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物流企业论文,商业模式论文,过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全球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物流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国内外物流企业也展开了激烈的竞争。面对这场竞争,除了扩大物流企业的规模、提高信息化程度及管理水平外,从商业模式的创新角度来考虑企业的新发展,有利于确保企业能随时面对瞬息万变的商业环境,持续发挥其竞争优势。管理学大师德鲁克曾说:“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仅仅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间的竞争”。商业模式体现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逻辑,围绕企业如何获取并传递价值展开。商业模式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有不同的体现。本文综合以往成果,对商业模式各方面的研究内容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结合物流行业背景对物流商业模式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提出物流商业模式创新框架及其例证。
一、文献回顾
(一)商业模式的界定、分类和要素
商业模式这一概念的首次出现是在1957年,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行业的兴起,才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由于商业模式的发展历程较短,使得商业模式的研究依然停留在概念界定的阶段。一些学者对商业模式的种类进行了划分,其中最为常见的是Michael Morris等将其的定义分为经济类、运营类以及战略类三类[1]。首先,经济类的定义也被称为盈利型定义,它是关于企业利润产生的逻辑的[2]。随着以互联网为核心的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探索企业要如何在新经济时代进行盈利,商业模式在当时被理解为企业的“盈利模式”,相关的决策变量包括成本结构、收益来源、定价方法、预期交易量以及边际收益等[1]。其次,运营类的定义是在信息技术逐渐为传统企业所接受且商业模式逐渐成为企业战略的重要整合部分之后应运而生的。此时商业模式被看做一种结构配置,它关注于能使企业创造出新价值的设施内部流程和设计[1]。第三,战略类定义强调的是企业的市场定位、和组织边界的互动和企业的成长机会。目前来说,国外对商业模式的定义大多属于此类。此外,目前一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的本质是企业价值创造的过程[3],并且商业模式是其自身及其利益相关者的价值来源[4]。该种基于价值的定义正在普遍得到认可,它是基于企业价值的产生及传递来进行阐述的,价值创造、价值定位、价值实现、价值传递等成为商业模式的关键要素,同时价值创造以及竞争优势开始成为商业模式的核心决策变量。
由于商业模式的关注最初起源于对电子商务的兴起,故一般来说,将电子商业模式分为B2B(企业对企业)和B2C(企业对客户)两种类型,但显然这种分类只适用于电子商务模式而不能对所有企业领域进行概括。此后学者们逐渐得出了能涵盖所有商业类型的分类方法,比如根据企业的发展过程将商业模式分为三个层次,分别是基础层、专有层和规则层,不同层次下的商业模式需要考虑不同的变量类型[1]。
在商业模式的要素研究问题上,国内外学者的理解呈现出了一定的多样性。在很多情况下商业模式被认为是一个由相关要素共同构成的整体,在要素间的良性作用下持续地使企业发挥其竞争优势[3]。有学者则认为商业模式的组成要素分为顾客价值、收益来源、范围、持续性、执行、相关活动和能力,但是这一分类缺乏对每一个要素的独立描述[5];同时也有关于商业模式的组成包括战略目标、价值主张、收益来源、渠道、核心能力和技术设备等的表述[6]。虽然对商业模式的构成要素有多种理解,但是都基本围绕着价值创造和价值获取这两个关键要素,这也符合商业模式的本质意义。
(二)商业模式的创新
