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_邓晴予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_邓晴予

邓晴予 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大石富丽中学 511400

【摘要】对物质进行“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以及建立三者间的联系是化学学科特有的思维方式,对于初三学生学习化学知识有极大地促进作用。本文以“酸和碱的中和反应”教学为例,说明如何基于三重表征开展教学进行实践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三重表征;初中化学;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85-02

1 问题的提出

从“宏观-微观-符号”三种表征水平上认识和理解化学知识,并建立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化学学习特有的思维方式,即称之为三重表征思维。运用三重思维方式学习化学,可以促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掌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目前,三重表征理论在我国基础化学教育界远没有普及,更不用说在教学中自觉灵活地应用。初中生都知道“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映结构”,但应该很少有三重表征的意识。学生的三重表征能力并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教师联系三重表征进行教学设计,在教学中帮助学生完成三重表征的意义建构,逐渐形成规范有序的思维方式。因此,本文以人教版“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为例,展示笔者在如何基于三重表征进行实践探讨,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2 教学过程

以下选取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一课的教学片断:

教师先提出第一个问题:酸和碱会发生反应吗?然后演示氢氧化钠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没有明显现象,于是产生疑问:无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反应了还是没反应?教师让学生重新设计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后,再让学生分组进行氢氧化钠与盐酸发生的中和反应实验:往烧杯中加入约5mL稀氢氧化钠溶液,滴入几滴酚酞溶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盐酸,并不断搅拌直至溶液颜色恰好变成无色为止。

2.1宏观表征

师:实验过程出现哪些现象,请尽可能完整的描述。

生: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入酚酞时,溶液变成红色,滴入稀盐酸后,溶液又变成无色。

师:滴加稀盐酸时是马上变成无色吗?

生:不是,是滴加到一定的量时瞬间变成无色。

师:酚酞由红色变成无色的现象能否说明氢氧化钠和稀盐酸发生反应了呢?

生:能!

师:请说说原因?

生:一开始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酚酞,溶液变成红色是因为氢氧化钠溶液呈碱性,滴加稀盐酸后溶液变成了无色,说明碱性消失了,也就是氢氧化钠被稀盐酸反应了。

设计意图:以情境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的兴趣,结合科学探究,以学生为中心展开课堂。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完成一系列的直观感知,形成对物质的宏观表征的认识,为三重表征思维的建构与发展奠定基础。

2.2微观表征

教师接下来提出第二个问题:酸和碱之间发生的是什么反应呢?

师:整个实验过程中,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中各种微粒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同时,播放flash动画。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氢氧化钠溶液中OH-消失了;

生:稀盐酸中H+消失了;

生:反应后有H2O生成;

生:反应前后没有变化的就是Na+、Cl-;

师:回顾化学变化的特点,从微观角度思考这个反应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从宏观角度看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的物质,从微观角度看也就是新的微粒,所以这个反应的本质是氢氧化钠溶液中OH-和稀盐酸中H+反应生成H2O分子,而Na+、Cl-结合生成NaCl。

师:既然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的微粒,那么 Na+、Cl-在反应前后有改变吗?

生:Na+、Cl-种类和数量都未发生改变,所以这个反应的本质只是OH-和 H+反应生成

H2O分子。

师:请从微观角度再思考刚才的实验现象红色会变成无色的原因?

生:酚酞遇碱变红,是因为遇到氢氧根离子才变红的,红色变成无色的原因是使酚酞变红的OH-被稀盐酸中H+消耗了,溶液中就没有OH-了,所以变成了无色了。

设计意图:通过看flash动画,将抽象的、不可见的微观知识形象化,降低微观知识的学习难度。在熟悉的宏观现象基础上,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已有认知结构,利用微观理论探讨反应的本质,是更深层次的思维转换过程。该环节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在宏观表征与微观表征之间建立联系,促进学生化学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形成,从而实现有意义的学习。

3 教学策略

3.1重视实验教学,增加宏观表征的体验

国外研究者Gabel曾说过:只有当学生明白了大量的化学现象“是什么”以后,才有基础去理解“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现象。在中学化学中,宏观表征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学生所必需的感性认识,为以后进入微观领域和符号领域的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实验教学,建议进行小组互助完成探究实验,增加学生宏观表征的体验,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的价值。

3.2合理使用微观模拟,强化微观水平

针对初中生易于形成宏观表征,微观表征较弱的特点,提倡教学过程利用实体球棍模型、图形比例模型以及动画等多媒体技术手段等直观手段进行微观模拟教学,能为学生提供可以探察微观世界的“眼睛”和“翅膀”,使微观过程直观化、抽象过程形象化,降低微观认知难度,实现由宏观现象向微观本质的跃变。

3.3理解化学用语的意义,发挥符号表征的桥梁作用

在微观结构或符号表征形成的初级阶段,学生在难以理解的前提下会使用死记背的方法,从而对化学定义为枯燥、难以理解,产生“化学难”的思想,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突出符号表征对于宏观表征、微观表征的桥梁作用,将割裂的宏观知识、微观知识、化学符号进行融合,以化学符号的意义为切入点,使学生将三者进行联系学习,教学中引导学生对符号的意义进行思考,自主形成三重表征的化学知识网络。

3.4强化在不同表征水平之间进行转化的意识和能力

三重表征是一个有机整体,每一种表征都不应孤立存在,而是应该相互补充、联系与转化。当然,教师不能盲目地认为所有学生都可以在3个表征水平之间进行灵活的转换,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在不同表征间进行转化的意识和能力。在课堂教学上,教师适时强调三重表征思维作为重要的化学学习思维方式的重要作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三重表征的“妙处”。这不但要求教师结合教学实际或科学探究过程,用心挖掘知识点的三重表征价值,同时还要求教师为学生提供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范例,加强对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策略上的指导,指导学生回顾已有知识经验,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注意从不同的表征角度出发分析问题,并且强调这三重表征方式的内在的有机的联系,这样学生久而久之就潜移默化地培养了三重表征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林秋成.利用三重表征训练提高学生问题解决能力的实践研究[J].化学教与学,2014(9).

[2]唐红珍.提升三重表征融合能力的教学策略研究——以高中化学“电解质的电离”教学为例[J].化学教育,2016,37(23).

[3]张丙香,毕华林.化学三重表征的含义及其教学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3(2).

论文作者:邓晴予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4月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2/18

标签:;  ;  ;  ;  ;  ;  ;  ;  

基于三重表征思维方式的初中化学教学研究论文_邓晴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