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美国经济前景与中国出口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美国经济论文,中国出口论文,前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经济危机与世界贸易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80年代初期共发生4次世界性经济危机,在危机期间,世界生产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1954年及1958年下降幅度为0,1975年下降1.64%,1982年下降1.41%),但以不变价格计的世界贸易量,在第一次危机中(1953-1954)不降反升(增长7.7%),在后三次危机中(1957-1958,1973-1975,1980-1982)则分别下降2.8%、7.3%和3.1%,这与战前相比可说轻微。
90年代初发生第五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1992),1991年世界生产下降了0.4%,1992年微增0.2%;而贸易量不但没有下降反而继续增长(1990-1993年年均增长4.4%)。(注:数据参见WTO,world trade statistics 2000.)
应注意危机过后的1993年,世界贸易额下降0.5%(另据GATT Activities,1993,则下降2%),原因是:(1)美元对欧洲货币单位(ECU)升值10.5%,故以美元表示的贸易值显得小些。(2)石油和有色金属价格大幅度下降,将贸易值拉低了。
在整个90年代,以不变价格计的世界贸易量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1994年增幅为10%,1997年增幅为9%,1998年由于东亚金融危机深化,世界GDP增长放缓,但世界贸易量仍增长了4%,略高于1990-1992年危机中的贸易量增幅。
据《WTO 2000年年报》和IMF《2000年世界经济展望》中的初步估计,2000年世界贸易量增幅将在10%以上,开创了70年代第一次能源危机以来的最高记录。
在战后的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中,世界贸易量下降轻微乃至不降反增的原因,主要在于:(1)科技革命加深了产业内分工,使之成为国际分工的主要模式,而产业内贸易的增长远比工业生产为快,这决定了战后世界贸易量以高于世界生产的速度增长,美国学克鲁格曼(Paul Krugman)强调这是战后贸易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产业内贸易的增长,在1974-1984年间,平均每年比工业生产的增长高出0.5个百分点;1985-1990年,年均高出3.5个百分点;1990-1995年,年均则高出4.5个百分点(以上数字据 GATT/WTO历年报告计算)。(2)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强度较战前轻得多。(3)GATT/WTO推动了贸易自由化进程,这也是世界贸易持续增长的原因之一。
二、当前美国经济前景与中国出口
1.当前美国经济的现状。
在经历历史上最长的持续经济扩张之后(1991年4月--2000年9月),美国经济自去年第四季度起,开始呈现出放缓的迹象,从判断经济周期的三个最为重要的指标看,产业生产指标自2000年10月份后,就连续下滑(由0.65降至-0.6),连续出现5个月的负增长,而与此同时,失业率则从2000年第四季度的4.0%攀升至2001年第一季度的4.2%(注:U.S.Federal Reserve,Federal Reserve statistical release,G.17(419)Supplement,April 17,2001.)。另一个重要的周期指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在最近几个月中也呈现出徘徊不前的局面,在2000年9月之后的半年中,有两个月是负增长,一个月为零增长(见表1)。
表1:近期美国个人收入增长状况
资料来源: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EconomicAnalysis.
其他一些重要的周期指标,也印证了美国经济近10年来的“花样年华”正渐渐消逝:(1)从存货指标看,据美国商务部统计局4月份公布的数字,2001年2月以来,美国商业存货与销售的比例,一直维持在1.37的高水平,这一数字是两年来的最高点。(2)从订单指标看,2001年2月,美国的工厂月订单总额已从一年前的4100亿美元左右,下跌至3630亿美元。最让美国政府担忧的是,IT业的高技术产品订单也大幅度下降。如果这一趋势继续发展下去,在各经济部门中最活跃的信息技术产业,将有可能因受打击过重而难以很快恢复。(3)从企业利润指标看,2000年1季度,标准普尔500家公司的平均利润增长达到了22%左右,而2001年1季度估计则会滑到7%左右。
从这些现象看,美国经济正经历紧缩是不辨自明的事实,但有一点值得强调,就是这种紧缩,到目前为止,在程度上仍不足以被称为衰退。美国经济周期研究的权威机构——国民经济研究局(NBER),通常只在生产连续发生两个季度紧缩时(通常用产业生产指标衡量),才会考虑经济是否发生了衰退。但到目前为止,无论是从持续的时间还是从下降的程度看,NBER都认为目前的紧缩尚称不上是衰退,而至今也还没有哪一家权威的国际经济组织认为,2001年美国经济将会衰退。
2.对美国经济走势和前景的看法—V型?U型?W型?或L型?