从国内外的研究文献来看,近期商业模式的研究已从商业模式的定义、商业模式要素以及分类的角度转向了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在商业模式的研究文献中,很多学者都提到了以下的几个方面:新技术推动创新、市场环境推动创新、市场机会拉动创新。首先,新技术的出现,必然导致人们开始思考要如何利用新技术创造新的商业模式来打开市场,比如互联网的出现,就催生了互联网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4][7]。此外,企业内部技术的进步也推动了制药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8]。其次,当今的商业环境瞬息万变,金融、政府、市场等因素无一不影响着企业的发展,企业唯有具备有竞争力的商业模式才能在世界经济之林中处于不败之地,因此有人认为,传统组织的商业模式只适用于计划的、固定的市场结构,并且是建立在一贯稳态的市场形态和竞争环境上的,为了适应动态的、无迹可寻的、持续变革的商业环境,就必须进行商业模式的创新,这也体现了市场环境对商业模式创新的推动作用。第三,市场机会拉动创新。商业模式创新有时是为了抓住特定的市场机会而进行的。在经济危机下的企业为了继续生存,更容易在经济衰退的环境中作出突破性的变革,以走出困境[3]。
在对商业模式创新方式的研究中,许多学者从构成要素的角度加以考虑,如企业可以通过改变价值主张、目标群体、关键能力、合作承诺、收益流和成本结构等因素来促使商业模式的创新[9];也可通过改变商业模式各要素间的关系来激发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并产生新的商业模式[6]。另外也有学者对创新时机进行研究,如有学者基于战略规划对创新实施进行研究,如把商业模式创新的过程分为环境分析、商业模式设计、组织规划和商业模式执行四个阶段[9]。
(三)物流商业模式
物流商业模式的定义在传统商业模式的定义上还应包含以下含义:第一,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创新应关注物流企业的盈利方式;第二,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和物流企业的运作模式密不可分;第三,顾客价值主张指的是企业给顾客传递的价值,不是基于其客观存在的价值,而是顾客主观感受到的价值。概括来看,物流商业模式,即在一定的市场环境下,结合物流企业内外部的资源,优化其组织流程以及业务设置,合理运用和协调各项相关要素,形成能产生并传递最大客户价值的整体解决方案,并且该解决方案是高效且可持续的。物流商业模式的构成,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运营模式、组织模式和变革模式。
由于物流行业出现的历史不长,加之对其商业模式的研究没有深入,导致了目前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研究也不尽充分。一些学者从物流信息平台的角度来研究物业行业的商业模式,如白雪将物流平台分为综合门户型、专业型以及垂直搜索型通过对多家典型的物流平台类网站进行分析后,得出其各自的优劣,并对将来的公共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产生了一定的借鉴意义[10];王兵兰通过对物流信息平台内外部环境特征的分析,得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对现有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进行综合评价并进行优化[11];陈火全等则研究了发达国家较为典型的物流信息平台的商业模式,并认为国外物流平台的成功运营是建立在其工业基础之上的,而我国的商业模式建设则应更好地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12]。
此外,对第三方物流的商业模式创新也有一些研究成果。如叶伟龙认为第三方物流企业正面临着创新以及生存环境的巨大压力,此时应注重企业经营的整体性和系统性,并以中远物流为例,探索出了一种第三方细分市场的商业模式,为第三方物流商业模式的设计提供了依据[13]。曾敏刚等建立了基于内部供应链整合的物流业务模型,通过一系列的矩阵以及财务分析工具共同加以构建并用CY物流公司的案例加以验证[14];有学者从金融的视角出发,将商业模式的理论和物流企业实际联系在一起,提出了物流企业创新战略的分析过程,得出了以争取客户为中心、以资本运作创新为突破口、以构建企业价值网为主要内容的三大创新战略[15]。也有人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对物流商业模式的发展进行了分析,认为中国的物流企业要将重心摆在创新、资源整合、特色服务、项目服务等方面[16]。黄俊则利用长尾理论结合实践对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并在该理论的引导下提出可以完善的方面[17]。
(四)文献述评
在对商业模式以及物流行业商业模式的研究进行回顾整理后发现:第一,迄今为止商业模式的研究大多还处在概念以及分析框架的提出和归纳并辅以案例分析的描述性研究阶段,甚至关于商业模式的概念特征以及要素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第二,对于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依然停留在理论概念和要素内的循环,而没有结合具体的行业和企业进行阐释。第三,商业模式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而学者们对商业模式创新的研究,往往从自身感兴趣或擅长的领域出发,因而在研究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上有所欠缺。第四,现有的物流商业模式研究存在研究总量少、内容零散等问题。
