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_教育论文

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_教育论文

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义务教育论文,战略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义务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奠基工程,惠及千家万户,关系国家前途和民族未来。我国义务教育已经全面普及,进入了巩固普及成果、着力提高质量、促进内涵发展的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任务,面对将人力资源大国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国的新形势,面对人民群众接受更加均衡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新时期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现实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保证。2009年11月,在全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现场经验交流会上,刘延东国务委员提出,推进均衡发展是当前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教育部部长袁贵仁提出,要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努力实现2012年义务教育区域内初步均衡、2020年区域内基本均衡的新目标,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新目标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一、义务教育发展的世纪跨越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基础,是教育发展崇高的价值追求。“有教无类”是中国人的千年夙愿,普及义务教育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中国义务教育之梦始于清朝末年。1904年,清政府在《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的《学务纲要》中明确指出:“初等小学堂为养正始基,各国均认为国家之义务教育。”该章程还明确提出:“此项学堂,国家不收学费,以示国民教育国家认为义务之本意”。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义务教育”的概念,被认为是近代中国义务教育的正式发端。

在中国普及初等义务教育,清朝末年、民国时期都提出过,然而,由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旧中国无力也无法把有志者的呼唤和人民的愿望变成现实。新中国建立后,共和国就把提高民族素质、普及义务教育当做崇高而神圣的责任。党和国家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长远利益出发,高瞻远瞩,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实施义务教育提升为国家意志,提到教育发展“重中之重”的战略高度,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承载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义务教育规模庞大、教育经费短缺、办学条件差,这是普及义务教育之初我国教育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这就决定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必须立足于基本国情,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我国作为一个后发型国家,必须走追赶型的跨越式发展义务教育的道路。我国普及义务教育,大致经过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善基本办学条件、20世纪90年代基本实现“两基”目标、21世纪初全面实现“两基”目标三个阶段的艰难而曲折的奋进历程。

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我国义务教育在困境中腾飞,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义务教育首先从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入手,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在实现校舍改造的基础上,进行义务教育划时代的改革,狠抓义务教育的普及,在普及初等教育基础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开启了义务教育发展的新航程,实现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新跨越。

从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正式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我国20世纪90年代的奋斗目标为开端,我国开始了基本普及义务教育的再跨越。从1986年《义务教育法》的颁布实施,经过15年的艰苦奋斗,到2000年,中国在世界9个人口大国中率先如期实现全民教育目标,解决了世界上人口最多国家的义务教育问题,实现了历史性的大飞跃。全国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不到5年提高到2000年的8年以上;据世界银行的计算,1999年中国人均受教育年限为7.11年,世界平均水平为6.66年,中国首次在人均受教育年限上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了人力资源发展水平的重大突破。到2000年底,全国通过“两基”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85%以上,青壮年文盲率下降至5%以下。[1]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发展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日本普及小学教育用了78年,美国普及小学教育用了100年,中国从1986年颁布《义务教育法》真正确立普及义务教育制度算起,用15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近百年的普及义务教育之路!占世界1/5人口的中国如期实现“两基”目标,是中国教育史上最有标志性的成就和最光辉的篇章,也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大突破,被国际社会视为人类教育发展史上的奇迹!

21世纪初,在我国基本实现“两基”目标后,约占全国国土面积2/3、占全国贫困人口一半的西部地区成为全面实现“两基”目标最后的“硬骨头”。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科学发展观,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出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以更强有力的政府行为、更扎实的措施,推进义务教育向着实现全面普及和全面提高质量的更高目标迈进。2003年,国家实施西部“两基”攻坚计划,我国义务教育进入了由基本普及迈向全面普及的新的历史阶段。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和部署下,经过各地政府多方面的努力,我国义务教育西部“两基”攻坚取得了重大进展,农村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到2007年,全国“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3.58%。目前,全国15岁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8.5年,比世界平均水平高一年,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总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超过7000万人,位居世界第二,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劳动力在世界上遥遥领先。[2]

二、义务教育发展的时代难题

进入新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知识经济浪潮的来临,教育不仅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也被视为实现社会平等的“最伟大的工具”和社会和谐稳定的平衡器。伴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国进入了一个关注社会公平的社会,人们对教育公平问题的关注程度显著提高。众所周知,尽管我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义务教育还存在着不均衡现象。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在:群体间受教育机会不均等,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各地义务教育发展的起点、基础和过程都很不相同。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既有因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以及经济社会本身发展不均衡所产生的客观因素,也有因制度政策导向所产生的主观因素。可以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是影响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别的深刻根源,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导致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最直接根源。制度造成的教育内部结构性差距,既是形成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原因,也是教育发展不均衡的集中表现。这些因素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当前,教育最突出的问题和困难,就是人民群众对于优质教育的强烈需求和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不足,这是构成现阶段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矛盾。仔细分析,我国教育所面临的这样或那样的困难,诸如“中小学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中小学择校”等长期困扰基础教育发展的难题,都是从这个基本矛盾派生出来的。

