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发展观:新世纪领导中国人民的又一伟大旗帜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新世纪领导中国人民的又一伟大旗帜_科学发展观论文

科学发展观:新世纪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又一面伟大旗帜,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中国人民论文,科学发展观论文,伟大旗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进一步推进,不仅需要科学发展观这一科学理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伟大实践的密切结合与互动, 而且需要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深化已有的理论认识,再用以正确地指导实践。2007年将召开党的十七大,需要进一步深化科学发展观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对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问题的研究,把人们的思想认识统一到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上来,把科学发展观作为新世纪引领中国人民前进的又一面伟大旗帜树立起来。

一、要从实现理论权威和执政权威统一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

执政党的理论权威是一种使人们信服和遵循的理论力量,它集中体现在执政党的指导思想上。理论是行动的先导,一个执政党要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就一刻也不能没有执政理论的指导。在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的大国,要把十三亿多人的力量凝聚起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必须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就必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拥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力量,实现理论权威和执政权威的有机统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绝不是偶然的,也不仅是一种良好愿望、主观要求,它顺应了发展是时代主题、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需要,顺应了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需要,顺应了人类文明进步的需要。“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①,决定思想、观念和理论的核心要素是社会经济条件。

科学发展观从2003年提出以来日益深入民心,在全党全国人民中形成了广泛共识,广大干部群众衷心拥护科学发展观,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实践科学发展观,形成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发挥了非常明显、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是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又一次成功的结合,标志着我们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又向前迈了一大步。从时代和实践发展的需要出发,必须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要深刻认识到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必须高举的又一面伟大旗帜。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科学发展观,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高举科学发展观的旗帜,就是真正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旗帜。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坚持,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好体现。

“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决定于理论满足于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②一个理论的历史地位决不是自封的,是历史地形成的,主要应看它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了人类在历史实践中提出的问题,在多大程度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前进。正是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需要把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指导思想确立起来,把它作为一面旗帜举起来,在全党全国人民中自觉用这面旗帜来统一思想和意志、凝聚智慧和力量,从而实现理论权威和执政权威的统一,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全党的实际行动。做到这一点,需加大宣传、教育和研究力度,不断完善其体系,丰富其内容;需充分阐发科学发展观的新概括、新观点,突出它的时代性、创新性,而不要把其淹没在旧体系、旧理论、旧语言的阐释中。当然,进一步提升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不是任意、人为地拔高,不是把科学理论庸俗化,更不是以激情代替科学,把它描绘成无所不包、无所不能的足以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描绘成包罗一切、囊括无遗的庞大理论体系。要认真总结经验,尽量避免过去在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出现过的一些弊病,要求真务实,搞得更好些。

要从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高度,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意义和指导意义。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提出了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特别是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以及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方面的观点,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然而,我们党提出科学发展观,不仅仅是为了解决发展中出现的某些突出问题,不能仅仅理解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它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虽然科学发展观是在十六届三中全会上作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提出来的,但随着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化,不能把科学发展观仅仅理解为政策型的理论观点,更不能仅仅局限于“观点”一词表面上的含义。“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三句话只是科学发展观的集中表述,并不是科学发展观的全部内容,就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三句话不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全部内容一样。这种创新理论,涵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各个方面,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领域,并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的等重大问题上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一科学理论不能将其理解为仅仅是统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对于以发展为主题的当代中国来说,科学发展观是精而管用的马克思主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作为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科学发展观对于我们的各项工作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是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长期坚持的根本指导方针,必须贯穿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我们只有这样去认识它,才能真正理解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的深远考虑和重大战略意义。诚然,科学发展观就目前的概念和表述来讲,范围有待拓展,还不能完全覆盖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因此,在内涵上可以进一步扩大容量,外延上可以进一步扩大范围,甚至在名称上也可以作适当的改动,比如可以改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发展理论(或者思想)”。随着时代和实践的发展,我们党里程碑式的理论创新成果会越来越多,可以用“新时期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概括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一切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同时为今后的理论创新预留了空间。

二、要从创新党的指导理论的高度,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体系、逻辑结构和基本范畴