关于美国经济走势,研究机构和经济学家们大体上有4种预测:"V"型、"W"型、"U"型和"L"型。"V"型是最乐观的前景,它意味着经济下滑探底后旋即迅速回升,通常在这种周期里,经济紧缩期仅为2-3个季度。所谓"W"型,即在经济复苏的过程中出现了反复,美国1980-1982年经济危机的复苏过程即为"W"型,这与当时美国政策和第二次能源危机有关。所谓"U"型,是指经济危机到达谷底后回升缓慢,美国1990-1991年经济危机的复苏过程即为"U"型。所谓"L"型,是指经济危机到达谷底后长期没有起色,从而陷于一种长期低迷的状态。如日本经济,自80年代末90年代初,泡沫经济崩溃以来,即陷入长期衰退至今未见起色,这是由于日本的经济结构和体制所致。
笔者认为,这次美国经济的紧缩可能在持续3个季度后或者稍长时间后,进入较快的回升,呈现出"V"型的经济走势,理由如下:
(1)虽然2000年第四季度以来,美国经济的增长明显放缓,但从经济运行的整体状况看,尚可称是差强人意。首先,尽管失业率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缓慢爬升,但目前保持在4.3%的较低水平。有关研究机构预测,今后几个月,美国的失业率可能达到4.5%,但即便是这一水平,也仍在充分就业目标的范围之内。其次,通胀受到控制,从历史角度看,目前的通货膨胀水平(约2%)可说是十分温和的,在这样的通货膨胀水平上,即便是连续减息,也不必太担心会诱发恶性通货膨胀。美国劳工部的报告显示,在美联储连续减息三次后,3月份的消费物价也仅上涨0.1%,为7个月来的最低涨幅。最后,个人消费支出占美国经济的约2/3,个人消费的变动趋势,对美国经济的整体走势举足轻重。去年以来的股市暴跌使居民金融资产缩水1/3以上,个人可支配收入在2000年9月之后,就一直围绕零增长上下波动,但数月来累计变动的结果,仍然是正数,并未出现绝对下降,而个人消费支出的增长,在这一期间,一直是正数。
(2)并非所有的经济部门都出现明显的紧缩。建筑业在美国经济中有重要的地位,二战后美国历次的经济危机都含有房地产业的危机。然而在这次经济下滑中,美国房地产业的发展却一直比较强劲。商务部最新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尽管今年3月的新房屋开工率下降了1.3%,但仍保持在年开工率161万套的水平之上,而在去年年初美国经济的高峰期,年新房屋开工率也只比现在高出3万套。而建筑业不仅自身占据了一定份额,而且还具有较强的相关行业带动性。此外,占GDP近70%的服务业总体上运行也尚称平稳。
(3)在美联储多次连续降息之后,已有某些指标开始向好的方面发展,从而零星透露出经济复苏的迹象。4月17日,美联储公布的3月份美国产业生产比2月份上升了0.4%,这是自去年9月份以来的首次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注:消费者信心指数,是著名的经济研究机构Conference Board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获得的指标,该指标通常被用来观察居民在未来6个月中的消费预期,是未来消费的先行指标。)在连续下降5个月之后(由2000年9月的142.5降至2001年2月的109.2),也出现了小幅度的回升(上升到3月的117);此外据商务部4月13日公布的数字,3月份的存货较之2月下降了0.2%,这是近5年来下降幅度最大的一个月份,这表明,在前期紧缩阶段累积的存货,正渐渐消散;最后,在美联储4月18号第四次降息之后,Nasdaq指数在该周急剧上扬,创下了历史上单周的第三大涨幅。
(4)这次经济紧缩,可部分归咎于美联储在2000年下半年对通货膨胀的潜在危险应激过度,急于调高利率以及2000年的能源价格上涨,而目前这些导致经济增长减速的因素已经或正在消失,如利率已较该时期大幅下降,而石油价格也下降到OPEC的目标区内(22-28)。
(5)从经济增长的技术基础来看,当前美国的信息革命处在深化发展阶段,可以说美国经济目前仍然处在“康德拉季耶夫”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目前信息技术正向各行各业普及,并带动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后,美国劳动生产率大幅下降,停滞了20多年时间,直到90年代中期才大幅回升。1995-1998年美国劳动生产率年平均增长率2.37%,是70年代和80年代的近两倍,近期的研究表明(注:Jorgenson,Dale W.,and Kevin J.Stiroh.,1999."InformationTechnology and Growth."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9,No.2.),劳动生产率的这种变化,似乎并不是偶然波动,而是长期趋势上的跳跃,因而这一速度有可能继续保持下去。如果劳动生产率保持目前的增长势头,在目前美国劳动力年均增长1%的条件下,年均经济增长率就可达4%。所以即使经济一时减速,也能在短期内迅速回升。
