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孩子体验生命的珍贵——郑晓江教授访谈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访谈录论文,珍贵论文,教授论文,生命论文,孩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据中国卫生部报告显示:在当前的中国,自杀是第五大死因,而在15~34岁的人群中,自杀是第一大死因。据中国宋庆龄基金会提供的资料显示:在中国中小学生中,曾有13.3%的人认真考虑或计划过自杀,4.9%的人尝试过自杀,“特别想自杀”的人占17.4%。2006年4月,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公布了一项全国性的调查结果:在中国中学生中,大约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调查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前不久,在中国宋庆龄基金会主办的“第二届中华青少年生命教育论坛”上,我国研究“生死哲学”的著名学者——江西师范大学郑晓江教授就此发表了看法。他认为,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而自杀问题却日趋严重,自杀人群日趋低龄化。究其原因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长期以来只重视青少年的成才教育,而忽视了生命教育,缺乏对青少年的人文关怀,致使青少年不太懂得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那么,作为家长,该怎样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呢?记者专程采访了郑晓江教授。
记者问(以下简称“问”):许多研究资料表明:目前,青少年自杀现象比较严重,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郑晓江教授答(以下简称“答”):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有这样一种基本观念,即在宇宙万物中,唯有“人”最为尊贵,与天、地并称“三才”,是天地之“心”。但现代社会中的许多人,特别是青少年不太理解这一点。人世间的生活是纷繁复杂的,人们常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在特定情况下,有些人会认为人生不如意的状态比死亡的痛苦与恐惧更令人难以忍受,于是,他们就采取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来结束生命。尤其是青少年,他们没有很强的心理承受力,一旦遇到挫折,便会消极对待,往往会选择自杀来解决。这样的孩子,往往没想过自杀的后果会有多严重,往往没想过自己的消极行为会给周围的人带来多大的痛苦。总的来说,选择自杀的孩子,往往都没有对自己、对亲人、对社会负责任的意识。这很可悲,也很可怕!
问:人生是美好的,生命是宝贵的,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青少年对生命如此漠视呢?
答:过去,人们往往从心理疾病的角度来解释自杀这一现象。近年来,相关调查显示,全国的各大医院每年要接诊200万自杀未遂的人,但接受过精神科评估或治疗的不到1%,在青少年中,许多自杀的孩子属于冲动性自杀,如因同学关系、两性关系等走上绝路。
现在的孩子不怕死,是因为不知道生命的可贵,是因为不明白生命的价值。我认为,这是因为有些教育者片面强调西方的一些教育内容。比如西方一位化学家将人体解剖,经过精密的分析得出:一个中等身材的男子,体内的脂肪可以做7块肥皂,体内的铁可以做一枚铁钉,体内的磷可以制成2700根火柴……在讲述这些内容时,我们的教育者往往忽视了生命价值教育,这样一来,青少年便误认为,人的生命不过是碳水化合物嘛!因此,他们会选择杀人或自杀这样的极端方式。
我国目前面临的生命教育有两个难题:一是青春期教育,二是生死观教育。前者,全国已经有不少城市做得颇有成效,但对生死观教育却还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这其实并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一些发达国家,生死观教育已相当普及。在瑞典,小学生就常常被父母或者老师带到医院太平间接受死亡教育。父母会让孩子触摸死者冰凉的手,让孩子感知死亡的真实含义,老师也会让孩子摸孕妇的肚子,给孩子讲生命的起源。通过这些办法,让孩子理解生命的含义、生命的来之不易,让孩子认识到生的可贵,从而珍惜生命,避免遇到挫折就轻生。
我在我国台湾还看到过这样一种生命教育活动,老师让普通学校的学生到残疾人学校,跟残疾的孩子一起过一天,引导学生热爱生命。其实,生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教会孩子热爱生命,尊重生命,懂得生命的价值——活着不只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
问:从总体上看,导致青少年自杀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答:第一,忧郁症、人格障碍、精神分裂症、边缘型人格等精神疾病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因素。自杀者十有八九都不同程度地患有人格障碍、忧郁症、精神分裂症、边缘型人格等心理疾病。孩子一旦出现这些病症,家长就要多花心思和孩子交流,多听听孩子的声音,帮孩子排解内心的苦闷,引导孩子走到心灵的阳光地带。
在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忧郁症。忧郁症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种重要疾病。对于患有忧郁症的青少年,不仅要及时对他们进行药物治疗,还要对他们进行心理治疗。家长不要认为,孩子依靠个人的力量就能战胜忧郁症。因为忧郁症是一种疾病,需要家长及全社会共同的帮助,才能使孩子走出自杀的阴影。对悲观、消沉与有自杀意念的孩子,家长不要简单地认为是“思想出了问题”,要从多方面理解、关心他们,防止“忧郁症”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发生,而且不能讳疾忌医,要及早请医生诊治。更重要的一点是,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如果我们的社会与学校能够使青少年具备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那么青少年一般都能够远离自杀。
第二,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家庭原因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因素。家庭暴力、父母离异等会使孩子的心灵受到重创,使孩子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这类孩子如果再遇到其他挫折与痛苦,就容易产生自杀的念头。
第三,抗挫能力差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因素。现在有一些青少年之所以自杀,就是因为生活中遇到了挫折,觉得无法承受,自杀就成了他们摆脱人生痛苦的一种需要。
第四,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缺乏生死观教育也是导致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因素。
问:家庭教育的滞后和失误是青少年自杀的一个原因。那么,作为家长,该从中汲取什么教训?
