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哈密市第四中学 839000
摘 要:师生关系是制约和影响教育实践成败的关键要素,研究和探讨课堂教学中和谐的师生关系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课堂是一种“静听”的场所,不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而和谐师生关系是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的体现,它具有双向可逆性、合作共生性、互赏激励性、有机整体性等特征。
关键词:新课程 和谐师生关系 课堂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受单一的认识论框架的支配,人们往往把教学过程定格为“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把学生局限在“书本世界”和“科学世界”的单一的接受性活动中,从而把教学活动应具有的多样性特征给掩盖了。
在“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处于绝对的权威地位,课堂是一种“静听”的场所,教材成为学生必须遵循的知识和观念的来源。而“现代课堂教学”的标志是:教学的重心由教师转向学生、由课堂转向活动,把教学看作是“师生互动的交往活动”。教育理论和实践都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产生效能的关键。教师只要懂得如何与学生沟通,懂得如何满足学生的需要,并引导学生懂得如何满足教师的要求,师生之间建立相互信任尊重、彼此接纳理解的关系,那么,任何的教育活动都可以使学生产生兴趣和接受。反之,在师生关系中,如果学生觉得自己不被尊重、不被信任和理解,无论是他平时多么喜欢的课程,他也不会产生学习的热情;同时,教师也会因为学生的抗拒,自己的努力没有回报,也无法产生成就感,师生共同对教育和学习失去信心。教师能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种教育能力。一个教师,尤其是中小学教师,如果没有这种能力,即使课讲得再精彩、专业水平再精深,也无法使他的“教育”产生真正的效果。
为此,创设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这次课改的一项重要任务,对提升教学效能和向素质教育转变也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二、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内涵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一般所讲的师生关系主要是指师生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发生的直接交往和联系。师生关系的直接关系是一个复杂的关系体系。就其指向的目标而言,有为完成教育任务而产生的工作关系,也有为满足交往需要而形成的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就发生关系的形式而言,有以组织结构形式表现的组织关系,也有以情感、认知等交往为表现形式的心理关系。由于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心理背景中发生的,所以师生之间的心理关系、情感关系在师生关系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因为心理关系、情感关系是师生交往的结果,心理关系、情感关系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生交往,影响着师生间的工作关系、组织关系,影响着教育效果。这就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建立一种良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强调“以人的发展为本”、“激励人的自主发展”、“促进学生健康、和谐的发展”。
三、课堂教学中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新型的师生关系,虽然强调师生间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但教师毕竟是“平等中的首席”,应以自身的言语美、行为美、师表美折射出内在的人格美,从而让学生在愉悦的情感体验中、在学生不经意间渗透“价值引导”。教师作为和谐师生关系的主体之一,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课程观,主动地从以下几方面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1.有效沟通是前提。改善师生关系,必须重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应以真实、完整的人格面对学生,真诚地与学生交往,帮助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学习,以及在集体活动中建立和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
2.课前准备是基础。和谐的师生关系模式,看似教师在课堂上随心所欲、随机应变,实则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学生不经意中发挥主导作用。课前准备包括两方面:(1)教学情境准备,这就要依据上述师生沟通中彼此了解程度。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体验、已有知识水平、兴趣爱好、社会和自然现象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旧知识等方面考虑。(2)作业。教师通过作业了解学生情况,可有针对性地进行备课;教师根据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可为课堂教学提供情节铺垫;通过作业反馈及时强化,因材施教。
3.课堂激励是关键。这是实现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主渠道。教师应加强课堂的教学组织,激活教学氛围。教学中,教师不妨与学生角色换位,自己走下讲台当学生,而让学生走上讲台充分展示优秀一面,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新课程为教师的创造性发挥搭起了良好的平台,为教师的自我更新创设了良好的机遇和环境。当教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通过营造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从而激活学生的自主意识、探究意识、批判意识、创新意识,实际上也会促进教师的反思与成长。新课程下的教师,与其说是“春蚕”、“红烛”,倒不如说是“人梯”,在辅助学生登往更高境界的同时,自己也在向上攀登、提高。
参考文献
[1]钟启泉 等 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吴康宁 等 课堂教学社会学[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苏]赞可夫 杜殿坤 译 和教师的谈话[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
[4]周南照 等 学会求知[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
[5]佐斌 著 师生互动论——课堂师生互动的心理学研究[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论文作者:张玮娟
论文发表刊物:《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3/3
标签:师生关系论文; 教师论文; 学生论文; 师生论文; 和谐论文; 关系论文; 课堂论文; 《素质教育》2016年1月总第194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