从制度角度分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象带有明显的历史痕迹。改革开放初期,国家为了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和快出人才,在当时资源短缺和教育投资有限的条件下,将有限的教育资源集中配置,各地举办了许多重点中小学,这在当时的条件下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机制配置人力资源、就业竞争激烈的形势下,高等教育的竞争压力逐渐传递到基础教育,导致义务教育阶段的竞争。这一现象带来的后果就是加剧了学校之间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造成了公立学校教育不公平。可以说,教育资源供给短缺和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是造成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的两个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

从教育资源供给的角度看,我国是一个具有超大规模教育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教育供给不能充分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教育资源供给的总量性短缺将长期存在,而在不同时期、不同发展水平地区所显现的特点不同,有的表现为满足基本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有的表现为扩大和增加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还有的表现为接受高水平、高质量教育机会的资源供给短缺。

从社会教育需求角度看,我国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总体供不应求,由于社会对优质教育的预期与教育实际供给能力及方式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加之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社会对教育需求不断“水涨船高”,按在当地人口中普及教育的层次与程度逐步递进,当原有教育资源供求相对均衡,人们就又开始追逐更高层次的高质量教育资源。这样追逐优质教育资源的结果是高质量教育资源处于稀缺状态。尽管我国教育总供给能力在不断增强,但就目前社会教育需求看,人们的教育期望远远超过了教育供给能力和发展水平,也超越了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尤其是我国独生子女政策、劳动力价格分化等因素,以及东方文化传统的影响,目前我国社会公众对教育的心理需求正在超越小康社会的标准,越来越多的人纷纷以发达国家教育水平为参照系,希望以现代化教育标准来要求中国教育,社会旺盛需求与教育资源供给之间的矛盾始终十分突出。这些因素必然加剧我国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艰巨性。我们赶超世界现代化的时间、进程和指标可以加快超越,但现代化的思想理念、制度过程、文化积淀和历史滞重不能超越,这就是历史和超越发展留给我们的时代难题。如何应对全球化背景下信息社会与后工业社会的转型,是关系到教育与社会未来的重大问题。

三、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时代呼唤

从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到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再到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是教育思想的升华、教育工作重点的转变。义务教育是国家统一实施的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是国家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教育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本质要求,是现代教育发展的最新趋势,是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战略任务。

均衡发展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历史和现实的双重选择。在教育进入新的大发展阶段之后,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新的历史时期我国社会生活和教育领域备受关注的热点问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日益成为关系国家教育战略的重大问题。在我国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总体上解决了“有书读”的问题之后,“读好书”的问题就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重要问题,而长期以来出现的“择校风”、“薄弱校”,以及城乡间、地区间及学校间教育资源分布差异过大,越来越成为困扰很多地方教育发展的难题。谋划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破解发展的时代难题,都需要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

教育均衡发展在今天提出以至于被广泛重视,是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世纪之交,我国如期实现了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大历史任务。历史和现实向我们提出了一个迫切需要回答和解决的战略性问题,这就是在义务教育进入普及后时代,中国义务教育发展应该走什么样的路,发展的方向、目标、路径是什么,这是新时期新阶段摆在我国教育面前的新问题,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新课题。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在新时期新阶段的必然选择。

教育均衡发展体现的是一种公平公正的理念,这不仅是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而且成为教育现代化的核心理念。从世界教育发展的大趋势看,20世纪末以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公平正义越来越成为备受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话题,教育公平日益成为教育现代化的基本价值,成为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基本出发点,尤其是教育均衡发展问题,成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目前,我国教育在改革实践中反映出的各种问题,以及教育发展不均衡和由此引发、产生的诸多社会矛盾和教育热点问题,诸如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形成的地区、城乡、校际差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受教育机会的不平等,教育资源配置不均造成了大量的薄弱学校等,不仅给教育的健康发展带来了许多困难,也给各级政府、教育部门解决教育问题带来了诸多难题,给社会公众的心理带来了很大压力。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加快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教育要不断上水平、上台阶,在更大范围、更高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就必须逐步缩小教育差距,坚定不移地走均衡发展之路。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我国如期实现了“两基”的战略目标以后提出来的。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党中央、国务院把义务教育作为体现教育公平首要的、最重要的领域。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六条中第一次以国家法律的形式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想。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是在党的政治报告和文件中第一次提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思想。由此,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成为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教育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以2005年国务院决定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为突破口,我国义务教育向均衡发展迈进,并逐步走向免费义务教育的新阶段,实现了义务教育由全面普及向免费教育的新的更大跨越。以此为契机,在国家强力推进下,我国城乡义务教育免费三年迈出了三大步,实现了最初由经济欠发达、条件最艰苦、攻坚难度最大的西部农村突破,后逐步向农村延伸、再向全国城乡全面辐射的渐进式推进的三次飞跃发展,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发展新的“三级跳”。2006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率先在西部实施,在西部农村实行了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2007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政策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全国农村全部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免费上学,惠及1.5亿农村学生。2008年秋季学期开始,全部免除城市义务教育学杂费。这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立足长远,谋划未来,率领全国人民绘制的中国普及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路线图和全景图。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是一种全新的教育发展观。这一发展观的实质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发展观的核心是教育的民主化、公平化,也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一发展观的最主要内涵就是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提升教师群体的素质,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

