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儿防老、多子多福与乡村老人养老倾向,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养儿防老论文,乡村论文,倾向论文,老人论文,多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决定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那就意味着长达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宣告结束。在严格实施计划生育政策三十余年后,我国人口环境出现生育水平长期走低、老龄化加速推进、未来劳动力短缺、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衡等一系列问题(翟振武,2014)。微观上对家庭户结构产生巨大影响,家庭内部各代人口数量方面发生了相对变化,家庭规模逐渐减小,核心家庭成为独立的亲属单位,家庭保障功能弱化(Goode,1963;郭志刚,2008)。而养老保障制度却存在城乡差异,城市更多地依靠单位与社会来解决养老问题,农村养老的重任却完全落到了家庭之上(乐章,2005)。即便是对农村养老问题的研究也处于计划生育和老龄化研究的附属地位(宋健,2001)。学者曾毅(2001)在人口迁移的背景下推测,到21世纪中叶,中国农村的老年人比例要高于城镇,达到26%。中国农村出现“少子女老龄化”,老年人晚年生活保障令人堪忧。 传统的家庭养老保障制度是建立在人力自然储蓄基础之上的家庭内部资源代际交换机制,是一种家庭代际间互相供养的反哺型模式(费孝通,1983)。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直接影响家庭养老保障的人力基础,有学者就孩子数量与家庭养老能力展开探讨,夏传玲、麻凤利(1995)认为“随着子女数下降,家庭养老功能将削弱”的观点是值得商榷的,子女数对家庭养老功能没有直接影响,或影响甚微。桂世勋、倪波(1995)构建的老年“人经济供给‘填补’理论”也验证这一说法。而郭志刚(1996)对以上观点产生质疑并进行论证,得出子女数对于老年人家庭供养存在显著作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总体上子女供养老年人仍是我国代际经济流动的主流(郭志刚,1998)。有的学者依据Becker的“孩子的数量-质量替代模型”,探讨子女数量、人力资本积累与农村养老间的关系,得出重视子女教育能够有效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而单纯子女数量的增长对老年人生活质量影响不大甚至是负面影响(石智雷,2015;牛楠、王娜,2014)。另外,严格的父系家族体系和从父(夫)居形式,导致了在为父母提供老年支持的过程中存在性别差异(Yang,1996)。许琪(2015)就家庭内部养老分工的性别差异进行研究,“儿子出钱,女儿出力”的性别分工模式主要出现在农村;在城市,女儿在经济支持和生活照料两个方面的直接效应都超过儿子,但就总体看在当代中国家庭中,儿子在赡养父母时的总效应依然显著大于女儿。 综上所述,关于子女与家庭代际支持关系间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子女的数量、质量及性别差异等几个方面,但具体到农村特色生育文化情境下的研究却很少。中国农村受传统文化影响最深,对于子女无论是从性别上,还是从数量上较城市有更深的情怀,具体体现在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生育观念,有学者指出随着时代发展,这些传统观念呈现出明显的弱化趋势。[1]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还存在吗?其含义有发生变化么?据此,本文展开进一步讨论:首先,介绍我国农村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的文化背景;其次对养儿防老中的“儿”进行分解,分别考察是有无儿女,还是有无儿子可以保障农村老人生活;再次,对多子多福中的“子”进行分析,分别验证是多儿子多福,还是多子女多福;最后得出结论并讨论。 一、数据、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与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于2011年进行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包括450个村/社区、1万余户家庭以及1万7千余个体数据。其调查对象年龄均在45岁以上(包括45岁),旨在收集一套老年家庭和个人的高质量微观数据。本文的研究对象是农村老年人,故剔除户口为城镇和年龄小于60岁的样本,最终得到5244个个体样本。尽管自20世纪80年代计划生育政策就严格执行,但中国农村在养育子女方面,子女规模仍旧较大,拥有3个及其以上孩子的样本达到68%,男孩偏好仍然非常显著,有儿子的样本将近80%。这种现象与养儿防老、多子多福等传统的生育观及农民对养老风险的认知难逃关系。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是中国人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观念。关于这一传统观念的释义有两种:一种为泛指养儿女以防老年无依靠,一种特指养育儿子防备年老。自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家庭就承担着养老功能,而养老功能的发挥主要依靠子女的“反馈”,因而有无子女成为养老是否有保障的一个重要前提。据此,提出假设一:相比没有子女的老人,有子女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有保障。在有子女的基础上,由于女儿出嫁后一般从夫而居,与儿子相比,其居住距离远,照料的可及性不高;另一方面,传统的小农经济生产方式比较落后,产量的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的投入,男性在从事农业生产更具有优势,因此农民有着很强的男性偏好。只有儿子才能辅助家庭完成生产任务,保证生产资料来源的获得,只有儿子才能合法继承家庭的财产,只有儿子才能保证姓氏的沿袭,并承担相应的祭祀功能。儿子是养老送终最可靠的“资源”,[2]相比之下,嫁出去的女儿如“泼出去的水”。鉴于此,本文提出假设二:相比没有儿子的老人,有儿子的老人晚年生活更有保障。 