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体痹临症诊疗策略论文_赵长海

五体痹临症诊疗策略论文_赵长海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院疼痛科 844000

摘要:目的:通过分论五体痹诊断和治疗心得,希冀临床实践中对五体痹给予更好、更多的关注。方法:总结、归纳、分析《素问·痹论》以降的古代文献有关五体痹方面的论述,从病因、病理基础理论着手,引出当下五体痹的诊断要点,并在分型辩治方面提供治疗心得供同仁分享。结果:穷究深挖五体痹的学术渊源和立论基础,结合五体痹的诊断要点,在五体痹临症诊疗方面有很好的指导意义。结论:五体痹的提出丰富了祖国医学对痹症的认知理论,是中医痹症治疗理法方药的集大成者,有极高的学术地位,值得临床工作者推崇和实践验证。

五体痹最早见于《素问·痹论》篇第四十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从病因风寒湿三气和五季节气提出了五体痹的概念。清代吴谦《医宗金鉴》据此阐释为“骨痹,骨重痠痛不能举”、“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脉痹,则脉中血不流行而色变也”、“肌痹,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皮痹,则皮随麻尚微觉痛痒也”,进一步从症候方面辨析了五体痹,为后世五体痹分论诊断开了先河,也为五体痹的诊疗奠定了基础。

一、五体痹分论诊断

㈠筋痹即筋膜受风寒湿邪所浸而致之痹证,是因人体正虚,风寒湿热之邪客于筋脉,或外伤于筋,或痰湿流注筋脉,气血闭阻,致临床以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曲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病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阳有余,病筋痹,胁满”;《素问·长刺节论》“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圣济总录》卷二十“其状拘急,屈而不伸是也”;《证治汇补》:“筋痹即风痹也。游行不定,上下左右,随其虚邪,与血气相搏,聚于关节,或赤或肿,筋脉驰纵”。

本病以肢体屈伸不利,筋挛节痛为特征。诊断要点:1.发病可缓可急,多发于春季,临床以中老年人为多。2.筋急拘挛,抽掣疼痛,关节屈伸不利,腰背强直,步履艰难;或肢体、脊背沿经络走行方向出现疼痛、抽掣等症状。3.胁满叹息,或兼口苦、咽干、面色灰垢或萎黄。4.舌淡黯,脉弦。临证确诊条件:具备第2条中主要症状,再有第1、3、4条之一者即可。西医坐骨神经痛、肩周炎、腱鞘炎及一些创伤、慢性劳损引起的肌腱粘连而活动不便者,可参考本病辨治。

㈡脉痹是以正气不足,六淫杂至,侵袭血脉,致血液凝涩,脉道闭阻而引起的以肢体疼痛、皮肤不仁、皮色黯黑或苍白、脉搏微弱或无脉等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病证。凡以血脉瘀滞为主要病证者,临床表现为不规则的发热,肌肤有灼热感、疼痛、皮腐或见红斑,多因血虚,以寒湿邪留滞血脉所致即为脉痹。脉痹始见于《黄帝内经》,继后《金匮要略》等医籍有血痹的记载。

诊断要点:1.发病以缓慢发病居多。年龄以青壮年多见,老年次之,男女均可发病.发病季节不一,困于湿热者多夏季发病,由于阳虚、寒湿者冬季好发。2.自觉肢体疼痛、麻木、倦乏、发冷、发热或蚁行感,甚至头晕、头痛、视物模糊、昏厥等。3.皮肤苍白,或紫红,或潮红,或青紫,肢体肿胀或萎缩。4.舌色暗红或紫瘀,或有瘀点、淤斑。5.趺阳脉、太溪脉搏动微弱或无脉。寸口脉涩、微弱或无脉。6.皮肤测温多有皮温降低,多普勒超声波检查可见动脉搏动波形幅度降低,动脉造影可见受累段动脉脉管狭窄或闭塞等有关征象。临证确诊条件:具备第2、3两条,再参照其他各条,即可确立脉痹的诊断。

㈢肉痹是以对称性近端肌肉乏力、疼痛、麻木,或有萎缩,伴眼紫红色斑疹等为主要表现的肢体痹病类疾病,多因热毒与痰湿郁于肌肤,留而不去,肌肤失养。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太阳有余,病肉痹寒中”。《中藏经·论肉痹》“脾主肌肉,脾虚则肉不荣,肉不荣则肌肤不滑泽,肌肤不滑泽,则腠理疏,则风寒暑湿之邪易入,久不治则为肉痹。其证能食而不能充悦,四肢缓而不能收持。宜节饮食以调其脏,常起居以安其脾,然后依经补泻以求其愈”,说明肉痹是虽能饮食而四肢活动迟钝,不能收持之症,由饮食不节、膏粱肥美伤脾所致。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诊断要点:1.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中年以上女性较多。2.起病缓急不定,急性者常有全身症状,则发热、咽痛、倦怠等;慢性者一至数年内呈缓慢进展。3.肌肉软弱无力。以近端为主,多对称,伴酸痛和压痛,动作时加重。皮肤不仁。可有肌肉硬结,动作迟缓,病久可有肌肉萎缩,若咽、颈肌受累,常致吞咽、发音甚至呼吸困难。4.眼睑部见紫红色斑块丘疹,手指伸侧可有鳞屑样红斑或四肢躯干红斑。皮损消退后遗留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晚期于指甲、甲沟充血尤具有特征。本病西医一般指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属结缔组织疾病。