(6)信息革命深化使美国市场机制更加灵敏。由于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即时生产技术,供应链管理和灵捷制造技术在企业中的广泛运用,企业获得各种进行经济决策所需数据的滞后时间大大缩短,企业的生产决策对于利润率以及存货变动的反应更为灵敏,社会总供给适应总需求因而有了较好的微观基础,生产过剩的矛盾累积的时间和周期调整的速度相对于过去要更短、更快,这从过去10年存货/销售比例的持续下降可以看出。对应于这一变化,经济紧缩阶段从波峰到波谷的下降幅度,可能较小一些。但与此同时,基于相同的原因,各种经济信息在企业间的分布更为均衡划一,不同企业几乎对同一个信息集合同时作出反应,这就意味着在紧缩阶段,周期的调整过程在时间分布上更为集中,因此从某个较短的、固定的时间上观察,经济波动的幅度似乎更为剧烈。如果在周期的紧缩阶段,这种调整和变化是迅速而剧烈的,那么我们同样有理由预期在周期的复苏阶段,经济增长在恢复到长期趋势的过程中,会呈现同样的特征,换言之,即呈"V"型走势。
(7)无论是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美国政府目前都拥有一定的选择和活动空间,而刚当选的布什也决不愿上任伊始就陷于危机之中,必定会加大刺激经济的力度。就货币政策而言,年初以来,美联储虽然已四次调低利率,目前美国的短期利率为4.5%,而通货膨胀率仅为2%上下,利率水平仍有一定下调的余地。就财政政策而言,目前美国存在较大的财政盈余,如果经济仍停滞不前,政府也有能力通过大幅度减税等方式推行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布什政府上台后,也正积极谋求国会通过10年期总额高达1.32万亿美元的大型减税计划,正在酝酿的减税计划对今年的经济增长也许没有太多的直接帮助,但对提升企业和居民的信心,无疑有积极作用。
在看到上述这些支持"V"型增长前景的乐观因素的同时,同样应看到仍然存在某些负面的因素,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未来的增长前景不甚明朗。正是在对信息技术进行大规模商业投资的推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10年少见的快速增长,美国企业一直重视信息技术投资,把它视为提高生产率的手段。1992年以来,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按实际数字计算,每年都比前一年增加两位数,从1997年起更是急剧增加,到去年之前增加20%以上。但是受经济下滑的影响,与信息技术相关企业的业绩全面恶化,预期利润下降,加之经济前景不明朗,私营部门的资本投资持续下降,且迄今为止仍不见起色,今年美国对信息技术的投资,预计仅能增长5%至10%。
综观美国经济中的各种因素,多数经济学家相信,美国经济增长停滞的局面还将持续一段时间,但不至于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如果情况理想,在利率下调的影响充分发挥后,在投资者和消费者的信心逐步恢复后,到今年年底或明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就可能开始回升。
3.经济周期与美国的进口。
90年代美国进出口均以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但进口增幅明显大于出口(1990-1999年进口量年均增长8.5%,出口量年均增长6.5%),这一方面是由于美国景气强劲,进口需求剧增;另一方面是因为1996年以后美元实际汇率上浮,不利于出口。
1990-1991年美国经济衰退,以GDP衡量,1990年第3季度(7月)开始下降,至1991年第2季度(3月)跌至低谷,持续约3个季度,GDP降幅折合年率为2%,但从整个年度看,1991年仅比上一年下降1.1%(据GATT,Trends&Statistics,1994)。危机期间,美国出口量和出口额均下降,进口额在1991年下降1.6%,进口量则未下降,仍微升0.4%。但此数值后又被修订为:1991年美国进口量和出口额均下降1.7%。
从近几年来美国经济运行的历史数据看,美国的进口对经济周期的变动是相当敏感的。一般而言,主要周期指标之——产业生产指标的波动,在同一季度内,就会立竿见影地影响美国的进口。换言之,二者的季度指标的波动具有同步性。
