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_农民论文

关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_农民论文

对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体制改革论文,粮食流通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国有十多亿农村人口,农村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是我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的关键。而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是推进农业稳定发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首先回顾了我国粮食流通体制的改革进程,分析了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设想。

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回顾

建国以来,我国粮食及农副产品一直实行统购统销。粮食部门统一低价收购生产队的粮食,按计划低价销售。1979年起,我国推行以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十多年来,对农产品价格体系和流通体制也进行了改革。1979年至1984年,先后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大幅度提高了农产品收购价格;二是适当提高了肉、蛋、禽、水产品的零售价格,并对城镇职工发放适当的补贴。初步改革了价格管理体制,改变过去单一的计划价格为国家统一定价、浮动价、议购议销价和集体贸易价等多种价格形式并存。1985年开始,我国放弃了长期以来实行的统购派购制度,取消了粮、棉、猪等主要农产品的统购派销,改为合同收购制度,逐步放开畜产品、水产品、水果和蔬菜的市场和价格,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及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这一体制存在严重的缺陷,特别是在粮食丰收年份更为突出:1.通过行政手段,按低价强制收购;2.农民卖粮难、打白条现象严重;3.虽然收购价有所提高,但由于该时期通货膨胀严重,特别是农用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快,使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超过了收购价格提高的幅度,因而挫伤了农民种粮积极性,1985年以后的几年,全国粮食生产一直徘徊不前。

进入九十年代,中央坚持把农业、农村工作放在首位,继续加大投入力度,使农业生产稳定发展。最近几年来粮食连年丰收,如何保护农民的积极性,防止“粮贱伤农”,确实减轻农民的负担成为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中央在解决农业体制不顺、流通不畅、加工能力不足、存储容量不足、收购资金不足、财政负担增加等方面的问题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流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997年,中央确立了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的总思路,即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以市场为导向,确立以市场为主形成价格的机制,实行多渠道、少环节、开放式经营。为此,提出了“四分开、一并轨”的改革措施,即政企分开、储备与经营分开、中央与地方责任分开、新老挂帐分开、粮食订购价格和市场价格并轨。实行保护价格制度,敞开收购农民粮食,逐步放开粮食销售价格,对城市低收入人口、大中专学生、部队、农村特困地区人口的粮食实行定向补贴。改革粮食储备制度,从中央到地方建立粮食储备系统,从粮食定购、储备、调运、销售到人、财、物管理实行垂直领导。粮食经营制度实行“一主多辅,多渠道流通”体制,这一改革举措无疑使我国的粮食流通体制向市场化,开放式经营迈出了可喜的一步。但是也带来了一些新问题,主要有:1 )国有粮食系统普遍陷入困境,亏损严重,经营主渠道的作用受到威胁;2)没有建立全国粮食流通市场,粮食流通不畅, 甚至出现了产粮区难以销售、缺粮区粮食靠进口的现象;3)储备粮食管理混乱, 为了多获得国家财政补贴,各地普遍存在虚报储备粮收购数量,骗取财政补贴,或者私自抛售储备粮,套取储备粮资金,挪做它用等现象,使中央财政蒙受巨额损失;4)国有粮食经营企业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管理水平低下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并且有不少企业把经营性亏损与政策性亏损混在一起,在农发行作亏损处理;5)粮食收购资金短缺,新、 老挂帐巨大、资金被挪用等。

二、现行粮食流通体制及存在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特别是减轻中央财政负担,确实保护农民利益,1998年上半年起,国家出台了改革粮食流通体制的新举措,即“三项政策、一项改革”。三项政策是指以保护价敞开收购农民粮食,顺价销售粮食(顺价指收购价+仓储费+管理费+其它费用),农业发展银行收购资金封闭运行;一项改革是指国有粮食企业要加快自身改革。这一改革方案从理论上分析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不管是丰收年或是欠收年,农民均可按国家保护价出售余粮,并取得现金;可减少中央财政补贴,农发行资金封闭运行,不会被挤占、挪用;顺价销售保证粮食经营部门不亏损、不挂帐。但是这一体系要起作用,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1 )粮食垄断经营,除了国家粮食企业外,其他单位和个人包括农民不能参予销售粮食。这一点似乎难以做到,限制农民出卖自己的劳动成果没有法律依据,如果存在农民或粮食商贩市场上销售粮食,必然使三项政策的两项难以实施,保护价收购可能会不起作用,因为个体、私营粮商可以略高于保护价收购,而以略低于国有粮食系统的顺价销售,使国有粮食企业难以实行顺价销售。因为个体、私营商贩的经营成本低于国有企业。2)全国统一收购价格、统一销售价格。否则, 经营成本高的企业,无法实现顺价销售,必然产生新挂帐。各地的粮食生产成本不同,各地的收入水平相差较大,统一购销价格势必引起新的问题。

粮食流通体制除了上面两个前提难以满足外,还存在以下缺陷:

1、不利于推动粮食经营企业的自身改革。 顺价销售使粮食经营企业没有竞争,没有风险,“旱涝保收”;

2、经营者在利益驱动下,必然想方设法在收购方面做文章, 要么降低收购等级,好粮当差粮收,要么多扣水分和杂质,坑害农民;

3、丰收年份,必然出现仓容不足,农民卖粮困难;欠收年份, 会出现大量仓储设施闲置,效率下降,成本增加;

4、顺价销售使城镇居民成为粮食市场风险的主要负担者。 在欠收之年,粮价上涨,为了稳定城镇居民的生活,政府只能发放粮贴;丰收之年,粮多价跌,顺价难以销售,粮食企业难以偿还农发行的贷款,无法从根本上解决中央财政负担问题。

三、改革现行粮食流通体制的思考

现行流通体制虽然其出发点是好的,然而,却很难推行,强制推行后,也无法达到预期效果,必须加以改革。

1、总体思路

坚持市场取向改革,加强调控力度,深化国有粮食改革,保护农民利益。市场改革是难以逆转的,只有坚持市场取向政策,建立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粮食流通体制,借鉴西方国家的成功经验,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2、具体措施

1)粮食局与粮食经营企业脱钩,政企分开: 粮食局只有政府部门的职能,粮食经营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2 )粮食购销价格由市场决定,粮食经营实行开放式经营;3)完善中央、省、 市粮食储备体系,并实行垂直领导:当粮食丰收,粮食价格下跌时,中央储备局研究制订计划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农业发展银行按计划向各省、市粮食局发放收粮贷款,从而保护农民的利益;在粮食欠收年,粮价上涨,则储备局要研究、制订销售粮食计划,确定抛售价格和数量,平抑物价,保护城镇居民消费者的利益。粮食储备局属非营利性政府机构。其收粮资金也可以由中央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建立储备基金;4 )国家粮食局或粮食储备局要研究、分析粮食市场变化,作好市场预测工作,并定期公布信息,指导农民种粮,科学确定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播种面积,使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社会供求关系基本稳定,减轻粮食储备局的压力;5)深化粮食企业改革,发展一业为主,多种经营,大力发展粮食深加工和精加工,开发新产品,开拓国际市场;6)建立全国农产品流通市场, 特别是构架产粮区和缺粮区的粮食流通渠道,解决农民卖粮难的问题,建立和发展农产品交易所,开展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减少粮食生产者的价格风险,保护农民利益;7 )粮食进出口部门与粮食储备局通过合作,通过粮食进出口调节国内粮食供求关系,稳定价格。

收稿日期:1999-01-10

标签:;  ;  ;  ;  ;  

关于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思考_农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