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材中的隐性问题及其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隐性论文,教材论文,价值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历史教材中,存在着两类问题:一类是显而易见的、有现成答案的,被称之为“显性问题”。如《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第六章第一节“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和革命团体的建立”中,“兴中会的成立和广州起义”、“民主革命思想传播的中心和三位著名宣传家及其贡献”、“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过程、政治纲领和成立意义”、“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的主要阵地、基本内容、性质和影响”,等等,它们都是在课文中显而易见,有现成答案、非常容易解答的显性问题。另一类则刚好相反,它隐藏在教材中,含而不露,有待发掘;它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我们启动思维,对教材进行重新组织加工。如上述教材中,“资产阶级革命思想传播的原因、方式和影响”、“中国同盟会成立的历史背景”、“三位著名宣传家的革命思想的核心内容”、“三民主义所以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的原因”,等等,它们都是透过教材中的显性问题而发掘出来的新问题,它们的答案都需要根据教材中显性问题的答案进行思维加工。这类问题,被称之为“隐性问题”。
上述两类问题,在历史教材中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二者总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隐性问题,就必须正确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关系。在教材中,隐性问题只有通过显性问题才能表现出来,显性问题是隐性问题的表现形式。如1995年高考选择题第9题:“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要不要:A.多研究一些具体问题;B.多解决一些具体问题;C.谈论理想的主义;D.用理想的主义根本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在课文中是隐而不露的,其答案也不是现成的。它是通过以下两个显性问题表现出来的:⑴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文章的内容是什么?⑵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的内容是什么?离开这两个显性问题,它就无法在教材中表现出来。
在教材中,隐性问题是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概括、比较、系统化,显性问题只有通过隐性问题才能提高其自身的价值。如1995年高考第40题(材料解析题)中的三个小问题:⑴据材料一,俾斯麦对外政策的主要着眼地域在哪里?对外政策的核心是什么?⑵据材料三、四,德国对外政策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⑶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四,如何理解材料二的内容?很显然,它们都是教材中未明确提出和解答的隐性问题,但它们又都无非是对教材中以下两个显性问题的深化:⑴俾斯麦为什么不得不退职?⑵19世纪末德国的经济地位有何变化?对外政策又怎样?这两个显性问题的价值,对一个高三毕业生来说是很一般的。但当把它们深化、变换成上述三个隐性问题时,它们的价值就很不寻常了。它们既能考查出学生对课文重点内容的掌握情况,又能考查出学生阅读史料、分析综合问题的能力,真可谓身价百倍了。除通过对显性问题的深化来发掘隐性问题、提高显性问题价值之外,还可以通过对教材中显性问题的概括或比较或系统化来发掘隐性问题。如1995年高考问答第41、42、43题,就分别是通过比较法、系统法、概括法而发掘出来的隐性问题。至于它们的具体发掘过程以及它们对若干显性问题价值的提高,就不必赘述了。
隐性借助显性而存在,通过显性而表现,所以隐性问题没有现成答案,必须全面启动思维才能发掘和解答,是考查层次较高的一种智能型问题。研究隐性问题,务必首先研究显性问题。研究显性问题,又务必始终以发掘和解答隐性问题为目的。近几年来,随着历史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化和历史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显性问题的价值急剧下降,隐性问题的价值迅猛增长。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培养时代需要的智能型人才,非隐性问题不可。教学实际告诉我们,只有在隐性问题的发掘和解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智力才能得到充分地开发,发现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才会有全面地训练和提高。最近几年的历史高考,在大量削减显性问题的同时,大量增加了隐性问题,并注意提高了隐性问题的质量。结果促成了全国历史教学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使一批批智能型的教师和学生不断涌现出来。这就有力地宣告了:培养智能型人才,必须大力研究隐性问题;高考只有以考查隐性问题为主才有光明的改革前途;历史教学也只有更新过去以显性问题为主的旧模式,转而代之以隐性问题为主的新模式,才能真正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进而与高考改革宗旨趋于一致。
其次,确立新的历史教学模式,非隐性问题不可。因为只有确立起研究隐性问题的教学新模式,才能摆脱旧模式给历史教学带来的空前危机,才能比较圆满地完成时代赋予我们的、培养智能型建设人才的伟大使命。
第三,适应高考新形势,非隐性问题不可。近几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中,显性问题大量减少,隐性问题不断增多且质量日益提高。据本人统计,1995年高考历史试卷中,隐性问题已增至30个,分值为120.5分,占总分值的80%多。为了适应高考形势的这种巨大变化,真正把考改与教改统一在培养智能型人才这一共同目标上,我们有且只有一条路,即把历史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对教材中隐性问题的研究上来。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