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美国_科技论文

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美国_科技论文

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态势:美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论文,科技发展论文,态势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5年,美国依靠科技优势大力加快科技产业化步伐,持续提高其竞争力,并且始终不渝地抓紧对军事技术的研究开发。与此同时,由于保守主义的回潮,克林顿的科技政策已难以为继,加上总统竞选日益临近,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美国科技政策将出现一个争议和摇摆的阶段。

一、依靠科技优势提高竞争力

当前,美国经济正处于30年以来竞争力最强的时期,表现在:通货膨胀率被控制在3%以下;企业增加了对高技术设备的投资,投资额由1991年占GDP的6.2%上升到1995年的8.3%;企业利润急剧上升,由1980年的2010亿美元增至1995年的5000亿美元;30种工业股票道—琼斯的平均价格指数在1995年两次突破千点大关。由瑞士的国际经济论坛和管理学院共同编制的世界竞争力报告认定,1995年美国蝉联世界竞争力的冠军。

美国竞争力的增强主要体现在它的劳动生产率的增长上。近几年来美国的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平均每年提高2.2%,相当于20年前的2倍以上,1995年第2季度达到3.5%。美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比德、日高10~20%,服务业高30~50%。

美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同它的科技优势和加快科技产业化有着密切的关系。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厅于1995年3月发表的国家关键技术报告称,美国在27个关键技术领域基本都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信息与通讯技术大大领先,生物、医学、农业、环保技术等都占有优势,只有制造业和能源技术与其他国家持平。与日本相比,美国在10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11个领域暂时领先,在6个领域持平;与欧洲各国相比,美国在1个领域处于领先地位,在18个领域暂时领先,在7个领域持平。特别是美国各产业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遥遥领先于其他国家。据国际数据公司统计,美国每100个职工有63台个人电脑,日本只有17台。美国企业对研究开发投资的积极性有明显的增加。1995年有1/3以上的公司的科研预算都比1994年高10%。预算中的不到1/3用于技术研究,2/3以上用于产品开发。企业不但增加对技术设备的投资,而且技术设备的成本也在不断下降,如计算机和办公设备5年来平均每年下降13%。

近年来美国出现了强劲的企业合并浪潮。据美国证券数据公司统计,到1995年10月底,企业兼并和合作的金额已达3460亿美元,接近1994年全年3471亿美元的水平。大企业合并对于发挥新兴技术产业规模效益的作用尤为明显。合并后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更充裕,有助于加快新产品的开发,抢先占领市场,一步领先,步步领先。企业合并后,通过“减肥”节支,也可相应地增加研究开发经费。近年来美国经济出现了企业合并、推广应用先进技术、精简机构、调整经营结构、裁减人员、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国际竞争力这样一种互为因果关系的态势。必须指出,这种态势绝不意味着美国经济已出现了良性循环,但它至少反映了新技术产业化和经济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特征和趋势,这些正是值得我们深思的。

还要指出的是,60%的美国家庭的实际收入并未因经济发展而增加,全国工资收入反而下降0.2%。白宫供认,这是造成民主党在1994年11月国会中期选举中惨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分析家认为,虽然高新技术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并且最终也会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是竞争的激化和产业结构的大调整所带来的社会震荡,却使各个阶层都承受着愈来愈大的压力。

二、领导世界向信息化过渡的新潮流

1995年,美国在推动以网络通讯为内容的第三次计算机革命中,表现非常活跃。它在这一技术领域的优势和在社会信息化潮流中的主导作用,对巩固其超级大国地位起着明显的作用。

⒈积极推动全球信息高速公路建设

美国非常重视全球信息基础设施(GII)的建设。主持这一工程的副总统戈尔说:“只有建立GII,才能真正发挥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作用。”1995年2月美国在完成《GII合作议程》方案的起草工作以后,在由它倡议召开的西方7国集团“信息社会”部长会议(2月在布鲁塞尔)、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电信部长会议(5月在汉城)、全球信息基础设施委员会(GIIC)第一次会议(7月在华盛顿)、GIIC亚洲地区会议(11~12月在曼谷)等国际会议上,都极力贯彻该方案的基本原则。它们是:鼓励私营企业投资,实行竞争机制;GII对各国开放,实现信息共享;为各国利用信息技术与服务提供条件;吸收发展中国家参加,对它们提供必要的援助和培训;在制订通讯安全等法规方面开展国际合作;制订和实施技术示范项目计划。其中重点是各国开放电信市场,自由竞争。这一原则可为美国电信企业挟其技术优势霸占国际市场扫除障碍。

