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目的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目的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全球化态势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宗旨和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态势论文,宗旨论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价值论文,方法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A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03)03-0013-04

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格和生命力在于创新,马克思主义从诞生至今在强大的敌人一刻 不停的围剿和叫骂声中高歌凯进的内在奥秘源于创新,马克思主义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实践中表现出来的旺盛活力基于创新。全球化作为当代最具特色的世界话语和时 代潮流,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进一步创新。把马 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置于全球化的背景下考察,充分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当代价值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宗旨和基本方法,对于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 化事业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和继承者始终把创新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品格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强大震撼力、感召力、战斗力和生命力源于其体系的开放性、动态 性和不断发展性。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自觉地把创新作为自己理论的基本品格,明确宣 布自己的理论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要不断开辟通向真理的道路。他们批判了黑格尔把 自己的理论视为终极体系的错误,指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一成不变的理论体系,穷尽人 类一切虽然足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纲领性文件,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在该书1872年德文 版序言中,根据变化了的情况认为:“这个纲领现在有些地方已经过时了。”“这些基 本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所以第二章末尾提出的那些革命措施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很明显,对于社会主 义文献所做的批判在今天看来是不完全的。”“关于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问 题所提出的意见——在实践方面毕竟是过时了。”(注:《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 ,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229、252页。)类似这样既诚实又严厉地批判自己理论 的例子是很多的。因为,马克思主义创立者从来都没有把自己神化,从来都没有把自己 当作是掌握了人类的绝对理性,可以用它来解决世界上所有问题的超人,相反,总是一 再强调要用活生生的实践来检验、丰富和发展理论,而不是用理论来裁减实践,一再强 调要根据变化了的形势和条件,提出新的理论,要用适用于新的历史任务的新公式和新 结论来代替随着时间推移而失去作用的旧的个别公式和个别结论。总是把自己的理论视 为不断发展的学说,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检验和不断完善的学说。也正是时时经受实 践浪潮的不断砥砺,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不断创新中日益完善,在世界众多理论流派走马 灯似的不断变换中独树一帜,以其强大的理论穿透力和战斗力屹立在时代的峰巅。

列宁是对马克思主义勇于创新的典范。列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通原理,从俄国革命 的实践出发,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必须在几个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 得胜利的论断,得出了革命可能在一国单独发生并取得胜利的崭新结论,又以这一新的 理论为指导,使科学社会主义终于在俄国成为了现实。面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 列新情况和新问题,列宁用马克思主义观察和分析问题,努力探索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 主义建设道路,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 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创造性开辟了建立农村根据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 取全国胜利的革命道路。建国初期,又按照中国国情,创造性地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曾经设想社会主 义革命有可能对资产阶级和平赎买,列宁在十月革命之后提出过进行这种和平赎买的政 策和方案的轮廓。但是,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列宁的方案没有能够很好实施。和平赎买 在中国的成功运用,是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大贡献 。

邓小平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重大的基本问题上,继承和发 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创新精神,他坚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 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在新的实践中形成了邓小平理论这一当代中国的马克思 主义。

由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和后继人不断地进行理论创新,使马克思主义经久不衰,历久 弥坚,始终成为时代精神的精华。150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以势不可挡之势在全世界广 泛传播,成为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马 克思主义学说的整体不仅依然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而且它还是解决许多严峻问题不 可缺少的工具。(注:俞可平主编:《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199 8年版,第65页。)

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同样面临着创新的契机。现代意义上的全球化是一个全新的 时间流变态和空间存在域。新的时空孕育着新的问题,推动着理论创新。实践反复证明 ,不愿意创新的理论是那些无视或回避时代问题的理论,也是注定要衰亡的理论。马克 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内在动因就在于它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它敢于正视和问答时代的问 题,为人们解决时代的问题提供科学的方法论。马克思曾经说过,每个时代总有属于自 己时代的问题,“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 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 0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89~290页。)时代的飞速变化,出现了马克思主义创立 者没有预料到的许多新问题,需要马克思主义继承者作出新的解答。正如邓小平所说: “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列宁同 样也不能承担为他去世以后五十年,一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答案的任务。真正的 马克思主义者必须根据现在的情况,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注:《邓小 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91页。)

