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论文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

刘永欣 聊城大学

摘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推进“互联网+”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融合,是当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研究的课题。新媒体大迅猛发展给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通过新媒体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育,要重视心理工作,提升水平质量;提高自身技能,发挥应有能量;创新新媒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发挥新传播优势,提升传播效力;把控传播内容,构建保障机制。

关键词: 新媒体;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途径

一、新媒体的定义及特点

新媒体(New-Media)是利用数字技术、蓝牙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局域网、无线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平板、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大众提供个性化的内容,能够使传播者和受众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让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一种环境。相对传统媒体而言,结合我国新媒体发展趋势,其主要表现有以下特点:一、注重科技性,传播与更新速度快、成本低;二、注重人文感受,满足人们的碎片化需求;三、注重虚实结合,即时性的满足互动性的表达;四、注重资源的共享性和选择性,满足不同群体。

二、新媒体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 延伸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素材大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门核定的权威教材;二是学校制定的其他参考书目[1]。而新媒体的迅速发展有效的解决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受时间、地域、民族、职业等条件限制的不利因素,使其突破了时空界限,最大限度覆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领域。新媒体的快速推进为师生搭建了新平台,可以随时访问包含大量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内容,信息的传播与对流更快捷,师生都可以成为信息的辐射源、发射源。新媒体凭借其交互性、及时性、海量性、共享性以及大面积覆盖面的优势,充分发挥自身强大的辐射力,有效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覆盖面,其心理健康的效果也在不断提高。

对于诗人来说,“乡愁”这一概念的能指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经历了由“邮票”到“船票”,到“坟墓”,再到“海峡”的转变;它是诗人所受之痛,也是诗人所饮之酒、所观之色、所嗅之想。这种不稳定的转变,正体现出了诗歌语言符号的特性与艺术性。

(二)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一般由校心理中心的老师担任教学任务,课程教学模式相对单一、枯燥,不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甚至有些学生觉得心理健康教育不重要,兴趣也没那么大。而新媒体在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上的应用,通过DV摄影大赛、DIY 视频制作等方式,让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主动参与进来,提高了上课效率同时激发了学生兴趣;新媒体还可以通过匿名的方式举办课堂教学,让同学们打破心理防线,通过网络去表达自身内心最为真实的情感,不仅避免可能出现的尴尬,同时还实现了自我的需求;新媒体可以改变现有的教课方式,比如推进慕课建设,固定的视频时长,学生可以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择自己喜欢的内容。

(三)突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空间限制

新媒体背景下,很多的课堂教学内容可以引入到线上教学,学生自主学习时间大大增加,时间不再局限于课上时间,碎片化的时间都可以充分利用,统筹规划合理分配时间。教育教学、咨询服务都可以线上进行,留言、互动不受时间的束缚,同学们在讨论组畅所欲言,教师根据情况进行实时的引导;空间上,不再单一的局限于教室、心理拓展中心,“一席之地”都可以进行学习,使用手机在新媒体平台观看学习。运用新媒体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给学生带来更多参与权和主动权,线上工作新模式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同的体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升。

三、新媒体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带来的挑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新媒体时代,做好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理论修养,丰富自身的内容优势,将抽象性、深刻性的理论以通俗易懂加时间里的形式,传播给学生,增强影响力和公信力;积极主动融入到新媒体教学中去,灵活运用新媒体,对新媒体推送的碎片化、海量化、复杂化的信息能够迅速甄别,汲取核心要义,能够与同学们进行即时性的交流,能够组织力量对错误思想观点内容进行批驳,牢牢掌握网络舆论战场的主动权。

(一)冲击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主体地位

新媒体的应用也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信息推送,大学生处于三观形成尚未完全成熟,自控能力弱,甄别能力差。加之新媒体对社会负面信息的扩散和放大,以及对西方价值观的传播,有时会导致大学生的盲目从众行为[4],对社会问题的激动、情绪化,甚至被人利用;新媒体的开放性、匿名性以及网络平台管理的不规范性,都给不法分子提供了造谣传言的空间;少数不良新媒体的隐形渗透作用,勾结境内外反华势力,在不知不觉中给大学生传递了先入为主的错误思想。

