谐而带给人的矛盾和忧虑。“19世纪的问题是上帝死了,20世纪的问题是人死了。”⑤哲学家海德格尔对沉溺于物欲的世人疾呼:“只有审美活动才是人类生存的精神家园,只有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才是人类的终极目标。中国古代诗人曰:“欲不死,生于诗。”美学也走出19世纪形而上的思辩哲学而走向关怀人、救渡人、提升人的生命哲学。而与人的审美活动密切相联的生之闲暇,正是衡量人生幸福和感性解放不可或缺的尺度,是援渡人们驶向诗意人生的诺亚方舟。
如何享用闲暇是人生的一种艺术和境界。美国学者凡勃伦认为:“在一切有教养的人们看来,闲暇生活,就其本身和所产生的结果来说,都是美妙的、高超的。”⑥只有休闲生活,人们才能有时间、有情趣、有可能去聚会访友、垂钓养花、跳舞打牌、摄影集邮、观摩影视、游览观光等,这些消遣娱乐的休闲活动以其大众性、娱乐性和补偿性的特点,使人恢复储存继续劳作的精力和动力,以及人生创造的精神动源,并能提高人的审美情趣和生活品质,从而丰富生活内涵。
闲暇也使人能够回归自然。现代工业社会造成的人与自然的疏离感,使得崇尚自然、独享温馨的回归自然的消费意向和审美心理成为处在世纪之交的现代都市人的普遍心绪,也是现代审美潮流的流变趋向。人们在闲暇生活中希冀自己的生活和内容能贴近自然、返朴归真,求得人性的寄寓和人与环境的亲和。特别是随着闲暇的增多和收入的提高,休闲旅游将成为人们消闲的主要选择。美国学者耐思比预测旅游业将成为未来全球最大产业。闲暇使人能够走向户外去旅游,而旅游使人摆脱生活的压力去沐浴大自然的恩泽。无论是投身自然的生态之旅,还是汲取人类遗产的文化之旅,都能使人在悠容洒脱的游境中寄情山水、畅怡性情、寄寓理想、健体强身。这是一种精神情感的慰藉和真率生命情调的复归。
闲暇发展艺术的创作
人生艺术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自身不断觉解与提升的演进过程。艺术作为一种审美创造和精神特产,是对人类自由生命的体验和审美理想的表征。从旧石器时代先民在渔猎打石的同时留下原始艺术的初痕,到希腊古典艺术的辉煌,艺术是伴随着闲暇的增多而发展的。原始情怀与现代困惑的二律背反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文化情结:艺术需要闲暇,闲暇发展艺术。从艺术创作的规律看,时间和精力的投入是艺术水平和价值高下的关键。从西方艺术史看,我们承认艺术的黄金时代不在电子文明的当代,而是文艺复兴时期和古典时代。在那个还没有机器的轰鸣打破田园牧歌情调的时代,先哲们可以深入探讨《诗学》和艺术的本质,艺术家可以静心雕塑《拉奥孔》、描绘《蒙娜丽莎》。欧洲中世纪前发达的分工,产生出一个由从事劳动的奴隶阶级供养的有闲的贵族阶层。“从希腊哲人的时代直到今天,那些思想丰富的人一直认为要享受有价值的、优美的或者甚至是可以过得去的人类生活,首先必须享有相当的余闲。”⑦有闲使艺术文明得以发展。正是在此意义上马克思肯定了奴隶制历史进步的一面。
与西方有闲阶层推进艺术创造一样,作为中国古代文化阶层的一大批隐士阶层也在其率意自适的隐逸生活中,创造了很高的艺术成就。这些节行超逸、身居山林的知识分子,在读书作画、啜茗清淡、调琴奕棋、游历修炼的归隐生活中,使自己的人生境界和艺术创作达到了高远的境地。在绘画上,以宋代的李顾、范宽,明末八大山人为代表的隐逸画士,遁迹崖穴、寄情山水、以闲情逸致去写山林平远之趣,使淡泊、简远、空灵成为中国山水画的主要风格。在诗歌艺术上,更有阮籍、陶潜、王绩、孟浩然和王维等数十名杰出隐士诗人。特别是布衣归田后“闲居三十载,遂与尘世冥”的陶潜,在“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的惬意生活中,创作了《读山海经》等大量传世佳作,开了田园诗艺术的先河,也享受了“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的陶然忘机的人生佳境。王维也在终南山“弹琴赋诗,啸咏终日”的隐逸生涯中,潜心于绘画,音乐和禅理,完成了《辋川集》的山水诗,成为“文章冠世,画绝千古”的才子。
闲暇追求平淡之美
从审美文化学看,闲暇文化所蕴含的丰厚涵泳的文化意蕴和涵超然的人生态度,是对人生生命的濡养,对精神世界的陶冶,对人生困惑的消解。人生固然需要“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激越,但也需要“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的超逸闲适。
历史上,即使是一些成就功业的伟人,也都是把闲暇平静作为生活的一部分。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认为:“伟人的特征之一就是平静安逸的生活,他们追求的快乐并不是那种在外人看来兴奋激人的快乐。”平淡冲和历来都是知识分子涵泳陶冶的文化气质和生活态度。这种平静安逸并非是一种无为的遁世人生哲学,而是一种举重若轻、高深明净的人生境界和对漂泊生命的安顿。对于以中庸协和、主仁乐生为文化特质的中华民族,这种怡远平和的人生指归和渴望安顿的终极关怀尤为丰厚的延绵。加之厚重的血缘维系的日落而息的农耕生活,对平淡美理想的执著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美学取向。无论是儒家思想的中和骚雅,道家理想的清虚超逸,或是玄学思潮的淡思玄虚,无不标扬着清丽涵泳的平淡美理想,中国的诗画艺术也把空灵简远、寓绮于淡、自然天成作为孜孜以求的艺术风格,藉简约而含蓄通透、平淡而旨深韵远的艺术手法,表达主体人格在投闲自适中追求自我圆润和超越意识,以及“渐老渐熟、乃造平淡”的“老到精熟”的人生境界和澄明恬淡、胸纳万物的心灵之境。这种追求平淡之真的审美理想,正是闲暇文化所蕴含的价值旨向。就现代意义的闲暇而言,投闲自适、悠然超逸的人生平淡美理想,正契合了现代人回归自然、渴求温馨的审美心态。根据美国时代周刊的民意测验,69%的人喜欢慢节奏、轻松的生活,61%的人希望有更多的消闲生活。人生不仅需要奋斗、金钱和事业,能凭藉闲暇去体味平淡之美所蕴含的生活情韵和生命致思,这本身就是一种心灵与生命的升华。