二、全球化带来的新问题推动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

今天,全球化已经作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奔腾而来,与此同时,许多前所未有 的新问题也推到了历史的前台。全球化是一个问题空前的时代,是一个新老问题交织的 时代,是一个大问题中有小问题,小问题中有大问题,问题引发问题的时代。正是成堆 的和错综复杂的问题,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问题域和生长点,也显示出了马克 思主义理论创新的巨大价值。

1.时代转型——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代替了战争与危机给人类带来的深重灾难

马克思主义正是作为无产阶级的革命学说而问世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要解决资本主 义的内在矛盾,只有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在全球化时代,尽 管和平与发展这两个问题,一个也没有解决好,但是,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都处于一个 相对稳定、和平,追求本国发展的时期。和平与发展是各国人民的追求和向往,是时代 的主流。经济全球化也使资本主义进一步拓宽了发展的空间,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快速 流动,得到了增值,资本主义通过发展高新技术和进行自我调整摆脱了一次又一次的危 机,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的对峙和并存还会存在相当长 的时期。

2.实践转型——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生活时的实践不同于当今的信息化、网络化、电子 化和基因化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曾经这样热情地讴歌他们那个时代的实践:“大工业建立了由美洲的发 现所准备好的世界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 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扩展,同时,工业、商业、航海业和铁路愈是扩展,资产阶 级也愈是发展,愈是增加自己的资本,愈是把中世纪遗留下来的一切阶级都排挤到后面 去。”今天,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技的突飞猛进,传统的工业化已经被信息化、网络化 和电子化所改造和提升,产业结构出现了从“从硬变软”的趋势,传统的以物质生产为 主的经济发展模式正向新兴的以信息、知识的生产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转换,即从物质 经济到信息和知识经济转换。在传统的实在世界从事实践的方式依然存在的同时,又出 现了通过网络在虚拟的电子世界从事虚拟的实践这一全新的实践方式。与此同时,资本 主义的剥削方式也从公开的赤裸裸的形式,转变为隐蔽的和柔性的形式。总之,在全球 化时代,随着实践的转型,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状况以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状况 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

3.问题转型——以前个别性、局部性和区域性的问题开始变为世界整体存在着的全球 性问题

在马克思主义创立者所生活的时代,全球化的规模和范围与今天不可同日而语。现在 的全球化,使世界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的国际化形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世界,上 个世纪50年代,加拿大学者麦克卢汉所描绘的“地球村”已经从朦胧走向清晰。随着世 界各国相互依存度的加强,原来的个别的、局部的和区域性的问题逐渐上升为一般的、 普遍的和全球性的问题。世界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毒品问题、军备问题、 恐怖问题、爱滋病问题、科技反人道的运用问题等等,已经成为决定人类的共同命运, 而且只有依靠全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加以解决的问题。总之,全球问题具有全世界性和 全人类性。也只有通过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

4.力量转型——社会主义从高歌猛进转变为苏联东欧解体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处于低 潮

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创造了辉煌,从十月革命到上世纪中叶 近40年的时间,社会主义国家从一到多,形成了欧亚两洲强大的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 义在世界范围内蓬勃发展。但是,随着苏联和东欧的解体,社会主义陷入低谷。整个世 界上马克思主义和非马克思主义的力量对比发生了重大变化,马克思主义处于处境恶劣 ,受攻击最甚的时期。福山在《历史的终结与最后的人》一书中声称马克思主义已经死 亡,要把马克思主义送进历史的博物馆。国内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有人认为,阶 级性质的资本主义已不存在,让位于后资本主义。马克思主义要让位于后马克思主义。 也有人打着所谓理论创新的幌子,全盘否定马克思主义。或者人为地制造马克思与马克 思的对立,马克思与恩格斯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与列宁的对立,马克思恩格斯列宁与 毛泽东、邓小平的对立。主张告别马克思主义。这与教条化马克思主义一样,都是要葬 送马克思主义。在这种情况下,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更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随着全球化的到来,社会转型、时代转型、问题转型、实践转型、力量转型和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要求都需要从理论上作出回答,并在回答中发展理论。这就 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契机,构建了平台,注入了动力。

