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分析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总结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208 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各104 例,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96/1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84/10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 根除率,随访2 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的临床疗效显著,明显优于西医治疗,复发少。
【关键词】消化性溃疡;中医治疗;西医治疗【中图分类号】R364.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180-01
在临床上,消化性溃疡是较为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恶心,腹胀以及呕吐等,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导致消化性溃疡的发病率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生存质量。因而备受医学界的重视,成为医生和患者共同关注的重要疾病之一。消化性溃疡在中医学属“胃痛”、“胃脘痛”等范畴,常见病因有寒邪客胃、饮食伤胃、肝气犯胃、脾胃虚弱等几方面。
1.资料和方法1.1 资料选取我院2013 年2 月~2014 年2 月208 例消化性溃疡的患者,其中复合性溃疡患者有61 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有85 例,胃溃疡患者有6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中医治疗)和对照组(西医治疗),各104 例。观察组男60 例,女42 例;年龄26~46 岁,平均年龄(38.3±3.4)岁;病程1~28 年;对照组男61 例,女45 例;年龄27~47岁,平均年龄(38.5±3.5)岁;病程1~29 年;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观察组:采取中医治疗,使用的是自拟中药方剂,基础方如下:黄连6g,海螵蛸10g,苍、白术各15g,丹参20g,黄芩12g,川贝母12g,三七粉2g,白及10g,元胡12g,白芍15g,厚朴20g,太子参20g,黄芪30g,瓦楞子15g,川楝子10g。对于合并暖气频作、两胁胀满、遇情志不舒而加重的患者联合青皮、枳壳、香附、木香;对于合并手足心热、纳少口干、胃脘隐痛、大便干的患者加麦冬、沙参;对于合并胃脘部隐痛、神疲乏力、喜温喜按的患者加吴茱萸、炮姜;对于合并口干易怒、胃脘胀痛伴有灼热感、舌红苔黄的患者加茯苓、苍术、滑石;对于兼有瘀血的患者加郁金、红花、桃仁、赤芍,1 天1 剂。水煎服400ml,早晚分2 次温服,连续口服4 周。
对照组:采取西医治疗,给予口服20mg/次的奥美拉唑,1 天2次,连续口服4 周;给予口服0.5g 的阿莫西林、0.4g 的甲硝唑,1 天3 次,连续口服2 周1.3 疗效判定标准治愈:症状完全消失,溃疡面完全愈合,Hp阴性;有效:症状明显好转,溃疡面缩小≥65%,Hp阳性;无效:症状未改变或加重,溃疡面缩小<35%,Hp阳性。治愈和有效计入总有效。对治愈与有效患者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进行纤维胃镜与Hp检查,症状出现,溃疡面重新出现或面积增大,Hp阳性为复发,由专人负责记录两组患者病变复发例数,计算病变复发率。
1.4 统计学方法用SPSS18.0 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数据用 x ±s 进行表示,组间比较用t 检验;计数资料都用百分数来进行表示,组间比较用? 2来进行检验。当P ? 0.05 时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3%(96/10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9%(84/104),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HP根除率,随访2 个月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讨论消化性溃疡致病因素主要由于患者的胃和十二指肠的攻击因子以及保护因子之间发生了严重的失衡,进而诱发消化性溃疡。消化性溃疡属中医学“胃脘痛”范畴,现代医学认为该病是胃肠道黏膜缺损穿透黏膜肌层以下的病变,是一种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尤其是当患者出现消化不良、忧虑和紧张时,更加容易加剧腹痛、恶心以及呕吐等临床症状,严重地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及患者的生活质量。 溃疡病或消化性溃疡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疾病,可发生于食管、胃或十二指肠,也可发生于胃-空肠吻合口附近或含有胃黏膜的Meckel 憩室内,因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最常见,故一般所谓的消化性溃疡是指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它之所以称之为消化性溃疡[1],是因为既往认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是由于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自身消化所形成的,事实上胃酸和胃蛋白酶只是溃疡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其他原因可以形成消化性溃疡。由于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的病因和临床症状有许多相似之处,有时难以区分是胃溃疡还是十二指肠溃疡,因此往往诊断为消化性溃疡,或胃、十二指肠溃疡。
如果能明确溃疡在胃或十二指肠,那就可直接诊断为胃溃疡或 十二指肠溃疡。
全球约 10%的人口在其一生中某一时期患过此病,该病可发于任何年龄但以青壮年居多,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春秋换季季节,根据病变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作为消化性溃疡中的常见类型,胃溃疡的地理分布大致有北方向南方升高趋势,且好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冬春两季。此外,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可能与吸烟、生活及饮食不规律、工作及外界压力以及精神心理因素密切相关。近年来,胃溃疡的发病率开始呈下降趋势,然而其仍属消化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
西医治疗一般认为消化性溃疡是由于周围血管壁与溃疡基底的纤维明显增厚,形成管腔狭窄,出现营养不良及局部的血循环障碍,导致溃疡复发率较高,难治愈。中医认为可通过改善胃肠黏膜的血液循环,活血化瘀,全面加强黏膜的屏障功能,以促溃疡愈合及使预防复发的疗效加强[2]。消化道溃疡的发生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多以西医治疗为主,治疗方法包括治胃三联疗法与治胃四联疗法等,治疗原理为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杀灭幽门螺旋杆菌。
西医治疗效果显著、起效快,但药物副作用明显,且复发率非常高。主要原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本身对多种抗菌药物敏感,由于胃酸的破环,胃排空等作用,使胃内药物有效浓度不足,杀菌作用较弱,且幽门螺旋杆菌在黏膜层下,药物很难达到黏膜下,对黏膜下幽门螺旋杆菌杀灭作用较弱。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幽门螺旋杆菌对药物的耐药性逐渐增加,抗菌药物药效逐渐下降,导致治疗效果越来越差,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相对于西药,中药治疗更加温和,对患者身体的负面影响较小。中医认为可以通过改善患者的胃肠粘膜血液循环,达到活血化瘀的效果,从而全面强化粘膜的功能,促进溃疡愈合,有效的预防复发。通常使用的中药有柴胡疏肝散、失笑散合丹参饮、黄芪健中汤等药物。这些药物能够共同抑制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具有改变幽门螺杆菌生存环境的作用,从而促使幽门螺杆菌消亡[3]。研究表明,中药在治疗消化性溃疡方面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本研究采取自拟中药加减方治疗,总有效率为92.3%,HP 根除率为94.2%,随访2 个月无一例复发,可见中药治疗效果显著,安全性高,主要是由于方中的黄连具有泻心胃肝胆火功效,能够泻火解毒;丹参具有通络止痛、活血化瘀、祛腐生肌的功效;黄芩可有利于清脾、大小肠、胆湿热;白及可以有效消肿生肌及收敛止血,其中所含有的白及胶还可以有效保护胃黏膜,中和胃内的酸性液体,有利于大网膜等覆盖,修复穿孔。
结语:采用中药治疗的方法比采用西药治疗的方法效果更好,中医治疗消化性溃疡及糜烂性胃炎的方法比较丰富,治疗费用较低,不良反应少,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康复程度,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其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按照中医望、闻、问、切、验的独特方法对其进行详细辨治,只要辨证准确,立法得当,一般均可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参考文献:[1]李静丽,黄雅欣 . 奥美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 28 例临床观察[J]. 中国医药科学,2011,21( 24):187 -188.
论文作者:曲滨玲
论文发表刊物:《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9/9
标签:患者论文; 溃疡论文; 消化性溃疡论文; 胃溃疡论文; 幽门论文; 黏膜论文; 西医论文; 《世界复合医学》2015年第7期供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