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投入产出占用模型的中国开放收益测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投入产出论文,中国论文,收益论文,模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问题提出 中国的开放收益需要全面测度,要测度开放正收益,也要测度开放负收益。1978—2012年间,中国GDP总量增长141.47倍,货物进出口总额增长686.89倍,吸引外资增长131.18倍,①对外直接投资增长904.59倍。截至2012年中国GDP总量跃居全球第二、进出口总额全球第二、吸引外资规模全球第二、对外直接投资全球第三。2014年3月1日中国商务部发布消息称,经世贸组织确认,2013年中国正式成为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中国的开放经济成绩卓著,这是世界的共识。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富影响力的经济体之一,是代表广大新兴经济体与发展中国家最重要的国际力量,是对未来全球经济格局有重要影响的国家之一。然而,中国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耗国、最大的能源进口国,排放量全球第一,长期独占全球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受害国榜首。这一系列令人尴尬的身份同样是开放经济发展的产物,是中国现有开放经济的另一面。如果我们将其定义为开放经济负收益,那么目前中国的开放负收益规模如何?短期存在亦或长期伴生?如何修正?一系列的问题都引发我们思考,中国的开放收益需要系统、全面的测度。 关于开放收益,目前尚无明确的概念界定。国内外学者援引这一概念时倾向于描述中国开放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多借助经济现象描述及宏观经济数据对比,往往泛化为大而全的模糊概念。我们认为,开放收益是一国开放模式的效应体现,反映一国开放模式的运行效率及其对宏观经济、产业结构、国民福利的影响,需要加以界定并具体测度。目前,国内外学者关于开放收益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角度:一是宏观经济开放收益研究。代表性研究如陈铭(2001,2002)构建了中国对外开放的收益与成本模型,但实际应用的空间较狭窄。张幼文(2008)、邹全胜(2009)将开放收益与要素演进联系在一起,这是适应全球化经济运行新规律的有益探索,但其研究重点更多集中于要素,对开放收益的测度并未做出深入分析。Koopman(2008,2009,2010,2012)采用投入产出技术对中国开放收益开展了系列研究,影响较大。张海燕(2013)借鉴Koopman的实证模型对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贸易地位进行了重新的界定。开放收益研究的第二个角度是微观要素收益角度,以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为主要研究对象。范云芳(2009)研究发现中美贸易中资本收益偏高、劳动收益偏低。高小萍(2009)的研究同样证明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劳动力要素收益与资本收益差距日益扩大。丁志杰(2011)通过对中国国际账户的分析得出结论,中国现有开放模式收益呈现递减趋势。这引发了笔者对于开放收益的思考,如何以要素为基点,探究要素在开放经济中自微观至宏观的作用路径,衡量中国现有开放模式在全球化经济运行中的运行效率?为此,本文拟构建覆盖宏观、产业及要素三个层面的中国开放经济收益测度模型,将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投入、资源消耗、排放等指标引入传统投入产出表,重点分析中国现有开放模式引致的产品要素结构变化、产业要素密集度变化及能耗排污变化,进而对比中国出口商品与国内消费品要素结构、能耗与碳排放规模,以此判断中国现有开放模式形成的要素结构优化及污染转移效应现状,既体现中国开放经济正收益,也同时监测开放负收益。 二、研究思路与数据来源 (一)模型构建 本文拟构建涵盖能源消耗及环境保护指标的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占用模型,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增加四部分内容:第一,增加各产业进口中间品投入部分,衡量中国产品产出中使用的进口中间品情况,因此,本模型称之为非竞争型投入产出模型。第二,在最初投入部分增加各种要素投入数据,主要包括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投入数据,其中,劳动力要素投入进一步细分为高、中、低技能劳动力要素三种类型。第三,增加污染排放模块,测量各产业生产中排放情况。第四,增加能源消耗模块,主要反映产业产出过程中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消耗情况。经过上述步骤,本文构建了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占用表(如下表),此表在深入产业及要素层面研究经济运行过程中投入与产出规律方面更有优势。表中符号含义如下: (二)数据来源 本模型所用数据主要来自WIOD database提供的国家投入产出、环境账户和社会经济账户三个子数据库。其中,投入产出子数据库提供了中国1995—2009年②间35个行业中间投入产出数据,记为C1—C35③。环境账户提供了中国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在内的多种资源消耗情况及中国各种污染物排放情况。为突出研究重点,本文仅选取石油、煤炭、天然气三种能源资源,一种污染物作为研究对象。社会经济账户提供了中国连续15年间各产业各技能劳动力要素投入与固定资本形成数据。其中,劳动力要素投入数据有两种统计口径,一种为工作时数统计口径,一种为工资报酬统计口径。本文选用工资报酬统计口径,但对工资报酬统计数据作了剔除工资指数的处理,以更准确地反映劳动力投入的价值变化。出于同样的考虑,本文对总产出、固定资本形成数据进行处理时同样作了剔除价格指数的处理。