三、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是一门严谨、严肃和严密的科学,它既不同于停留在嘴巴上的 空谈创新,也不同于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在任何时间和空间条件下都可以预测未来、指点 迷津的万能工具的做法,更不是脱离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标新立异式的所谓创新。今天 ,马克思主义创新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要完整地、科学地、正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不要 再出现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末的事情,即法国的“马克思派”自命为马克思主义者,但 存在着教条主义和宗派主义的倾向,要避免诸如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的理解以及人为 地附加上背离马克思主义本质的消极东西等错误做法,就应该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 的科学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研究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换言 之,只有结合生活实际,悉心地研读马克思主义,掌握其精髓,领会其实质,把握其真 谛,才能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科学地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 主义理论的创新、创新、再创新的深刻内涵应该包含着学习、学习、再学习和研究、研 究再研究。大兴马克思主义创新之风,必须大兴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之风,把创新等 同舍弃对马克思主义的认真学习的做法是错误的。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利创新需要科学的方法论。科学的方法论是科学创新的行动 指南。

1.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系统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从系统整体的视角考察人类社会的发展 ,将多种复杂的关系和因果序列视为交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并从中准确地揭示出社会发 展一般进程的性质、动力及其内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杰出贡献。它既反对 了黑格尔用纯粹的精神因素解释社会历史的唯心史观错误,又与第二国际时期的庸俗的 经济唯物主义、“进化的社会主义”、社会改良主义以及将社会规律自然化的错误区别 开来。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都是作为马克思主义体系中的组成部分出现的,理解 马克思主义要着眼于整体,不能因为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个别结论与现实有所不同而否定 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从总体上看,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和唯物史观在今天并 没有过时。

2.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实证的方法

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者本人的观点和被后人加以改造了的所谓马克思主义的区别开来 ,把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针对不同的对象所说 的话区别开来,把马克思主义创立者在不同时期理论活动的重点和兴奋点梳理清楚,努 力还马克思主义的本来面貌,或者说,进行社会学上所说的“理论的移情”,即为了正 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努力把自己置身于马克思主义创立者生活的场景中体验和思考问 题,把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观点放到马克思那个时代的背景中去理解。这就要求必须 认真研读马克思等人的原著,从理论上力求完整地、正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不读马克 思主义的著作,就动辄批评马克思主义,否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做法是极其肤浅的 ,在实践中也是极其有害的。

3.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动态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不是僵死的和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动态发展的。实践在发展,新的问题 不断出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就是从生活实践中不断获得丰富的养料,因此,理 解马克思主义,就必须用实践来检验和说明理论,而不能用理论来裁剪实践。实践飞速 发展的步伐总是要对理论进行毫不留情的扬弃,这也是歌德所说的:“理论是灰色的, 生命之树常青”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存在着与当代实践不相符合的内容是正常的 和不足为奇的。坚定的马克思主义的信奉者和继承人的任务就是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通 过勇于创新,进一步补充和完善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永远保持旺盛的 生命力。

4.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实践的方法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如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效果如何,要看它在实践 中的应用结果,看它对于实践指导功能的发挥如何,实践是检验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 今天,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成效,要通过中国现代化的实践来检验。要在中国现 代化的实践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中国现代化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者要主动 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在回答和解决现实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因此,马克思主义者的主要任务不是围绕马克思的某些个别观点进行无休无止的争论, 而是要到实践中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推动实践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发展马克思主义 。当然又必须注意反对对马克思主义的实用主义的态度。

恩格斯在谈到文艺复兴时曾充满激情地说:“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 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 ,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也是一个中国现代 化事业快速发展的时代。时代呼唤着和催促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讲新话,走新路 ,做新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必将跃上一个更新的阶段。

注释:

⑤《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28~229、252页。

⑥《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445页。

收稿日期:2003-03-21

标签:;  ;  ;  ;  ;  ;  

全球化背景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价值、目的和方法_马克思主义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