二、研究框架
在以上的文献基础上得出了如图所示的模型,本文提出该模型是基于以下考虑:首先,本文进行的是物流商业模式的创新研究,国内外学者通常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首先由创新动力进行引导,经过商业模式创新类型和途经的选择来实施,最终影响企业绩效;第二,国内学者曾提出商业模式创新研究的一般分析框架,大体是在创新动力的作用下,通过创新途经、创新实施等一系列过程来作用于创新绩效,并且受到了创新阻力的阻碍作用[18]。本研究基于以上几点,重新确定了关键变量,从而得出模型。
图 物流企业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分析框架
创新动力是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力量来源。在创新动力问题的研究上,一些学者从技术推动视角、需求拉动视角、企业高管视角、系统视角、价值链视角等角度来进行分析。本文认为,商业模式的创新动力最主要的来源是技术推动、需求拉动和环境推动。技术推动指的是新技术的出现直接推动了商业模式的变革,并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可,如Timmers、Amit和Zott等早期研究者认为,互联网的出现催生了互联网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因而带来了信息行业商业模式变革的巨浪[4][7];同时也有研究证实企业内部的技术进步推动了制药企业商业模式的变革[6]。需求拉动指的是企业直接为客户提供提供他们所需要的产品或服务,而并没有采用什么新技术,德勤咨询公司经过调查研究后发现,一些公司商业模式创新的动力,并非来自于传统观念中所认为的技术、制度或政策,而是来自于顾客的需求本身,而这也是一直被忽略的。而环境推动也叫竞争逼迫,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导致了企业必须寻求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获取差异性的竞争优势。一种关于压力的研究阐明了压力促进商业模式创新的作用方式,技术和经营方式的变化会给企业带来压力,当这种压力累积到一定程度(或达到临界点)时,企业就会产生商业模式创新的需要。
在创新动力发挥作用以后,需对创新途径进行选择,本文在模型中没有选择创新实施这一变量,而是选用了创新途径,原因在于创新实施这一概念的范围较广,并且作为一个行为性的概念,很难被看做一个简单的变量来进行研究。在对商业模式途径的研究上,主要有以下视角:一是商业模式组成要素创新视角,该种视角强调通过改变商业模式组成要素的组合方式来进行创新,或者是通过改变要素本身来达到创新的目的;二是价值链视角的商业模式创新,该种观点认为商业模式即隐藏在价值链上的变量,并得出结论:一个新的商业模式通常起始于一个产品的创新,也可以起始于一项业务流程的创新;三是商业模式系统创新的视角,商业模式是一个由互相关联的若干要素所组成的系统[4]。商业模式这个活动系统的设计者需要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设计组成因素,具体包括内容、结构和治理;另一方面是设计主题,具体包括新颖性、互补性、锁定性和效率,这也是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主要来源。
本文的模型,正是基于Zott和Amit的理论,将创新途径的设计分为设计组成因素和设计主题两个变量,其中组成因素包括内容、结构和治理,设计主题则具体包括新颖性、锁定性、互补性和效率[19]。影响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的维度有以下四种:一是效率(Efficiency),它指的是企业提高交易效率的措施,即如何减少涉及整个交易过程的交易成本;二是新颖性(Novelty),它指的是改变相关要素之间交易关系的新的方法;三是互补性(Complementarities),它指企业若向顾客提供具有互补效果的多种类商业或服务,将比单种产品更经济;四是锁定(Lock-in),其指的是顾客进行重复交易的程度[19]。本文沿用以上的界定,对影响企业绩效的不同商业模式价值创造维度进行分析。
商业模式的选择实施过程最终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绩效,本文将创新绩效的评价指标分为三个维度,它们分别是运营效率、服务的客户价值和财务价值(项国鹏,周鹏杰,2011),其中商业模式的运营效率可从资金周转率、新产品开发周期、生产施工开工率、员工满意度以及利润增长率等方面来体现;服务的客户价值则在于产品的市场份额、产品的投诉率与返修率、新产品、服务的客户满意度、品牌价值提升、产品与服务的期望价格变化;商业模式的财务价值可由资本收益率、存货周转率、股票市场价格、新产品开发的投资回收期等指标来进行衡量。
