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农垦总医院 150088
【摘 要】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掌握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外科手术102 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确诊82例胃肠道间质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重新切片、染色、分析观察,选择肿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每例均用CD117、CD34、SMA、S-100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法染色。结果:82 例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间叶肿瘤的80.4 %,其中发生于胃65 例,小肠6 例,结肠2 例,网膜、肠系膜9 例。胃肠道间质瘤是消化道最常见的间叶性肿瘤,结合发病部位,CD117、CD34 高表达率是胃肠道间质瘤确诊的依据,SMA、S-100 蛋白的联合使用可协助鉴别诊断。
【关键词】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诊断鉴别
随着胃肠道间质瘤的临床特点、病理改变、免疫表型、遗传学特征逐渐清晰,对胃肠道间质瘤分子机制研究不断深入,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日趋成熟。通过各种新技术实现胃肠道间质瘤的早期诊断,掌握生物学行为预测方法,以指导临床靶向药物的治疗,改善患者预后。胃肠道间质瘤最初被指定于一种中性肿瘤,这种肿瘤既不是平滑肌瘤也不是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现在被用来代表一组特殊的肿瘤,这些肿瘤构成了胃肠道间叶性肿瘤的大部分。这些肿瘤包含了大部分曾被命名为平滑肌瘤、富于细胞性平滑肌母细胞瘤以及平滑肌肉瘤等胃肠间叶性肿瘤。
1.资料与方法
1.1相关知识背景
胃肠道间质瘤生物学行为复杂多变,目前认为是一种良、恶性质难以界定的肿瘤。病理学诊断有重要意义,胃肠道间质瘤免疫表型检查具有检测方便、便于量化的特点。危险度分级被广泛应用于判断预后和指导分子生物靶向治疗。基因检测可对进一步分析胃肠道间质瘤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胃肠道间质瘤是一组独立起源于胃肠道间质干细胞的肿瘤,由未分化或多能的梭形及上皮样细胞组成,属于消化道间叶性肿瘤。免疫组化过表达C - kit(CD117)、CD34 和其他的一些免疫标记物,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有重要的意义。
1.2基本资料
本研究选取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接收的外科手术102 例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患者,其中确诊82例胃肠道间质瘤对其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以消化道出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为主要症状,其次为返酸嗳气,肠梗阻、厌食、便秘、腹泻、乏力、恶心、呕吐等,少数患者可无症状,在体检中偶然发现。82 例胃肠道间质瘤占同期消化道间叶肿瘤的80.4 %,其中发生于胃65 例,小肠6 例,结肠2 例,网膜、肠系膜9 例。镜下梭形细胞为主型63 例,上皮样细胞为主型8 例,2 种细胞混合型11 例。
1.3 研究方法
最初病理诊断包括平滑肌瘤或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经复查存档切片及病理诊断无误后,再挑选瘤细胞丰富的蜡块连续切片,每例均用CD117(酪氨酸激酶受体)、CD34(骨髓干细胞抗原)、SMA(平滑肌肌动蛋白)、S-100 蛋白及desmin(结蛋白)5 种抗体进行免疫组化SP 二步法检测。胃肠道间质瘤的细胞形态和组织学生长方式多种多样。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多数肿瘤细胞为梭形细胞样,呈胖梭形及细长梭形,其胞浆红染,核长形,两端钝圆或细长,染色质分散或深染,核仁不明显。核端空泡常见,瘤细胞呈编制状、旋涡状及栅栏状排列,间质薄壁小血管较多见。另一常见肿瘤细胞形态为上皮样细胞样,上皮样瘤细胞体积较大,形态不一,呈多圆形或边形,胞浆空亮,核周形成亮区。而浆细胞样、印戒样或颗粒细胞、小细胞、多核细胞,甚至奇异细胞为少见形态。间质改变包括出血、黏液变性、灶状炎细胞浸润、囊性变等。
恶性者瘤细胞异形性较明显,可见瘤巨细胞和病理性核分裂(核分裂象>5个/50 HP)。免疫组化结果是82例均行病理切片的免疫组化检测,CD117阳性时瘤细胞多数为胞浆、少数为胞膜着棕黄色,CD34阳性时瘤细胞的胞膜和胞浆着棕黄色,HHF35、Vimentin和NSE阳性时瘤细胞的胞浆着棕黄色。
2.结果
诊断结果是肿瘤均位于胃壁和肠壁内多数位于肌层,少数位于黏膜下或浆膜下。向腔内生长者使粘膜隆起,常形成继发性溃疡。另一些肿瘤向外向浆膜下生长形成网膜或肠系膜肿块。肿物多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5 ~17 cm,切面灰白、灰红或暗褐色,实性质韧,恶性者质地细腻,鱼肉样,出血囊性变伴坏死。14 例周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粘连和浸润,4 例术时有肝转移,3 例淋巴结转移。镜检表现为2种基本的细胞学类型: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不同的细胞形态可按一定的比例组成肿瘤实体。瘤细胞排列结构多样,梭形细胞往往呈编织状、栅栏状或旋涡状排列,上皮样细胞则多以弥漫片状、巢索状排列为主。
3.讨论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理诊断并不困难,而关键在于认识问题,以往常把胃肠道间质瘤诊断为胃肠道平滑肌瘤或神经鞘瘤,胃肠道间质瘤在与胃肠道平滑肌瘤的鉴别中,平滑肌瘤的免疫表型为SMA、结蛋白弥漫强阳性,CD117 和CD34 阴性,平滑肌瘤的瘤细胞胞质丰富细胞形态单一均呈梭形,嗜伊红,呈交叉束状排列。提示CD117、CD34 与结蛋白的表达近乎有完全的分界,说明GIST 与平滑肌瘤是不同类的肿瘤。
与胃肠道神经鞘瘤鉴别中,其瘤细胞呈长梭形、波浪状或蛇形,细胞核两端尖,该瘤最特征的表现是瘤组织周围有丰富的淋巴细胞聚集,形成淋巴袖套。其免疫表型为S-100 弥漫强阳性,CD117、CD34 均阴性不同于胃肠道间质瘤。本组82 例胃肠道间质瘤是从102 例原发于消化道间叶源性的梭形细胞肿瘤中筛选出的,结果与文献报道。胃肠道间质瘤的危险度分级对临床治疗和预后估计十分重要。本组发生于胃65 例中,低度危险性22 例,肿瘤直径均<5 cm,多张切片均未见核分裂像,临床未见复发及转移,预后较好。高度危险性38 例中,14 例有邻近器官浸润,4 例肝转移,3 例淋巴结转移。根据文献报道和笔者的观察认为,肿物局部浸润,细胞明显异型,肿瘤直径>10cm,肿瘤性坏死,核分裂数>10 个50HPF,腹膜播散和远处转移,可作为判断恶性的参考指标。
参考文献:
[1]秦文华,王桂芝,卢书信.胃肠道间质瘤临床病理基因分析[J].中国城乡企业卫生.2016(04)
[2]刘光胜.胃肠道间质瘤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4(31)
[3]张成强,李伯菊,张莉,史剑鹏.16层螺旋CT对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价值[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08)
论文作者:刘洪淼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5
标签:胃肠道论文; 细胞论文; 间质论文; 肿瘤论文; 肌瘤论文; 免疫论文; 平滑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6年7月第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