但从中美贸易的历史数据看,在过去20年中,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中国对美出口对美国的经济周期似乎甚不敏感。在1990-1991年美国危机期间,美国的进口下降了1.7%,但美国从中国的进口额却仍然以两位数高速上升(24.5%),GATT的报告认为这是惊人的。不仅如此,在东亚金融危机深化的1998年,美国进口额仅增加5%,而来自中国的进口额却增加了13.8%(美方的统计中包含转口贸易值,故与中方统计有较大出入)。
4.对中国出口的影响。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估算和预测,2000年美国GDP增幅估计可达5.2%(1997-1999年年均约4.4%),对2001年美国GDP增长的预测,原为3.2%,但最新公布的预测值大幅下调到1.5%,对2001年国内实际需求和进口量增长的预测数字,相应地也比2000年有明显下降,前者由6%降为3.5%,后者由13%降至8%。
据WTO统计,我国对美出口已经占我国出口总值的40%左右,但根据我国的统计资料,则仅占20%左右,二者的差距固然悬殊,但无论接受何种数字,美国都是我国的第一大出口市场,我国对美国市场较高的依存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2001年美国进口量将大幅下降,一个很自然的问题,就是我国的出口是否会因此受到严重影响而发生巨大滑坡?
我们认为,观察这一问题,既要考察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出口造成的直接影响,也要考察由于美国经济放缓对我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经济贸易状况造成冲击,并进而给我国对这些国家的出口造成的间接影响。此外,还有两个重要的因素也值得考虑,即日元贬值的现实压力和美元贬值的潜在可能。
从直接效果来考虑,从过去20年中美贸易的历史数据看,中国对美出口似乎与美国经济周期波动的关系不大,但是这一现象可能与中美贸易发展的特定历史背景有关。应注意到,中国出口(包括对美出口)的高速发展,是在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以及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过程中发生的。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和世界像是互相“发现”了对方,在这样一种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而也是中国比较优势和贸易潜力逐步发挥的过程中,经济周期可能不是决定中国对美出口贸易增长波动的主要因素。
但是随着近年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加快,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运行和融入世界经济体系的水平,较之从前有了大幅度提高,因此,从趋势上说,中国对美出口对美国经济周期变化的敏感性,将越来越明显。
考察美国经济放缓对中国的直接出口影响时,中国的出口商品结构也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从目前中国对美出口的产品结构看,服装、玩具、鞋类、纺织品以及低档家用电子产品占中国对美出口的50%以上,这些产品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小,即使在危机时期需求也不致锐减。在过去10年中,这些价廉物美的产品的进口,对于抑制通货膨胀和支撑经济景气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在间接效果方面,只要看一看中美两国各自的贸易统计,就不难发现,中美两国的主要贸易伙伴,有很大的重合,加拿大、日本、中国台湾省、韩国、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及属于东盟的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在美国的总进口比重中,共占据46.8%。而根据外经贸部公布的数字,对上述这10个国家和地区,在2000年我国的出口比重中也占据了48.5%。
而在上述1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的地区结构中,对美国的出口可谓举足轻重(5%-30%)。不仅如此,在这些国家的出口商品结构中,对本轮周期变化比较敏感的电子产品也占据了相当的比重(37%-75%)。(注:数据参见WTO,world trade statistics 2000.)