⒉率先制订信息基础设施的技术标准

由80多家标准制订机构、公司、工业协会、财团和政府机关组成的信息基础设施标准小组,于1995年11月制订了近40项的实施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技术标准。小组确定了符合信息高速公路要求的现行标准和需要制订的新标准,内容涉及网络安全、版权保护、网络兼容等问题。这一举措无异于为确定国际标准树立了样板,从而为美国控制GII、争夺国际电信市场和限制外国电信产品打入本国市场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⒊进一步扩大网络技术的优势

软件是计算机网络的关键,也是当前网络技术竞争的焦点。1995年新型网络软件层出不穷。微软公司于8月推出的“视窗95”附有新型的网络软件,可使用户更方便地通过“视窗NT”同Internet联网。预计头一年可售出4000万套。该公司还正在开发名为“黑鸟”的新型网络软件和“视窗97”操作软件。与微软抗衡的新公司纷纷崛起,现在已达600多家。最突出的是1994年成立的NETSCAPE通讯公司,它推出的网络软件“全球网”是Internet的主要应用软件,公司创建者年方二十几岁的安德利森被誉为“盖茨(微软公司董事长)第二”。大计算机公司也不甘落后。太阳微系统公司推出了可直接进行联机交互操作的新型软件Java。6月,IBM以35亿美元的代价兼并了莲花公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占有后者开发的颇受重视的Notes网络软件。

在硬件方面,1995年初奥拉克系统公司开发出新型的“网络计算机”(NC)。它只有键盘、单色显示器、调制解调器和鼠标器,没有硬盘、软盘驱动器,甚至也没有操作系统。数据存取都通过网络处理,因此价格不到500美元。据悉这种可同Internet联网的简化装置将取代价格昂贵(2000~4000美元)、功率高和使用麻烦的个人电脑,随之出现的可能是一次“技术模式转型”。NC必将进一步加快计算机普及和社会信息化的进程。IBM、DEC等大公司也都在根据新思路开发新产品。

⒋网络技术扩大推广应用

1995年美国的电子银行、家庭购物、学校教学联网等都有更快的发展。10月下旬商务部、环保署等政府部门发起了“在家上班周”活动。与此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上黄潮泛滥,窃密、偷钱、盗版案件频起,新型计算机病毒肆虐,各界对此深感不安。

三、重视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克林顿政府在强调科技为提高美国经济竞争力服务的同时,对军事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并未稍有懈怠,1995年似更趋活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⒈突出反导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1)战略防御技术(即原来的SDI)取得重大突破。经过20年的研究,现在已可做到在卫星上部署反弹道导弹的激光武器,并将在1998年实现首次天基部署,到2003年可部署12颗这样的卫星,每颗造价15亿美元。天基激光武器可击毁从地球上任何地点发射的弹道导弹。现在,“星球大战”又有死灰复燃的趋势。1995年初,国会为研制战略防御系统拨款36亿美元,比1995财年的28亿美元增加29%。

(2)试验战区高空防御系统。计划从1995年2月起试验14次。该型反导系统可拦截射程超过600公里的战区导弹,用以保护海外的美国驻军。据称,它比俄国的“防空—12型”先进反导系统至少领先10年。美国已为此投资150亿美元,拟于2002年以后部署。

(3)研制成功机载短程反导系统。该系统名为化学氧化碘激光器(COIL),其特点是能在敌方导弹发射后的推进阶段将其摧毁,并能同时跟踪多枚导弹。该研究已持续10余年,耗资50亿美元。预计于1998年进行首次测试,2001年将部署3架机载激光器,2008年再增加4架。

⒉准备进行“亚临界核实验”

正当各核国家拟于1996年全面停止核试验之际。美国于1995年11月宣布,它将从1996年到1997年进行6次地下“亚临界核实验”。这种“实验”与一般核试验的区别在于,引爆的是常规烈性炸药和核原料的混合物。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有关钚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的具体数据,以便更有把握地设计新型核弹头。由于核原料是少量的老化铀或钚,因而不会引起连锁反应。

⒊积极准备打信息战争

美军日益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于提高作战能力的巨大潜力,并加紧准备打信息战争。各军种已分别成立了信息战争指挥机构,军校对指挥人员进行专业培训。1995年五角大楼还对2年来进行的10多次秘密信息作战演习的成果进行讲评,以便确定未来战术的方针。