(二)弱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果

传统的心理健康模式,学生属于单一的受众群体,教室作为传播心理健康知识的主体多年没有发生变化,这自身的“天赋”优势,便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新媒体的应用,教师的主体和大学生的受众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快,加上大学生接受新生事物比较快和随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比较高,强烈要求表达个性化的观点。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于老师和学生是平等互动的关系[3],则高校教师作为信息源的主体权威逐渐降低,弱化了教师的力度和信度;有时学生的信息传播早于教师,这都在不断的削弱教师的主体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全新航海家是首款配备林肯Co-Pilot360™智能助驾系统的车型,该系统集成了超过20项的辅助配置。其中,首次搭载的LCA车道居中辅助功能,能自动检测车道标线,保证车辆在始终处于车道中间位置;新增的ESA紧急避让转向辅助系统,如前方车辆行驶缓慢或紧急制动,仅靠刹车无法避免碰撞时,该系统就会介入,辅助驾驶者修正方向,避免事故发生;同样首次引入的PIB碰撞后主动制动系统,在碰撞发生后,能帮助车辆主动制动,避免二次碰撞。此外,包括BLIS盲区监测系统、自动远光灯控制、带Stop & Go自动跟车功能的ACC智能自适应巡航系统等功能都出现在全新航海家的配置单中。

(三)钝化大学生理性创新思维能力的养成

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全校要支持和重视该项工作,做好人才梯队建设,从上到下有具体的分管领导和负责人在抓,需要的场地、经费、配套设施等,每一项都要做好。要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要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符合教书育人规律,符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律。要做好新媒体与心理健康教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的主渠道,增强时代感和感召力,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有效解决学生思想、心理、行为问题;要特别注重特殊性,因材施教,分类分组满足不同学生群体的需求;要特别注重主体性,尊重学生主体,调动学生主动性;要特别注重预防性,加强心理危机预防干预,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四、利用新媒体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一)重视心理工作,提升水平质量

新媒体的应用,信息量的爆炸,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无暇对发生的事情进行深入的思考。每天疲于应付海量信息的阅读和转发,缺乏理性过滤筛选和重吸收,对获得有价值的心理健康知识没有进行有效的反刍,久而久之导致思想意识麻木化、僵尸化、框架化。正如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被安排的明明白白”,没有了自身的思维意识,那理性思维、创新思维就无从谈起。

(二)提高自身技能,发挥应有能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新媒体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2]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

(三) 创新新媒体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性

“明着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活从不眷顾因循守旧、满足现状者,从不等待不思进取、坐享其成者,而是将更多机会留给善于和用于创新的人们。”[2]新媒体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交流方式,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不能原地踏踏步,要积极拓展新媒体平台,建设新媒体队伍,推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心里工作机制。开发心理健康教育微课、慕课、在线预约、在线测评、在线咨询,可以让学生有更多主动性和参与性,学生可以更好地敞开心扉咨询;课上布置作业,需要同时利用新媒体这个平台去制作,去研究,比如制作温暖视频、爱笑天使图片等方式,将传统的心理教学工作与新媒体技术融合起来,更好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可能刮一阵风感觉凉爽就停。要坚持不懈积极主动抓下去。让正确的思想和声音先入为主,讲好我们的故事,让同学们更好地成长成才。新媒体的稳步发展,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在改进中不断加强,要提高对新媒体重要性的认识,把新媒体平台作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阵地,要接地气人性化,满足不同学生群体和个别的期待,其他各专业课老师做好控球员和守门员,形成共振频率,才能画出最大同心圆。

开展图书馆与MOOC相关问题研究,必须以图书馆参与MOOC活动的具体实践为依托。已有研究内容中,国内图书馆界多以介绍国外相关理论成果和国外图书馆参与MOOC实践的经典案例为主,跟跑、模仿甚至尝试生硬照搬的现象较为明显。虽有少数研究人员开始依据具体案例开展实证分析,但案例的实践范围、实践深度及成熟度、可推广度等均较为欠缺。目前,除少数馆员参与信息素养类MOOC课程建设外,国内图书馆界在MOOC实践方面的具体探索较少,更缺少基于鲜活实证素材的理论提炼。

K-means算法即已知数据库包含n个数据样本,给定聚类个数k,对每个数据样本计算其应该属于的类,得到满足方差最小标准的k个聚类。

参考文献:

[1]潘建红,梁梦.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4):12-15

[2]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87-288.

[3]吕刚,赵珊珊.新媒体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融合路径的研究[J].高校辅导员,2018(1):58-61.

[4]卜建华,尤思佳.青年群体网络民粹主义参与的思考[J].高校辅导员,2019(2):20-25.

作者简介 :刘永欣(1989.12.09-),男,山东沂水,聊城大学,助教,研究生学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标签:;  ;  ;  ;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探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