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是带有利刃的镜子论文_周徐涛,廖承鑫,谢奕万

艺术是带有利刃的镜子论文_周徐涛,廖承鑫,谢奕万

周徐涛 廖承鑫 谢奕万

(武警警官学院,四川 成都 610200)

摘要:本文将选取现实主义的《熔炉》与浪漫主义的《倒带人生》来分析艾布拉姆斯四要素理论在艺术作品中的体现。

关键词:艺术;利刃,镜子

美国当代艺术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中提出文学活动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读者。每一个艺术作品都要涉及这四个要素,它们相互作用的方式呈现出一个三角形的坐标。

作品通过自身的力量作用于世界,而作品又是以社会背景为依托而产生。有目的创作的作品是一面镜子,向读者反映社会的弊端和丑陋,而作品必须经过读者的阅读欣赏才能实现它的价值。作者是产生作品的主体,而作品的创作则是表现主体情感的文学活动。

《熔炉》与《倒带人生》都是以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为主题,且均根据同名小说改编而成。除此之外,这两部影片都涉及到了童年性侵,残疾等社会性话题,并且,电影主人公最后都是死于铁轨之下。而要说这两部作品最大的不同便是《熔炉》为现实主义作品,《倒带人生》是属于浪漫主义的作品。

《熔炉》:为了不让世界改变我们

《熔炉》是一部以真实事件为蓝本制作的关于聋哑儿童被性侵的纪实类电影,由孔枝泳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一个新上任的聋哑学校的美术老师姜仁浩发现该校校长和老师对在校的残障儿童实施虐待和性暴力侵害后,带领和协助受害学生们诉诸法律及抗争的故事。

整部影片以阴暗的色彩为基调,一个整年被雾笼罩的城市,每个人严肃的脸,几乎没有任何背景音乐。悲伤的基调从开始一直到结束,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却有催人泪下的故事。每一个场景都令人触目惊心,给观众带的是深深的悲凉与绝望之感。

改变国家的电影。《熔炉》可以称得上是完美体现了艾布拉姆斯文学活动四要素的典型作品。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推动了案件重申,并促成了“性侵害防治修正案”(又名“熔炉法”)。一部电影改变一个国家,影片对于社会的影响力显而易见。电影中不仅涉及了的敏感地带有宗教、儿童性侵犯及官官相护等,也大胆的向现行的法律系统发出质疑的声音。也正是如此《熔炉》以其无与伦比的影响效应被评选为2011年度韩国十大法律新闻事件之一。“他们有改变国家的电影,我们有改变电影的国家。”我们何尝不应该反思,为何我们的艺术很难创造影响巨大的“熔炉效应”。

影片的事件发生韩国光州的仁华中学,然而事件于2005年发生,也经历了漫长的斗争,最终却是涉嫌性侵学生的校长官复原职。而被搬上荧屏后是却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让我们不得不肯定艺术作品对社会意义。遗憾的是,《熔炉》原型因诉讼期已过索赔败诉。

我们时刻需要勇敢的艺术家。《熔炉》的促成者是被原著深深触动的美术老师扮演者孔刘,而影片的导演黄东赫在将这种社会题材的影片上映也承受很大的风险和压力。正如影片结尾的字幕“但是,为了让真相大白于天下。”这些勇敢的艺术家们正是本着人性的良知,无谓的去揭发这一切丑陋而不应该被原谅的事实。

近些年韩国的影片不断涌现以现实事件为题材的影片,《素媛》、《辩护人》等,充分的体现了电影的功能并不只是娱乐大众,而是爆发出了改变社会的力量。韩国电影人的社会责任感和直面黑暗正视历史的勇气是韩国能够成为文化强国的原因之一。相比于国内高票房的电影却是《捉妖记》等,我们不禁期待国内也可以能够创作出振聋发聩的影视作品,而不仅仅是为了迎合市场。

无法被熔的良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影片取名《熔炉》一方面隐射了对孩子们百般折磨和虐待的聋哑学校,