按照哲学系统论的观点,任何事物都是一个系统;任何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有层次结构的,各层次所包含的基本观点,依其内在联系构成一个有机的逻辑结构,系统地回答一系列基本问题。党的指导理论是有其科学的理论体系、完整的逻辑结构和必备的基本范畴的理论。科学发展观是对党的指导理论的新发展,具有作为党的指导理论的基本元素,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科学的理论体系是对客观事物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和反映。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主题,形成了包括指导发展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的价值取向(以人为本)、发展内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发展要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展手段(五个统筹)、发展方式(加快自主创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深化改革开放、推进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发展的根本保证(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发展的基本条件(和谐中国、和谐周边、和谐世界)等层次有机统一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就其主要之点说,科学发展观在党的思想路线上增添了求真务实的新内容;在发展道路上强调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上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绘制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在根本任务上提出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大科技进步和创新力度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在发展动力上提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适应社会发展要求,推进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建立健全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机制;在依靠力量上提出维护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国际战略上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和谐周边、和谐世界;在领导力量上提出必须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在根本目的上提出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充分表明,科学发展观是一个博大精深、结构严密的科学体系,理论体系的整体性、层次性、严谨性的基本特征已经凸显,但又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科学理论的一般特征。“历史从哪里开始,思想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思想进程的进一步发展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③。科学发展观的逻辑与现实历史发展的进程即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是高度一致的,两者相互促进,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科学发展观有五个层次,构成完整的逻辑结构:第一层次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求真务实是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品质,是我们党创立科学发展观的思想基础;科学发展观之所以科学,就在于它坚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观从根本上坚持了我们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求真务实成为它的哲学基础,是科学发展观的灵魂。求真务实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思想既一脉相传又与时俱进。第二层次解决逻辑起点和归宿问题。坚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科学发展观的终极价值目标,解决了社会发展的根本宗旨和基本动力问题。坚持以人为本在科学发展观中处于核心地位。第三层次确立新的指导原则和新的发展要求。科学发展观把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三者有机统一起来,提出“五个统筹”、“六个必须”,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分别揭示了发展的目标、方式和途径,着重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发展、发展什么,怎样发展的问题,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内容。第四层次,随着发展问题的展开和逐步解决,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布局、基本途径、发展战略、发展方针等重大问题的解决。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五大建设为支柱,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由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扩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加上党的建设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的五大支撑点,广泛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方面。在这些领域,科学发展观都提出了一系列理论观点。这些理论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逻辑展开,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内在逻辑的展开,凸显了科学发展观作为科学理论的全局性和整体性。第五层次,建立健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保障及综合评价体系。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理论,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形成了强有力的理论保障;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和制度上,提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建立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以正确政绩观和良好作风保证科学发展观的落实,把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统一起来。严密的逻辑结构使科学发展观这一理论具有高屋建瓴、气势恢宏的显著特点,而且这种逻辑结构使科学发展观呈现出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特征。

科学发展观不同层次的范畴组成了完整的范畴体系。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是第一层次的范畴,是属于统摄、包容性的范畴,也是属于宏观性和原则性的范畴,因而也是最基本的范畴。科学发展观的其它一切范畴由此出发,并在这些范畴的统摄、包容下诠释、展开、发展。科学发展观创造性地对当代中国的发展目标、发展阶段、发展机遇、发展主体、发展动力、发展规律、发展制度、发展战略、发展道路和发展实质等重大问题做出了科学回答,构成了科学发展观第二层次的基本范畴。科学发展观是与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相统一的世界观体系,政绩观、人才观、群众观和荣辱观成为科学发展观第三层次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围绕坚持以人为本这一核心,着眼于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构成了一个有内在联系的有机统一的整体,对当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作了全面深入的回答。

三、要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所处的核心位置,深刻认识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

创新是科学的本质特征之一。科学发展观根据新的时代发展要求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是我们党理论创新的标志性重大成果,必将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的更大的胜利。

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理论两个重大战略思想的统属关系。有人认为和谐社会理论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媲美的第三个重大理论,甚至提出以和谐社会理论来统揽科学发展观,作为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重大理论创新成果的标志。这一说法是欠妥当的。作为标志性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只能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和谐社会理论,而不能以和谐社会理论来统揽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不仅要做到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且要实现“社会更加和谐”这一重要目标。既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包含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那么,科学发展观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指针,就自然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指针。科学发展观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也是统领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而且只有把经济搞上去,才能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和雄厚的物质支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实现的途径。科学发展观是从发展的角度求和谐,实现社会和谐首先要做到科学发展;和谐社会是一种社会状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从社会和谐的角度促发展,从社会关系、社会状态方面反映和检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成效。

