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县人民医院 广西 河池 547200)
【摘要】目的 探析基层医院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救治效果。方法 将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并实施救治的35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并将其分为对照组16例,观察组19例。根据对照组患者实际情况进行救治措施,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加用西药(纳洛酮)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94.74%vs62.50%),且P<0.05;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0±0.21h,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2.94±0.87h,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后遗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26%vs31.25%),且P<0.05;。结论 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采取科学、合理、有效的救治措施并联合西药纳洛酮实施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继而帮助患者顺利出院。
【关键词】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救治;成功率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主要指患者在短时间内将浓度较高的一氧化碳气体吸入,继而导致组织严重缺氧,并出现意识障碍。病情较重的患者可引发脑水肿、脑血管病变、迟发性脑病、缺氧性脑病甚至死亡等[1]。为此,若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若未能接受及时的救治措施,则可导致其死亡。故制定有效、科学、积极的救治措施,即高压氧治疗与相应的救治措施,可显著提高救治成功率。而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可加快患者的苏醒时间。基于此,本次研究则主要探究基层医院对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救治措施及效果。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将本院在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并实施救治的35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对照组(16例)与观察组(19例)。其中对照组男6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16~45岁;平均年龄(26.20±2.34)岁;轻度中毒为9例,中度中毒为4例,重度中度为3例。观察组男9例,女性患者为10例;年龄17~45岁;平均年龄(26.52±2.24)岁;轻度中毒为10例,中度中毒为5例,重度中度为4例。排除合并脑血栓、严重心肌梗死、心脏疾病者。两组患者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且两组患者临床资料信息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救治措施:将其转移至新鲜空气流通的环境中进行救治,患者以平躺的姿势进行治疗;维持患者呼吸通道的顺畅,排除口腔及呼吸道内阻塞物。并根据患者中毒程度给予高压氧治疗:加压时间为10min左右,高压下给予患者吸氧80min,中间休息10min吸入新鲜空气,减压时间为30min。并同时对患者进行脱水、抗炎、改善循环及促醒等治疗措施。在患者清醒前给予2次/d高压氧治疗,待其清醒后转为1次/d高压氧治疗。
观察组则在上述对照组救治的基础上联合西药纳洛酮(成都苑东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3316)0.8mg-1.2mg肌肉注射治疗,并积极抢救30min。
1.3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一氧化碳症状缓解情况:症状缓解:在救治过程中,患者心跳、血压呼吸等临床症状均在30min内恢复至正常,且意识逐渐恢复;未缓解:患者在救治过程及治疗后,各生命体征及一氧化碳中毒症状未得到改善或加重[2]。缓解效率=症状缓解/总例数×100%。并比较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对本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其中,计数资料以百分比(%)表示,以x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以t检验。P<0.05表明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症状缓解情况比较
如下表1所示:观察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高于对照组(94.74%vs62.50%),且P<0.05。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症状缓解率比较(%)
注:与同组比较,*P<0.05。
2.2两组患者苏醒时间及后遗症发生率情况比较
对照组患者苏醒时间为(2.94±0.87)h;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0±0.21)h。两组数据比较差异显著(t=8.94,P=0.001)。对照组有5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病,后遗症发生率为31.25%;观察组有1例患者出现迟发性脑病,后遗症发生率为5.26%,且比较差异显著(x2=4.13,P=0.4)。
3.讨论
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的亲和力相较于一氧化碳对氧的亲和力更高。而碳类物质在不完全燃烧的情况下会产生一氧化碳,当患者吸入一氧化碳后便会与体内的血红蛋白相互结合,并生成具有稳定性质的COHb(碳氧血红蛋白)。COHb具有不易解离的特点,若一氧化碳浓度越高,COHb形成的速度也随之加快,且在运送过程中不携带氧气。故患者一氧化碳中毒后会导致机体细胞缺氧,增加β内啡肽的释放量,并对线粒体功能等造成损害,继而对细胞正常呼吸、氧化功能等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一氧化碳还可直接损害患者心脏,继而导致患者失去意识、昏迷,降低呼吸循环系统功能。而中毒较为严重者可引发迟发性脑病,不利于患者康复[3]。一氧化碳中毒在农村春冬季节较为常见,大多是由于在密闭环境中使用煤气洗澡或炭火取暖过程中,未能将窗户等打开通气,在一氧化碳无色、无味的气体特征下,易引发中毒,且不同程度的一氧化碳中毒均会导致机体呼吸系统衰竭,继而导致其死亡。故临床采用科学、合理、有效的救治措施对提高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成功率具有重要意义。
