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趋势与理性思考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与理性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产业发展论文,理性论文,趋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80X(2002)04-0005-07

一、产业发展的趋势研判

1.簇群化——产业发展的集聚趋势

簇群化是产业呈现区域集聚发展的态势。所谓产业簇群,是指在某个特定产业中相互关联的、在地理位置上相对集中的若干企业和机构的集合。我们通常所说的“园区”、“一条街”等实际上就是产业簇群的一种形式。

产业簇群的崛起是产业发展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竞争日益激烈的新趋势,为创造竞争优势而形成的一种产业空间组织形式,它具有的群体竞争优势和集聚发展的规模效益是其他形式难以相比的。产业簇群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期,在手工业时代就出现了一些基于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历史文化原因所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法国波尔多的葡萄业、瑞士的钟表业、中国景德镇的瓷器业等。到了工业化中期的大机器时代,则涌现出了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簇群,如美国底特律的汽车制造业、匹兹堡的钢铁工业、克罗地亚(前南斯拉夫)亚德里亚海的造船业等等。在工业化后期的信息时代,竞争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各地的产业簇群大量崛起,试图利用簇群所特有的专业化分工与相互协作功能,加强自身的竞争力,参与全球经济的分工体系,在全球化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至此,国际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趋势日益凸现。

产业簇群的形式多种多样,没有统一和固定的模式,目前世界上的产业簇群大致有以下几种形式:①由产业纵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簇群中的企业同属于一个产业的上、中、下游企业,彼此间存在着生产过程的投入产出联系,产业链成为维系簇群生存与发展的动力,每个企业都在产业链上占据合适的位置,形成一种合理的分工和协作状态。在这类产业簇群中,通常还会产生为每一个生产环节提供服务的外围联系,如供电、供水、运输、社会服务和产业服务等。②由产业横向关联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以区域内某一主导产业为核心,通过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外部形成多层次的产业群体,由于这些群体之间相互享受着彼此带来的外部经济效应,因而充满了活力。如位于美国加利福利亚州的酒业簇群就是典型的横向关联簇群,它以酿酒业为主导产业,在其外围形成第二层次的辅助性产业,如葡萄种植业、酿酒设备加工业等,其第三层次是服务性产业,如专为酿酒业设置的科研机构、专业教育和人员培训、产业咨询服务机构等,在最外部则是新产业的聚集,如旅游业、中介服务、金融服务等。③由区位优势指向而形成的产业簇群,这类簇群通常是由同一产业或不同产业的众多中小企业组成,它们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如廉价劳动力集中地、信息和技术发达地、原料或燃料集中地、产品的主要市场地、交通运输枢纽地等,形成各类专业化的小型产业簇群。如意大利众多的产业簇群即属此类。

产业簇群化之所以能提高产业的竞争力,是因为产业簇群具有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三大特性。①共生性是指产业簇群内众多的企业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能共享诸多产业要素,包括专业人才、市场、技术和信息等,一些互补产业则可以产生共生效应,簇群内的企业因此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②互动性是指产业簇群内的企业既有竞争又有合作,既有分工又有协作,彼此间形成一种互动性的关联,由这种互动形成的竞争压力、潜在压力有利于构成簇群内企业持续的创新动力,并由此带来一系列的产品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加快。③柔韧性则是由于簇群内集聚了大量的经济资源和众多的企业,一方面高度聚集的资源和生产要素处于随时可以利用的状态,为簇群内的企业提供了极大的便利,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另一方面大量企业的存在也使簇群内的经济要素和资源的配置效率得以提高,达到效益的极大化。产业簇群内自发形成的这种经济资源与企业效益的良性运作,增强了簇群适应外界变化的能力,使产业簇群具有一般经济形态不可比拟的柔韧性,造就了产业簇群持续繁荣不衰的优势。

近几年来,产业簇群化的趋势已引起我国政府和业界的关注,各地都涌现出一批产业簇群,有政府规划扶持的各种工业园区,如上海1996年规划启动的漕泾化学工业园区,目前已吸引了国际上著名的跨国公司(BP公司、拜尔和巴斯夫公司等)前来投资,总投资达70亿美元的项目已签约启动;也有民间自发形成的产业簇群,如温州的皮鞋、打火机和低压电器等小型群落,形成以私营企业、家庭工业为主,集制造、营销和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簇群。虽然这些企业单个规模都较小,但集聚成群大大提高了他们的竞争力。