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是利用上述投入产出占用模型,首先计算中国1995—2009年间单位产出的要素投入,确定中国统计期内的要素结构变化趋势,判断中国现有开放模式是否促进中国要素结构优化;其次,计算中国统计期内单位产出能耗及碳排放情况,确定中国开放经济发展产生的能耗与环境污染,衡量中国开放负收益规模;第三,对比统计期内中国出口产品与国内消费品要素结构、能耗与碳排放情况,判断中国现有开放模式是否更有利于国内要素结构优化?是否承载了全球能耗与污染转移效应?如果该效应存在,其变化趋势如何?上述三个方面的分析还将深入产业层面,这将更有利于确定开放经济转型升级重点产业及转型路径。 三、开放收益测度 (一)要素结构测度 1.整体而言,产品要素结构持续优化,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明显下降。但相比其他要素,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仍然最低,要素结构升级仍大有空间。 然而,相比其他要素含量,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仍处于最低水平,与资本要素含量存在较大差距。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中国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资本要素收益偏高、劳动力要素收益偏低的发展特征。国内学者的此类研究结论大体相同,如范云芳(2009)、高小萍(2009)。这也是中国开放经济当前发展阶段的必然体现,需要不断提高劳动力素质以提高劳动者整体收益。二是在高技能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的对比过程中,要素投入的差距仍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现阶段高技能劳动力要素短缺现象仍十分严重。 2.产业层面,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数量减少,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型产业仍较稀缺,行政事业部门吸纳了较高比例的高技能劳动力要素。 限于数据的连续性与可获取性,本文在对于产业要素含量的分析中剔除了C19汽车及摩托车的销售、维修和修理,燃料的零售销售与C35家政业两个行业,对其余33个行业单位产出中资本要素与高、中、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进行测算,计算1995—2009年间33个行业4种要素含量增长率。为清晰起见,图2将四种要素分设在a、b两表中反映,图2a展现高、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15年间的变化情况,图2b展现低技能劳动力要素与资本要素含量的变化情况,结论如下: (1)33个产业的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全部呈增长态势,27个部门增长1倍以上,5个部门增长2倍以上,制造业中电子与光学制造业、交通设备制品业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增长最快。 单位产出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增长缓慢的产业主要包括农林牧渔业、皮革及鞋类制造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辅助性运输活动和旅行社活动、房地产业、其他社区或个人服务活动6个产业;增长迅猛的产业主要包括电子与光学制造业、交通设备制品业、电、煤气和水的供应、邮政和电信、公共管理、国防和强制性社会保障5个产业部门。这5个部门15年间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增长超过2倍。但其中仅有2个制造业部门,其余3个部门为行政事业部门,这实质上反映了过去15年间高学历人才向政府部门、事业单位集聚的趋势。 (2)7个产业的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呈增长态势,制造业部门仅电子与光学制造业单位产出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增长。 中国1995—2009年间33个产业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变化不明显,26个部门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下降,其中农林牧渔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零售业、辅助性运输活动和旅行社活动4个部门下降明显。电子与光学制造业、邮政和电信、公共管理、国防和强制性社会保障3个产业部门增长明显。增长明显的3个产业部门与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明显提升的部门有高度重合,说明该3个产业部门劳动力要素结构明显提升,高、中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增长迅速。 (3)7个产业的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呈增长态势,农林牧渔、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2个产业部门增长明显。 1995—2009年间仍有7个产业的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在增加,其中农林牧渔业与食品、饮料及烟草制造业最为明显。此类产业是典型的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缺乏国际竞争力,需要在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给予重点关注。其中含义有二:一是此类产业需要加大发展力度,培育产业竞争优势,逐渐减轻对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形成的价格优势的依赖,在开放进程中此类产业的发展需要给予适度保护。