多子多福是养儿防老基础上的延伸,是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农民防范风险的理性选择。传统的小农经济通过家庭成员分工即男耕女织来满足整个家庭需求。这种自给自足的特性导致每个家庭成为社会上独立的基本单元,生活条件相同,但彼此间并没有发生太多的联系。为了防止因为婴儿的死亡而导致家庭的瓦解,保障功能的缺失,人们更倾向于多生。然而在传统的父系社会中,女儿被认为终究是“别人家的人”,只有儿子才能保证“香火”的延续,所以多生即指多生育儿子,人丁兴旺是一个家族的传承能力与经济实力的象征。因此,本文提出假设三:儿子数量越多,老人在代际支持方面得到的越多。随着时代的变迁,男女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特别是在劳动力迁移的背景下,子女代际支持中的性别差异正在缩小,女儿在家庭养老中的作用明显提高。[3]多子多福中“子”的含义由儿子向儿女转变,认为多子女能提供更好的养老保障,能让老人安享晚年。鉴于此,提出假设四:子女数越多,老年人在代际支持方面得到的越多。 基于以上研究假设,本文的因变量设为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涉及经济支持、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三方面内容,分别为“是否得到来自子女、孙子女及其他亲戚经济支持?”“在遇到生活困难时能否得到来自配偶,子女,父母,孙子女等其他亲戚帮助?”“一周内感到孤独的频率”。除以上三个变量外,本研究又加入一个综合指标,即生活满意度,代表农村老人对晚年生活质量的总体感知。其中,是否得到经济支持的答案选项为:“是=1,否=0”,生活困难是否得到帮助的答案选项为:“是=1,否=0”,孤独感频率的答案选项为:“5-7天=1,3-4天=2,1-2天=3,<1天=4”,生活满意度的答案选项为:“不满意=1,不太满意=2,比较满意=3,非常满意=4,极其满意=5。”据统计,样本中57.97%的老人能够得到经济支持,85.69%的老人在生活困难时能够得到帮助,76.95%的老人一周内有孤独感的频率小于3天。从农民对生活状态总体感知来看,大部分老人(占84.6%)对目前的生活表示满意。自变量设有4个,包括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儿子、儿子数量、子女数量。其中是否有子女和是否有儿子是养儿防老模型中的重要考察变量,两者皆为虚拟变量。儿子数量及子女数量是多子多福模型中的重要考察变量,两者皆为定类变量,分成1个、2个、3个及其以上三组进行比较讨论。控制变量涉及3个层面总共有8个,其中农民个体层面的变量有5个,包括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水平以及身体状况。社会保障层面的变量2个,包括是否参与新农保、是否参与新农合。居住安排方式1个,即是否与子女同住。解释变量的统计描述与影响方向预测可见表1。 考虑到本文的因变量分别是二分类变量(是否得到经济支持,在遇到生活困难时是否能得到帮助)和序次变量(孤独感的频率,生活满意度),不满足线性回归因变量必须是连续变量这一基本条件。因此,本文采用Logistic模型和Ordinal Logistic模型。在具体方法上,为验证养儿防老、多子多福,这些传统观念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五步回归来实现:第一步,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分析有无子女是否为农村老人晚年生活幸福的关键因素;第二步,剔除无子女的样本,在有子女的基础上,分析儿子是否真能达到性别期待;第三步,在控制其他变量的情况下,探究是否儿子越多老年人晚年生活越有保障;第四步,在不区分子女性别的基础上,探究子女数量对老人晚年供养的影响。 二、是否有子女、是否有儿子与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 养儿防老模型Ⅰ以有无子女为自变量,“儿”的含义由儿子拓展到儿女,回归结果如表2所示。农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经济支持、生活帮助、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4个方面回归模型,总体检验十分显著,9个解释变量分别解释了经济支持、生活帮助、孤独感和生活满意度4个模型的8.5%、4.9%、4.8%和2.5%。有无子女这一变量在经济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偏回归系数显著,有子女的老人得到经济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高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无子女老人的12.51倍和1.386倍,验证了郭志刚(2002)的存活子女数从有到无具有明显的“门槛效应”的结论。[4]虽然在生活帮助和孤独感频率两方面,有无子女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但偏回归系数都为正值(0.172,0.131),表明拥有子女的老人可能会在遇到生活困难时容易得到帮助,孤独感的感知频率比较低。总体来看,子女是农村老人晚年生活保障的重要因素。 基于以上结论,本文剔除没有子女的样本,进一步探索农村男性偏好对农民养老的影响。养儿防老模型Ⅱ以有无儿子为自变量,“儿”的含义特指儿子,回归结果如表3所示。有无儿子这一变量在经济支持和生活满意度两方面偏回归系数显著,有儿子的老人得到经济支持,对生活满意度高的概率发生比分别是只有女儿老人的1.280倍和1.187倍,说明儿子是农村老人经济支持的重要来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增加老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无儿子依旧没有通过生活困难帮助和孤独感两方面的显著性检验,并且在孤独感感知方面,偏回归系数为负数(-0.058),表明有儿子的老人与只有女儿的老人在生活帮助和孤独感感知频率上无显著差异,甚至有儿子的老人会比只有女儿的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在农村养孩子,防止衰老,多生孩子,增加幸福,以及养老的倾向_孤独感论文
在农村养孩子,防止衰老,多生孩子,增加幸福,以及养老的倾向_孤独感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