闲暇实现人生超越
从古希腊哲人“认识你自己”的箴言,到尼采“超越自身”的呼唤,对人生终极价值的追问与人生超越的冥想,一直是一切思潮的阿基米德点,也是美学关注的现代视界。无论是西方哲学的外在超越还是中国哲学的内在超越,消解物我与主客的对峙,把有限的超越为无限的,经验的超越为超验的,既定的超越为生成的,不断地向意义世界生成,是两者共同的人生价值指向。歌德认为,人生的根本特征在于他是生活在理想世界,总是向着可能性行进,向着无限去超越。闲暇生活能够摆脱物我的囿限,获得心灵情感的释放,在本身的自我中追求人生境界的提升,因此它同审美活动一样是实现人生超越理想的途径之一。
首先,闲暇实现人生境界的转化和升华。闲暇作为一种自由、超脱的人体生命活动,能够“在我个人的活动中,我直接证实和实现了我的真正的本质,即我的人的本质。”⑧就美而言,这种我之本质就是尼采指出的“创造一个比我们自身更高的本质即是我们的本质。超越自身!”这种达到高于自身的本质和境地的路径就是实现人生超越。闲暇生活所具有的超然、内省、回归和塑造的人生旨向,有助于塑造精神人格、实现人生境界的转化与提升。历史上为后人敬仰其诗品和人格的陶渊明,就是在其弃官归隐、修身清节的赋闲生活中,涵养并实现了自己由矛盾的现实人格向委远任化、不慕荣利、卓然不群、光明峻洁的理想人格和人生境界的转化与升华。
在人生事业上,闲暇还为创立功业蓄备动力,从而实现事业上的超越。积极的休闲可以积蓄精力、深化思想、为成就事业磨砺准备。释迦牟尼在寂然隔世的山洞里面壁十年修行养性,才修炼成佛;康德的深邃思想和哲理,是在他多年每日下午的悠然散步中迸发的。英国学者汤因比曾把伟人的行动模式总结为:迎接挑战--完成伟业--退隐--复出--迎接新的挑战--退隐。他认为“退隐”是伟人事业必需的阶段,它可以认识和积蓄重新创业的力量。⑨如戴高乐在二战后退隐,在科隆贝教堂静居十年之久,到五十年代复出创立了法兰西共和国,成就其一生最大的伟业。
余论
早在近代启蒙时期思想家就以高昂的人文精神宣布人是目的,并且相信这种信念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彻底实现。然而在工业化日益推进的当今,工具理性的僭越,人与自然的疏远,终极价值的消解和人文精神的失落,这些现代化带来的负面效应,使马克思在一个世纪前就关注的人的生存意义与本质这一具有本体意义的课题,又成为深刻而现实的当代课题。马克思美学始终把反对人的异化而实现人的彻底解放,最终“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作为美学的终极关怀。正如马尔库塞指出的,审美能使人获得感性的解放并拯救文明(《爱欲与文明》)。正是在这种终极关怀的意义上,审美与闲暇走向了共同的指归。因此,更多地拥有闲暇这个世界性的课题,就具有了社会学与审美学的双重意义。更多地拥有闲暇,还要更好地享用闲暇。闲暇时间的分配与利用影响着人的各种活动及整体效益,也是衡量全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的尺度。闲暇的开发利用包括量和质两方面。从量的方面,看我国城镇居民的闲暇时间应进一步增加,从质的方面看,我国居民的闲暇时间一是存在很多的“无意义损耗时间”,“即反文明、反文化的无意义和无效用的虚耗。”(11)再有目前居民用于从事提高性活动和消遣娱乐性活动的比例严重失衡。椐对北方9城镇的调查,80%以上的人用于前者的时间远少于在后者消费的时间。因此,树立闲暇时间功能分明、利用合理的时间消费观,对个体自身价值的增殖与社会进步都有重要意义。特别是闲暇已不限于社会学意义上的休闲消遣,而从美学意义上它有助于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和超越意识,使人在超越自然,超社会、超越自身的同时,“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12)这种自由的人才是审美的人生、诗意的人生、完整的人生,这也正是闲暇生活的人生理想与蕲向。
注释:
①③④⑧⑩(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6卷(下),第114页,第222页,第2卷,第479页;第42卷,第37页,第120页;第3卷第44页。
②《西方思想宝库》第645页,吉林人民出版社。
⑤弗洛姆:《健全的社会》第370页,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⑥⑦ 凡勃伦:《有闲阶级论》第32页,商务印务馆。
⑨汤因比:《历史研究》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
(11)参见《城镇居民时间预算研究》载《中国社会科学》1991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