四、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战略选择

人类历史发展表明,国家的强弱、综合国力的竞争,最根本的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国民素质高低的关键在于教育的普及程度和质量水平。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提高的起点、人力资源强国的基点、中国教育跨越发展的接点、国家富强和民族振兴的基石,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奠基工程。没有义务教育的强大,就不可能有国家的真正强大。因此,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和教育战略布局中,必须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重中之重,把均衡发展作为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教育均衡发展这一现代教育思想已经在我国许多地区付之于实践,各地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积极探索,先后涌现出了实行城乡教育一体化的成都模式,优化教育结构、扶持薄弱学校的铜陵模式,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沈阳模式,实施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盟”、优质校兼并薄弱校、优质校异地建分校、新建一批高水平优质校的邯郸模式等典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已经成为共识,一个个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典型的涌现,一个个“没有择校的城市”的出现,充分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择校”问题并非无解,均衡之梦绝非空想。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我们不断改革创新,树立科学的教育均衡发展观,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点放到着力促进内涵发展上来,把握关键领域,抓住重点环节,务求取得实效。

依法保证教育机会公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适龄儿童少年接受更加均衡、更高质量的义务教育为目标,以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内涵发展为重点,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保障水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规范学校办学行为,是当前我国义务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性任务。

积极推进县(市、区)域内率先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根据我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乡、校际办学条件参差不齐,差距较大的客观实际,教育均衡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做到全面规划,区域推进,硬件与软件齐抓,数量与质量并重。在具体策略上,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区域、学校实际进行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阶段推进,鼓励各区域、各学校结合自身特点和实际,开拓创新,加快发展,办出特色,把积极推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要的战略选择,促使区域教育各具特色,多样化均衡发展。

依法保证每个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的基本权利和享有均等的受教育机会。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核心是追求教育平等,实现教育公平。教育机会公平是教育公平最基本的要求。确保适龄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机会公平,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前提。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与当地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积极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和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特殊教育,不断提升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普及水平。保障特殊群体学生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着力统筹地区、城乡、学校、群体教育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是让全体适龄儿童少年享受平等教育的基本体现,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首先是政府责任。各级政府要把全面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作为今后一段时期义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性任务,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投入责任,切实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履行政府公共职能的重要任务落到实处。要把推进义务教育均衡作为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和主要职责,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公共财政保障水平,为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提供均衡的办学条件。要统筹规划,确保教育资源在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和不同受教育群体之间合理有效均衡配置。以继续大力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发展为重点,积极推进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为重点,大力推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和提高薄弱学校教育水平为重点,大力推进区域内学校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大力解决好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教育问题为重点,大力推进受教育群体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力抓好教育的薄弱环节,加快促进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建设,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校和学生群体均衡全面发展,让每个学生都得到积极、主动、和谐发展。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制度机制。加强制度建设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我国的国情,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尤其要重视的是导致教育发展不均衡的制度性原因。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问题,最终都可以还原为政策和制度问题。制度是社会公平公正的根本保证。从根本上说,教育均衡发展必须深化制度和机制创新,构建均衡发展制度机制。从制度上建立和完善教育均衡保障体系,推动教育均衡向高质量高水平发展,是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政策选择。相对于缩小历史形成的发展差距而言,通过制度安排和政策调整来增进教育公平,是更为容易实现的。因此,认识和调整制度性因素,推进制度均衡应当成为当前关注的重点。一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教,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建立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工作机制,完善政策制度,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长远保障;二是探索建立区域义务教育共同发展机制,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对县(市、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和表彰奖励机制;三是在校长和教师资源配置上打破校际壁垒,在县域内统一配置师资,实现教师人事关系由“单位人”向“系统人”转变,建立和完善城镇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服务制度,健全城乡教师交流机制,推动优秀校长和骨干教师在城乡之间、学校之间的合理流动,鼓励其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任职、任教,发挥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本质要求,也是人类教育崇高而美好的理想。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通过改革创新,必将把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推向更高水平,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开创出更加辉煌的业绩。

标签:;  ;  ;  ;  ;  ;  

均衡发展:我国义务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