一旦进入这样的熔炉,就意味着绝望和毁灭。一方面也隐喻着社会这一个大熔炉,大多数的灵魂被泯灭,但还有一些人坚守着自己的良知,尽管他们备受冷漠和不公,以依然怀着同情聆听生命的苦痛,选择了去与整个社会秩序对抗。在影片中,旁观者面对聚集在法庭面前抗议的群众只是冷眼观看,就连在影片结尾时,男主人公站在地铁站的广告牌——“请来雾津吧”的面前,寓意更为深远。影片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各种人物性格与社会百态。但是,导演还是向观众普及了一些正能量——“我们一路奋战,不是为了改变世界,而是不让世界改变我们。”世界上还是有温暖的人,更重要是我们要一个温暖他人的人,在社会的洪流中保持着一颗善良正义的心。

《倒带人生》 :流浪是另一种的无奈与悲伤

《倒带人生》也是由原著改编而成,是一部浪漫主义作品。没有立场的克制,甚至插入了幽默而诙谐的基调,讲述了作者对流浪汉斯图尔特的人生一步步倒回去的过程。斯图尔特是一个性格复杂的人物,迷恋死亡,焦虑,仇恨,有暴力倾向的精神患者等,这些都是他身份的标签。一切改变都不可能在一朝一夕发生,是什么导致了他成为一个离经叛道的颓废之人?作者亚历山大就是在与斯图尔特的相处中,重现他支离破粹的堕落人生。

“也许你认识从前的我,也许会原谅现在的我。”斯图尔特看起来颓废不堪,无可救药,但绝不是苟延残喘的弱者。他过着毫无条理的流浪生活,却在笔记本上书写着生活的重点;为了释放慈善机构的承办人竭尽全力;也会为自己的儿子担心与愤怒。随着影片的进展,事实逐渐浮出水面,童年的暴力与性侵是他变得诡异与偏激的重要原因,也暴露了英国底层社会有关暴力、毒品、犯罪等令人震撼的现状。流浪让斯图尔特感受到了归属,他拒绝了制度的束缚,恰恰反映出了制度的弊端。“我在慢慢地失去原来那个好的我,并且慢慢地和另一个糟糕的我混为一体。”斯图尔特的人生就是这样一个过程。我们每个人也都在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抹杀了最初的纯真,变得糟糕而妥协,或是为了逃脱制度的束缚,或是为了与制度融合。

我们都没有资格随意评价一个人,影片平淡的叙述,不仅让观众情不自禁的对斯图尔特充满了尊敬,也让观众可以与自身的生活结合——可恨之人必有可怜之处的深刻体会。因此我们需要的是互相尊重与理解,这也是影片所要带给观众的思考与体会。

制度是恩典与束缚并存的存在。同样是在慈善机构受到性情的心灵创伤的斯图尔特,用他自己的方式告诉人们——社会制度存在着问题。慈善机制,监督机制,甚至是家庭制度都存在问题。每个人都在经历在生活的困难和适应制度的中夹缝生存,“假如你能把全剑桥的人的衣服都扒下来,你绝对会惊奇的,因为很多人身上都有伤疤。”这是整个社会都存在的问题。影片反映了现实制度正反两面的矛盾,或许你见到了某一个流浪者便是制度的牺牲者。

在这么一个社会背景下,有人善于利用制度,有人学会了去接受,与制度格格不入的,恐怕将会以悲剧收场。

在电影中,导演对于斯图尔特并不是充满了怜悯,而像是平静的说着一个故事。影片的结尾,大家在斯图尔特的坟前喝酒“狂欢”,他的母亲在第二天收拾躺在土堆上的酒瓶,这就是生命的结束。导演通过克制的叙述表达着自己的感情——生命好像只是来世界走一遭,受苦受难之后便没了,这个世界从来不会善待任何人。死的人永远的死了,活着的人还是要打起精神继续活着。

每一个文学活动都在艾布拉姆斯的四要素中展开,无论是《熔炉》,还是《倒带人生》,这些作品都结合了作者的创作意图,通过自身的力量感染读者,让读者去体验,去思考,最后去改变。作品也都深刻揭露社会现实,将人性和现实的丑陋毫不留情的暴露在人们面前。

一个明显的事实水面像镜子一样,不仅反映外界的事物,还反映作家、艺术家的内心世界与情感。同时,镜子在反映事物时,也有可能无法反映出事物的本质之处。但毋庸置疑的是,艺术的创作都应该是一面镜子,让读者、作者、社会都能够通过这面镜子找到自己,认识自己。

论文作者:周徐涛,廖承鑫,谢奕万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2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5/8

标签:;  ;  ;  ;  ;  ;  ;  ;  

艺术是带有利刃的镜子论文_周徐涛,廖承鑫,谢奕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