信息战争的主要作战方式是利用高功率电磁脉冲、计算机病毒软件、电子干扰技术,破坏敌方通讯和武器发射系统,以及利用灵境技术发动心战,瓦解对方军民士气,搅乱社会和经济秩序,以达兵不血刃、迅速取胜的目的。与此同时,还在敌情侦察、指挥系统以及单兵装备等方面充分利用最新信息技术成果,以实现“战场数字化”。

信息作战的威力取决于作战对象计算机化的程度。美国是应用信息技术最广泛、最普及的国家。现在信息技术迅速扩散,美国难以对其垄断。美国分析家据此认为美国社会和军队可能是信息作战最大的受害者。军方也担心部队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很可能成为防御的缺口,这是美国在90年代面临的“主要安全挑战”。

四、联邦民用研究开发经费呈下降趋势

在克林顿于1995年2月向国会提交的1996财年(1995.10~1996.9)预算申请中,研究开发部分为728.83亿美元,同1995财年基本持平。但1995年的增幅是3%,按3%的通货膨胀率折算,实际增长为零,而新预算的申请额在扣除通货膨胀率的因素后,实际是负增长。不过在1996财年财政赤字高达1967亿美元、131项政府计划被撤销、另外271项被合并的情况下,研究开发申请额大致维持在现有水平上,也反映了科技仍属于被照顾的对象。

本应从1995年10月1日开始执行的新财年预算,由于院府之间的预算大战相持不下,政府的各项开支长期无着落。共和党控制的国会于1995年11月通过了到2002年实现预算平衡的法案,其中规定7年内政府削减开支9000亿美元,减税2450亿美元,同时还要增加防务经费337亿美元。虽然1996财年预算争执最终要以相互妥协的方式得到解决,但在2002年以前民用研究开发经费肯定要逐步下降。美国科学促进协会(AAAS)根据国会通过的有关法案预计,2002财年民用研究开发预算将为229.39亿美元,比1995财年的341.64亿美元下降32.1%,是战后规模最大的削减,其中1996财年降幅为5%。科技界对此反应强烈,抱怨国会新议员不懂科学,事先不同他们协商,仓促做出决定。有的认为照此下去,时间要倒退20年,技术创新将停滞不前。

五、克林顿政府同共和党在科技政策上的基本分歧

一年来共和党控制的国会日益扮演着“国家总管”的角色,在大政方针上处处同政府对立,而且随着总统选举的逼近,斗争不断升级。在此情况下,克林顿3年来所推行的科技政策受到严重干扰。府会之间的主要分歧如下:

⒈克林顿科技政策的核心是突出技术开发,主张政府要干预民用技术开发,官企有选择地进行技术开发合作。克林顿本人被企业界誉为“对技术最热心的总统”。正在进行的官企联合开发大项目有高技术净化汽车和平板显示器等。酝酿中的大项目有改造高速铁路线、开发高速列车和2.5倍音速新型客机。共和党坚持技术开发项目应由企业根据市场竞争自行选定,政府参与不仅增加国家财政负担,而且容易造成失误、浪费和权钱交易。共和党在控制国会以后,已明确表示要撤销指导民用技术开发的机构,甚至包括商务部本身在内。商务部部长罗纳·布朗认为如果照共和党的意见办理,无异于“单方面裁军”,最终受损害的是美国的竞争力。

⒉在科学研究中,克林顿政府侧重“战略研究”,即那种可确保社会能得到实际报偿的应用研究,实际上是贬低了以获取知识为目的的基础研究。共和党认为国家要管好基础研究,因为它对全民有利。该党批评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近年来把资金过多地转移到应用研究的做法,认为NSF基本上是组织基础研究的机构。共和党接管众议院技术与竞争委员会后,马上把它更名为科学委员会。

⒊在科技领导体制上,共和党主张建立统一领导科研的机构——科学部。据悉科学部将以航宇局、环保署和统管大部分国家实验室的能源部的一部分机构为基础。该党现正研究建部的立法问题。共和党主张的依据是:(1)可精简主管民用科技的20多个机构,有利于克服分散、本位主义和浪费的弊端;(2)有利于加强基础研究;(3)便于接受国会监督。

白宫科技政策办公厅主任吉本斯坚决反对成立科学部。其理由为:(1)科学部无法对科技进行全面指导,它的职权范围不包括国家卫生研究院(NIH)、农业科学,更管不了军事科技;(2)当前美国科技领导多元体制来源于科技本身的多样性,实践证明是有效的;(3)克林顿政府组建的最高科技领导机构——国家科技委员会(NSTC),实际上起着科学部的作用。

争议结果可能在1996年初明朗化。

标签:;  

1995年世界科技发展趋势:美国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