从这些事实看,此番美国经济正常放慢,除直接影响中国对美出口外,还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的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特别是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的出口。
日元贬值的现实压力和美元贬值的潜在可能,也是影响中国年出口增长前景的两个重要的因素。在过去1年中,日元贬值的趋势是十分明显的,从目前情况看,这种趋势还在继续,这对中国对日出口显然是十分不利的。但由于中国对外债务中,日元债务占据了相当大的比重,日元贬值,将减少日元债务的实际利息负担,对中国而言,可谓有得有失。
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日元贬值,将会影响中国对美出口,但据我们分析,这种效果可能并不明显。因为中日两国对美国出口的商品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二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和替代效果并不明显。在日本对美出口中机械和设备占68%,而中国仅为15.6%;在中国对美出口中,服装、纺织品和其他消费品(包括玩具、鞋类、旅行用品和家具)占66.1%,而日本这三类商品仅占10.5%。即便在办公和通讯设备上,中日两国对美出口似乎有所重合(比例分别为21.8%和8.2%),但日本出口的多为高端产品如计算机整机,而中国出口的多为低端产品,如计算机外围设备,实际上并不存在明显的竞争关系。(注:数据参见WTO,worldtrade statistics 2000.)
至于美元是否存在贬值的可能,我们认为,从某些迹象看,去年支撑美元走强的诸多因素都正在削弱或者反转,股市下挫、美国经济增长低于欧洲(注:IMF最新公布的对这两个国家今年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分别为1.5%(美国)和2.4%。),而且美联储降息比其他央行快得多,对汇率有重要指标意义的不含物价因素的联邦美元指数,目前处在自1986年1月来的最高水准。但奇怪的是,在4月份之前,美元对其他货币的汇率,除对墨西哥比索外,对所有币种几乎都在升值。
与此同时,巨额的贸易赤字和经常项目赤字,也是制约美元继续走强的潜在利空因素。去年美国贸易赤字刷新纪录,达到3697亿美元,比1999年的2650亿美元上升了近40%,经常项目赤字则扩大至4354亿美元,刷新了1999年3315亿美元的历史纪录,这对美元强势地位始终是潜在的威胁,它随时可能与其它突然出现的利空因素共同作用,迫使美元下跌。
从美国政府和美国经济学界对未来美元趋势的舆论看,美国前任财长鲁宾一贯坚持“强势美元符合美国利益”。但他的继任者奥尼尔却对此问题的看法有所不同。今年2月中旬举行的西方7国财长会议期间,他在接受德国报纸记者的采访时称,强大的经济才会造就强势美元,当经济实现高增长、低通胀与低失业率后,汇率自然会走强。言下之意,如果美国经济减缓,美元会自然贬值。市场人士和媒体记者揣测,这可能是美国新财长一改其前任政策的信号。但之后奥尼尔本人又否认了这种揣测。看来,随着美国经济增长的放缓和停滞,美国政府对美元地位的立场也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即表示关注又不愿主动发表任何导致美元贬值的言论,华府财政高层也偶尔对日元贬值表示某种程度的容忍,但这种容忍也仅限于默许日元的非主动性的贬值。
在美国经济学界,不少经济学家也认为未来美元汇率变动将主要承受向下贬值的压力,如著名的经济学家克鲁格曼在今年4月1日发表的一篇专栏文章中(注:New Times,April 1[st],The Levitating Dollar,by Paul Krugman,available On.http://www.nytimes.com/2001/04/01/opinion/01KRUG.html.)就认为:强势美元的时代将很可能很快就结束。
固然上述信息似乎比较悲观,但我们还应注意到影响未来美元汇率走向的如下一些事实。
