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性发展———种新的文明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持续性论文,文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可持续性发展已经成为今天人们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可以说,可持续性已经成为愈来愈多的人所接受的一种发展观。然而,如果我们对可持续性发展进行伦理思考,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审视人与人以及人与社会的关系,我们也许可以说,可持续性不仅是一种新的发展观,而且是一种新的文明观。可持续性,是人类在工业文明走向新的文明转型期中的价值的基础。
一、可持续性概念的由来
可持续性并不是一个新概念。它起源于18世纪“自然的平衡”的思想。西方流传着一种传说,上帝以他的智慧设计了如今的现实世界,并使现实世界可以一直在一种自然的平衡状态之中发展下去。狮子吃羚羊固然很悲惨,但这既为狮子提供了食物,又抑止了羚羊数量的过度增长。这种自然平衡的古老传说和思想并没有引起人们的特别重视。
上个世纪末,针对工业化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滥用,恩格斯曾经提出过严重的警告,他提醒人们注意,这种工业文明大规模地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平衡的行为,总有一天要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这种对于社会持续发展的破坏行为同样也受到马克思的批评。可是,这些也同样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直到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莱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一书的出版,开始警醒了很多人对人类与自然共同生存问题的思考。继而1972年著名的罗马俱乐部的报告《增长的极限》的出版,沉重地表达了人们的一种疑虑,社会生产能否无限制地增长下去?世界还能不能持续地发展下去?可是,在当时,据我所知,“可持续性”一词并未出现在报告中,而“平衡”或“全球平衡”则成为关键词。根据研究中心提出的模型,将一系列变量,例如过去和现在的人口增长率、资源的可获得性和环境污染的程度等等作为输入参数,则输出将是对未来世界作出的预测,从而判断未来社会发展能否保持平衡。当然,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而不是停滞不前,消极平衡。例如,人们使用新技术从而对资源的再生利用更加乐观,做到使矿产可以一次又一次重复地加以利用。于是从“自然平衡”进一步引发出似乎更加积极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本身就是发展,而并不是外加于发展的。
1980年《世界自然保护大纲》和1981年《建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明确使用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世界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对“可持续发展”提出明确的界定。90年代以来,又有一些补充和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应遵循的原则等等。
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可持续性”概念的核心就是发展。所以,“报告”与其说是论述“可持续性”,不如说是论述“可持续发展”的。从广义上说,可以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旨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和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和谐战略。“报告”的作者们这样写道:可持续发展是这样一种发展,它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这里包含了两个关键词:
1、“需求”的概念,尤其是世界上穷人的基本需要,对此应优先考虑。2、“极限”的概念,即技术状态和社会组织作用于环境以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的极限。
因此,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必须根据所有国家的可持续性来确定。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也不管是什么经济体制的国家,必须依据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作为共识,作为共同的战略框架。
可持续性要求满足的人类需要,不仅指经济生活的需要,也包括非经济的因素。如自身的教育和健康、清洁的空气和水源、自然风景和环境保护等。
可见,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追求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共存和共荣,而不是单纯以经济增长为发展的目标。或者,我们可以说,可持续性发展首先是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它是对工业文明的局限性的一种批评。可持续发展的提出,是人类文明观的一次飞跃。可持续性表现了人类向更高层面上寻求和创建新的文明,它是建立新的文明观的出发点。
二、可持续性要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
从人类与自然关系来看,可持续性这种新文明观要求建立新的生态文明。它要求人们从传统的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转向新的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式。传统工业文明的发展方式是建立在“人是自然的主人”、“人要征服自然”的观点上,强调在现代化过程中对自然的无限度的索取。认为只有不断加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开发利用,人类生活才能更加富裕和幸福。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人类以一种“恶”的方式对待自然界,结果造成恶性循环,后果十分严重。这种发展方式本质上是反自然的,社会发展必然会出现不持续的问题,只有维护人与自然的协调、和谐,维护人—自然系统的平衡,才能真正使人类社会得以持续发展。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对于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可以提供思想养料。但是应当指出,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协调,并非消极无为地顺其自然。人类的发展有赖于自然的发展,自然的发展有赖于人类的发展,两者是辩证的统一,不可片面的理解。