答:首先,家长要对孩子从小就进行生命神圣性教育。在中国,生死教育的缺失是一个历史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从根本上看,由于家长很少对孩子进行与生命有关的教育,生命的神圣性被淡化了,从而使许多孩子从小对生命产生轻蔑的态度,这是自杀现象增加的内在深层原因。
其次,家长要教会孩子正确处理生命与生活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讲,生命是生活的基础,生活是生命的体现,两者应该完全一致。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生命表现为内在的,而生活是外在的;生命求的是稳定,生活求的是变化;生命是有机体的成长,而生活是各种人生滋味的总和。于是,人的生命与生活实际上会经常发生矛盾。这样,我们便常常碰到一个两难选择的问题;是生命延续重要,还是生活质量重要?那些动不动就选择自杀的青少年,就是为了生活而置生命于不顾,乃至放弃了生命。
在传统社会观念中,许多人都认为生命延续要重于生活状态,所以再苦、再累、再困难,也要好好活下去,即所谓“好死不如赖活着”。而现代人则往往认为,生活状态要重于生命的存在。许多人认为,如果不能享受生活,那么活着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有些人认为,如果生活变得难以忍受,还不如结束自己的生命。所以,伊丽莎白·卢卡斯说:“如今有一种比艾滋病更易传染、更致命的疾病,那就是否定生命。”
再次,家长要培养孩子承受挫折的能力,要让孩子认识到:每一个人的生命不仅仅属于自己,还属于家人,属于社会;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便不能复生。这样,他们就可以意识到:“我的生死决非个人私事,而是家庭的、社会的和大众的。”
所以,家长要让每个孩子学会努力与别人相互沟通,为个人生存而奋斗的同时,也要感觉到亲人和他人的作用,从而使自我在生命层面上与所有的人和社会相关联,重构责任感。也唯有从生命层面入手,才能使孩子学会承受挫折。家长既要使孩子体会到生活中健康、快乐、成就、幸福等正面的人生状态的意义与价值,也要使孩子意识到一些人生的负面状态——如挫折、疾病和死亡——亦有其意义与价值。
问:据了解,不少青少年认为,社会竞争太残酷,升学、就业压力沉重,挫折、失败太多,家庭、学校逼得太紧,因此,感到承受不了。于是,考试成绩不理想,甚至不能随心所欲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便觉得生活没意思,产生自杀心理倾向。家长应怎样引导孩子摆脱这种心理状态?
答:可以肯定,用死去躲避挫折,是一种悲哀!
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家庭、学校、社会一味地“求全责备”,对孩子的期望太高,使孩子在各个方面“苛求”自己,从而产生心理负担,稍有不如意,孩子就可能出现心理失衡,而“自杀”是这种“失衡”的极端表现。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应该让孩子懂得一个道理:做人首先要保持平常心,要有进取心,两者缺一不可。
现在,许多父母都宠爱自己的子女,这正是许多青少年弱不禁风的缘由。然而,这些倍受娇宠的孩子往往又狂妄得不可一世,甚至将百般呵护自己的父母也不放在眼里。这就是忽略了生命教育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来的高智商“怪物”——既不会尊重别人,也不会尊重自己。
我想提醒广大家长:要多告诫孩子,人生在世如果没摔过跟头,不一定是好事,真正的强者是摔打出来的。同时,我也想提醒孩子们:其实很多时候,自我毁灭都是一时的冲动,毁灭在一瞬间就形成了,之后,就会给这个家庭带来无尽的悲痛。因此,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得学会珍爱生命。孩子们只有在情感、人格和人性等各方面都得到健康的发展,才能自然地体验到做人的尊严,理解生命的宝贵。
现在的孩子大多是在电视机、电脑前成长起来的,对生命缺乏真正的了解。没有了解,又何谈尊重?没有了解,又何谈珍视?近几年来,青少年中特别流行养电子宠物。有一个孩子养了一只电子鸡,定时给电子鸡喂食、放风,还挺认真的。但有一天,这个孩子因为一点儿小事就把同学捅死了,他对警察说:“我没想到他会死,我以为他像电子鸡一样,只要一摁按钮,他就能活过来呢……”这折射出当今孩子对生命的无知!
总之,生命教育是永恒的主题,是要使受教育者对人类的生命深入地了解,从而尊重生命、爱护生命,使个人成为这个世界上顶天立地、拥有理想、拥有爱心的人。唯有如此,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稳定社会的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