2.融合化——产业发展的相互渗透趋势

融合化是国际产业发展的又一趋势。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或同一产业内的不同行业相互渗透、相互交叉,最终融为一体,逐步形成新产业的动态发展过程。高新技术及其产业的发展是产业融合的强大助推器,1+1>2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则是产业融合的高能发动机。

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新技术革命,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冲击全球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始料不及的速度重塑人们的生活方式,给世界带来了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而作为经济发展主体的产业在这些大变动中必然进行适应性调整和战略性整合。产业融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伴随着新技术革命的步伐向我们走来的。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通信技术革新(光缆、无线通信、宇宙卫星等的利用及普及)和信息处理技术的革新,推进了通讯、邮政、广播、报刊等传媒间的相互合作,产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初见端倪。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通信技术的进一步革新(数字通信网的发展)和个人电脑的普及所带来的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又推进了出版、电影、音乐、广告、教育等产业的融合。2000年1月,引人注目的世界最大的互联网服务公司——美国在线公司收购世界上最大的媒体公司——时代华纳公司,造就了新的美国在线时代华纳,代表着传统媒体产业和网络产业的融合,同时也成为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标志性事件,至此,国际产业融合化发展的趋势日显明朗。

产业融合表现为产业间的渗透发展,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产业界限趋于模糊,新兴产业不断产生。产业融合的主要方式有三种:①高新技术的渗透融合,即高新技术及其相关产业,向其他产业渗透、融合并形成新的产业。如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信息和生物技术对传统工业的渗透融合,产生了诸如机械电子、航空电子、生物电子等新型产业。又如电子网络技术向传统商业、运输业渗透而产生的电子商务、物流业等新型产业;高新技术向汽车制造业的渗透将产生光机电一体化的新产业等等。②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即通过产业间的功能互补和延伸实现产业间的融合,这类融合通过赋予原有产业新的附加功能和更强的竞争力,形成融合型的产业新体系。这种融合更多地表现为服务业向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延伸和渗透,如第三产业中相关的服务业正加速向第二产业的生产前期研究、生产中期设计和生产后期的信息反馈过程展开全方位的渗透,金融、法律、管理、培训、研发、设计、客户服务、技术创新、贮存、运输、批发、广告等服务在第二产业中的比重和作用日趋加大,相互之间融合成不分彼此的新型产业体系。现代化农业生产服务体系的形成即是这一新型产业体系的综合体现,是第一产业加快与第二、三产业融合的产物。在这一体系中,第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消失了。产业间的延伸融合在新兴产业中也尽显无遗,旅游业是新兴的朝阳产业,也是产业融合程度最深的产业之一。目前世界上兴起的工业旅游、观光农业、体育旅游、康复旅游、科技旅游等专项旅游代表着旅游产业发展的一种趋势,其实质也是旅游业与其他产业广泛的融合发展。③产业内部的重组融合。工业、农业、服务业内部相关联的产业通过融合提高竞争力,适应市场新需求。如农业为适应新发展而重新整合,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业态,既适应了市场需求,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工业内部的产业调整也有类似的融合,通过供应链把上、中、下游相关联的产业联系在一起,与一般的产业纵向一体化不同的是,这种融合最终产生了新的产业形态,其过程既包括技术创新,又包括体制和制度创新,其结果是促进了产业的升级换代。

产业融合是社会生产力进步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必然趋势,产业间的关联性和对效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内在动力,而技术创新和技术融合则是当今产业融合化发展的催化剂。在这一轮新技术革命中,技术进步与传播的速度明显加快,技术应用的范围显著扩大,技术融合的程度不断加深,这些特征在宏观上导致了国际经济结构的加速重组和整合,在产业层面上则导致了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趋势。产业融合发展直接促进了产业创新。在产业融合基础上形成的新产业、新产品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它加快了产业结构升级的步伐,也使企业获得更多的商机和市场,从而带动了整个经济的持续繁荣。因此,产业融合的新趋势对我国经济新一轮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3.生态化——产业发展的持续趋势