首先,尽管美国贸易和经常帐户存在大量的逆差,但与此同时,美国资本帐户也累积大量的顺差,对于美国这样一个资本流动性很高的国家,贸易和经常帐户的收支状况一直都不是决定美元汇率的主要因素。并且,从近期贸易赤字的变化状况来看,贸易逆差似乎正趋于缩小,根据美国商务部4月18日公布的统计显示,今年2月份美国的商品和服务贸易逆差比1月份下降了18.8%,降至270亿美元,为1999年12月份以来单月贸易逆差的最低记录。
其次,尽管由于美国经济的增长放缓,有关投资机构因而也相应调低了对近期公司盈利状况的预测,但对长期盈利状况的预测,似乎仍然比较乐观。当然这种乐观既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因此,虽然经济不如人意,但相比于欧洲和日本而言,美国似乎仍是资本最安全且期望报酬率最高的市场。
最后,美国经济有一个不同于其它经济体的重要特征,就是高额的消费者公司债务,以及很低的国内储蓄率。这意味着,美国经济中储蓄和投资的缺口,必须靠外资流入得到平衡。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BEA)的估算,在1999年,美国的国际投资净头寸按当期成本计算就已经高达-10825亿美元,从美国经济高度依赖外资流入的角度看,强势的美元,或者退一步说,不使美元成为弱势货币的确是美国的根本利益所在。因为如果出现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外资大量流出美国将是可以预见的结果,而这将给美国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从这个角度看,美国政府不会为了增加出口,削减贸易逆差而纵容美元的大幅度贬值。
综合影响美元汇率未来走势的各种因素,我们认为,前期美元走强并非内因所支撑,而是其它主要西方货币受到他们各自国内不利因素影响而主动下跌反衬出来的,随着美国经济放缓和停滞时间的延长,随着美元利率的下调,美元贬值的压力也在不断增大,但即便是美元真的出现贬值,出现大幅度下跌的可能性也甚小。从其对中国出口的影响来看,美元汇率下调,固然不利于我国对美出口,但由于人民币实际上与美元挂钩,这种贬值将有利于改善我国对欧洲出口的条件,并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由于日元贬值对中国对日出口的不利影响。
在对各种影响今年中国出口的因素进行分析之后,我们的结论是,今年中国的出口形势确实变得有些严峻复杂。首先是美国经济下滑所引致的进口需求下降,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在中国的出口增长率变化中已有所体现(见图1),并且这种效果,通过亚洲这个中间环节,将趋于放大。其次,美元在连续降息后,小幅贬值的可能性变得日益现实。第三,过去我国对美出口基数小,故当时的增速显得很高。随着基数增大,增速必然逐年放缓并收敛于长期趋势。我国在美国总进口中的比重在1990年仅占3.1%,1999年已达8.3%,而同期,日本由18.1%退为12.7%,台湾省由4.6%降至3.5%(据WTO,World Trade Statistics,2000,TableIII 15),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出口竞争力增强;另一方面也说明由于我国在美国进口中已位居第五,面临美国景气已告结束,我国再要高速扩大对美出口确实困难很大。最后,美国贸易逆差与年俱增,1991年经常账户尚有顺差,1992年转为逆差,在GDP中约占1%,至2000年经常账户赤字超过4000亿美元,在GDI中已占4.2%,随着经济增长停滞的持续,经常项目逆差问题也日益显现并很容易滋生出保护主义压力,美限制进口的倾向必将加强,尤其是反倾销措施的使用必将更为频繁。据WTO秘书处公布,截止2000年中期,仍在实行的反倾销措施尚有1119项,其中美国高居榜首,占28%,欧盟紧随其后,占18%,甚至印度也占8%,而约有17%是针对中国的,我国可谓首当其冲,故我国在谋求扩大出口时不可不慎。