三、案例研究
(一)传化物流简介
浙江传化物流基地按照“物流平台运营商”的定位,基地通过信息交易、运输、仓储、配送、零担快运、管理服务“六大中心”以及完善的配套服务功能模块,形成了物流服务、物流载体、物流需求三大资源集聚。目前,已有480多家来自省内外的专业运输、仓储、零担、货代等物流企业入驻;整合了40多万辆的社会车源运输网络,日整合车辆达4千-5千辆,日承运货物量达4万-5万吨。通过各种集聚资源的协调运作,服务杭州市及周边地区具一定规模的制造企业和商贸企业达2万多家,为其降低物流成本近40%。辐射范围已达杭州、嘉兴、绍兴、金华、宁波、湖州等周边地区,真正成为服务于杭州湾及长三角地区的综合型现代物流平台。关于传化物流的发展历程,可见下表1。
(二)传化物流基本功能和效应分析
传化物流一开始是为了满足自身的运输需求,至今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为广大中小型物流企业提供服务的平台集成商。纵观传化基地的作用,可将其功能分为六大模块:一是交易中心功能。在传化的交易大厅中,依次排列着几百家入驻企业的窗口,来自生产商、贸易商和中小型第三方物流企业将其货运、仓储的需求情况及时发布在大屏幕上,客户还在物流基地的网站上发布和查询交易信息,也可沟通电话进行委托交易。二是信息中心功能。传化物流基地拥有完善的信息系统,其信息系统是由货运交易系统、仓储管理系统、停车管理系统等子系统组成的,为入驻的物流企业提供信息平台。三是专业运输中心功能。传化物流拥有87000平方米的大面积停车场,可停放1200多辆运输车辆,同时支持水运、铁路运输和联运等多种运输方式并且提供冷链、零担货运、大件等多种运输服务。四是专业仓储中心功能。物流基地内仓储包括一般仓库、零担仓库和根据用户需求定制的个性化仓库,可为企业提供优质、高效、便捷、周到的仓储保管服务。五是流通配送中心功能。物流基地利用先进的存储、运输设备,遵照标准化的管理流程和运作方式,为连锁超市、餐饮等提供专业的商品批发、储存、交易和配送服务。六是转运中心功能。传化物流基地是高效的中转站,利用其区位优势对海、路、空等不同运输方式进行有效的中转。
传化物流在实现以上功能的基础中,实现了下列效应:一是物流需求的集聚效应。传化地处杭州萧山,当地以及周边地区有巨大的物流需求,传化成功地将物流的供需方企业整合在一起,为超过7000家企业提供物流服务,物流总额超过400亿元,正是由于平台发挥了巨大的集聚功能,才使得如此庞大的物流需求能汇聚到一起,从而实现集聚效应。二是物流资源的整合效应。300多家物流企业的入驻,实现了资源的共享,极大地提高了物流效率。三是物流基地的辐射效应。入驻传化物流的企业中,大部分并非本地企业,传化物流对于它们来说,是它们网络中的一个节点,它们还将把节点分布到全国各地去,以形成更大的物流网络。四是相关产业的带动效应。在传化基地内,已形成了工商、税务等政府职能部门以及银行、保险、通信等各项业务的聚合,并带动了餐饮、住宿、娱乐等各项支持的蓬勃发展。
(三)传化物流的商业模式创新过程分析
从创新动力的角度来看,传化物流平台的成功实施,首先依托的是信息技术的发展,计算机网络和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为平台的搭建提供了温床,另外,FRID及先进的现代供应链管理手段也为物流基地的运营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物流需求的高速增长,自然形成了市场对高效物流企业的需求;而作为企业本身,要在行业中获得持续竞争力,就必须拥有核心竞争力,拥有区别于其他一般企业的商业模式。
从创新设计的主题上看,传化物流在效率、新颖性、互补性以及锁定等四方面都有体现。首先,传化物流基地的平台整合功能,能有效地缩减物流成本,极大地提高物流企业商业模式的运转效率。第二,传化物流基地使得300多家物流企业共同生长在传化这个平台上,它们之间的关系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竞争关系,而是共享一系列的公路运输资源和公共设施,它们是协同发展的关系,这说明了传化物流改变了商业模式要素间的关系组合,在新颖性上有所体现。第三,传化物流的运输业务包括管理服务、信息交易、运输、仓储配送以及零担货运,在传化物流基地可以寻求到各种各样的物流服务以及其他服务,是现代物流服务的集大成者,如此丰富的业务类型,很好地描绘了物流商业模式的互补性。最后,在客户资源的锁定上,传化物流实行的是会员制度,司机只有手持传化物流的会员卡,才得以进入信息交易中心,他们和传化物流建立的是长久的合作关系。
本文研究得出以下几点结论。第一,物流企业的发展要和需求相结合,依托当地的经济情况来进行实施,要根据当地的经济现状以及发展潜力来确定物流企业的规模、业务类型以及发展路径。第二,一个成功的物流商业模式要能够整合各项资源,合理地对商业模式进行分析和再设计。第三,物流商业模式需要聚焦于其核心业务,以获取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