生态化是指产业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建立发展模式,将不同的工业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关系,从而达到充分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物质循环利用,消除环境破坏,提高经济发展规模和质量的目的。因此,也有人称产业生态化为循环经济。

20世纪90年代,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实施,产业的生态化发展在发达国家渐成潮流,从宏观层次的国家产业发展战略的选择、管理立法,中观层次的区域产业园区的建设、布局,到微观层面的企业的生产技术改造、管理实践,生态化的概念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这一发展趋势在三次产业的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中都有所体现,如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

在企业层面上,最典型的实例是杜邦化学公司采用的“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3R制造法。又如20世纪9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绿色饭店建设热潮,就是在饭店的经营、管理各个环节上实施3R法,并将之与客人的消费过程有机地联系起来。如把卫生间的一次性小肥皂改为悬挂式的取皂器,减少资源的消费(Reduce);将一次性的塑料洗衣袋更换成布质的,或用柳藤筐替代,以便重新使用(Reuse);将废弃的软木塞收集起来加工拼装成新的弹性地板,实现循环利用(Reclycle)等。

在区域层面上,各种产业生态园区不断兴起,如生态工业园区、生态农业园区、生态旅游区、甚至生态居住区等等。在成功的生态旅游区内,生物状态、生存状态、生活状态这三个不同的圈层达到一种完美的和谐。

在国家层面上,欧盟、北美、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分别制定了旨在鼓励二手副产品回收、绿色包装等法律,同时规定了包装废弃物的回收、复用或再生的具体指标。如德国于1991年和1996年分别颁布了《包装废弃物处理法》和《循环经济和废物管理法》,明确规定,自1995年7月1日起玻璃、马口铁、铝、纸板和塑料等包装材料的回收率全部达到80%。日本则是这方面立法最全面的国家,先后制定了七项相关法律,于2001年4月开始实施,其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

产业的生态化具有全新的含义,循环性、群落性、增值性是其区别于传统生态环境保护的显著特征。①循环性,即按照自然生态学原理而建立的产业体系,具有循环的特征。它运用生态学规律,把传统的由“资源—产品—废物”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生产过程,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到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过程中。在这个产业发展模式中,没有了废物的概念,每一个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都变成下一生产过程的原料,所有的物质都得到了循环往复的利用。这种模式是可持续发展模式。例如我国首个国家生态工业(制糖)示范园区,于2001年8月在广西贵港市成立,该园区以上市公司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核心,形成以蔗田系统、制糖系统、酒精系统、造纸系统、热电联产系统、环境综合处理系统等六大系统为框架的生态链,各系统之间通过中间产品和废弃物的相互变换而相互衔接,其中甘蔗—制糖—蔗渣造纸生态链、制糖—糖蜜制酒精—酒精废液制复合肥生态链以及制糖(有机糖)—低聚果糖生态链,这三条园区内的主要生态链,相互间构成了横向耦合的关系,这种互动的产业生态链使园区内的产业资源得到充分共享和循环利用。②群落性,生态产业具有类似于生物群落的群落特征,它是一种由多个彼此相关联的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共生系统,群落内的企业互相进行合作,特别是相互利用废料,使群落内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在外部形态上,生态产业常常表现为一定地理范围内的大小有别、分别处于产业链上、中、下游不同位置的一群企业的松散结合,如各种类型的产业生态园区。③增值性,发达国家一些成功的产业生态共生系统,其形成是一个自发过程,是在商业基础上逐渐形成的,系统内所有企业都从中得到好处,取得增值效应。生态产业摒弃了传统产业发展中把经济与环保分离,使两者之间产生矛盾冲突的弊端。真正使发展经济与防治污染保护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了两者的双赢,这种共生系统所产生的高质环境和经济效率是其得到推崇的根本原因。

二、产业发展趋势形成的内在动因与机制分析

产业发展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是21世纪国际产业发展的新趋势,这三大趋势是产业内在发展规律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也是产业发展对当今国际经济新特征和新变化的一种动态注释。三者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详见图1):