从伦理的角度进行思考,需要明确人类对自然也负有道德责任。过去人类往往只将道德定义为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而从未明确人类对自然也要承担道德责任。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也纳入道德的领域,这不仅是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道德哲学的前沿问题。
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新的文明观要求人类有义务有责任尊重自然,人与自然界要和谐共存,和谐发展。人既不在自然界之上,也不在自然界之外。人包括在自然界的整体之中,对自然界整体性的爱惜和重视,对生态平衡的爱惜和重视,对各种生物种群的爱惜和重视,对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的爱惜和重视等等,都是新文明观所要求的,也拭新道德观所要求的。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必然要对自然界进行开发,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也是合理的,但决不能把自然当作“奴隶”、当作“被征服者”而任意宰割。
三、可持续性要求建立新的公平原则
可持续发展既涉及建立人与自然的文明关系,也涉及到确立人与人之间的文明关系。最初对持续发展的定义是“社会发展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要考虑后代人满足自身的需求”(1987年),五年后作了重要补充是“一部分人的发展不应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1993年)。这表明了在持续发展的框架中,人与人关系的基本准则是公平原则。它要求现有的发展主体对自己的发展采取某种程度的自律。首先,从纵向来看,它要求体现代际平等。强调对后代人发展的足够公平,强调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至少要留下比前辈留下的更多的自然财富,以满足后代人能进一步发展的环境资源等自然条件。持续发展的基本目的是使一代比一代发展得更好。
其次,从横向来看,它要求体现代内公平、代内平等。强调代内不同发展空间即任何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和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是要注意维护后发展地区和国家的需求。在环境和资源都是有限的条件下,任何自由主义和利己主义的发展行为都可能对周围地区和国家产生不容低估的副作用。整体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要在地区、国家和全球范围内防止和消灭穷富两极分化。贫困地区为求温饱往往无限度地利用资源,富裕者为求过度的奢侈享受而掠夺性地滥用资源。所以,只有采取资源环境公正配置的原则,缩小穷富两极分化,才可保持整体发展的持续性。发展的基本目标是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所以贫困者的生存需求应当优先于富有者的奢侈需求,这样才能体现可持续性发展的宗旨。
这种由可持续性要求体现的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原则,已经是原来公平原则意义上的延伸。人们对公平的理解最早是结果的完全平均,例如大家分得等额的实物等等,后来的理解是机会的均等而不是结果的均等。而现在,公平原则延伸到人们对自然索取的公平,人们享受自然赋予的公平。这应该说是一种新的公平,在代际之间、在代内之间都一视同仁,这是新的文明观的一种含义。
四、簧持续性要求全面推进社会的文明建设
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要求正确处理社会文明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前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
社会的文明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任何一方面的偏颇都会影响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精神文明是人类社会的高层次追求。可持续发展,包含了经济、社会、环境、人口全面发展的内容,其中也包含了人类精神文明的发展这一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人类除了满足物质生活需要之外,对精神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同时对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也愈来愈高。离开了精神文明的发展,就谈不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更谈不上社会可持续发展。因此,精神文明建设是可持续性这种新的文明观的题中应有之义。
把制度文明从精神文明中分离出来,或者说把社会文明明确分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的三分法,可能更为切合实际从而更具有科学性,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制度文明是分层次的,至少可以分为根本性制度、体制和具体制度,具体规章……等。对社会根本制度的文明程度的历史条件下是可以进行比较的。在当代历史条件下,我们说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比资本主义的根本制度更文明更优越。在具体的管理制度方面可能西方也有一些先进的值得我们借鉴的东西。
强调制度文明,目的是着眼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性。在一些地区和国家,社会的根本制度不改革,或者社会的制度文明不提高,有时会成为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障碍,这时如果只强调精神文明或道德规范,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从持续性的要求出发,必然要求全面推进社会文明,即推进物质文明的建设,推进精神文明的建设,推进制度文明的建设。在物质文明建设中,主要是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主要是提高人的素质以及改善人与人的关系;而在制度文明建设中,主要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群体)的关系。
这里特别要提出的是,可持续发展,必须以高尚的思想道德作为推动力。思想道德素质是一个民族文明素质的核心。如果我们把可持续性提高到一种新型的文明观,那末我们必然要在这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中,发展高度的精神文明,建设高尚的思想道德。
可持续性要求社会文明的全面推进,不仅要求加强和推进物质文明建设,而且要求加强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因而它是一种新型文明观的核心和出发点。
五、结论
人类在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的文明转型期中,实践在呼唤着新的价值观、伦理观,呼唤着新的文明观,……。新的价值观、伦理观、文明观也必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从上述分析中,我们可以说,可持续性是工业文明向新的文明转型期中的价值基础,是一种新的文明观。