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梅霄潇

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梅霄潇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重庆 408000

摘要:随着生态环境破坏问题日益严重,全社会都已经提高了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关注力度。在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指导下,海绵城市理念应运而生,各个城市在园林设计的规划建设中逐渐融入海绵城市理念,这不仅能够提高风景园林的景观效果,还能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目的。本文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

关键词:海绵城市理论;城市园林设计;运用

引言

当人们解决了最基本的居住问题之后,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提高居住地的质量。人民生活条件日益提高,使得人们对居住周边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选择定居城市时,也把城市绿化建设作为挑选的条件之一。因此如何打造好城市园林的设计,为人们提供一个优美的居住环境,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主要目标。

1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主要是将城市发展为具有海绵特性的城市建设,其主要功能在于对城市内雨水、积水、内涝等不利因素的吸收和存储、利用效果。海绵城市在园林设计中的应用可以理解为,在园林设计中同样具有海绵的吸水功能。相比传统的园林设计理念,更有利于城市的排水和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在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影响下,海绵城市已成为当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科学地应用到园林设计的道路、绿地、广场等基础设施的设计施工中,能够让这些载体具有对水资源的高效吸收作用,从而真正实现水资源回收循环利用。园林设计中包含很多的绿地、植被种植,降雨时可以吸收一定数量的雨水,能够有效缓解雨水的汇集,避免城市内涝等现象的发生,更好地为人们提供安全出行条件。另外,通过对雨水的收集、过滤处理,用于园林绿化的灌溉等方面,进一步保护水资源。

2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原则

2.1整体规划原则

运用海绵城市理论时,要站在整个生态系统的角度,以全面发展的眼光实施。全面了解所建园林项目的利弊,统筹规划好项目整体的发展方向,周全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做好规划设计工作,不可偏向哪一个方面,要将眼光放于全局层面。

2.2生态优先原则

一直以来,生态在海绵城市建设当中都处于基础地位,在规划建设过程中也要将公园的保护和绿地湿地的建设给予重视。在城市中,还有一系列蓝色海绵体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河湖、湿地等等,在建设过程中,要积极利用自然排水系统,建设过程中避免对其造成影响,这样才能更好地自然寄存雨水,实现可持续水循环,让城市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得到保证。

2.3统筹建设原则

海绵城市理论已提出一段时间,但具体如何实施还未提出方案。在建设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好各个方面的因素,贯彻好中央下达的各项指令,将各类项目落实到位。

2.4注意发挥地域优势

我国不同地区自然地理环境是有很大区别的,这个过程中应当结合不用地区自身的自然环境和水文特点来制定海绵城市建设的细则,确定更加细致的开发目标,在各项设施的建设和相关配套系统的开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因地制宜,这样才能规划处最为合理的工程。

3海绵城市理论的具体应用

3.1加强城市园林设计规划,实现因地制宜

城市园林在设计规划过程中,因地制宜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条件,由于我国地大物博,地域环境有很多不同的地方,城市所在区域受到自然因素、土地资源等多方面影响,对于园林设计的需求也不一样。所以,在园林规划设计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科学运用海绵城市理念,深入进行城市内园林设计的有效开展。以此为前提做好城市园林雨水资源的收集、净化、存储等工作,确保能够满足城市内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

3.2采用绿色基础设施与市政设施相结合

海绵城市理论的实施,是将城市在可持续发展道路上逐渐推进的重要举措。将海绵城市理论与城市园林设计相结合,体现了城镇化建设中的绿色基础设施的突出地位。将城市发展与生态系统的可持续稳定性结合起来,是在根本上解决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相矛盾的重要举措。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政府实行各种城镇化建设措施的推进时,注意与绿色基础设施建设相结合,这才是在根本上提高居民居住舒适度的方法。建议把径流系数和外排水量作为控制参数,通过提高绿地率,铺设透水砖路面,采用生态湿地、下沉式绿地等绿色基础设施,来保障推进城市建设。

3.3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

修复和保护生态系统是在区域层面所强调的要素。生态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其一方面需要体现出园林景观的艺术特性,同时也要将生态功能纳入考虑当中,这样才能让原有的生态敏感区域能够含蓄更多的水源,例如河流湖泊、湿地等等。如果该地区的林地、草地和湿地存在较大降水量,尤其应当重视保护生态,保证生态环境的稳定才能进一步提高开发效率。在海绵城市建设体系当中,无论是森林草地还是河流湖泊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所以在生态园林设计过程中也要给予考虑,积极修复已被破坏的空间,保证区域协调,这样才能让海绵城市和生态园林的建设可以发挥出各自的作用。

