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在数学中占有很大的比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中的重要环节,几乎所有的数学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计算。计算课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抽象性、逻辑性,对于小学数学计算课的教学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做好以下三点特别重要。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进行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的确,良好的问题情境能有效地激活学生的有关经验和体验。学生以什么样的心境进入课堂,是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学习和探究新知的前提。新课标也非常强调,计算教学是“从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数和简单的数量关系,在具体的情景中理解,并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应避免繁杂的运算,避免将运算和应用割裂开来”。对于学生来说计算知识虽然抽象,但熟悉的生活情境让学生产生兴趣,可以推动学生继续往下学习、探究。因此,创设有效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为重要。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学生自主学习。所谓自学,就是指人吸收接纳事物的能力。也指一种状态,即在没有接受指导和教育的情况下掌握某种技能。如果学生自学能力提高了,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显著加强。古人说得好:“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在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的合作学习、探索新知环节中,直接出示例题,让学生独立思考,不仅给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下一步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可以使学生养成勤思善学的好习惯。所以, 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有重要意义的。
2.小组内合作交流、质疑、解疑。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教师在教学方式转变绝不能仅仅是一种教学形式上的简单转换,而是一种教育观念上的深刻转变,是对学生主体性的进一步的认识过程,要把小组合作学习看作是一种教学研究的手段或方法,真正认识到它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充分的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并要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创新潜能。对学生而言,在小组合作中,不仅可促使其对学习兴趣盎然,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而且在合作的过程中锻炼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小组活动为主体而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分好学习小组,是创造合作学习的组织基础,应根据学生的认识基础、学习能力、心理素质等进行综合评定,小组合作学习成员一般控制在4人,形成一个小集体、小社会。这样,缩小了组际差别,便于小组之间的竞争,从而真正体验在合作的基础上竞争。小组长为轮换制,让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主体的目标设置,保障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互助、合作气氛。各组组内成员都必须视小组的成功为个人的成功,从而使每一个成员不仅自己要学会要求掌握的知识,而且还要关心和帮助组内的其他成员获得成功。此外,要不断丰富,激发“合作”。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为了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教师可以在日常的教学中有意识地强化“学习小组”的荣誉感,比如可以经常地评比“最佳小组”,采取单课评与积分相结合的竞争方法,而且还可利用一些活动,通过小组互相协助,互相启发,达到优势互补,解决个体无法解决的疑难的目的,逐步体会到群体合作的氛围中学习的乐趣与收获,为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和合作意识。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小组内交流划出的重点,互相质疑、解疑,解疑,把没有解决的问题记下来。
3.小组间质疑、解疑。首先,由学生把小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板书到黑板上,并由学生按课本内容先后编上序号。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都有很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上台板书自己的问题,正给了他们表现才能的机会。学生的质疑,以学生解疑为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参与、指导、研究对学生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或和学生共同研究或适时加 以引导、点拨,但决不可能代替学生思考。小组成员交流各自思考成果,互相帮助解决问题,从而形成初步共识,得出结论。还要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此外,还要培养学生分工合作的习惯。小组派代表向全班汇报,教师引导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各小组之间通过互相学习、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的过程,可以把小组的认知成果转化为全体组员的共同认知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更可纠正小组全局性的错误,并培养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同时,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更能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以小组的总体成绩作为评价的基础,变个人竞争为小组竞争,增强集体荣誉感,促进齐心协力共同进步。
三、联系实际,巩固练习
练习在计算课中是不可缺少的环节,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手段,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同时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品尝成功的喜悦。在现实情境中“算用”结合,感受学习计算的价值所在,激活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我们可以通过练习、比较,发现错误,教师及时指导,矫正补缺,从而提高学生计算正确率和计算速度。在教学中安排不同的练习形式,如学生独立算、同桌对口令、开小火车、抢答、学生自己编题等,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这些练习的评价可根据难度的不同采用个人自批、同桌互批、小组长批、教师巡堂批等形式,由个人、组长向教师反馈练习结果。练习的布置还应紧扣教学内容,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由易到难,满足不同学生的实际需要,体现面向全体学生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有利于学生感受数学的价值,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论文作者:李海芳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20
标签:学生论文; 小组论文; 情境论文; 教师论文; 合作学习论文; 能力论文; 解决问题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8年12月总第28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