二是此类产业对于解决中国目前仍具有相当规模的低技能劳动力要素的就业做了积极的贡献。从这一角度讲,这类产业的存在与发展与中国现阶段开放经济现状相适应,不能盲目地否定其重要性。 (4)11个产业的资本要素密集度呈增长态势,22个产业呈下降趋势,产业间差异较大。 1995—2009年间33个产业的资本要素密集度发生明显变化,产业间差异较大。制造业中电子与光学制造业资本要素密集度增长最明显,上升33.80%;纸张及印刷业、炼焦与石油加工业、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等产业部门资本要素密集度降幅在10%以上。第一产业资本要素密集度下降高达39.23%,与其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的迅速增长形成鲜明对比。服务业部门中住宿与餐饮业、辅助性运输部门和旅行社活动、房地产业3个部门资本要素密集度增长迅速,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水陆运输业、邮政和电信、公共管理和国防等4个部门的资本要素密集度降幅均在30%以上,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增加对资本要素产生了替代效应。 经过15年的发展,截至2009年中国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有13个,如图3所示,C1、C3、C4、C5、C6、C7、C15、C21、C22、C28、C31、C32、C33部门劳动力要素密集度在50%以上,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其中,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C1、C3、C4、C5、C6、C7、C15等7个部门主要在于中、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较高,尤其是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明显偏高。而服务业领域的C21、C22、C28、C31、C32、C33等6个部门则是中、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较高,尤其是C31、C32、C33等3个部门的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在所有产业中优势明显,行政事业机构吸纳了社会上过多的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对全社会要素利用率的提高是一种损失。 3.通过中国出口商品与国内消费品要素结构的对比发现,中国中技能劳动力竞争优势日益显现。 图4显示,自1995—2005年间,中国出口产品与国内消费品的要素含量比FA长期处于小于1的水平,说明该阶段中国开放收益引发的要素结构提升更快地反映在国内消费品中,随后才演变为出口优势,带动此类产品的出口。在2005年以后,中国出口产品中的中技能劳动力与资本要素含量均超过同期国内消费品的要素含量,说明2005年以后中国的中技能劳动力竞争优势日益显现,同期出口产品中技能劳动力密集度更高,这是中国逐渐摆脱低技能劳动力密集型比较优势的良好开端,是中国制造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地位逐渐攀升的体现。若准确衡量中国的中技能劳动力与低技能劳动力的优势转化问题,必须进行国际比较,这将是我们未来的研究方向。同期出口产品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比略有下降,这一数据表明中国在高技能劳动力密集型产品出口方面仍不具竞争优势,这一现象需要引起关注。 (二)中国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量测度 中国产品要素含量的结构变化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反映,是要素结构不断升级的自然结果。但全面测度中国的开放收益需要同时监测单位产出的能耗与环境污染问题,这是中国迅速发展过程中备受诟病的两个方面,也是中国开放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文选择产品单位产出中石油、煤炭、天然气④三项能源的消耗量作为产品能耗的主要衡量指标,环境污染程度的衡量选择单位产出产生的排放量作为衡量指标。 1.整体而言,中国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量均呈明显下降趋势。 图5a表明1995—2009年间中国单位产出消耗的石油、煤炭及天然气资源量呈明显下降趋势。图5b显示同期中国单位产出排放的量同样呈明显下降趋势。1995年中国每百万美元产出需分别消耗石油4.89太焦耳、煤炭6.79太焦耳、天然气0.29太焦耳,排放600吨。四项指标在15年间明显下降,至2009年每百万美元产出消耗石油1.92太焦耳、煤炭2.34太焦耳、天然气0.17太焦耳,排放200吨。中国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量的迅速下降是同期生产技术不断进步的客观反映,也是中国经济不断重视绿色增长、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主观体现,是中国开放经济不断提升开放正收益,提高开放效益的有力证明。但由于同期中国经济总产出规模增长迅速,引发中国能源消耗及碳排放总量增长明显。很显然,因此指责中国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现状是不公正的,中国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的明显下降反映了中国节能减排的决心,系列举措也已显现成效。 2.在产业层面,交通设备制品业等部门成为高能耗、高污染的典型行业,需重点关注。 将分析深入33个行业层面,图6(见下页)选择2009年中国33个行业单位产出的石油资源消耗量、煤炭资源消耗量及排放量作对比,结果清晰显现高能耗部门与高碳排放部门有高度趋同特征。其中交通设备制品业单位产出碳排放量位列33个行业首位,同时它也是煤炭资源消耗量最大的产业,2009年该产业每百万美元产出消耗煤炭资源14.32太焦耳,排放高达1330吨。