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论文_宗梦蝶,杜隆隆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论文_宗梦蝶,杜隆隆

中国市政工程华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300381

摘要:城市园林景观对于美化、净化城市环境,提升市民生活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园林景观设计有了与时俱进的发展。如何在打造优美景观的同时,对听觉要素加以规划设计,提高市民审美体验,成为园林景观设计及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

关键词:声景学;园林景观设计;应用

前言

声景(soundscape)这一概念最早于20世纪60年代由加拿大作曲家R 莫雷?沙弗尔(RMurray Schafer)提出。在中国古典园林之中,造园家们早已有意识地营造声景。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涵盖自然声与人工声,尤以自然声为妙,风、雨均为自然天象,通过与植物、构筑物或建筑物等周围物体摩擦或撞击振动而发声,声音随物异而异,带给人们丰富的听觉体验。常有诗词描述风雨声景,《诗经》有“南山烈烈,飘风发发”、“南山律律,飘风弗弗”,通过象声词描述疾风之状;《园冶》以“夜雨芭蕉似蛟人之泣泪”记载雨声景。《诗经》启示我们,声环境是人类栖居在地球上最重要的环境内容之一,声景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最关注、最必不可少的景观资源之一,这是人类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本能和天性。风、雨作为声景资源引入园林空间营造,是为捕捉自然天籁并加强其与欣赏者的联系,这正是对“天人合一”这一哲理的最高追求。

1声景观相关理论

1.1声景观的概念

加拿大音乐家莫瑞?谢弗尔(R.Murray Schafer)首次提出“ 声景观”(Soundscape)的概念,认为声景观就是“the music of the environment”,即在环境中从审美角度和文化角度值得欣赏和记忆的声音。他主张将“听觉设计”引入景观设计,促使人们对传统的听觉行为进行反省和再认识。“世界声景计划” 给出了声景观的定义:“一种强调个体或社会感知和理解的方式的声音环境”。这清楚地表明声景观是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事件来理解的,通过声音来理解人们在特定的时代中与环境作用的方式。因此,有学者建议对声景观的认识应从声音、听者和环境三个要素来理解。

1.2声景观的基本特征

声景观的基本特征主要有组合性、社会文化性、主观性。我们传统意义上讲的声音往往只是听到的单独的、个别的声音,比如“鸟叫声”、“风吹树叶声”,它们之间是孤立的,然而声景观的理念是需要把这些单独的、个别的声音联系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一片寂静的树林中,风吹动了树叶沙沙作响,鸟儿被惊动发出鸣叫声”,这种把声音要素组合而成的声音景观更具有听觉美感,即声景观具有组合性特征。历来对声音的研究注重通过数量分析的研究方法,然而声景观的理念强调人作为主体的主观感受,这就意味着声景观要具备社会文化性,但由于个体差异性,主体感知到的声音所附带的社会文化含义是不同的。而且主体感知到的声音不仅包含实在的声音,也包含非实在的声音,例如记忆中的声音或由场景联想到的其他声音。因此,声景观具有主观性的特征。

2 古典园林风雨声景的特点

2.1声源的产生与特性

造园者对风声景的艺术处理手法为借助植物、建筑物与风相互作用而发声。明代刘基《松风阁记》曾记载“风不能自为声,附于物而有声,非若雷之怒号,訇磕于虚无之中也,惟其附于物而为声,故其声一随于物……”。自然环境下风声的声压级最低在25 dB以上,随着风速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当风速达到每小时10 m(16.09 km)时,声压级可达60 dB。雨水可与建筑物、植物结合发声,声调丰富多变。建筑物屋顶材料的不同会对雨声的声压级、音调产生影响。有研究者在实验室中,测试得到雨水的声压级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降雨强度达到40 mm/h时,雨声的声压级达到55 dB[18]。