图1 国际产业发展趋势

簇群化是产业在空间上呈现集聚形态的组织形式,这种集聚对产业融合和渗透发展有着促进作用,而在一定区域内高密度的产业融合和渗透则可能产生新的产业簇群,产业生态化中资源持续循环的特征将贯穿未来的产业簇群和产业融合的发展之中,产业簇群和产业融合也因生态化而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这些相互关联的新型产业形态的形成,既有产业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驱动,也有具有时代特征的科技创新、全球化竞争等外部因素的催生,同时还有国家和地区产业政策的引导与推动。

1.产业效率的驱动

产业发展遵循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即追求经济收益的最大化,而产业收益最大化常常是通过提高产业效率来实现的。这里的产业效率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产业结构效率,二是产业组织效率。高效率意味着高收益,当前产业发展中呈现出簇群化、融合化、生态化等发展趋势,尽管形态各异,方式不同,但在提高产业效率上却殊途同归,都是以取得最大的产业投资收益为目的,因而产业效率最大化既是产业发展内在规律的作用结果,也是产业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产业效率的提高主要是通过宏观上的产业结构和微观上的产业组织的双重优化机制而得以实现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就是在这双重优化机制中产生并不断发展的产业新形态,同时产业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进一步优化,两者的互动构成了产业效率的最大化。如在世界各国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新兴的产业簇群,美国硅谷、公路128、台湾新竹工业园区等高新技术产业簇群的崛起,某种意义上即是产业结构优化的产物;又如美国通过产业融合的方式成功地将高新技术产业嫁接于传统产业,顺利地实现了产业结构的升级,造就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经济神话般的持续繁荣。

无论是产业簇群化、融合化,还是产业生态化,其本身即是一种适应时代发展的高效率的产业组织形式,簇群是产业聚集的空间组织形式,融合是产业相互渗透的一体化组织形式,而生态化则是产业持续的循环组织形式。在上文对此有较多的阐述,这里强调的是,产业效率是这些组织形式得以形成的根本原动力,而这些组织形式与产业效率之间又有着双向的互动关联效应。如产业融合通过企业间的兼并,改善了原有的竞争关系,促进了产业组织的优化;对利益和产业效率的追逐,又驱动产业间打破原有的壁垒,进行相互的融合与渗透,使产业融合得到深化发展。

2.科技创新的推动

技术进步是产业变革和进化的核心力量,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不仅会形成新的产业群体,同时还会产生与此相适应的产业组织形态。产业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就是在第三次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国际产业呈现出来的与其相适应的组织形态。

这次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科技革命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更多地是体现在加快了产业创新和企业创新的步伐。一方面,新兴产业从萌芽到形成壮大的周期大大缩短,产业的兴衰更替呈加速度趋势;另一方面,传统产业由于高新技术的融入使其生命周期得到延长,产业的适应能力得到加强,产业的高度分化和高度整合并存。这两方面的合力成为产业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产业在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发展过程中也深深地烙上了科技创新的印记。如尖端的环保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等的发展和应用,增加了产业生态化发展的科技含量;智能机械在传统制造业中的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在传统服务业中的应用等则促进了产业融合的发展,加快了产业创新的步伐;大量新兴产业群的形成又为新型产业簇群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随着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越来越大,科技创新对产业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推进亦将越来越强有力。

3.产业竞争的促进

全球范围内产业竞争的加剧是推动产业发展呈现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发展趋势的重要因素。产业的全球化发展使产业结构在世界范围内调整和升级,产业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竞争和垄断,产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国际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延伸,国际产业体系在全球范围内形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要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积极优化资源配置,主动参与国际产业体系的分工和协作,同时采取有效的产业组织形式,确立自身的竞争优势。而产业簇群所具有的共生性、互动性和柔韧性,产业融合所具有的创新性,以及产业生态化的持续性,为创造产业的国际竞争优势提供了一个可供操作的发展模式。产业竞争机制对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推动的过程,也是产业创造新的竞争优势的过程,两者密不可分。