诚然,出口前景不甚乐观,但不应过份悲观,否则只会妨碍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去争取较好的结果。在1990-1991年经济危机期间,我国对美出口仍能有两位数的增长,而从过去6-9月中美两国的贸易统计看,自2000年10月起,美国进口就出现了明显的下降趋势,但从中国的出口统计看(见图1),中国自2000年10月份之后出口增长率的某种下降的趋势,并未带来特别大的震动和冲击。在中国最近几个月的出口中,2001年1月份的增长率比较低(0.8%),但在该月中国对北美的出口增长率为2.6%,这说明该月的下降,主要并不是对美出口下降所致。同时,还应注意到,中国的贸易统计是以同比计算贸易增长率,而去年1月份恰恰是一个畸高的增长月份(47.8%)。
此外,出口增长率下降对经济全局的影响,似乎也不应过分悲观。从2000年的情况看来,虽然中国的出口比上年增长了近30%,但净出口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却微乎其微。在2000年第三季度甚至成为负值。在2000年,消费占国内GDP比重的60%,投资占35%,而净出口则只占到5%,这说明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巨大国内消费市场的大国,内需正日益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引擎。
最后,从过去的经验看,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平均紧缩期为11个月,并且有日益缩短的趋势,加之降息的效果一般也会在6-9个月内充分体现。如果从去年10月份算起,在今年的下半年美国经济就有望逐步回升,若在今年下半年中国对美出口的高峰月份到来之前,美国经济能够有起色,那么2001年的中国的出口降幅,也将进一步受到限制。
因此,综合两方面的因素,预计今年我国出口增幅相对于去年27.8%的增速将有大幅下滑,全年约在10%左右。
图1 近期美国进口增长率和中国出口增长率
资料来源:①U.S.Department of Commerce,Bureau of theCensus,Data are on census basis.
②中国对外经济贸易部,月度贸易统计快报。
三、几点建议
1.美国对中日两国的贸易赤字最大。据WTO统计,1999年中对美出口878亿,自美进口
131亿,美国逆差
747亿;而美国商务部统计局的统计略低,即美对中国逆差
686亿。2000年中国对美出口约1000亿美元,自美进口仅162亿美元,对中国逆差
838亿,而美日贸易逆差已退居次席,为
813亿。在此背景下,美国以此为借口,制造不利于我国的舆论。由于我国经济今年仍将保持较高增幅,对美进口需求仍然很大,建议今年适当增加从美国的进口,以减少中美贸易逆差,淡化中美贸易不平衡的现象,这在政治上也有助于对美斗争。
2.产业内分工加深是历史趋势,故加工贸易的发展对带动出口可起很大作用。据WTO年报载,90年代下列国家加工贸易在其货物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突尼斯60-70%,中国50-58%,墨西哥40-50%,摩洛哥35%,萨尔瓦多20-50%,菲律宾10-45%。上述国家在90年代的出口年均增幅均高于世界年均增幅。将加工贸易价值链的环节更多地移往国内,并尽量提高国内环节的附加值实为当务之急,但目前的体制和政策尚须进一步调整和改善。
3.在2000年11月WTO秘书处发表的报告中,有两点值得我们在工作中注意:(1)世界服装贸易一大趋势是亚洲对北美、西欧出口的增速正在被拉美对北美和转型期经济(前苏联和东欧国家)对西欧的出口所超过。(2)近年来北美、西欧、拉美的区域性组织内部贸易增长反而不如对区域外贸易为快,唯有东盟例外,故ASEAN内部贸易前景看好。
4.在美国经济增长放缓停滞,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背景下,欧洲经济的增长将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的一个小亮点。我国在调整出口市场结构时,可将加强对欧出口作为工作重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