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浅入深读《吆喝》论文_程艳玲

由浅入深读《吆喝》论文_程艳玲

程艳玲 五大连池市二龙山农场初中 黑龙江五大连池164100

摘要 课堂以扎实有效地文本解读为载体,师生真正关注文本, 到课堂的最后将文本升华,引领学生深刻思考,整个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到渠成。

关键词 课堂回放 原因分析 解决策略

这是一节难忘的公开课,它给我触动,令我反思,让我深刻领悟到语文教学的过程中不可缺失的根—文本。

一、课堂回放:

首先我以自己现场吆喝卖冰棍的表演拉开了本节序幕,开场雷人。我顺势抛出问题:同学们是不是也想现场吆喝一番,那么我们一起来学习萧乾老先生的《吆喝》,看看你能得到什么启示,有哪些更精彩的表现。接下来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梳理本文结构,概括课文内容。学生小组研讨交流活动按照教师的设计和安排有序进行。最后环节,拓展迁移

师:刚才大家倾听了各种不同的吆喝声,一定茅塞顿开。下面我们就来小组展示。

一男生勇敢上台表演,“磨剪子哩,不快不要钱呦……”声音浑厚有磁性,颇有那么点韵味。

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时间,“卖油条啰、又香又脆的大油条!”

“卖麻花了、不好吃不要钱。”

“卖鸡蛋哩、土生土长的笨鸡蛋!”

“卖酥饼,刚出锅的香酥饼……”一时间吆喝声此起彼伏,欢笑声充盈整个教室。此时的情景让我惊喜,学生在我的精心设计、启发之下终于进入了情境,课堂仿佛变成了一个喧闹的集市。

二、原因分析:

本节看似热闹,其实忽略了文本的“语文核心价值”对文本的原始阅读,学生没有“读”,就不会“品”,更难“悟”。显然,学《吆喝》不是学“吆喝”,不是课堂凑空洞的热闹,而是要让学生了解民风民俗,关注民间文化,体悟民俗文化中的精神内涵。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深度与广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体验热情与思考深度。只有有了一定深度,才能避免喧嚣的“吆喝”。

三,解决策略:

围绕主题,关注文本,重新设计。

反思后由浅入深再现吆喝:

一、 从浅处触摸文本

通过深入研读文本我发现之前的备课我对文本的解读不够,直接导致课堂深度不够。重新设计时我认真研读,重点从《吆喝》一文所蕴含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实质入手解读文本。导入之后我设计了这样的阅读思考题:请同学们依照以下四个问题1、找出“吆喝人”。2、分析“吆喝方式”。3、了解“吆喝内容”。4、明确“吆喝目的”。快速阅读课文。

直接入题,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进入状态,沉入文本解读。

学生快速进入课文的学习,带着问题速读课文:边读边用笔画圈点、勾画、记录;学习小组内有小交流;个别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教师由课文内容入手去审视文本,对文本价值进行准确定位,引导学生由浅处入手去解读文本。

二、 把握文本的深度

由于吸取了先前的教训,这次备课我特别注重对文本深度的挖掘,在学生由浅处入手感知文本的基础上,因势引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吆喝”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实质,使本文文本的深度再现。

生提议:以上问题可以归结为本文写了哪些人以哪种方式展现的吆喝?作者是按照怎样的写作思路对吆喝进行介绍的?作者是通过怎样的语言来表现吆喝的?

一个简单的问题引领的是对文字的品读,就这样学生引导着学生走进教材,走进文本,立足教材,深入文本,去领略民俗文化的丰富意蕴,引领同学们对文本深层次的阅读思考。

师:(示意赞同)请同学们通过品析文章中平实而又不乏生动幽默的语言,用一种深度去解读《吆喝》。

生小组交流研讨、问题和讨论都紧紧围绕文本,有的放矢。学生合作探究后派代表阐述观点。

生:我读出地道的北京味儿。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生:我读出作者向我们表达的内心呼唤。

生:我读出了老北京贫困朴实的底层人对待生活质朴热情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和人生境界。

师:的确,从“吆喝”到“吆喝人”,从昨天到今天,我们要准确地把握文本的精髓——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这就是《吆喝》一文文本的深度。

学生再读课文思考:课文内容分为两大部分,前半介绍各种各样的吆喝声,篇幅较长;后半剖析吆喝的艺术性,篇幅相对较短。文章教学重点却在后半部分—吆喝所体现的艺术性和所反映的生活态度。

师:作者在《吆喝》一文中怀念的不仅仅是吆喝的内容,他还怀念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仔细品读,体会作者情感。(语文教学要让学生从作者的思想感情出发,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从更深的层面去挖掘文本,因为已经有了前面的读、品,这里重点是悟,学生围绕民俗谈吆喝,深入挖掘文本已不成问题。)

三、 立足生活理解文本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来阅读理解文本,因为个体生活体验的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认识。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文本,我引导学生立足生活经验来理解文本。

师:吆喝是一种文化,当听到街头巷尾商贩的吆喝声,你有什么感受?结合你的生活体验以及课前收集的材料来谈谈。

生:早上我家门口卖油条的叔叔一喊:“新出锅的油条,又香又脆,不好吃不要钱。”我一听就馋了。(笑声)

生:我一听卖糖葫芦的奶奶一喊糖葫芦酸,我口水忍不住往外流。(笑声)

生:这说明吆喝人有自己的独到的艺术,我长大了要开一家烤鸭店,不但烤鸭做得要好,更要精心设计我的独一无二的吆喝,让大家比吃烤鸭还上瘾。(掌声)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而这种对话是建立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的。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到集市上搜集、调查、整理当地的种种“吆喝”,即兴发挥,精彩展示,课堂有了笑声、掌声、激动的喝彩声,这不能说不是立足生活理解文本的亮点。

四、探讨“吆喝”意义,体会“吆喝”的魅力。升华文本。

师:(过渡)“读吆喝就是读生活,读吆喝就是读市井风情。”引申到文本的升华解读。

学生先细细品味作者的描写,再让学生从描绘中体会如果自己就是小贩大声吆喝出来。进一步深化主题。

师总结:吆喝是一种民俗艺术,这种民俗艺术不仅反映了老北京人的生存状态,而且折射出了老北京人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希望同学们用心聆听,倾听文本发出的细微的声响,让它成为你灵魂中最美的声音。

“细读文本就是穿行在多重词语之间。”(谭学纯语)吕叔湘说过,细读文本就是要从语言出发,再回到语言。整个课堂以扎实有效地文本解读为载体,师生真正关注文本,深入语言,品读课文,悟出道理,有对课文的朗读体会,有对语言的品味欣赏,也有对文本的情感的体验,读、品、悟,由浅入深,课堂层层深入递进,到课堂的最后将文本升华,引领学生深刻思考,整个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水到渠成。

论文作者:程艳玲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9年11月

论文发表时间:2020/1/8

标签:;  ;  ;  ;  ;  ;  ;  ;  

由浅入深读《吆喝》论文_程艳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