2.2 声源类型

风声景方面,依据声源类型分类,包括风与植物作用发声、风与构筑物作用发声这两类。常见的植物有枫、竹、松等,例如,苏州听枫园的“听枫仙馆”南北两侧庭院均栽植有叶片宽阔的枫树,易与风相互作用发出清晰的声音。另有4个声景点的声源为风与竹子发声,这也体现出中国文人对竹子的喜爱,竹子既寓意自己的高尚节操,又可赏声。例如文徵明《拙政园图咏》有诗咏“倚玉轩”,“倚楹碧玉万竿长,更割昆山片玉苍。如到王家堂上看,春风触目总琳琅。”“碧玉”不仅描述竹林青翠,也指其风动时声如戛玉清音。有5个声景点为风与松树发声,松针叶片狭小,即使有强风吹动,单棵松树发出的声音也较小,因此松树常丛植成林而发出松涛声。如《钦定热河志》记载避暑山庄“万壑松风”为“长松数百,掩映周回”。风借助构筑物发声则是通过模仿乐器发声原理,引发空气振动,其中以扬州个园“冬山”的风音洞最为典型。在园中可感到阵风吹拂,哨声隐约,这是因为造园者在墙面上开了四排圆洞,每排六个,洞口如口琴音孔洞式排列,洞径尺许,外面是狭巷高墙。据伯努利定律,由于洞小因而空气流速急增,并由于窄巷及山墙的负压作用,风在各洞所产生的流速不同,造成声响各异。另外,部分风声景借助其他自然声作为背景音,与风声共同产生更丰富的效果,如结合鹤鸣的承德避暑山庄“松鹤清越”,结合水声的天津静寄山庄“众音松吹”。雨声景则均需通过雨打植物而发声,其中最常见的水生植物为荷花,由于荷叶硕大,雨打荷叶可发出似“大珠小珠落玉盘”般清脆的声音。而陆生植物主要有芭蕉、竹子、梧桐等。芭蕉常与山石等配置于院落一隅,计成在《园冶》里描述“夜雨芭蕉,似杂鲛人之泣泪”。雨打翠竹,不仅有雨落竹叶之声,竹的地上茎为中空结构,雨落其上能够形成清脆空灵的音效。例如无锡寄畅园中有“清响斋”,体现了孟浩然诗中“竹露滴清响”的意境。梧桐与雨声配合也有较强的表现力,如南京熙园的“桐音馆”因雨落梧桐噼啪作响而得名。另外,部分景点综合运用了多种以上提到的植物,可产生更丰富的声景效果。如四川邛崃“文君井”,综合使用了芭蕉、竹子、荷叶等植物。

3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应用问题综述

3.1 重视程度不够

总体来看,在我国运用声景学设计园林景观实践起步较晚,该学科的重要性还没有得到广泛地普及,社会认知度并不高。由此造成园林景观设计师及政府相关主管部门普遍存在动力欠缺的问题,导致隔音设备等方面的资金投入远远不够。加上我国城市园林大多建设在开发强度较高的市中心,广场舞音乐、汽车鸣笛等人为、交通噪声对塑造园林声景的干扰极大,这些问题是当下园林声景设计的主要障碍。

3.2 园林设计师对声音的自然、社会属性缺乏合理认知

可以被园林景观所用的声音既可以来自大自然,也可以来自人为活动。但由于缺乏科学的评价标准依据,同时,受传统园林建设观的影响,园林景观设计师在实践中往往难以均衡两种声音间的关系,要么一味摒弃人为声音,使园内声音单调,要么大量设置智能的音响系统,形成夸张失真的音响效果。

3.3 理论脱离实践,难以满足当地居民实际需求

我国地大物博、南北差异较大,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传统,以戏剧为例,京剧、豫剧在北方有较广的受众群,而黄梅戏、粤剧等则深受南方群众喜爱。部分设计师无视这种差异,也不重视结合设计与场地环境、游览功能,只是盲目地将各种声音设施叠加布置在园林中,不仅造成嘈杂混乱的观感体验,无形中也导致经济资源的极大浪费。