3.4增加绿地率

在城市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绿地率是建设海滨城市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是最大的自然海绵体,同时海滨城市是人类聚居的主要场所,是维护聚居地生态系统平衡的关键。大量的研究发现,对于未开发的自然绿地,其每年的径流量的外排率达到了15%~20%,要想更好地维持开发前后的水文特征,就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合实际的绿地率,这样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自然海绵体,而且还可以为城市园林景观的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

3.5建设雨水廊道

对于生态园林的建设而言,其首要原则就是遵循城市的规划,从大局上让城市水系结构得到保证。提高城市河水湖水布局的合理性,并且优化和调整水域周边绿地的布局,选定合适的空间规模。水源的调蓄和排放更加讲求自然,位于水域和滨水区的绿地也要经过细致规划,确保衔接妥当,建立一个完善而有作用的雨水廊道,保证水系周边地块开发的低影响。生态园林的设计也要划定水域保护范围,在水生态敏感区更要遵循相应的标准,对于生已破坏地区要采取相应的恢复措施。生态园林建设理念也要不断革新,不能将排水工作完全采用管渠等设备,过去的快速排除和末端集中理念下的肥水管理理念已经落后了,应当将城市排水尽量采用自然渗透的方式,与此同时将城市河道视为排放通道,将湿地视为净化区域,将湖泊视为调蓄空间,这样才能更好地将城市规划和排水防涝结合起来。

3.6生态铺装

在园林景观规划建设过程中,除了绿地可以覆盖城市地面外,还可以选择各种地面铺装,包括平台、道路的铺装,自然地的铺装,同时还需要重视堤岸覆盖和河湖水体的底覆盖等。透水砖具有透水、透气性强的特点,可让雨水快速渗透地表,补充土壤湿度和地下水,改善城市地面植物和土壤微生物的生存环境。汕头城市绿化建设过程中也充分应用了这一点,在3年“绿满家园”项目中,新建公园的园路、硬地铺砖,均大量采用透水砖,体现生态建设,节水原则,也体现了海绵城市理论的应用。

3.6雨水花园

组团雨水花园具有多方面的功能,不仅具有一定的生物保水功能,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特点,其是一种可以持续对雨洪进行控制的设施,同时更可以提高雨水利用率,避免水资源的浪费。雨水花园作为一种别致的园林景观,生态园林设计中要在满足绿地生态、景观、游憩和其它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合理地预留或创造空间条件,对绿地自身及周边硬化区域的径流进行渗透、调蓄、净化,并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超标雨水径流排放系统相衔接。根据公园绿地、附属绿地、生产绿地、防护绿地等各类绿地低影响开发规划建设目标、控制指标和适用的低影响开发设施类型,建立各类的雨水花园形成不同的“海绵体”。雨水收集是雨水花园的重点,屋面、道路、地表是收集的重点部位,屋面雨水从立管到建筑底部的收集槽,道路与地表雨水的坡度等问题需要结合场地具体设计。设计过程中,明确周边汇水区域汇入水量,提出预处理、溢流衔接等保障措施的基础上,通过平面布局、地形控制、土壤改良等多种方式,将低影响开发设施融入到绿地规划设计中,尽量满足周边雨水汇入绿地进行调蓄的要求。雨水花园设计时,为保证景观效果可通过合理设置绿地下沉深度和溢流口、局部换土或改良增强土壤渗透性能、选择适宜乡土植物和耐淹植物等方法,避免植物受到长时间浸泡而影响正常生长,影响景观效果。

结语

将海绵城市理论应用在城市园林设计中,体现了国家对生态系统建设的重视程度。从之前一味追求经济建设,忽视生态系统的病态发展方式,转变为现在经济生态两手抓的可持续性发展方式,是国家在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一大进步。打造可持续性城市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加强人类关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已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主流。

参考文献

[1]唐正伟.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低碳世界,2016(5).

[2]蔡志勇.海绵城市理论在城市园林设计中的运用初探[J].商品与质量,2016(37).

论文作者:梅霄潇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探索海绵城市在生态园林设计中的应用论文_梅霄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