交通设备制品业是中国需要特别关注的高能耗、高污染产业。此外,石油资源消耗较大的产业还包括炼焦与石油加工业、化学品及化学制品、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建筑业等产业部门。木材及木制品业、化学及化学制品业是煤炭资源消耗量较大的部门。纸及纸制品业、橡胶及塑料制品及建筑业是碳排放量较高的行业,在中国“十二五”的产业规划中需要对此类产业的企业新增严格控制,对此类产业的能源消耗或环境污染加大监管力度。 3.出口产品与国内消费品对比,说明中国承载全球能源消耗与碳排放的转移效应明显。 近年来,关于中国高能耗与环境污染的指责不绝于耳,指责者认为中国的开放经济在自身获取巨大收益的同时对全球的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事实是中国的开放经济“动了他国的奶酪”,还是中国承载了其他国家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的转移效应?为探究这一问题,本文将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产出的能耗与碳排放量与国内消费品进行对比,同样用表示,下标xy分别对应EO、EC、EG、。将出口产品单位产出中石油、煤炭与天然气资源的消耗量与国内消费品单位产出中石油、煤炭与天然气资源的消耗量相除,如果FA>1,说明中国出口产品某种能源的消耗量大于同期国内消费品的能源消耗量,即证明中国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承载全球能源消耗转移效应的现象。同理,对比出口产品单位产出排放量与国内消费品单位产出的排放量,如果FA>1,说明中国开放经济存在承载全球碳排放转移效应的现象。 图7将实证结果表现为折线图,纵坐标与横坐标交点设置为1,结果清晰显现1995—2009年间中国出口产品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量均大于同期国内消费品单位产出的能源消耗与碳排放,且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说明中国开放经济明显存在承载全球能源消耗与碳排放转移效应,且存在日益加剧的态势。这与中国目前在全球价值链的地位密切相关,事实上,改革开放至今,中国以其自身丰富的土地、劳动力等低级生产要素集聚大量资本、技术等高级生产要素,发挥中国比较优势,完成生产、加工、装配等价值链环节,后而出口销售,以此完成跨国公司全球价值链构建。中国也因此形成外资流入、进出口大进大出的繁荣局面,逐渐成为“世界工厂”。然而在这样的发展格局中,中国自身局限于价值链的加工装配环节,获益微薄,且跨国公司产业转移过程中将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或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自然形成了全球能耗与碳排放的转移效应,即中国在成为“世界工厂”的同时,也成了“世界能耗与污染工厂”,在为全球经济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中国明显独自承载了过多的开放负收益及来自全球的指责,这是中国自身经济发展阶段及产业结构导致的负面结果,也是中国开放经济转型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日益攀升的曲线说明中国消耗国内宝贵的能源,造成国内严重的环境污染,换取的是微笑曲线低端廉价的加工收益,这是中国开放经济转型升级需要破解的核心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本文构建中国投入产出占用表,重点测度了1995—2009年间中国整体及各产业单位产出的要素含量、能耗及碳排放指标,以判断中国开放经济发展过程中要素结构提升效应、能耗效应与环境污染效应。结果显示:统计期内中国整体要素结构呈现不断优化态势,低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不断降低,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持续上升。截至2009年,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13个、资本密集型产业20个。在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细分中,第一产业及第二产业的7个部门中、低劳动力要素占据主导地位,而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含量最高的产业部门以行政事业单位居多,全社会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利用效率有待提高。此外,中国整体能耗与碳排放水平持续下降,细分产业结构则仍然存在明显的高能耗、高污染部门。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发现是:与国内消费品相比,统计期内中国出口产品明显存在高能耗、高碳排放特征,说明中国现在开放模式明显承载全球能耗与碳排放的转移效应。因此,中国开放经济需要不断优化其要素结构,提高要素利用效率,提升属权要素层次,进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开放新优势。 1.要素结构方面,要不断优化中国属权要素结构,提高高级生产要素含量。一方面,充分利用低级要素集聚高级要素的客观规律,在一定时期内利用中国低技能劳动力要素集聚作用,吸引全球的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品牌、营销网络等高级生产要素,提高中国整体要素层次与收益。这一策略既是发挥中国现有劳动力比较优势,争取开放优势的必然选择,也是兼顾中国经济发展现状,解决就业问题的必然途径,此为现实选择。另一方面,充分意识到当前中国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裕的现状,提高中国属权资本要素的效益至关重要。高度重视“走出去”布局在提升中国要素层次、提高中国要素效益方面的重要作用,利用资本要素走出国门集聚世界重要的资源、技术、高级人力资本、品牌、营销网络,以提升属权要素层次与质量的观点引导“走出去”战略的实施,此为长远谋略。 2.