4声源分布特点及营造手法

声源分布类型一共有3 种,包括点状分布、线状分布和面状分布。

4.1点状声源

点状声源所在场地的原始地形较为平坦,以泉水声或跌水声作为声源。比如北京静心斋的韵琴斋,水流跌落撞击到水池边的石头而发出清脆的声响,传入韵琴斋之中。

4.2线状声源

具有线状声源的水声景点数量最多,有26 个,超过总数的75%。跌水声景的声源往往呈线状分布,声源声压级相对较大。营造线性声源往往需要原始的地形就有高低起伏,水从源头流出后一路跌落而发声,可起到串联前后空间、引导观游方向的作用,营造出视听兼备的溪流水景。例如江苏无锡寄畅园的八音涧、北京颐和园谐趣园的玉琴峡、霁清轩的清琴峡都是声源呈线状分布的典型代表。

4.3面状声源

声源呈面状分布的水声景点数量最少,有1 个,其声源范围相对较大,但声压级一般相对较低,均为风吹湖面、浪涛拍打的声音,在背景噪声较小或水浪较大的情况下,才清晰可闻。水声景点在营造声源上会采取特殊的手法,达到改善听觉体验的目的。比如有的水景借助其他物体改变声源声压级,也有的通过改变环境地形高差来调整声源音调高低,还有的将水声与其他背景声组合,从而丰富听觉体验。

5水声景空间环境特征及要素分析

5.1 空间围合方式

水声景点的空间围合方式通常分为3 种: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处被围合、接收点被围合。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与接收点处于同一个空间之中,空间尺度通常较小,有较为明显的围合要素,空间外部的声音能够有效地被隔绝,而空间内部的声音声压级通常较低。这样,有利于声源的直达声清晰地传入听者耳中,空间围合要素则提供反射声以增强听觉感受。如北京颐和园的清琴峡声景点在被墙体围合的小院中,由于声音在此空间内的传播距离较短,除了直达声外,墙体提供早期反射声,能有效地增强声音响度,且植物对声音进行了扩散,避免了回声的出现,使得水声清晰可闻。其他例子还有北京香山静宜园的清音亭、成都西园的潺玉亭等。

2)声源处被围合。通常在小空间中,人为设置的水景所发出的声音声压级较低,为了欣赏特意营造的水声景,需要对声源进行围合。围合的范围通常较小,近距离的声音传播,使得声能量的损耗较少,以利于听者获得清晰的直达声,近距离的围合提供了较强的早期反射声,较短的反射声与直达声混在一起,提高了声音的清晰度,从而增强了声效。例如北京香山静宜园的清音亭是声源处被围合的代表,U 型的山石作为围合要素包围了声源点,也聚集了声能,山石背后的树林隔绝了外界噪声的干扰,接收点正对声源点,能清晰欣赏叮咚的水声。

3)接收点被围合。这类景点的特点是有山石、植物等围合要素对接收点建筑进行半围合,接收点与声源之间的通常无遮挡或少遮挡。这保证听者能够接收到清晰的直达声,围合要素提供了反射声以保证声场的均匀度,多角度的反射声能使听者获得较强的声音环绕感。代表景点有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苏州寒山别业的听雪阁、北京西苑淑清院的千尺雪、北京圆明园蒨园的韵天琴等。

5.2 空间围合要素

常用的围合界面要素有植物、墙体、山石地形、水体等。

1)植物。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竹子、柳树等植物,少部分声能量被吸收了,部分声能量透射过去,还有部分声能量得到反射。反射声有助于提高声场的均匀度,营造声场的空间感及环绕感。以成都西园的潺玉亭和北京颐和园谐趣园的玉琴峡为例,潺玉亭被包围在竹林之中,竹林围合了空间,隔绝了外界噪声并提供早期反射声,同时能够提供扩散,使整个声场更加均匀,带来“石蜃吐珠延,清醒响人耳”的水声效果。而玉琴峡在声源两侧种植大片竹丛,形成一个半封闭的声场空间,溪水两岸的竹林提供早期反射声,提高声音的清晰度,避免多重回声的出现,从而增强了玉琴峡沿线的听觉音效,竹簌声跟着流水叮咚的声音一起形成谐趣园三趣之一的“声趣”。