要正确认识科学发展观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其它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关系。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加快理论创新的步伐,先后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创新型国家、构建和谐世界等一系列新观点、新命题和新思想,形成丰硕的理论创新成果。这些理论成果是针对不同问题提出的,理论内涵各有侧重。它们之间并不是彼此割裂孤立的,而是彼此密切相关,紧密相连,具有内在统一性。但科学发展观在十六大以来党中央的理论创新中处于核心位置,处于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地位,是统领其他重大战略思想的灵魂。其它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个主题,从不同方面、不同领域展开,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完善、丰富和发展,表明科学发展观是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在理论上形成了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相互转化,统一于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之中,在实践上也已实现了良性互动。要从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的内在联系中,不断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的认识。掌握了科学发展观,就掌握了理解和把握这些重大战略思想的根本;深刻学习研究这些重大战略思想,又能更深刻、更具体地把握科学发展观。

要正确认识和把握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有人把以人为本、实事求是、和谐精神等作为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这是错误的。贯穿科学发展观的主线只能是发展。正是对我国前进道路上重大挑战和重大问题的理论求解,构成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系列成果。如果将所有问题和挑战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这个带有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正是对这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的系统回答,形成了科学发展观;正是围绕这个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的进一步展开、丰富和完善,形成科学发展观理论体系。科学发展观深入系统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谁发展和怎样发展等事关中国长远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问题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四、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为我们党新的理论飞跃提供了有力支撑

科学理论是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体现和揭示。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问题上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取得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这些重大成果是具有内在联系和有机统一关系的整体,进一步深化了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能够为我们党新的理论飞跃提供有力支撑。

关于“求真务实”的理论,是对党的思想路线的新概括和新发展。“求真务实”的新要求,不仅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一脉相承,而且突出强调了实践第一的观点,赋予了党的思想路线以新的实践内涵,使党的思想路线的实践内涵更加深刻和完整,是科学发展观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理论基石。

关于“以人为本”的理论,进一步确立并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努力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并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弘扬了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价值理想,体现了这一科学理论鲜明的理论立场,必将日益深入民心,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大物质力量。

关于“科学发展”的理论,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思想的科学继承和发展。科学发展观以“又好又快”为新的发展坐标,全面赋予发展地位、发展目的、发展观念、发展思路、发展模式、发展质量以新的时代内涵,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发展思想体系,表明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具有广泛的世界性,必将对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产生吸引力。科学发展观不仅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理论、新思路,而且开辟了一条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新道路。

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理论,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重大创新。科学发展观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上升为国家战略,强调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发展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用15年左右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致力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必将对中国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关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战略布局。科学发展观强调,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要以改革促进和谐、以发展巩固和谐、以稳定保障和谐,建设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和谐社会成为我们党新的战略追求,启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实践。

关于社会主义荣辱观和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论述,丰富了我们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的理论,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八条标准绝对不是对过去提法的简单重复和简单组合,把它们综合起来作为一种普遍的道德准则,构成一个完整的思想道德体系,是一种重大理论创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构建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够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为和谐社会建设打牢共同的思想基础,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准备。

关于“四个决不”理论,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强调,要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进一步明确了和平统一的方针,表达了全体中国人民对实现祖国统一的坚强决心,开辟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广阔前景。

关于构建“和谐世界”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外交战略。科学发展观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把中国的发展与世界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强调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通过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构建和谐世界的主张,正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理解和赞同,必将成为引领国际关系发展的新潮流。

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党的先进性建设的理论,能确保我们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科学发展观强调,要从执政理念7个主要方面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等5种能力;要坚持以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科学发展观还强调,党的先进性建设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要全面加强新形势下的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在工作中要大力倡导八个方面的良好风气。这些重要的理论阐述必将使我们党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执政能力、巩固执政地位、完成执政使命。

邓小平曾经指出,如何使马克思列宁主义与各个时期的具体情况相结合,这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科学发展观是在现有社会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并展开的,必将随着实践的深入而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它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继续开辟人们认识和发展真理的道路。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构筑了又一座雄伟壮丽的里程碑。

收稿日期:2007-03-30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版,第544页.

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910页.

③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122页.

标签:;  ;  ;  ;  ;  ;  ;  ;  ;  ;  

科学发展观:新世纪领导中国人民的又一伟大旗帜_科学发展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