要素效率方面,引导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向生产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部门流动,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前文实证分析显示中国近年来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增长迅速,但在产业分布中结构有待优化,相比第一、二产业,第三产业吸纳了更多高技能劳动力,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提升仍需继续努力;第三产业内部,高技能劳动力存在向行政事业部门集中的倾向,人力资本浪费现象在一定范围内存在。在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尤其是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利用效率方面,政府要加强引导、出台政策,吸引高技能劳动力要素向生产制造业或生产性服务业集聚,这才能够更有效地推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 3.产业结构方面,要严格控制高能耗、高污染领域的投资,减少中国承载的能耗与碳排放的全球转移效应,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绿色产业。中国现有开放模式最为严重的开放负收益体现在中国承载了过多的全球能耗与碳排放的转移效应,这一点不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国民福利,使中国面临严峻的能源困境,面对迫切的污染治理任务,同时也让中国在国际社会备受指责,严重影响中国负责任的大国形象,不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确立。事实上,中国是代人受过。基于此,“十二五”期间,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转型升级是中国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在能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国际大趋势下,单位产出能耗与碳排放势必成为重要的监测指标。但产业转型升级的微观基点仍在于产业的要素结构,提供高级要素的贡献度是根本所在。所以,各产业发展规划应该具有国际视野,以全球化眼光谋划产业发展,根据产业自身特点,引导全球范围内高级生产要素向产业流入,进而提高其利用效率与贡献率,不断提升产业主导要素层次,增强产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的增强是国家竞争力增强的重要保障。 4.开放新优势培育方面,要借助进口、“走出去”渠道提高中国属权资本要素效率,提升全球范围内高级生产要素对中国经济的贡献度,要在全球范围内构建符合经济发展需要的中国产业价值链。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要素成为经济活动的微观媒介,跨国公司成为经济往来的主导力量,价值链成为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舞台。以全球眼光谋划中国的产业价值链的构建是未来中国开放模式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资本要素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以中国资本要素带动中国产业价值链生产、研发、销售等生产环节的全球布局将是行之有效的实施方案,其中重点在于大力推动“走出去”,利用中国资本要素集聚发达国家的高端品牌、先进研发力量、完备营销网络等高级生产要素,提升产业层次,提高开放收益。 中国开放经济发展至今,原有开放模式必须要进行调整。要引导要素科学流动,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开放竞争新优势。要以全球战略眼光谋划产业发展,以要素结构优化带动产业升级,最终实现中国开放经济竞争力明显增强的目标。 ①为数据对比需要,中国吸引外资数据统计周期自1983年起至2012年止。正文采用联合国UNCTAD的统计数据。同期,国家统计局统计中国实际利用外资规模增长仅48.42倍,说明外资签约而不到位的情况仍然比较普遍。 ②2013年11月更新的WIOD数据库中已将NIOT的数据更新至2011年,但由于环境账户与社会经济账户的信息尚未完全更新至2011年,本文研究仍以1995-2009年为研究时间周期。 ③35个行业分别记作C1—C35,具体为:C1.农林牧渔;C2.采矿采石业;C3.食品、饮料与烟草制造业;C4.纺织及纺织制品;C5.皮革及鞋类制造业;C6.木材及木制品业;C7.纸张及印刷业;C8.焦炭、精炼石油产品及核燃料(炼焦与石油加工业);C9.化学品及化学制品;C10.橡胶与塑料制品业;C11.其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C12.基本金属及金属制品业;C13.机械制造业;C14.电子与光学制造业;C15.交通设备制品业;C16.其他制造业;C17.电、煤气和水的供应;C18.建筑业;C19.汽车及摩托车的销售、维修和修理,燃料的零售销售;C20.批发贸易和经纪贸易(汽车和摩托车除外);C21.零售贸易,但汽车和摩托车除外;个人和家庭用品的修理;C22.住宿和餐饮业;C23.内陆运输业;C24.水陆运输业;C25.航空运输业;C26.辅助性和附属性运输活动、旅行社的活动;C27.邮政和电信;C28.金融中介;C29.房地产业;C30.租赁业;C31.公共管理和国防,强制性社会保障;C32.教育;C33.卫生和社会工作;C34.其他社区、社会和个人服务活动;C35.家政。 ④本文WIOD数据库social economic account中数据加以合并归类,单位产出中能源消耗归并为石油、煤炭及天然气三类。其中石油资源包括原油、成品油资源,煤炭资源包括硬煤、褐煤及焦炭三类资源。标签:碳排放论文; 经济模型论文; 中国制造业论文; 产业转移论文; 中国模式论文; 能源结构论文; 投入资本论文; 国内经济论文; 经济资本论文; 经济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