4.产业政策的引导

成功的产业政策可以弥补市场自动调节失灵的缺陷,达到有效配置资源,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的。当今世界上各具特色的产业群落迅速崛起,跨产业的企业兼并层出不穷,产业经济循环发展模式方兴未艾,除了市场规律的作用外,产业政策的引导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例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政府专门成立了产业簇群促进委员会,采取优惠的投资或补贴政策,鼓励发展有竞争力的产业簇群;日本等国通过制定有关的法律法规,加大产业生态化发展的干预力度;上海目前也在加快产业的融合发展,对构筑新型产业体系进行前期研究工作等等,这些都为产业的簇群化、融合化和生态化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理性思考

1.打造新型产业簇群,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培育和构建产业簇群已成为各国参与全球竞争,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有效手段。在我国新一轮的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中,可以借鉴发达国家产业簇群的运作机制和经验,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培育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簇群。如上所述,近年来我国也产生了一些产业簇群,有自发的,也有政府主导的,有些簇群在国际上有一定的竞争力,但大多数簇群缺乏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如一些政府主导的产业簇群明显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行政分割严重,造成行业布局雷同而区域布局过于分散的格局,难以形成产业簇群所特有的规模效益与竞争优势;而一些自发形成的小簇群,多为低层次的加工工业,缺乏技术含量和人才与信息优势,并且由于体制与政策的限制,产业要素得不到合理配置,显得后劲不足。因而打造符合国际产业发展趋势的新型产业簇群,是提升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当务之急。

新型产业簇群的构建应着眼于国际竞争优势的培育,并与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相结合。所谓新型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产业簇群要具备自我不断创新的潜力。具体而言,必须具有优化的产业要素配置,具有最佳的产业规模效益,具有特色资源与技术的支撑,具有竞争与合作、分工与协作的体制支持,具有自增强和自发展的运作机制,能够在不断变化的市场中通过自我创新保持竞争优势。②产业簇群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也就是说,要构建一种生态型或产业融合型的优势产业簇群,顺应产业融合化和生态化的趋势,使簇群内不同的产业、上中下游产业彼此间能够形成高效运行的共生系统,如通过高新技术嫁接传统产业簇群,实现传统产业簇群的持续发展;通过在现有产业簇群内推行循环经济模式,进行产业链接,建立起相关工业企业间的生态平衡关系,实现产业簇群的可持续发展。

2.建立产业融合机制,促进产业创新发展

产业融合能形成新的产业体系,直接促进产业的创新。而我国产业融合化的发展状况与国际上有较大差距。除了认识不足,主要是受我国传统管理体制的制约。不同行业的企业可能分属不同部门管辖,商委、经委、科委等等都有各自管辖的企业,有各自的利益;在这种管理体制下的企业又受经营范围的严格限制,从而使产业的融合发展变得难以协调。如我国在当前网络经济的发展中欲图“三网合一”就面临协调的困难,造成了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因而必须打破条块分割,尽快建立适应产业融合发展和产业创新的推动机制。

产业融合机制应包括促成产业融合的组织协调机制、实现产业融合的企业主体机制、为产业融合提供服务的中介机制等。这些机制在实践中没有统一的运作模式,政府应为这三大机制的建立创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

3.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实现产业持续繁荣

产业生态化在我国的发展较为薄弱,这种集经济、技术和社会于一体的新型的产业形态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的行业和部门较多,不仅需要一定的投入,更需要有相应的协调机制和政策法规的保障。我国目前虽然已经开始启动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生态工业示范园区,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里既有观念上的差距、技术上的差距,也有体制上的差距,因而在我国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必须从多方面着手,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公众形成共识,还需要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实践,我国应尽快建立一整套产业生态化发展的保障制度体系,从国家、区域、企业三个层次上全面推进产业生态化进程。这套保障制度应包括资源制度、市场制度、技术制度、生产制度、消费制度和贸易制度等,同时还应有相应的经济激励制度,包括财政制度、金融制度、税收制度和投资制度等。

根据生态产业的增值效应,可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的产业生态化实现机制,取得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政府则通过引导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加快推进产业生态化的步伐,最终实现产业的持续繁荣和增长。

标签:;  ;  ;  ;  ;  

产业发展趋势与理性思考研究_企业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