㈣皮痹是以皮肤浮肿,继之皮肤变硬、萎缩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多因脾肾阳虚,卫不能外固,风寒湿邪乘虚郁留,经络气血痹阻,营卫失调而成。《张氏医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瘾疹风疮,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虫行状”;《症因脉治》卷三:“肺痹之症,即皮痹也,烦满喘呕,逆气上冲,右胁刺痛,牵引缺盆,右臂不举,痛引腋下”。

外邪侵袭是皮痹的主要病因,其中以风寒湿邪为主,即所谓“感于三气则为皮痹”。脏腑失调则是皮痹的内在因素。诊断要点:1.本病好发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2.发病前有劳累或触冒寒湿史。3.皮损开始多见于手、足、面部,逐渐发展至上肢、颈部或胸背部,亦有首发于胸背部,渐及颈、面部及四肢者。皮肤损害呈斑片状、点状、条状,重者皮肤呈弥漫性损害。4.皮损的特点:早期可见皮肤水肿,皮紧而硬,皮肤呈淡红、紫红、淡黄或苍白色,继之皮肤坚硬如革,皮肤紧张而有光泽,或皮肤色暗滞,紧而不能用手捏起。皮痹在手则手指屈伸不利;在面则面无表情、张口困难、眼睑不合、口唇变薄、鼻尖耳薄、偏侧面瘦;在胸则状如披甲、紧束如裹等。疾病晚期则皮肤萎缩而薄,毛发脱落,肌肉消瘦若无,皮肤紧贴于骨。5.初起可有发热,恶寒、头痛、关节酸痛,其后可见纳少腹胀、气短心悸、月经不调、遗精阳痿等全身症状。6.本病深入脏腑入于肺则见胸闷、气喘,入于脾胃则见吞咽困难、腹胀呕吐,入于心则见心悸心痛等。7.实验室检查多见抗核抗体阳性,免疫球蛋白1gG显著增高,IgA、IgM也可增高。血沉可明显增快。本病轻者似西医的局限性硬皮病,重则似系统性硬皮病。

㈤骨痹是指气血不足,寒湿之邪伤于骨髓的病症,主要症状为骨痛、身重、有麻痹感、四肢沉重难举。凡由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甚至发生肢体拘挛屈曲,或强直畸形者谓之骨痹。《素问·长刺节论》:“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张氏医通》和《类证治裁》均提到:“骨痹,即寒痹、痛痹也”。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发于周围关节者以女性居多,发于中枢关节者以青年男性居多。风寒湿邪内搏于骨所致骨节疼痛,肢体沉重,多因骨髓空虚,致邪气乘隙侵袭。诊断要点:1.病史(1)发病前多有受寒、受潮或外伤史。(2)有长时间的腰背部僵硬疼痛或四肢大小关节的肿痛史。2.全身症状(1)全身乏力、沉重酸胀。(2)低热或怕风冷。(3)多汗、心烦。3.关节症状(1)腰背或四肢大小关节固定性剧烈疼痛。(2)四肢大小关节肿胀,或有积液。(3)关节屈曲难伸,或有僵直、畸形。现代医学的类风关、强柱、骨关节炎、大骨节病、多发性骨髓瘤、痛风等病种出现骨痹的主症时,可参考骨痹辨治。

二、临症治疗心得

1、患肢抽掣疼痛,酸胀沉重,抬举困难,为寒湿痹阻之诊断要点。方药独活为君药,祛风除湿;配粉防己、羌活、薏苡仁以增加祛风利湿之功;川乌、草乌、麻黄、桂枝温经散寒,通络止痛;五加皮、木瓜、伸筋草、桑枝舒筋祛湿。

2、肢体掣痛、胀痛、灼痛,遇热痛甚,口苦咽干为湿热痹阻之诊断要点。方药防己、杏仁,滑石、薏苡仁、半夏利湿宣痹,连翘、山栀、赤小豆清热祛湿,伸筋草舒筋通络。

3、肢体刺痛拒按、固定不移、面色晦滞为瘀血痹阻之诊断要点。方药桃仁、红花、当归、生地活血化瘀,川芎、乳香、没药、元胡理气活血止痛,加地龙以通络止痛。

4、肢体屈伸不利、隐隐作痛、消瘦无力、头晕耳鸣为肝肾亏虚之诊断要点。方药首乌、熟地、当归为主,大补精血;桑寄生、独活、木反为辅强筋壮骨;独活、川牛膝蠲痹,丹参、鸡血藤活血通络,共为佐使。

5、皮肤硬而薄、以及全身气血不足诸症为气血亏虚之辨证要点。方药黄芪益气,当归、芍药养血和营,生姜、大枣调和营卫,加鸡血藤、桂枝活血通络。

6、皮肤坚硬如革、捏之不起、肤色暗滞、舌暗等为痰阻血瘀之辨证要点。方药地龙、桃仁、红花、川芎活血祛瘀,当归、杭芍、丹参活血养血,穿山甲、浙贝母化痰软坚散结,二陈化痰,羌活走窜之力宏,有行气活血之功。

7、皮肤坚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肤寒是脾肾阳虚的辨证要点。方药熟地、山药、山萸肉滋补肾阴;附子、肉桂、干姜、枸杞子以温补脾肾,温阳散寒;巴戟天、仙灵脾温阳补肾,强壮筋骨;党参、白术以益气健脾。

8、关节疼痛、肿胀变形、全身乏力、动则痛剧、难以屈伸、舌质紫暗为痰瘀互结之辨证要点。方药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炮山甲、土鳖虫、白芥子、全蝎(研冲)。

论文作者:赵长海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1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30

标签:;  ;  ;  ;  ;  ;  ;  ;  

五体痹临症诊疗策略论文_赵长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