而救治过程中,因急性一氧化碳中毒会对患者机体造成低氧血症,继而引发不同程度的病变,故应尽早对患者进行吸氧治疗。若患者无禁忌症时,则可立即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纠正缺氧症状。而利用高压氧可有效增加患者机体中的血氧含量,继而提升机体氧气压及氧弥散度,加快COHb的解离速度,继而有效排除一氧化碳。在改善患者临床缺氧状况下,增强脑颅内血管的收缩功能,继而有效缓解或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等不良情况。为此,高压氧治疗的治疗原理则在于有效阻断脑水肿及大脑缺氧的恶性循环,从而达到加快脑功能恢复的治疗目的。若基层医院未具备高压氧设施,在救治一氧化碳轻度中度患者时,可先给予高流量吸氧来缓解缺氧症状,并立即上报上级医院对其进行高压氧治疗[4]。而救治的时间应尽量控制在4h内,最长不可超过36h,继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重度一氧化碳中毒患者在转诊期间应维持氧疗,上报上级医院并做好相关准备后,便可排除患者禁忌症,使患者接受高压氧治疗。纳洛酮为阿片受体拮抗剂,具有快速吸收、可直接透过脑血屏障等优势,在用药后可直接对神经细胞进行作用,并及时稳定溶酶体膜与Ca2+的通透性,对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及中枢神经的抑制效应具有逆转作用;可有效借助胆碱能作用对生理性觉醒系统进行激活;同时,纳洛酮还可恢复机体脑神经元损伤,加快机体超氧化物歧化酶的生成,继而加快患者清醒[5]。故本次研究在给予观察组患者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苏醒时间为1.10±0.21h,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症状缓解率为94.74%,高于对照组的62.50%,其后遗症发生率为5.26%,低于对照组的31.25%。由此,可说明救治过程中及时纠正缺氧症状,采用有效的解决措施并结合西药纳洛酮进行治疗可帮助患者脱离死亡边缘,改善临床症状。
而在救治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几点情况。(1)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将患者下颌抬起,继而避免舌后坠的情况出现,并观察患者呼吸道是否含有分泌物,并帮助其彻底清理,避免分泌物堵塞呼吸道继而造成窒息或出现吸入性肺炎。同时,还应立即给予患者高流量持续吸氧治疗,其氧气或纯氧应含有5%CO2;而给予患者吸入纯氧可缩短COHb解离的速度(60min);若在救治过程中患者停止呼吸,应立即给予患者气管插管或人工呼吸,继而维持呼吸;若患者为重度中毒患者,则应先考虑给予患者血浆置换治疗或高压氧舱治和治疗[6-7]。(2)预防脑水肿:为避免救治过程中患者出现脑水肿,应立即帮助患者建立静脉通道,并使用浓度为20%的甘露醇治疗,以加速静脉滴注的方式提高患者血浆胶体的渗透压,继而有效预防脑疝,极大消除脑水肿情况。而甘露醇属于降压脱水剂,故具有较高的安全性。此外,还可使用呋塞米进行静脉注射,继而起到脱水的作用;为有效冲击并缓解脑水肿,还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使用大机量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若患者在救治过程中出现频繁抽搐、昏迷时间过长、高热持续等现象,则可使用人工冬眠疗法或使用地西泮进行静脉注射。(4)促进脑细胞代谢:为促进患者脑细胞的恢复,在救治过程中,还可静脉补充地西泮、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纳洛酮等药物。而在本次研究中,则给予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救治的基础上使用纳洛酮进行治疗,并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5)精心护理:在救治结束后,还应连接心电监护仪紧密观察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维持其水电解质的平衡;可帮助患者定时翻身拍背,并注意其口腔及皮肤的清洁卫生[8]。对患者实施一定的心理疏导,做好一氧化碳中毒及预防宣传工作,告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用气安全,保持家庭环境的通风透气,继而避免一氧化碳中毒。
综上所述,在救治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中,在常规救治措施的基础上联合药物纳洛酮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救治成功率,继而改善患者中毒症状,并加快患者苏醒时间,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参考文献】
[1]费伟.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21):234-235.
[2]蒋金玲.急性一氧化碳中毒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医药前沿,2015,5(32):222-223.
[3]巫丽萍,苏月南,张奕威,等.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规范化救治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6,37(01):18-20.
[4]李学文,王岩,姜艳,等.大批量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救治体会[J].中国疗养医学,2014,23(07):646-647.
[5]陈秀杰.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急救护理流程的优化分析[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5,21(17):2644-2646.
[6]陈峥嵘,CHENZhengrong.急性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院前与院内急救及护理对策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6,8(05):207-208.
[7]张小芹,尤静.26例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急救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8):66-68.
[8]王建平.优化急诊救治流程对一氧化碳中毒患者抢救效率和预后情况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6,16(53):10-11.
作者简介:莫祝,1974,男,汉族,广西南丹县人,大学本科学历,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主要从事临床医学及医院管理工作。
论文作者:莫祝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界》2018年2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氧化碳论文; 患者论文; 症状论文; 对照组论文; 两组论文; 过程中论文; 时间为论文; 《医药界》2018年2月上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