2)墙体。墙体常用作静谧的小空间的围合要素,其较为坚硬的表皮能够提供较强的反射声,提高声音的响度。如北京静心斋的韵琴斋,墙体将水声景点围合于园中,在一定程度上隔绝了外界的噪声干扰,四面布置的墙体能够提供多个角度的反射声,使声场更加均匀。而园中的植物提供了扩散,避免了强反射导致的多重回声出现,才使得潺潺低语的水声虽清微淡远,却仍在可听阈内,耐人细品。另如天津静寄山庄的千尺雪、苏州狮子林的听涛亭等水声景点,均被墙体所围合,墙体离接收点较近,与山石一起有效地提供了良好的早期反射声,这使得声音更加饱满,声场的均匀度更好。

3)山石地形。大多数景点借用地势围合空间,具有高差起伏的山石地形也成为了反射面,从而影响水声的传播。例如苏州寒山别业的听雪阁,文献明确记载“亭子位于西侧,恰好与左壁齐平”,表明接收点处背靠石壁,一部分声音可被石壁反射,凹凸不平的山石表面提供了扩散,提高了声场均匀度,避免了声聚焦的出现。而四面扩散的声音又保证了较好的环绕感,从而增强接收点处的音效。采用类似手法的还有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

4)水面。在声源为跌水类的声景点中,往往通过水面来加强水声的反射。水面作为强反射面,基本不吸收声能,水面既在空间上连接跌水声源点和接收点,也提供早期反射声,因此将接收点设计在临水边,可有效增加水声声压级,提高响度。例如扬州双峰云栈的听泉楼、北京西苑淑清院的千尺雪和圆明园的夹镜鸣琴等,都是接收点紧邻水面的声景点。

5.3水声景接收点特征分析

例如苏州拙政园的“松风水阁”即是建筑形式较封闭的接收点,作为攒尖方顶建筑,其一面有门,其余三面为窗,屋顶出檐较大,飞檐起翘尤高,表现出翩翩欲飞、飘逸轻灵的风采。建筑布局不拘泥于传统的四位正方向,而是斜向西北,与周边园林建筑呈45°夹角,可避阳通风,甚为别致。这一处理又使水阁正对小飞虹和得真亭,便于阁中的观赏者得到最佳的观赏面,同时便于接收反射声,赏声效果更好。水阁与回廊相连,空间动静结合,亭为静,廊为动,回廊作为游赏路线,环亭漫步,经过回廊,空间经历从开敞到半开敞,再到亭内封闭状态的转变,产生富有变化的空间游赏体验,同时提供了丰富的赏声体验。又如拙政园听雨轩设有“蕉窗听雨”一景,正是“窗虚蕉影玲珑”。大面积的花窗在打开时能形成良好的声音接收面,在花窗关闭时亦能够生成若隐若现的园林意境。再如拙政园的“留听阁”正对小池的立面亦为连续格窗,雨打荷叶的声音能够清晰传入室内,结合视觉与听觉欣赏构建出层次丰富的景观。

6风雨声景的空间营造手法总结

6.1 风雨多借植物以发声,仿乐器设构筑物而发声

中国古典园林中常见的造景方式为风、雨与植物或构筑物相互作用而发出声响,其中,借助于植物发声的方式最为常见。植物种类的选取为首要影响因素,风声景点中常用陆生植物,雨声景点中可采用陆生与水生植物;植物的平面种植布局也需要考虑,针叶树通常呈群落状布置以获得足够的声音响度,而阔叶树因叶片易于摩擦振动发声,故可作点景式布置。而构筑物的建造则是借鉴乐器发声的原理而设置的独特构造,从而形成具有趣味性的艺术装置。

6.2 以声源围合接收点,其他材料提供反射声

声景的艺术氛围构造需要考虑空间围合方式与围合要素。围合方式包括整个声景点被围合、声源处被围合、接收点被围合等3种方式,最常采用的为接收点被围合,这种方式能有效减少背景声的干扰,从而听到较纯粹的风声或雨声。围合要素的选择上,有以植物为代表的声源类围合要素,与山石、建筑、墙体、水体等非声源类围合要素。声源类围合要素提供清晰的直达声,非声源类围合要素则提供有效反射声。

6.3 建筑多设大面积花窗,接收点空间层次丰富

风、雨声景点中的建筑常为主体或重要建筑,建筑类型的选择较为多样,建筑形制较封闭,但建筑立面常设置有大面积的花窗,可开合的立面变化带来了多样化的声景体验。另外,接收点可创建丰富的空间层次,提供更加多样的赏声体验,包括通过设置平台产生内外空间层次、设置廊道安排流动的空间体验等。

7改进声景学应用措施,提升园林景观设计质量对策路径

7.1 政府部门应加大扶持力度,为园林声景设计提供坚实保障

加大宣传,提高社会对声景学的重视程度,尤其是相关园林主管部门应深切认识到声景学对“提升园林建设水平、改善市民生活品质、乃至树立城市品牌形象”的重要作用,加大密植植物墙、隔音板、墙或吸音海绵等设施的资金投入,为在园林设计中运用声景学奠定良好基础。另外,政府和领域内行会组织还可组织专项培训,设立专项资金,激励园林设计、施工人员探索技术创新,为从业人员解除后顾之忧,有效规避因重视程度不够、责任心不到位而引起的发展瓶颈。

7.2 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需完善优化相关标准、规范体系,为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扎实依据

政府有关部门及研究机构应对园林声景设计中自然、人工声音利用“厚此薄彼”的现状进行详尽调研,以此为基础,结合最新发展趋势,尽快制定与声音应用等规范。大力填补声音应用的标准空白,如规范园林景观中增加假山的比例,在人工湖边放养禽类的方式等。为声景学应用于园林景观设计提供扎实依据,改善当前自然人为声音难以均衡的困境。

7.3 园林设计师需加强基础调研工作,使园林设计作品符合当地文化传统及市民使用要求

设计师在日常设计实践工作中,需开展详尽的调研活动,了解当地文化传统、人文风俗,以此提取设计方案的声音类型,如调查地方戏曲,使人们能在休闲娱乐过程中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此外,还应做出多个设计方案,事先通过征询公众意见进行多方案比选,因地制宜地选取声景、环境与场地之间能够和谐融合的方案,以此提高方案的科学合理性。

结束语

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制定需要在全面的调查基础之上,掌握声音要素的类型并详尽了解人们对声音的看法、感受等,以提高园林景观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声景观设计不仅需要控制甚至消除不良的声音要素,还应该在园林景观设计时积极主动地加入声景观的理念。声景观的理念强调人的主观感知,即从“被动地听”到“主动地去倾听”,“积极地去感受、并去联想”,这种对于声景观的认识有利于景观设计更好的发展。基于游客普遍对于园林中的自然声要素较为青睐,在声景观设计时就应更多的考虑自然声要素的开发利用,减少人为噪音、人工噪音的同时,适度地在一些场景添加游客喜爱的音乐声来烘托气氛。

参考文献:

[1]喻有慧,高翅.城市公园声景设计浅析[J].山西建筑,2018(27).

[2]罗枫,陈江.浅析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声景营造[J].华中建筑,2017(11).

[3]谢辉,辛尚.山地城市公园声景研究——以重庆市碧津公园为例[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31(5):92-97.

[4]孔丘.诗经(插图典藏本)[M].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6:164.

[5]吴硕贤.《诗经》中的声景观[J].建筑学报,2017(S1):109-113.

[6]洪昕晨,林洲瑜,池梦薇,等.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森林公园风声景评价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17(2):127-130.

论文作者:宗梦蝶,杜隆隆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细部》2018年第2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6/13

标签:;  ;  ;  ;  ;  ;  ;  ;  

声景学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及探讨论文_宗梦蝶,杜隆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